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ingjingfeitai
1607 1

[转]史晨:经济学的进化 [推广有奖]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京城四老和白老师

京城四少和林老师

学者苗实现象争论

威望
9
论坛币
260439 个
通用积分
20765.4806
学术水平
1387 点
热心指数
1921 点
信用等级
1075 点
经验
581472 点
帖子
32239
精华
2
在线时间
264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31
最后登录
2022-5-5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飘扬的米字旗下,流光溢彩的伦敦碗中,灯光拼成的孩子笑脸图案,变换成了NHS三个字母缩写。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600名医生和护士们载歌载舞,向世界展示当代英国的骄傲:“童话和国家健康服务体系”。
硬场面与软实力的争论,成为这16天以来,媒体特别是微博上火热的讨论主题。
    “如果哪位纳税人,在看到如此壮丽和激动人心的情景时无动于衷,那他显然不是爱国者,也不是真正的公民。”这段评论,来自115年之前的英国报纸。
    曾几何时,英国人才是真正的“场面专家”。在上一次女王登基60周年的阅舰式上,日不落帝国的战舰一眼望不到边。舰上飘扬的旗帜,一直延伸到天际。1897年的那次庞大集结中,“165艘皇家海军的战舰中,甚至都不需要从本土舰队以外的其他分舰队中抽调一艘。”英国《每日电讯》的记者托马斯•哈丁,如此追忆女王统治万里波涛时的“十全武功”。
    “而现在,需要重新定义我们在世界的角色。”开幕式的导演博伊尔这样解释。国力的此消彼长是一个表象,长久以来以物质上进取,经济上扩张为基调的西方文明,是否已经转入一个更加内敛的新阶段?“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并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为了安静而有尊严地活着。”这是英国电影《女王》的经典台词。或许当今的英国人眼中,文化、保障和社会建设,同样是由大而强、引以为豪的成就。
童话背后的角力
    覆盖全民、按需分配、由国家税收支持,雇佣了150多万医护人员——这样的医疗体系,听上去确实像个童话。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也最早面对了养老、失业和疾病等严峻的社会问题。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二战后国民保险与国家健康服务,构成了英国福利体系的两大支柱。按经合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其人均医疗费用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在健康公平性方面,还超过了一向以“平等博爱”为豪的法国。
    “不同政策模式的背后,一直是思潮的角力。”李玲是北京大学教授,长年研究医疗改革。在医疗政策上,开始是德国于1883年领先一步,其所实施医疗保险制度,被后世称为“俾斯麦模式”。
    而到了1942年,与英国在二战中对峙的德国正如日中天。一年前闪击苏联的势如破竹,让希特勒预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在1945年结束。为了鼓舞士气,他的想法包括将柏林重建为宏伟的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
    此时的英国,则公布了一份由贝弗里奇爵士主持撰写的报告。这份称为《贝弗里奇报告》的纲领,被后世称为资本主义改良,走向福利国家的宪章。“它解除了英国民众在健康方面的后顾之忧。”李玲这样评价其历史贡献,“不仅给了战争中苦苦支撑的英国人以希望,还为战后的重建奠定了基础。”英国上世纪50到60年代的经济繁荣,靠的不仅仅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援助。“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援助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
观念的轮回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老先生在黑板上列了17项经济与治理指标,逐一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这样回忆老师宋承先最得意的一堂课。“还有我的博士导师王传纶,他在当年求学时,选择的是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这座亚当•斯密的母校,到1949年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思潮的重镇。
    资本主义,或者说亚当•斯密所说的“商业社会”,一直在发生着剧烈的改变。“反思靠的却是几次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搞得家破人亡。”按李扬的梳理,经济史的背后其实是思想史。涉及政府与市场,发展与治理,是反思推动着改良。
    “一个社会的观念,大约每隔二十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较大的转变。有的阶段,社会时尚是思想和政治;而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又沉湎于财富的追逐。”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何帆,专业是世界经济与政治。“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平缓,可能会从埋头做蛋糕的时代,转变为关心分蛋糕的时代。”
    几乎是作为印证,近两年来,中国大陆的各类“思想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涉及经济理念和公共政策的讨论,开始从学术界、业界更多地走向大众。“政府派”和“市场派”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辩,从传统的公共舆论一直延伸到“粉丝们”的微博。在北京,各类思想性主题的读书会明显活跃起来,场地纷纷从最初的会所扩到更大的报告厅。为了缓解挤破头的问题,最近的流行规则,是在微博上进行答题报名抽签。
    科技也深刻改变着当今世界。伦敦奥运开幕式的表演中,两位青年男女通过社交网络相识相恋。此时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敲击出一句话:“为了每一个人”。其后的15天里,中国的社交网站上也经历了一轮的喧嚣,年轻人们相互测试:“你对伦敦奥运上的种种争议怎么看?”从体育判罚争论到各种公共话题,或大或小,其实都与中国崛起与社会转型有所联系。“价值观不同的人怎么能谈好恋爱,走到一起?”调侃的背后,透射出一个社会寻求共识的过程中,观点与思潮间的相互竞争。
世界性的反思
    不单是中国如此。金融危机和衰退的世界背景下,西方各界也在进行着激烈的争论。现有各派学说不仅对这轮危机的爆发缺乏预见,其后的政策应对也乏善可陈。主流经济学家不仅几次误判“复苏的绿芽”,也无法解释很多新出现的困局,比如为何会是“缓慢而没有就业的复苏”。
    “答案是强健的经济需要聪明的政府,”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新书中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书名在英文中一语双关:“重振就业、重回正轨”。
    克林顿在书中写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一味反对政府履行角色,可以使美国在21世纪取得成功。这一意识形态的基础在于‘个人理性、责任自负’的理念,而非‘同舟共济,携手并进’。”
    他批评了关于“政府还是市场”僵化的意识观念斗争,认为其严重分散了社会的注意力。只有私营部门与明智政府之间通力合作,使所有人之间分享机会、分担责任,才能使美国恢复繁荣与进步。
    在其新书出版之前几个月,也有一批经济学家聚首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公园”。
    67年前这里进行的一次会议,奠定了二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基础,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运而生。此时,这些经济学家在“新经济思维研究所”号召下,就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应对进行了回顾。而这个智库的发起人,是当年曾在欧亚翻云覆雨的“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
    他坚信,“要改变经济,必须改变教学课程。”经由《凯恩斯传》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建议,其智库成立了经济学课程委员会,希望“对大学经济学教育进行大规模革新,以培养新经济思维”。对现状的调查结果是,目前美国大学的初级或中级经济学课程,大多选定的是格里高利•曼昆的教材。后者不到30 岁就成为哈佛大学教授,曾担任克林顿之后小布什政府的经济顾问。
    年轻人们直接付诸了行动。2011年11月2日,约70名学生起身离开曼昆此前火爆一时的“经济学十讲”课堂,以“罢课”表达他们“对于这门导论课程中根深蒂固偏见”的不满。他们发出公开信表示:“如果哈佛不能使学生们具备更广博与更具批判性的思考,他们的行为将会危及全球金融体系。”作为呼应,一周后“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走进大学,打出了“占领哈佛”的横幅。
发源地的辩论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正确也罢,错误也罢,其力量之大常人往往认识不足。事实上,统治这个世界的除了思想几无他物。那些相信自己能够远离任何智识影响的实务者,自己常常就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思想的奴隶。”英国经济学大师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这样提醒。要进一步理解观念碰撞背后的思潮源流,需要回到现代经济学的发源地英国。
    回到那份影响历史的《贝弗里奇报告》。赢得二战后,战功赫赫的邱吉尔却未能连任。他在1945的大选中,被高举福利国家政策的克莱门特•艾德礼击败,英国工党50年来首次以多数执政。此后从贝弗里奇到凯恩斯的思潮,支配着英国战后社会保障、全民就业等大政方针,被称为“战后共识”。
在克莱门特•艾德礼的背后,是一个有百年历史思想流派:“费边社会主义”。作为英国工党的重要创始力量,他们以对抗汉尼拔的古罗马名将费边命名,信奉渐进改良。代表人物中,包括了中国人所熟悉的作家乔治•萧伯纳和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等等。
    就是这批人,1895年创立了“思想库”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LSE),推动以科学方法研究经济社会问题。这座坐落于大英博物馆旁,没有围墙的大学,在20世纪迅速崛起,成为比肩牛津和剑桥的社科顶级名校。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正是伦敦政经和剑桥学派的辩论和交融,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主要经济政治思潮:凯恩斯主义、社会主义与新古典学派、新自由主义。或者可以非常粗略地概括为,政府与市场的永恒争论。
    一条脉络,大致从凯恩斯,到拉斯基,再到吉登斯。
    凯恩斯一反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学说,认为政府应积极扮演经济舵手的角色,透过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对抗衰退萧条。而在20世纪前叶那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大论战中,哈罗德•拉斯基是哈耶克主要的辩论对手,他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选择。到了90年代的安东尼•吉登斯,他曾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的幕僚,创新地阐述了自由放任和福利国家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并帮助工党在野18年后重新赢得大选。
    而另一条脉络,则源于“剑桥学派”的阿尔弗莱德•马歇尔,他开创了后来被不断发展的“新古典经济学”。而后上世纪50年代,哈耶克告别伦敦政经,前往芝加哥大学,其所成立的“朝圣山协会”复兴了新自由主义。随着来自伦敦政经的罗纳德•科斯、西奥多•舒尔茨等人辗转汇集芝加哥大学,直到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横空出世,芝加哥学派终于在60年代成为自由主义的思想圣地。
芝加哥的男孩
    如果自由主义是个宗教的话,芝加哥大学就是其圣地麦加。如今虽然弗里德曼教授已辞世,但诺奖得主加里•贝克尔和罗伯特•卢卡斯等还在执掌着大旗。不久前,他们带领400位经济学家联署,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的经济主张背书造势。
    此时经济学研究的重镇也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这根源于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在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的GDP曾占到全世界的一半。国内“自由派”经济学家如果要引经据典的话,出处大致不超过这里;而芝加哥的影响,其实遍及全世界。
    1953年,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美国国际合作署的智利部主任帕特森,与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主任西奥多•舒尔兹拟定了一项培训计划。此前这里是“粉红经济学家们”提倡政府主导的大本营,实行的是“结构主义”产业政策:政府谋求建立自主产业,进行“进口替代”,以改变仅仅依靠矿产出口、从发达国家换取工业制成品的局面。
    得益于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大批智利学子得以去芝加哥朝圣。而70年代陆续学成归国的他们,担任了财政部长或中央银行行长等要职,被称为“芝加哥男孩”。此时思潮的风尚变成了新自由主义:国企私有化,削减公共开支,废除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政策,对外国贸易和投资开放。除了汇率政策,这和20年后在苏联和东欧施行的“休克疗法”、“华盛顿共识”如出一辙。
    结果事与愿违。1976至1983年,智利破产企业增加了7倍,失业率达30%,特别是金融政策的失误,导致国家要用80%的出口收入偿债。其实智利在1971年人均GDP就突破了1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则在这个梯队里呆了近30年,成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直到今天,其引以为豪的新产业,包括‘赶超挪威’的三文鱼和‘来自新世界’的葡萄酒,基本上是在70年代以前那些政府主导建立的产业。”林毅夫虽然也毕业于芝加哥,但对于这些教训的研究反思,让他开始重新思考发展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经济与政治 贝弗里奇报告 北京大学教授 经济学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沙发
mingjingfeitai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9-1 21:33: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凯恩斯的复兴
    另一条思想脉络,则从英国的剑桥市延伸到了到美国的剑桥市,这里有另外两所顶尖大学:哈佛和麻省理工。
    1919年,年轻的陆军中校艾森豪威尔,驱车从华盛顿前往加利福利亚州的奥克兰。这段糟糕的旅程中,平均每天开10小时也只能行驶58英里,而走完全程花了56天的时间。后来成为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提出1956年版《联邦助建高速公路法》时展望,“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它将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产生的岗位,它将开辟的农村地区——是无法估量的。”即使在强调“自由市场”的美国,提倡财政刺激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凯恩斯主义”也在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的今天。
    “如果为了理解目前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你只打算向一位经济学家请教,毫无疑问那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那位遭遇“罢课”尴尬的曼昆教授,虽然被公认为是共和党的旗手,其实却是一位“新凯恩斯主义”者。
    而不少执掌美国乃至世界金融体系实权的人物,都有类似的思想烙印,何帆对此做过细致的梳理:英国的中央银行行长默文•金恩,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而后者与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是同学,师从于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斯坦利•费希尔。他们的校友,还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前欧洲央行副行长卢卡斯•帕帕季莫斯和前美国财政部长的劳伦斯•萨默斯等等。他们共同的思想渊源,正是保罗•萨缪尔森,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美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
    不少刚从美国旅游回来的人,最新的感触之一,就是美国好像也开始到处搞基建刺激经济了。而为了推动产业不断升级,领导人们要做的,往往不止罗斯福、艾森豪威尔那时的修路那么简单。

    1996年,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
    几个月以来,哥斯达黎加的投资促进协会,都在频繁接待来自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的调研。后者正在考虑进行巨额投资,设立芯片封装和测试工厂。这里是一个此前以生产香蕉出名的中美洲小国,面积只有5.11万平方公里,人口仅360万。而英特尔选址时,也担心过“把鲸鱼塞进了浴缸”的问题,他们最初看重的其实是智利。
    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并非一无是处,按照世界银行《经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的评分,智利排在41位,在发展中国家里遥遥领先,而哥斯达黎加在100名开外。但英特尔设厂需要很大的土地,对基础设施有相当多的要求,还要求专门培养的人才。“对此智利的答复是,按照‘华盛顿共识’,ZF要一视同仁,不能给任何产业给予特殊优惠,否则就是干预市场。”林毅夫仔细研究过这个案例,“哥斯达黎加知道后则主动出击,ZF和企业相协作,一同克服困难。”哥斯达黎加在谈判中为了提高效率,由总统直接协调参与谈判的7个ZF部门。这个原来经济产出八成为农产品的小国,现在八成靠的是电子和制造品,成功完成了产业升级。
    “产业政策正在回归,或者说,它从未过时。”哈佛大学的丹尼•罗德里克还希望凯恩斯主义能更进一步,“为什么经济学家们对于教育、健康、科研等方面的ZF政策都比较认同,而偏偏对于产业政策就有着先天的歧视和怀疑呢?”

重塑全球治理
    中国目前的挑战,不仅包括在国内积累共识,还包括参与到国际经济政治的对话中去。而其后的大背景,也是新世纪世界经济版图的持续变化。
    2000年,七国集团在世界上所占GDP比重达到三分之二,但之后出现了“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速度比过去快很多。“真正的交流,不能是你讲我的不好,我就讲你的不对。”林毅夫认为,思想界的任务不是去打口水仗,而是“帮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成就,也帮助中国更好地学习国外的经验教训。”
    2010年10月,美国首都华盛顿。
    世界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举行了一场名为“全球经济治理”的研讨会。时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致闭幕词,题为“应对全球经济失衡”。出席者中,值得一提的包括丹麦福利国家的理论旗手、欧洲社会党的现任主席波尔•拉斯穆森,以及意大利前总理、欧洲进步研究基金会现任主席马西莫•达莱马都。
他们在思想的谱系上,与1998年前后美英德法的领导人克林顿、布莱尔、施罗德、若斯潘相联系。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吉登斯那里,“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已经延伸到了国际社会中,变成了“全球治理”。
    林毅夫贡献了自己的看法:为了应对发达国家产能过剩这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需要超越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古老争论。前者为了刺激需求,“今天挖坑而明天又把它填上”的短期政策收效甚微;而后者迷信经济的“自动稳定效应”,认为最终增长能够让财富自动溢出,通过“涓滴效应”惠及穷人。
    必须进行创新探索新路,他畅想了一个“全球版的马歇尔复兴计划”:由持有储备货币的发达国家,对面临增长瓶颈的发展中国家进行“造血式投资”;前者获得了订单,后者则获得了基础设施,能帮助其释放增长潜力,反过来又给发达国家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回归经济学的本质
    看完奥运会的开幕式,北大的经济学教授海闻上网更新了一条信息,“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也是中国目前经历的写照。不要怕乱,这只是个过程。”从圈地运动的“羊吃人”,到引以为傲的国家健康体系,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确实在走向秩序和文明。只是这个过程,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达成的。
    因为从近60年的发展绩效看,大部分国家其实一直处在“又乱又穷的陷阱”里面。从1950至2008年间,世界上只有28个经济体——其中只有不到一半不在西方——能够以至少10个百分点的速度缩小与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
    再往前说,惠及普通人的普遍富裕和经济增长,不过是近300年前,在少数几个西欧国家发生的事。为了解释其奥秘,亚当•斯密出版了巨著《国富论》,从而开创了现代经济学。
    但《国富论》只是简称,书的全名叫做《对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林毅夫谈起这本书时,特别强调“富”只是结果,关键是其“性质”和“原因”。不同学派与思潮的争论,往往要回归到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一个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
    所以针对意见的庞杂、观点的对立、意识形态化的争吵,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梳理,为下一步的改革找到“重叠的共识”。其实中国的传统哲学,一直讲究超越两个对立极端的“中庸之道”和“不二法门”。
    真正的经济学,不管是左是右哪个学派,按照林毅夫的理解,背后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决策者是理性的。“人面临权衡取舍的时候,会选择他认为最好的方案。”这一点,林毅夫将其称之为经济学的“本体”,“道”或者“无为法”。“而不同学派的区别,在于其对经济运行中限制条件的理解不一样。”对于这一点上的“有差别”,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先入为主。
    “西方有那么多学派,我们到底学哪一个?而且一直在变在创新,原来的理论都不适合它自身了,又怎能套用到中国?”林毅夫强调,“我们真的应该有信心,了解自己的问题,创新现有的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作者系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研究总监,张森、陈菲菲对采访亦有贡献)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使用道具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