楼主: 南岳耕夫
1713 0

[其他探讨] “剩女”(圣女)的认知偏差心理及社会原因分析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6粉丝

院士

5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566 个
通用积分
95.7426
学术水平
413 点
热心指数
413 点
信用等级
327 点
经验
218272 点
帖子
1679
精华
2
在线时间
33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0
最后登录
2024-5-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剩女”是现在这个年代人们对大龄未婚女青年的一种具有调侃味道的称呼,对于女人来说,这个称呼肯定不好听!但从50、60年代的人看来,如今的80后年近30甚至已过30仍独身确乎是很另类的了。也许,就80后同龄人看来,这并不是那么很特别的应该受到关注的事。本人没有做过80年代与21世纪开头十年的30岁左右未婚女青年之比例的对比调研(更没有做过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工作场地的剩女比例调查),所以,将剩女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可能并不准确。不过,从身边的感性认识看,现在的大龄未婚女比我们60代人适婚时期(80年代)当时的情形确实有些严重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肯定有很多,但是,从个体心理认知模式来看,如果掌握了正确的认知方式也许对一些女孩子来说,是能避免不必要的婚姻延误的。

古人常说,不要因人废言;俗话也说,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原以为,这些“不要”是愚笨的标志,现在看来,这些“不要”的东东其实是常人的常见认知误区。这个可由本人的体会为例说明:我昨天在家看电视,一个讲论语而著名的女教授在央视一个音乐节目上,正讲着什么“音乐要没有功利,要发自内心的倾诉,才是美的”,我当时就觉得这人摇唇鼓舌“丑”得让人不舒服,还一脸的推销劲!当时,这位名人的话几乎就没听进我耳朵,甚至我还觉得这人的话肤浅得很,使人生厌得很。从我的这个亲身体验,读者自然可以得出结论:人,常常就这么因人废言的。这类似心理学的“光圈效应”或“晕轮效应”。不过,我更喜欢用“认知偏差”来解释这种现象。我认为,导致一些好女孩迟迟不能走进婚姻殿堂的主客观 “充分条件”固然很多,但类似我的体会中的这种“认知偏差”肯定是其中的 “充分条件”之一。

心理学的认知偏差有很多分类,例如:知觉类偏差、归因类偏差。本人根据自己的认知偏差体验,在这里提出一种新的概念,即:“多自我纠结类认知偏差”或者叫“多信念或多需求冲突类认知偏差”或者叫“缺主心骨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的特点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诉求很多,而客体的多面性有如意的也有不如意的,于是,互相打架,结果往往是客体的某一突出特征(这种特征完全可能是主体的过去阴影对现在的主观投射)干扰了其他诉求的满足,纠结一起,难以形成类似函数映射关系的清晰逻辑,产生这种认知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体本身的主体需求不明确,即:缺主心骨。上面例子中,我对某某名人评音乐的话的反感完全来自我当时闲散状态下的主体需求不明确或者说主体需求与情境不对应有关(如果我是一个音乐人且正抱着求知态度听这个节目,当时肯定不会发生“因人废言”的错觉)!下面我用这种模式分析女人找对象的心理。

例如,一个离异年轻女人的主要需求如果是解决性欲,那么,找健康男性即可,哪怕是地位比自己低的“摩的”司机!一个离异中老年女人,主要需求是找个伴,那么,只要对她呵护的男人就行了,哪怕年龄较大且相貌不好看也没事;例如,一个家庭困难要养孩子的女人,肯定要找个有钱的人。这些当事人由于主要需求明确,不会因为次要的需求如对性格、爱好、外貌等而形成认知偏差并导致婚姻困难。而未婚女子,也会有自己的主要需求,满足了就要行动!满足了主要需求,其他的满足不了就视为机会成本,是必须忍受的!但是,一些女孩往往是按照自己心里的所有的自我或者说所有的需求去找对象,结果找完全满意的对象就难咯。为什么越年轻越容易结婚呢?那是因为年少无知么?也许可以这么说。那是因为随着青春发育的到来,少女在这个时候还只会考虑自己的荷尔蒙、只会跟着眼缘走,主要需求非常明确,其他需求都被暂时覆盖了或者其他需求还“发育不全”,所以,婚姻成功率高。反之,随着年纪的加大,荷尔蒙承担的婚配机能可能退化了(可能因为习惯独守空房了,可能因为性开放而充分满足了),或者仅仅因为其他的需求(如地位攀比心理)随着社会化的深化日渐丰满强势了,女性找对象的认知偏差就严重的“多自我”“混乱”起来了,于是,她们的结论是“好男人都结婚了”!剩女就形成了。

当然,女孩的这种认知偏差本来也是人之常情,过去未来今后都会存在,为什么独独现在造成了“剩女现象”呢?由爱情独轮驱动的少女阶段为什么没有顺利地将少女送进婚姻殿堂,而是推进了 “多自我混乱”的“剩女”生活呢?这个岔道怎么来的呢?根据我的观察,做不完全归纳如下:第一,这是一个流动的社会,看看车和路的增长速度就行了,少女时期的爱情往往因工作而搞成的两地分隔而告终(不论大学生还是农民工都一样:花季的心刚刚开放,人身就被移植到了异地),于是,错过了最佳婚姻期;第二,独生子女的家庭依恋导致彼此不敢承担责任,婚姻的责任让她们产生了畏惧感,习惯了家庭安乐窝的人连恋爱都懒得谈了啊;第三,信息技术下各类网络刺激与虚拟生活充实了上班族的业余时间,爱情驱动的轮子让信息幻觉等各类精神麻醉给严重腐蚀了,而年龄是不会等人的;第四,传统社会依靠“性禁忌”驱动合法婚姻的机制在援交泛滥、性观念开放等的“现代文化”背景下逐渐失灵;传统社会的“媒妁之言”“包办婚姻”同样大部分地失去了其婚配功能;第五,商品经济下的财富的两极分化以及各类社会保障的缺乏使得人心不安,导致大多数婚姻的保险意义看起来大大削弱了,这也使得婚姻的吸引力下降了。第六,大龄未婚女在单位里一般居住较集中,彼此交往也较密切,会滋生一些彼此彼此认同的生存哲学,社会上自然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亚文化圈,这样就强化了“剩女”的独身行为。所以,从社会原因的角度看,“剩女”们在如此不利的社会环境下虽独身而仍然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其实,应该被尊敬地称呼为“圣女”!

最后,我想专门对那些可爱的“圣女”们说几句:第一,西方的幸福经济学专家都考证:已婚的人士的幸福指数比离异人士高,有婚史的人的幸福指数比一直独身的人高,结婚吧!第二,明确自己的主导需求,不要想太多了,简单的法则最有效。第三,没有最合适的,只有比较合适的。第四,正如婚姻让一起生活的男女可以生产孩子一样,婚姻也同样可以让在一起生活的男女产生爱情。第五,在各行各业正在默默奉献你们青春与能力的可爱可敬的圣女们,我深深地祝福你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原因分析 幸福经济学 80年代 幸福指数 模式分析 同龄人 剩女 80后 另类 青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8 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