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水水123
3566 1

[经济现象] 人民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的思考 [推广有奖]

  • 6关注
  • 53粉丝

学术权威

5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992160 个
通用积分
11713.1906
学术水平
368 点
热心指数
405 点
信用等级
328 点
经验
80113 点
帖子
3130
精华
2
在线时间
37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11
最后登录
2024-3-25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是货币国际化的最高阶段和终极目标。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包括推出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在境外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等。尽管我国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储备货币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也具备一定基础,但是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人民币真正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仍然任重而道远。

人民币具备达成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条件的现实基础

历史经验及有关研究表明,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如强大的经济实力、显著的国际贸易地位、开放的资本账户、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弹性的汇率、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等。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人民币已具备达成这些条件的现实基础。

经济实力大幅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1980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约为4%,仅占美国的10.8%、日本的29.3%、德国的36.5%。然而,至2010年,中国GDP已达世界GDP的9.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强大经济实力基础。

贸易地位不断上升。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外贸易实力日益增强,国际贸易地位显著变化。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位于全球贸易总额排行榜的第32位,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也仅是1.1%。到了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64万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贸易大国,占全球的贸易比重也上升到了9%左右。

金融市场日渐发达。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债券市场托管的债券只数达到3391只,票面总额达到21.86万亿元。2011年,中国债券发行量达8.2万亿元,是10年前发行量的11倍。债券市场除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外,已逐步发展了商业银行次级债、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各类信用类债券产品。股票市场方面,2011年年末,沪深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21.4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

资本开放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国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在2007年,公民个人因私购汇限额放宽至5万美元;2009年,ZF取消了对海外直接投资外汇汇款要求事前审批的限制,QFII投资额上限提升至10亿美元。QFII、QDII以及RQFII等制度促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提升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这些措施为人民币顺利走向国际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人民币币值及其汇率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汇率制度不断改革与完善。自2005年7月21日实施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富弹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2011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4.95%,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12%;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1年12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21.16%,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0.34%。2012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

货币合作规模扩大。2008年12月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积极开展货币合作。截至2012年3月底,中国人民银行与20多个国家或地区央行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人民币金额达2.12万亿元。这种双边货币合作推动了贸易和投资,直接促进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广泛使用。

当前人民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过程中需要重点着力的问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无固定的规律或路径可寻,人民币也概莫能外。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非一日之功,要达成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条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来看,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过程中需要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重点着力。

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取决于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使用率。我国自2010年开展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8万亿元。银行累计办理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907.2亿元。但是,与跨境业务外币结算规模比较,人民币结算业务只占其10%左右(美国出口贸易以本币计价的比重维持在95%以上,进口维持在85%以上),国际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从国际金融交易角度来看,人民币所占业务量较小。以汇市为例,一国货币在汇市交易量的比重,能反映其成为周转货币的潜力大小。数据显示,2010年美元占全球外汇交易总量的85%(总值为200%,每笔外汇交易中涉及两个币种),五大国际储备货币总计占比162%,而人民币交易占比不足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的1%。因此,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使用为当务之急。尤其要充分利用我国香港这样一个国际贸易中心和主要从事外汇交易结算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大力发展境外离岸人民币市场。

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资本管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限制汇率波动,规避汇率风险,保持一定程度的货币政策独立性。然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资本管制有利有弊,长期而言甚至弊大于利,资本管制的实际经济代价巨大,而且其有效性随着时间推移而弱化。如果一个国家对资本流动严格管制,并且外汇市场不发达和受制于ZF直接控制,货币就很难自由流通。一种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前提是可兑换和允许自由流通。因此,资本账户有序开放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个前提条件,需要重点突破。当前“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已经写入“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在我国已达成广泛共识。发达国家在开放资本账户时主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渐进的开放模式,如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该模式,这些国家资本开放耗时数年才完成;另一种是迅速开放模式,如英国、新西兰等国采用该模式,资本开放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现在来看两种模式各有利弊,选择何种模式要根据各国的国内情况和国际环境而定。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经验与国情现实来看,采取渐进的开放模式可能更为实际。不论采用何种模式,资本账户开放的成功都要依赖配套的宏观经济改策以及国内改革。特别是在改革前加强审慎的监管有助于防范危机,改革后提高审慎标准以应对新的问题。此外,要确保改革前就对金融机构充分注资,从而使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都能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适应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放金融市场势在必行,其中利率市场化是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率是影响当前我国国内金融发展及跨境资本流动的关键变量。实施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激活银行业竞争活力并收窄中外利差,亦可通过提高资产价格和储蓄回报率引导投资需求向居民消费转换。同时,利率市场化还有利于构建一个市场化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以国债收益率为基础的企业债券定价机制的形成,进而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给国内外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当前重点是要推动金融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逐步取消市场化条件已经成熟的部分管制利率,形成市场化的定价协调和自律机制。

着眼储备货币多元化

单极独大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隐藏着较大风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是单极独大的国际储备货币,一旦发生美元危机,就会给持有美元储备资产的各国带来压力和损失。只有谋求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体系,使数个经济大国的货币同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为世界各国提供比较案例的组合储备资产,便于灵活调节国际储备头寸和规避风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出现了以美元为主导,德国马克、日元、英镑为补充的多元化特征。1999年欧元问世后,美元在世界官方储备的比重逐渐下降,2010年的占比为62%,欧元的占比上升至26%,英镑和日元各占4%,其他货币占5%。尽管欧元诞生后美元地位被进一步削弱,但美元在国际储备体系仍处于主导地位。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如布鲁金斯学会的普拉萨德(Eswar Prasad)撰文指出人民币应该而且可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IMF经济学家萨勃拉曼尼亚(Subramanian)也认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已初步具备,欧洲中央银行的弗雷兹舍尔(Marcel Fratzscher)甚至直言国际货币体系货币已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三极。他们的共同观点是人民币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甚至预测若干年之后人民币将“比肩”甚至“超越”欧元和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尽管他们的观点也许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总体上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未来发展的积极乐观态度。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上升乃至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更有利于形成多元化、分散化的储备货币格局,优化全球货币体系,避免类似于“美元危机”现象发生从而引致全球经济金融动荡,影响全球福祉。更何况“特里芬难题”仍是储备货币发行的重要约束。理论和实践表明,从长期来看,任何一种单极独大的国际储备货币终将因“特里芬难题”而陷入危机、走向崩溃。

当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必须着眼全局,统筹兼顾,有效加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本外币管理政策的协调。当前,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是金融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有效监测和管理跨境资金流动有利于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和保持国内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贯彻实施。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规模迅速扩大,业务量也快速增加,人民币双向流动频率进一步加快。如此一来,原来只要关注外币资金跨境流动变成要同时关注本币和外币的跨境流动。因此,需要加强本外币在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政策协调,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同时要关注本外币资金跨境流动对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维系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进程中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副行长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副行长 张瑞怀  来源: 《中国金融》2012年第9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国际储备货币 国际储备 储备货币 货币的 人民币 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离岸 国际贸易 国家 历史

沙发
windercn 发表于 2012-8-28 16:48: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东西,感谢分享。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