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oupdawn
9023 8

[学科前沿] ****财政学复习精华***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讲师

9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8198 个
通用积分
1.0031
学术水平
41 点
热心指数
50 点
信用等级
13 点
经验
591 点
帖子
432
精华
1
在线时间
4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1
最后登录
2020-7-2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P ><B >1</B><B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o:p></o:p></B></P>
<P >社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特征:<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社会成员享用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FONT>”部分的抽取。<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B >2</B><B >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o:p></o:p></B></P>
<P >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手段干预市场运行:<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行政法律手段,即制定市场法规,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组织公共生产,即由政府出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即由预算拨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财政手段,即以税收、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以及财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B >3</B><B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资源配置职能。<o:p></o:p></P>
<P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DP</FONT>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o:p></o:p></P>
<P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o:p></o:p></P>
<P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o:p></o:p></P>
<P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率。<o:p></o:p></P>
<P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收入分配职能。<o:p></o:p></P>
<P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②规范由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o:p></o:p></P>
<P >①财政政策,紧松交替。<o:p></o:p></P>
<P >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p></o:p></FONT></P>
<P >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o:p></o:p></P>
<P >④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o:p></o:p></P>
<P ><B ><o:p> </o:p></B></P>
<P ><B >4</B><B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分配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综合地观察财政各职能的矛盾与协调,最终归结为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权衡。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是按劳分配二是按对社会的贡献实行分配。效率实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协调公平与效率两个原则,根本问题在于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制。<o:p></o:p></P>
<P >第一,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总体上说,侧重于效率同时兼顾公平,是应有的选择。<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第二,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一个关键问题。<o:p></o:p></P>
<P >首先,在公平分配方面,财政机制主要是通过工资、奖金、税收、补贴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保证每个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水平。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居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要多付出劳动,多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o:p></o:p></P>
<P >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的剩余产品价值主要集中于公有制经济,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又集中由国家支配,所以财政在积累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方面应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和调节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会日益加强是无疑的,但这种基础作用要有一个转换和形成过程也是无疑的。<o:p></o:p></P>
<P >第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o:p></o:p></P>
<P >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拉开收入差距,但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指靠劳动致富;同时,收入差距要适度,防止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相对立。适度的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推动效率的提高;差距过大,则会走向反面,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提高效率。因此,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以内。<o:p></o:p></P>
<P ><B ><o:p> </o:p></B></P>
<P ><B >5</B><B >简述财政支出的分类。<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按用途,分为基建支出、流动资金、挖改和三项费,地勘费。工交商事业费,支农,文教科卫,抚恤和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补支出等。<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按类别,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o:p></o:p></P>
<P ><B ><o:p> </o:p></B></P>
<P ><B >6</B><B >简述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政府采购制度从三个层次上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o:p></o:p></P>
<P >第一,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第二,从政府部门的代理人角度来看,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优选,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第三,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奔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奔,大大减少了它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和采购实体是最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o:p></o:p></P>
<P ><B ><o:p> </o:p></B></P>
<P ><B >7</B><B >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及优化措施?<o:p></o:p></B></P>
<P ><o:p> </o:p></P>
<P >(1)判断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至少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主要经济政策目标,二是财政支出各项目间的相对增长速度。<o:p></o:p></P>
<P ><o:p> </o:p></P>
<P >(2)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o:p></o:p></P>
<P >第一,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无疑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而从财政支出角度来看,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投资。可是,十余年来,财政投资的规模虽然增加了,但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这种趋势必将抑制经济的快速增长。<o:p></o:p></P>
<P ><o:p> </o:p></P>
<P >第二,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过大,而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生产性支出的增长速度。<o:p></o:p></P>
<P ><o:p> </o:p></P>
<P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o:p></o:p></P>
<P ><o:p> </o:p></P>
<P >(4)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在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上。而控制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集团消费性支出,加强财政管理。<o:p></o:p></P>
<P ><B ><o:p> </o:p></B></P>
<P ><B >8</B><B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及其原因?<o:p></o:p></B></P>
<P >(1)财政收入总量随GDP的增长而增长。2000年达到13380亿元,比1978年的1132.3亿元增长10.8倍。2001年比上年增收2400亿元(可比)。<o:p></o:p></P>
<P >(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78年31.2%,1993年12.6%。国际比较看,既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1990年,美国34%,法国46.3%,英国41.4%;泰国21.3%,印度(1987)20.5%。按可比口径,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略低于发展中国家。<o:p></o:p></P>
<P >(3)财政收支的增长变化。<o:p></o:p></P>
<P >存在两种反差:一是财政支出增长慢于GDP增长;二是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o:p></o:p></P>
<P >产生两种效果:一是预算内收不抵支,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扩张;二是预算内支出不能满足应由政府开支的正常需要,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导致国家财政被肢解,国家资金分散化。<o:p></o:p></P>
<P ><o:p> </o:p></P>
<P >(4)原因:一是分配格局变化。在初次分配中,个人收入占大头。二是预算外收入规模不断膨胀。其增速超过GDP和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o:p></o:p></P>
<P ><o:p> </o:p></P>
<P >(5)1994年财税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已稳步回升。1995年为10.7%,2001年为17.1%。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重点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快“费改税”步伐,继续推进税制改革。<o:p></o:p></P>
<P ><B ><o:p> </o:p></B></P>
<P ><B >9</B><B >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的理论。<o:p></o:p></B></P>
<P >财政支出增长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条规律。<o:p></o:p></P>
<P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o:p></o:p></P>
<P >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①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o:p></o:p></P>
<P >②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o:p></o:p></P>
<P ><o:p> </o:p></P>
<P >(2)皮考克与威斯曼的支出增长论: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o:p></o:p></P>
<P >①内在因素。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成线性关系。<o:p></o:p></P>
<P >②外在因素。倘若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这也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o:p></o:p></P>
<P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支出增长论:是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①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o:p></o:p></P>
<P >②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o:p></o:p></P>
<P >③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o:p></o:p></P>
<P ><B ><o:p> </o:p></B></P>
<P ><B >10</B><B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点?<o:p></o:p></B></P>
<P >即政府投融资的基本特点:<o:p></o:p></P>
<P >①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资金。<o:p></o:p></P>
<P >②资金雄厚且多是无偿性的,可投资于大型和长期项目。<o:p></o:p></P>
<P >③政府可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o:p></o:p></P>
<P ><B >11</B><B >发展农业为什么需要政府投资?<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o:p></o:p></P>
<P >第一,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资具有相对稳定性;<o:p></o:p></P>
<P >第二,财政投资范围具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o:p></o:p></P>
<P >第三,财政投资虽然是必需的,但一般占农业投资总量的比例较低。<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政府从事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并不只在于农业部门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而且生产率较低的现状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许多农业投资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o:p></o:p></P>
<P >第一,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可能由分散的农户独立进行。<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第二,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新的农业生产要素必须要有农业科研,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必须经过推广的程序,为了使农户接受新的生产要素,还需对农户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为完成这一系列任务,需要筹集大批资金。这些投资也只能由政府来承担。<o:p></o:p></P>
<P ><B ><o:p> </o:p></B></P>
<P ><B ><o:p> </o:p></B></P>
<P ><B >12</B><B >财政补贴的作用?<o:p></o:p></B></P>
<P >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财政补贴被当作一种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来使用的。因为它可以改变需求结构、供给结构。<o:p></o:p></P>
<P ><B ><o:p> </o:p></B></P>
<P ><B >13</B><B >财政投资的特点与决策标准。<o:p></o:p></B></P>
<P >与非政府部门投资相比较,政府投资具有不同的特点。<o:p></o:p></P>
<P >第一,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不盈利或低利,但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o:p></o:p></P>
<P >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o:p></o:p></P>
<P >第三,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o:p></o:p></P>
<P >总之,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它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财政投资决策的判断标准包括稀缺要素标准、储蓄率最大化标准、社会边际生产率标准以及增加就业标准。<o:p></o:p></P>
<P >第一,稀缺要素标准强调“稀缺要素”在经济发展计划中的重要性和贡献。为了使收入最大化,财政投资决策应当选择低资本—产出比率,即选择单位资本产生最大产出的那些投资项目。<o:p></o:p></P>
<P >第二,储蓄率最大化标准或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要求财政投资支出应当努力使边际人均再投资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即储蓄率和储蓄水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最大化,或者说使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减去每个工人的消费净值最大化。<o:p></o:p></P>
<P >第三,社会边际生产率标准认为当财政投资资金的配置可以导致国民产出最大化时,这种资金配置就是高效率的配置。<o:p></o:p></P>
<P >第四,增加就业标准,即财政投资项目的选择应当是那些每单位投资能够动员最大数量的劳动力的项目,也就是说,要优先选择适合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o:p></o:p></P>
<P ><B ><o:p> </o:p></B></P>
<P ><B >14</B><B >税收支出的概念及其控制。<o:p></o:p></B></P>
<P >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分为照顾性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类。<o:p></o:p></P>
<P ><B >15</B><B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o:p></o:p></B></P>
<P >(1)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的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增长就有了充分财源。<o:p></o:p></P>
<P ><o:p> </o:p></P>
<P >(2)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所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o:p></o:p></P>
<P ><B ><o:p> </o:p></B></P>
<P ><B >16</B><B >改革开放以来GDP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GDP</FONT>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GDP</FONT>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 GDP</FONT>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第一,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实际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分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实践证明,分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问题在于,一开始步子迈得大了一些,有序性差了一些,以后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减税让利,政府也曾做过一些调整,但多数是临时性、非规范性措施,没有从根本方针上加以解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3</FONT>年中央采取整顿措施以后,财政收入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GDP</FONT>的比重才相对稳定,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6</FONT>年开始停止下滑。<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第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0P</FONT>分配向个人倾斜,财政收入比重的不断下滑,与分配制度不健全以及分配秩序混乱有直接关系。居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目前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二是制度外收入或称非正常收入。即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形式,比重有多大,至今仍是若明若暗。后一部分收入的急剧增长是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并形成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而且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的难度很大。<o:p></o:p></P>
<P ><B ><o:p> </o:p></B></P>
<P ><B >17</B><B >价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DP</FONT>分配必然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财政收入同比例地增长,则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即名义增长而实际并无增长。<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价格上升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几种不同情况:<o:p></o:p></P>
<P >第一,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财政收入实际增长加名义增长,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4</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5</FONT>年两年的情况。<o:p></o:p></P>
<P >第二,价格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7</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8</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9</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年的情况。<o:p></o:p></P>
<P >第三,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实际上不增不减,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6</FONT>年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引发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二是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o:p></o:p></P>
<P >第一,倘若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主要是由财政赤字引致的;亦即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是因弥补财政赤字造成的结果,国家财政就会通过财政赤字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GDP</FONT>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GDP</FONT>只有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o:p></o:p></P>
<P >第二,决定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加。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在这种税制下,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同时过去对所得税的主要部分即国有企业所得税实行承包制,大体相当于定额税,因而某些年度在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出现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和现行的税制有极大的关系。<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之所以会影响财政收入,缘于两个原因:一是产品比价变动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形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DP</FONT>的再分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二是财政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分布呈非均衡状态,或者说,各经济主体上交财政的税利比例是不同的;这样,产品比价变化导致财源分布结构改变时,相关企业、部门和个人上交的税利就会有增有减,而增减的综合结果就是对财政收入的最终影响。<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市场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而上下浮动,主要是在买者与卖者之间发生再分配,随着价格的上下浮动也会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o:p></o:p></P>
<P >第一,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而销价不动。财政要对粮食部门和商业部门给予补贴,表现为财政收入的减少;如果同时提高销价,财政要对居民给予补贴,表现为财政支出的增加。<o:p></o:p></P>
<P >第二,生产资料提价,财政不可能增加收入,因为从生产资料提价所增加的税收,几乎要被使用生产资料的加工部门因成本上升从而利润下降所减少的收入全部抵消。<o:p></o:p></P>
<P >第三,能源、交通价格的提高,许多因缺乏自我消化能力的企业。也需要财政给予补贴,从而减少财政收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或增加财政支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如此等等。<o:p></o:p></P>
<P ><B ><o:p> </o:p></B></P>
<P ><B ><o:p> </o:p></B></P>
<P ><B >18</B><B >税负转嫁的条件?<o:p></o:p></B></P>
<P >(1)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o:p></o:p></P>
<P >(2)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的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润增减的关系等。<o:p></o:p></P>
<P >(3)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o:p></o:p></P>
<P >(4)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o:p></o:p></P>
<P >(5)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o:p></o:p></P>
<P >(6)生产者的谋求利润目标同税负转嫁的关系。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二者也会发生矛盾。如为了全部转嫁税负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此时,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售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售量。<o:p></o:p></P>
<P ><B ><o:p> </o:p></B></P>
<P ><B >19</B><B >如何正确处理好征税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如果税收活动阻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GDP</FONT>的增长,尽管是公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尽管公平必须以效率为前提,但失去了公平的税收也不会是高效率的。因为税收不公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引致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产缺少动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须证明的。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发展中国家实行“效率型”税制比之实行“兼顾型”税制更能促进本国经济腾飞,发达国家实行“公平型”税制更有益于社会安定。总之,把税制的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显然是对公平与效率二者更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o:p></o:p></P>
<P ><B ><o:p> </o:p></B></P>
<P ><B >20</B><B >如何理解税收中的“中性”?<o:p></o:p></B></P>
<P >(1)税收的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o:p></o:p></P>
<P >(2)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会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②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会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o:p></o:p></P>
<P >(3)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o:p></o:p></P>
<P >①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o:p></o:p></P>
<P >(4)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二者取得最优的结合。<o:p></o:p></P>
<P ><o:p> </o:p></P>
<P >(5)我国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在商品课税税制的设计上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o:p></o:p></P>
<P >①全面推行增值税替代原来的产品税,基本上避免了重复征税,有利于专业化协作,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o:p></o:p></P>
<P >②尽量减少增值税税率的档次,从而减轻对各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干扰,有利于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应当指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o:p></o:p></P>
<P >①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中性的。由于不同商品的供求弹性不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税负转嫁的条件也就不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就势必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从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生产者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增值税就失去了中性作用和对资源配置发挥的调节作用。<o:p></o:p></P>
<P >②增值税的中性化是以单一税率为前提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国是设置两档税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体现了对居民生活基本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鼓励作用。<o:p></o:p></P>
<P >③全面推行增值税实行普遍征收的同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国在全面推行增值税的同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选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类商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分别设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档税率或税额征收消费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实行特殊调节。<o:p></o:p></P>
<P ><B ><o:p> </o:p></B></P>
<P ><B >21</B><B >增值税的优点?<o:p></o:p></B></P>
<P >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优点是:①避免重复征税;②减少偷税漏税;③不受流通环节多少的影响。④保证收入稳定。⑤更能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o:p></o:p></P>
<P ><B ><o:p> </o:p></B></P>
<P ><B >22</B><B >所得税的一般特征?<o:p></o:p></B></P>
<P >所得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特征是: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不存在重复征税、不影响相对价格;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④课税有弹性。<o:p></o:p></P>
<P ><B ><o:p> </o:p></B></P>
<P ><B >22</B><B >工商税制1994年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o:p></o:p></B></P>
<P >(1)总体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o:p></o:p></P>
<P >(2)基本原则是:①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②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③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④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⑤简化、规范税制。⑥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⑦严格控制优惠减免。<o:p></o:p></P>
<P >(3)四方面的内容:<o:p></o:p></P>
<P >①以推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统一实行新的流转税制。<o:p></o:p></P>
<P >②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同时,国有企业不再执行企业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制。<o:p></o:p></P>
<P >③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o:p></o:p></P>
<P >④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改革后的税种设置由原有的32个减至23个。<o:p></o:p></P>
<P ><B ><o:p> </o:p></B></P>
<P ><B >23</B><B >国债的功能?<o:p></o:p></B></P>
<P >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和债务范畴,是整个社会债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B><U>功能:</U></B>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经济。<o:p></o:p></P>
<P ><B ><o:p> </o:p></B></P>
<P ><B >24</B><B >如何理解国债的负担(与限度)?<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国债的负担。国债负担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o:p></o:p></P>
<P >第一,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o:p></o:p></P>
<P >第二,政府即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收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o:p></o:p></P>
<P >第三,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以税收来还本付息。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指国债与税收的这种关系。<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国债的限度。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所谓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第二,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第三,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o:p></o:p></P>
<P >第一,国债规模首先受认购人负担能力的制约,认购主体负担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国债规模的主要因素。<o:p></o:p></P>
<P >第二,国债规模还受政府偿债能力的制约。<o:p></o:p></P>
<P >第三,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也是制约国债负担能力和限度的重要因素。<o:p></o:p></P>
<P ><B ><o:p> </o:p></B></P>
<P ><B >25</B><B >国债市场的作用?<o:p></o:p></B></P>
<P >两方面的作用:①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②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o:p></o:p></P>
<P ><B ><o:p> </o:p></B></P>
<P ><B >26</B><B >如何认识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衡量国债规模是否合理,一般用四个指标:①国债余额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DP</FONT>的比率(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国债负担率),②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率,③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率(国债依存度)。<o:p></o:p></P>
<P >(2)改革以来,公债规模不断扩大。从国债负担率看,还有很大余地;从国债依存度看,中央财政支出过多地依赖债务收入。<o:p></o:p></P>
<P >(3)应看到,国债负担率虽然低,但长期下去会很大;目前国债余额增长率已高于名义GDP增长率,应注意控制。<o:p></o:p></P>
<P >(4)国债负担率低而国债依存度高,这说明,目前的国债规模不会引起经济混乱,还能加快工业化进程;但财政状况十分脆弱,应主动调整。<o:p></o:p></P>
<P ><B ><o:p> </o:p></B></P>
<P ><B >27</B><B >我国预算法的指导思想。<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国家预算法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它的主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国家预算法主要有三种类型:<o:p></o:p></P>
<P >第一,权责法,以划分各级预算的管理权责为内容。<o:p></o:p></P>
<P >第二,组织法,以预算组织和管理的基本规定为内容。<o:p></o:p></P>
<P >第三,程序法,以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和批准的程序为主要内容。<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我国国家预算法主要体现以下指导思想:<o:p></o:p></P>
<P >第一,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力,使预算收支真正成为法令性的刚性指标。<o:p></o:p></P>
<P >第二,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明确预算管理职权。<o:p></o:p></P>
<P >第三,把加强预算管理与促进改革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o:p></o:p></P>
<P >第四,把法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o:p></o:p></P>
<P ><B ><o:p> </o:p></B></P>
<P ><B >28</B><B >简述预算外资金的特点,如何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预算外资金的性质是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o:p></o:p></P>
<P >第一,财政性。预算外资金也是财政性资金,但不是由中央财政集中分配,支配权和使用权属于各地方财政和有关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财政专户管理办法。<o:p></o:p></P>
<P >第二,专用性。从预算外资金的历史发展进程看,设置预算外资金,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保证某些专项支出。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预算外资金在不改变资金性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积累性和消费性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前提下可以统筹使用。<o:p></o:p></P>
<P >第三,分散性。预算外资金是一种非集中性资金,由多种项目构成,并由各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分别掌握使用,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从使用单位与用途来看,都是有别于预算内资金的一种非集中性资金。<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预算外资金的上述三个特点决定于它的特殊性质,而其特点又决定了它的运行方式。正确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对预算外资金的研究,也是管好预算外资金的必要前提。<o:p></o:p></P>
<P >我国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主要措施:<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国务院曾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6</FONT>年下发过《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要求对预算外资金实行规范管理,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据此相继实行了“计划管理、财政审批、专户储存、银行监督”的管理办法。<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财力分配格局和经济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也不能保证防范腐败和廉政建设的要求,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当前预算外资金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月颁布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系统地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措施,指明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工作方向,标志着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6</FONT>年的《通知》相比,《决定》无论是在管理的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o:p></o:p></P>
<P >第一,从长远发展和整体管理模式上,提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不是使其规模不断扩大,而是最终要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o:p></o:p></P>
<P >第二,在预算外资金的性质上,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纳入财政管理。<o:p></o:p></P>
<P >第三,在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方法上,改变过去部门和单位自收自支、坐收坐支的管理办法,要求参照预算内资金管理模式,建立预算外资金的预决算制度。<o:p></o:p></P>
<P >第四,在财政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上,明确规定财政部门是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及时拨付预算外资金。<o:p></o:p></P>
<P >第五,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办法上,提出社会保障基金在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之前,暂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为了贯彻落实上述《决定》,财政部先后制定了一些配套文件,增加了有关预算外资金财务管理的规定。归纳起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新措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o:p></o:p></P>
<P >第一,预算外资金范围的重新界定。《决定》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o:p></o:p></P>
<P >第二,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6</FONT>年起,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FONT>项凭借政府权力取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税收性质的政府基金或收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 500</FONT>亿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按规定专款专用。<o:p></o:p></P>
<P >第三,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不得越权收费和建立基金,否则,按乱收费行为处理。<o:p></o:p></P>
<P >第四,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o:p></o:p></P>
<P >首先,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财政部门审批。<o:p></o:p></P>
<P >其次,财政部门要在银行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各部门和各单位取得的预算外资金收入要缴人财政专户,支出由各部门和单位按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从专户核拨资金。<o:p></o:p></P>
<P >第五,严格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首先,专用于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的基金和收费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要按计划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由财政部门审核后分期拨付资金。<o:p></o:p></P>
<P >其次,用于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o:p></o:p></P>
<P >再次,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支出,要按国家规定立项,纳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按计划部门确定的国家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分期拨付。<o:p></o:p></P>
<P >最后,用于购买专项控购商品方面的支出,要报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按国家规定办理控购审批手续。<o:p></o:p></P>
<P ><B ><o:p> </o:p></B></P>
<P ><B >29</B><B >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o:p></o:p></P>
<P >从中央和地方收支运行的结果看总是要对称的,只有收支对称才能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从这个意义说,收入划分受支出划分的制约,也就是受公共需要受益范围的制约。但是,由于各地方支出需要和收入能力是不对称的,需要靠中央转移支付来调节这种不对称,所以划分收入需要遵循另外的标准。<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集权与分权关系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二。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划分收支的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级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通用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但各国的收支划分是不同的,有的差别还很大,主要取决于由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标准之一。<o:p></o:p></P>
<P ><B ><o:p> </o:p></B></P>
<P ><B >29</B><B >简述分级预算体制的主要内容?<o:p></o:p></B></P>
<P >(1)分级预算体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o:p></o:p></P>
<P >(2)分级预算体制要点:<o:p></o:p></P>
<P >①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o:p></o:p></P>
<P >②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范围。<o:p></o:p></P>
<P >③分税制。即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调控权和力度;在税收划分上,或按税种划分,或按税率划分,或实行分成制或共享制。<o:p></o:p></P>
<P >④预算调节(转移支付)制。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o:p></o:p></P>
<P >⑤体制相对稳定。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会有经常调整。<o:p></o:p></P>
<P ><B ><o:p> </o:p></B></P>
<P ><B >30</B><B >简述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模式和原则)。<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之间收支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o:p></o:p></P>
<P >第一,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纵向转移的主要方法是拨付补助金,补助金又分为一般补助金和专项补助金。<o:p></o:p></P>
<P >第二,横向转移。横向转移是指由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形式。横向转移的功能只在于平衡横向不均衡,<o:p></o:p></P>
<P >第三,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交错的混合模式,一般是以纵向转移为主,辅之以横向转移。<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应遵循三项原则:<o:p></o:p></P>
<P >第一,公平原则。转移支付制度本身以保证各级预算具有大体均衡的公共服务水平为首要目标,应体现公平优先原则。<o:p></o:p></P>
<P >第二,效率原则。公平优先又要兼顾效率,奖励各地增收下支,健全财政管理,努力提高自给率,抑制非正常的寻租行为。<o:p></o:p></P>
<P >第三,法制化原则。补助机制一旦确定,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法律为依据,严禁人为干预。<o:p></o:p></P>
<P ><B ><o:p> </o:p></B></P>
<P ><B >31</B><B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职责。<o:p></o:p></P>
<P >第一,总体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对实行分级预算体制来说需要将原则具体化。<o:p></o:p></P>
<P >第二,关于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规范的分级预算体制要求以法律形式具体化,力求分工明确,依法办事。<o:p></o:p></P>
<P >第三,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一般而言,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一致原则,但在具体事项上则不一定完全一致。<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尚待规范。<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第一,分税制与税制是密切相关的,税制调整了,分税及其相应的收入划分,也必须随之调整。<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第二,按税种划分收入和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分税效应是完全不同的,现行分税制的企业所得税仍是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的,改为分率分成或比例分成将是必然的选择。<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第三,凡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高度调节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税是分税制的通则,我国现行税制的个人所得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均属于这类税种,而分税制将该两种税划归为地方税种只能视为权宜做法。<o:p></o:p></P>
<P >第四,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系应列为分税制进一步完善的一项重要目标。<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调整。分级预算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关系,主要体现在收支划分上面。<o:p></o:p></P>
<P >从支出方看,多数支出项目是由接近基层并熟悉居民偏好的地方来执行和管理,所以地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较大的比重。<o:p></o:p></P>
<P >从收入方看则应是相反的,即为了均衡横向不平衡,贯彻中央的宏观政策,中央财政收入应占主导地位。这也是各国实行分级预算体制通行的分配格局,几乎没有例外。<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我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组织收入的比重是上升的,已接近目标模式的水平,但由于按既得利益向地方返还的幅度过大,转移支付后中央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原水平,明显偏低,中央支出的比重也基本维持原水平,也明显偏低,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靠借债维持的。<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调向目标模式逼近。第一,目标模式的选择。第二,纵向转移的微调。第三,推进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o:p></o:p></P>
<P ><B ><o:p> </o:p></B></P>
<P ><B >32</B><B >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o:p></o:p></B></P>
<P >(1)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按我国的统计口径,是指当年的收支对比而言。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o:p></o:p></P>
<P >(2)对财政平衡不可以作绝对的理解。①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②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③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④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o:p></o:p></P>
<P ><B ><o:p> </o:p></B></P>
<P ><B >33</B><B >财政赤字对社会经济的影响?<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与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第一,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的情况。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货币需要必然增加。从而要求增加货币供给量,这个增量可视为财政借款的最大限额,在这个限度内的财政借款,就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后果。<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第二,用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效应则比较复杂,这要结合什么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或单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购买以及用什么钱购买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居民个人或企业包括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一般说只是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如果由中央银行认购公债就可能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FONT>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第一,财政赤字可以是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第二,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后一种情况,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增加总需求规模,即使在短缺型经济中也是如此。<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3)</FONT>中国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问题。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排挤性影响。如果中国真的存在着排挤效应,那么,还应提出谁排挤谁的问题。在中国,国家财政理应承担那些关系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但由于财政困难特别是中央财政困难,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预算内投资的比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5</FONT>年已下降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而其中包括部门投资在内的企业自筹投资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国内贷款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由此不难判断究竟是谁排挤谁的问题。<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4)</FONT>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第一,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第二,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o:p></o:p></P>
<P ><B ><o:p> </o:p></B></P>
<P ><B >34</B><B >财政政策的功能?<o:p></o:p></B></P>
<P >(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o:p></o:p></P>
<P >(2)财政政策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o:p></o:p></P>
<P >①导向功能,指通过调整物质利益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发挥引导作用。<o:p></o:p></P>
<P >②协调功能,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调节能力,它可以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o:p></o:p></P>
<P >③控制功能,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制约或促进,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o:p></o:p></P>
<P >④稳定功能,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大体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稳定功能的主要特征是反周期性和补偿性。<o:p></o:p></P>
<P ><B ><o:p> </o:p></B></P>
<P ><B >35</B><B >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物价相对稳定。物价相对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释义为,避免和抑制通货膨胀。<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收入的合理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根据社会成员的劳动贡献不同,合理确定他们的收入报酬,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不至于产生分配上的过分贫富悬殊。通过税收负担合理分配以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收入合理分配目标的关键。<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经济适度增长。财政政策在推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政策取向上注意处理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保持适度的社会储蓄率;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若干制约因素,注意发挥财政在结构调整和推进创新方面的作用的重要性。<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财政政策把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政策目标之一,是因为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主要依靠政府部门提供社会公共需要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o:p></o:p></P>
<P ><B ><o:p> </o:p></B></P>
<P ><B >36</B><B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及其组合方式?<o:p></o:p></B></P>
<P >(1)概念。<B><U>财政政策</U></B>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B><U>货币政策</U></B>则是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相应措施。<o:p></o:p></P>
<P >(2)必要性。二者的作用不同,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①作用机制不同。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银行不直接参与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o:p></o:p></P>
<P >②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形成看,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银行信贷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则受到两方面的影响,财政的影响是直接的,银行则是间接的。<o:p></o:p></P>
<P >③作用效果不同。首先,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信贷。其次,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o:p></o:p></P>
<P >(3)配合方式。①“双松”。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②“双紧”。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③紧财政和松货币。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④松财政和紧货币。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o:p></o:p></P>
<P >信贷。其次,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o:p></o:p></P>
<P > <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财政学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财政收入增长率 收支两条线管理 财政学 复习 精华

已有 2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摩西wowo + 1 + 1 精彩帖子
cjsfight + 1 + 1 + 1 对论坛有贡献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2  热心指数 + 2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soupdawn 发表于 2007-4-3 23:4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寻考人大财政学博士,加qq754736896

使用道具

藤椅
plq笑笑 发表于 2010-1-26 12:35: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楼主,好东西,顶

使用道具

板凳
我爱甜品 发表于 2010-1-27 10:38:0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些东西不能死记硬背,还是应当结合实际理解,灵活应用。其实很多问题都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

使用道具

报纸
摩西wowo 发表于 2010-1-30 10:05:3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楼主啊!
坚持自我!

使用道具

地板
chqwqq 发表于 2010-3-20 11:31:0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真是大好人啊!!!!!!!太谢谢了!!!

使用道具

7
幽兰行天下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1-1-5 20:28: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怎么像高中政治啊,大学还考这样的东西吗

使用道具

8
XINGYUE051018 发表于 2011-6-21 14:49: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人学了一年的财政学,但都没有上本专业的课程,唯一的财政学专业课老师还忙没时间给我们上了,哎,悲剧,自己也看了点书,但貌似效果不是很理想

使用道具

9
shuyan406 发表于 2014-9-11 22:21: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INGYUE051018 发表于 2011-6-21 14:49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有ppt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