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李昆华
3161 0

范宝舟:经济交往与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哲学评析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粉丝

教授

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403 个
通用积分
1.5256
学术水平
49 点
热心指数
57 点
信用等级
40 点
经验
6799 点
帖子
678
精华
1
在线时间
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7
最后登录
2023-10-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经济交往与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哲学评析

范宝舟



摘要:沃勒斯坦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他敏锐的意识到世界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等价的交换”这一经济交往的事实。但是,沃勒斯坦把世界体系的所有联系都纳入经济联系,用“不等价的交换”代替其他社会交往并加以绝对化,以及他对社会矛盾和国家、阶级起源的理解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从交往角度剖析世界体系,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推动了全球化研究的深入。但是,沃勒斯坦的经济交往同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是有差别的,这里,有必要从哲学视野予以评析。

一、沃勒斯坦从经济交往视域分析世界体系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沃勒斯坦从“不等价交换”这一经济交往角度考察世界体系有其现实和理论基础。

从现实基础来看,沃勒斯坦认为目前的世界体系是基于世界市场生产方式的世界经济:“它(世界体系—引者注)是经济的,而不像帝国,城市国家和民族国家那样是一个政治实体”,“它是世界经济,因为这个体系各个部分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是经济的,尽管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被文化联系以及最终被政治安排和联盟结构所加强”[1]。这里,我们可以明白沃勒斯坦之所以以经济交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交往作为分析世界体系内在根源的缘由。在沃勒斯坦看来,世界体系的现实基础是经济纽带,“文化联系”及“政治安排和联盟”只不过是加强经济联系而已。因此,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是经济主义的,是单纯的经济决定论,较之于马克思恩格斯体系说,他的视域中只有“世界市场”而没有“世界文学”。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沃勒斯坦针对学术界对他的经济主义的批评而把文明、文化引入世界体系理论并努力修正世界体系理论,但是,在看待文明、文化时,“他实际上采用的是功能主义,用世界体系来圈定文化的作用”[2]。因为在沃勒斯坦看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文化就是力图解释这个特殊体系的政治——社会现实中所遇到的矛盾性,模糊性和复杂性的一种集体历史努力的结果”[3]。因此,沃勒斯坦以“不等价交换”这一经济交往作为说明世界体系的全部存在基础就不足为怪了。

从理论基础来看,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直接基础是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对现代化理论进行批判的产物。现代化理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主要是围绕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展开。现代化理论认为:(1)发展和现代化是单个国家和单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它以“民族国家”为分析单位,从而走向单一主体论。正如迪恩·C·蒂普斯指出的,“虽然现代化的研究集中在许多不同层次,从个人、社会到国家、国际等,但是,占有某个疆域的民族国家才在理论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4]。把作为历史概念的现代化看作是普遍性的概念,从而把共性绝对化和扩大化。丹尼尔·雷讷说:“从本质上看,同样基本的模式将再现在世界各大洲的所有的进行现代化的国家”,“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所包含的要素及其结果是全球性的”[5]。(3)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引进西方的资本、技术、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改变自身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实际上现代化理论是在把西方文明普遍化,企图把西方文明变成世界“底板”。

但经验的事实是:走向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跟着西方文明亦步亦趋并未能走上现代化道路,而根据国情,实事求是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国家反而向现代化迈进。因此,依附理论提出了与现代化理论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1)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掠夺。依附理论的创始人罗德烈·冈德·弗兰克的“宗主—卫星”结构和依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杨萨米尔·阿明的“中心—外围”结构都认为,正是由于宗主国、中心区的掠夺,造成了“卫星”与“外围”的落后贫困和依附地位;(2)不发达国家要摆脱落后、贫困和依附地位,就要走一条不同的道路和经历不同的“阶段”,即社会主义道路,为此必须割断与西方社会的联系和交往。因为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越密切,交往越多,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就越强。这样拒斥与发达国家的交往是摆脱依附地位的根本途径。依附理论从世界的联系中找到了贫困落后、依附的原因,但却没有从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去寻找出路,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自绝于世界体系,同样陷入单一主体经济发展论。

沃勒斯坦同样把经济视为是造成世界不平衡的原因,但他的世界体系同依附理论有如下不同:(1)世界体系是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强调一种整体、系统的视角。沃勒斯坦说:“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这一体系有不同界限、结构体、群体、法律条例以及相互依赖性,其机体包括相互矛盾的各种力量,有时通过压力在这一体系中结成一体,有时都由于不同力量之间的竞争使这一体系四分五裂”[6]。可见,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多极主体矛盾运动的产物;(2)继承并发展依附理论的“中心—外围”结构思想。沃勒斯坦认为,欧洲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地理空间上划分为三个地带,即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但与依附理论的静态观点不同,他认为三个地带的空间结构始终存在,但不同历史时期三个地带是相互转化的;(3)不能把各个民族国家看成是孤立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国家并非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是同处在现代世界体系之中,是这一体系的组成部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有在世界体系中才能得到观照,而世界体系多极主体的内在矛盾运动、三个地带在历史不同时期相互转化以及从世界体系观照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沃勒斯坦看来主要是“不等价交换”这一经济交往事实的产物。

二、世界体系的内在运作机制——“不等价交换”

沃勒斯坦运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和方法专门研究了“不等价交换”这一经济交往在世界体系形成和运作中的意义,他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一旦建立起来便围绕着两个二分法运行,一是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二是经济专业化的空间等级: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7],其中“不等价交换”这一经济交往是世界体系的运行动力。

首先,沃勒斯坦认为,“不等价交换”带来了资本积累的不平衡,从而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结构,并推动这种结构的互动。他认为国际贸易和经济交往并非像古典自由主义所说的那样对贸易双方都有利,是国际和平关系的一个源泉。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马克思说:“处在有利条件下的国家,在交换中以较少的劳动换回较多的劳动”[8]。并且交往并没有带来国际和平,而是“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9]。由此沃勒斯坦认为,劳动分工由于“不等价交换”并没有带来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是带来世界范围内资本积累的不平衡,因为“不等价交换”使一部分地区的资本积累高于另一部分,这样就形成资本积累速度快的核心地区和资本积累速度慢的边缘地。边缘地区的形成实质上就是通过“不等价交换”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劳动分工从而融入世界经济“商品链”。至于半边缘地区实际上是相对于核心地区的边缘和相对于边缘地区不是核心的这样一个无法直接纳入核心区或边缘区这两个范畴之中的国家和地区。这三个地区的空间结构不会改变,而在时间上三个地区又是相对的,呈现出一种动态结构。而三个地区这种动态结构的内在张力就是“不等价交换”的经济交往。资本积累是资本自我膨胀的结果,并且中心区和边缘区都在追逐资本积累。正是“不等价交换”的经济交往使得资本积累的速度和程度发生改变,造成核心区和边缘区在资本积累上的地位改变,从而核心区有可能成为边缘区,边缘区通过竞争而成为核心区。同时“不等价交换”不仅在三个地区之间有这样的作用,在三个地区和各民族国家内部,“不等价交换”同样也发挥着作用。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就是欧洲资本主义出于资本积累的需要,通过“不等价交换”的经济交往向全球的地理扩张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其次,沃勒斯坦分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不等价交换”的经济交往关系。他认为,阶级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不等价交换”的经济交往,实现着剩余价值在三重阶级(上层阶级、底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结构中的运行。他认为上层阶级、中产阶级都同时剥削底层阶级,并且上层阶级通过保护中产阶级来保护自己,消解和缓和底层阶级对自己的直接冲击,这样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稳定。这里中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半边缘区”的作用,正如他所说的:“阶级斗争在政治上是围绕着统治阶级创造和维持第三阶层的企图来进行的,他们围绕着[统治阶级]反对被统治阶级极化现实和对现实的感觉的企图来进行的”[8]。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阶级斗争的核心内容。

接着,沃勒斯坦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国家与阶级的关系。他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就是因为国家创造合法机制通过“不等价交换”的经济交往使剩余价值的分配合法化,两极化:一方是通过不断的资本积累而最终成为剩余价值的剥夺者——资产阶级,而另一方是通过工资劳动不断出卖劳动力而最终成为剩余价值的被剥夺者——无产阶级。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关于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深刻思想。而对国家内部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的考察,在沃勒斯坦看来应放置到世界体系中来,因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参与了近代世界主要制度的创造:阶级、道德、民族群体、家庭以及国家。所有这些结构后序于资本主义,而不是超前于资本主义,所有这些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10]。然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又都通过自身所谓的“阶级意识”控制国家机器以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对于资产阶级而言,力图通过控制国家机器扩大市场,榨取国内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通过“不等价交换”的经济交往增强自身的资本积累。而对于无产阶级而言,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因此力图改变世界经济中的“不等价交换”的经济交往。但是无产阶级真正团结起来却很难做到,因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是基于国家的一种组织形式,所以对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来说,“世界性”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变成了“民族的”或“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了。这样阶级斗争成了单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而不是世界性的阶级之间的斗争。但是沃勒斯坦没有看到,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只是一个过渡。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1]而无产阶级国家的方向和归宿就是国家的消亡,而不是资产阶级国家,其目的终点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绝对利益。这同沃勒斯坦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沃勒斯坦以马克思的信徒自居,承认国家最终要“萎缩”直至消亡,但那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灭亡以后的一种自然行为。

最后,沃勒斯坦分析了“不等价交换”这一经济交往的作用机制。沃勒斯坦接受希腊经济学家伊曼纽尔的观点,从工资率来解释“不等价交换”这一经济交往的完成状况。他认为核心区的高工资产品流入边缘地区,而边缘地区的低工资产品流入核心地区,从而使核心区的高工资可以购买低廉的产品,边缘区低工资却要购买核心区的昂贵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不等价交换”这一经济交往,推动核心区的资本积累。另外,他还说明了权力集团的形成,国家的形成以及阶级斗争对“不等价交换”形成的促进作用。

三、沃勒斯坦经济交往的哲学评析

沃勒斯坦从“不等价交换”这一经济交往事实出发,剖析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分析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强大生命力,并且他从经济角度理解体系、政治结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有其积极意义。但是,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并非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角度进行评析是必要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并明白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首先,沃勒斯坦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解释上同马克思唯物历史观是有根本区别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社会交往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个过程,并且在社会各类矛盾中居于基础的地位。而沃勒斯坦把经济专业化的空间等级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结构矛盾看作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矛盾,而且这一空间结构矛盾不会改变。实际上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空间结构矛盾是生产力和社会交往的结果,是生产力和社会交往相互作用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世界体系的社会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沃勒斯坦把这一表象上的社会结构矛盾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违背。

其次,沃勒斯坦以“不等价交换”这一经济交往代替社会交往,并以此去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这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相违背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了包括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在内的社会交往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表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推进是一个系统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交往形式的更替成为世界历史的本质内涵,而沃勒斯坦的以“不等价交换”这一经济交往代替社会交往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一般而只能说明其个别现象,从而他以经济周期律代替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且沃勒斯坦的经济交往立足于“不等价交换”而没有立足于人们的生产活动,片面夸大了交换的作用。实际上按马克思的理解,交换是以一定的生产方式为前提的:“私的交换以私的生产为前提”[12]。但沃勒斯坦看到交换的不等价造成了核心区对边缘区的剥削和掠夺,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异化交往现象应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三,在阶级和国家的起源上,沃勒斯坦认为,阶级国家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产物,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相违背的。当然,沃勒斯坦也承认民族国家先于资本主义,但这些国家是不稳定的,不是变成帝国就是解体了。阶级和国家作为经济的产物不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存在,而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了。马克思主义指出,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0],并且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必然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生产力和社会交往的发展,阶级和国家相应会有新的内容和形式,“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0]。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历史阶段,有其特定的阶级内容和特点,有其相应的国家形式。但是把阶级和国家的起源看成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产物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事实。沃勒斯坦把民族国家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相区别,实际上恰恰说明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条件下的国家不过是民族国家在现实生产方式的形态而已。国家的稳定与否,国家是以帝国形式存在还是解体都不能说明国家产生于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只能表明国家在生产力和社会交往关系矛盾中的变化着的状态。对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作唯物史观的评析是对待“世界体系论”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吸收其合理成份。同时当前纷繁复杂的全球化理论,在全球化形成及其发展,特别是对全球化的运作机制的理解上大多以点带面、以局部代替整体,因此对世界体系的运作机制——经济交往的考察对我们把握全球化进程的内在基础是有所裨益的。

注释:

[1][10]Immanuel Wllerstein,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economy:The States,the Movements,and the Civilizations,P14,p29

[2]愈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九十年代国外社会主义述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47页

[3]Immanuel Wallerstein,Geopolitics and Geoculture:Essagson the changing World-Syst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p166

[4][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97页

[5]Daniel Lerner,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Glencoe,III.1958, p67.

[6]Immanuel Wallerstein,The Modern World-System,NewYork:Academicpress.1974.p347

[7]Immanuel Wallerstein,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p162,pp222-22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65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5、250、10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49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沃勒斯坦 勒斯坦 范宝舟 geopolitics Traditional 理论 世界 哲学 沃勒斯坦 范宝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7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