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李昆华
3124 0

(美)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乔治·吉尔博伊 :中国奇迹背后的迷思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粉丝

教授

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403 个
通用积分
1.5256
学术水平
49 点
热心指数
57 点
信用等级
40 点
经验
6799 点
帖子
678
精华
1
在线时间
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7
最后登录
2023-10-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中国奇迹背后的迷思》

文章来源: 国外理论动态 于 2005-03-23 17:00:43

[原编者按:美国《外交》杂志 2004年7 8月号发表了乔治.J.吉尔博伊撰写的
《中国奇迹背后的迷思》一文,文章集中考察和分析了最近十年(1993 2003年)
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并认为美国执行对华“战略性接触“的政
策符合美国的最终利益。虽然该文的目的是为了给美国政府出谋划策,但我们也
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启示。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作为一个全球贸易大国的突然崛起所引起的反响是奇特的,掺杂着敬佩与担
忧。对中国经济发展繁荣前景的非理性热情促使投资者们急冲冲地去购买中国企
业的股权,而很少知道这些企业究竟是怎样运作的。与些同时,对中国成就和潜
力的过高估计又助长了种种担忧,说中国必将打破全球贸易和科技力量的平衡,
最终会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成为美国的威胁。这些反应都是错误的:它们忽视
了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缺陷,也忽视了美国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特殊方式上所
获得的战略利益。

实际上,中美两国正在发展着美国战略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那种经济关系。中国
正在参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的自由而又有规则的全球经济体系
。但是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导致了两大没有预料到的严重后果。首先,中国政府实
行的经济改革非常有利于国有企业,给予它各种优惠和便利政策以获取资金、技
术和进入市场。改革也有利于外国投资者,导致外国公司在中国工业出口中占有
巨大份额,在中国国内市场也得了有利的位置。结果是,中国工业领域充斥的是
低效但又仍然庞大的国有企业、日益占据优势地位的外企以及无力在同等条件下
与这两者竞争的民营企业。

其次,中国现存政治体制下固有的商业风险导致在中国的经理人当中衍生出了一
种“企业战略文化”,这种文化鼓励他们追求短期利益、地域分割以及经营的过
度多元化;多数中国企业都侧重于发展与中共官僚体系中各级官员们的私人关系
以谋取特权,而不是在企业之间建立起横向网络联结,也不在技术发展和推广方
面进行长远投资。中国企业依然严重依赖国外的技术和关键性元件,这些严重制
约了它为单方面利益而支配其科技和贸易力量的能力。克服这些弱点的最好希望
在于中国对其相关体制进行改革。而美国的政策也不应沦为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
,这样会损害目前两国关系发展的有利趋势,而应该采取一种“战略性接触”的
政策。

一、

最近有关中美贸易的争论忽略了以下事实,即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大体上是有利于
美国的。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进口廉价的产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
了大约1000亿美元。美国的波音、福特、摩托罗拉等企业通过从中国这样成本更
低的国家购买零部件,每年也可以节省数亿美元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它们的
全球竞争力,也有利于它们在本国开发新的高附加值产品。

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出中国,它的进口额在东北亚地区也是最大的。中国用于国内
消费的进口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的400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 1870亿美元。
如果不考虑进口加工再出口贸易,中国在2003年有5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在电子
和制造业等高科技领域,中国10年来每年的贸易赤字平均数是120亿美元。与日、
韩等美国在亚洲的其他贸易伙伴不同,中国对美国产品和投资是敞开大门的。虽
然近几年美国对华出口不太景气,但是在过去的10年内美国对华出口额增加了3倍
,仅在去年一年内就增长了28%(同年美国出口总额仅增长5%)。特别是,中国是
美国高科技产品的一个主要市场。

中国允许外国公司投资于中国的国内市场,其规模之大在亚洲是前所未有的。自
1978年以来,中国吸收了5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是日本于 1945-2000年间
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0倍。由于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开放,中国不能像日韩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做的那样,保护本国市场使之只面向本国企业。相反,中
国允许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外企为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开拓新的市场,特别
是在诸如飞机、软件、工业设计、机械设备、半岛体和集成电路等产品附加值比
较高的领域。

由于经济开放和需要大量进口,中国可以在全球贸易与金融等多个领域成为美国
的盟友。而且,中国已经表现了按世贸组织规则行事的意愿。中国现在是建立区
域贸易和投资机制的倡导者,包括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及与澳大利亚签订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外贸和经济发展已经促使中国在商业法规方面作了改进,注意更多地征求消费者
的意见,逐渐减少官僚作风以及遵守有关安全和环保的国际标准。

二、

尽管如此,美国政界和商界的领导人还是担心,中国在世界出口贸易比重的日益
增长,将预示着东北亚地区另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然而这些担心是没有根
据的,这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
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第二,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
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第三,中国企业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它们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
有力竞争者。

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中国的出口状况 以生产企业类型为标准来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作
一个透视。去年,外资企业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5%。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同于那
些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20世纪 70年代中期,外资企业只
占台湾制造业出口的20%;在1974-1978年间的韩国,外资企业只占其制造业出口
的25%;在泰国,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从 20世纪70年代的18%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
中国期的6%。

在中国,外资企业在高科技工业产品的出口方面占的主导优势更加明显。尽管在
过去的10年内,中国机械工业的出口额增长了20倍(去年为830亿美元),但外资
企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从35%上升到79%;电脑设备的出口额从1993年的7.16亿美
元上升到2003年的410亿美元,外资企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从73%上升到92%;电子
和电信产品的出口额增加了7倍(2003年为890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的比重从
45%上升到74%。这种情形几乎存在于中国所有的高科技工业部门。

数据统计还显示出另外一种趋势,即中国对国外投资的依赖日益加深,以及外资
企业和中国本国企业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1990年以来,中国允许另外一种外国
直接投资模式出现:即从中外合资转向外国独资。现在,外商独资企业占在中国
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65%,而且它们主导了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与合资企业
相比,独资企业更不愿意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而且独资企业也没有像外资企业
那样受合同约束而必须与中国合作者分享技术。为了占据中国市场的更大份额,
它们极力对自己的技术保密。

三、

中国企业落后于外资企业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它们没有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作长期
投资。开发技术是一个困难而又不确定的过程。大量的资金投入或者现有的科技
力量的集聚都不一定能确保成功。为了开发商业上可行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必须
获取新知识、了解把握市场动向、对变化多端的消费需求迅速作出反应。那些与
科研机构、金融家、股东、供应商以及客户保持紧密联系的企业在获取、转化新
技术以及将其商业化方面就享有优势。那种水平的网络联结是获取知识、资本、
产品和人才的基本渠道。

然而,中国现有的某些体制却抑制了中国企业间的横向网络联结,相反强化垂直
联系。尽管市场改革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规则,在没有制衡机制以及直接
监督的前提下,中共官员在界定和实施那些规则方面还有广泛的决定权。特别是
在地方上,政府能够,而且经常为了追求特定的地方利益而操纵经济政策。这样
常常导致全国工业企业的地区分割以及重复投资带来的学浪费。

为了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企业发展出了一种了特殊的企业
战略文化。首先,针对政府的特殊政策,中国企业往往注重从政府官员那儿获得
特殊待遇:即进入市场或取得资源的特殊渠道,免受一些规则的制约以及一些官
员的盘剥。其次为了特殊利益最大化,以及为了避免与别的企业及其背后支持者
纠缠不清,许多中国企业之间不愿意进行合作,特别是跨地区或跨行政区域的合
作。再次,它们往往置短期收益于长远投资之上,最后,中国企业为了减轻同行
之间的价格竞争(这是由过剩的生产能力和重复投资造成的)带来的损失而倾向
于生产和经营的过度多样化。

四、

考虑到中国目前的政治结构和商业环境,上述企业战略文化是合理而实用的。但
是,这种文化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可能损害中国经济,使其走下坡路
。大多数中国企业注重短期收益,而不去提高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十多年来,它
们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还不到其销售总额的1%。

注重短期收益也影响了中国企业对技术的进口。中国企业倾向于通过购买国外的
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通常是购买诸如装配线这样的整套设备。在整个20世纪80、
90年代,硬件设施占中国技术进口的80%以上,而用于获得专利使用权许可、售后
服务以及咨询方面的费用则分别只占9%、5%、和3%。

虽然中国近几年来开始引进“软技术” 主要是用于购买专利以利用好进口的设备
,但含在这些设备里面的知识技术必须先消化、吸收和掌握(即技术“本土化”
),而后才能为国内创新打下坚实有效的基础。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
较薄弱的。中国大中型企业在技术本土化方面的资金投入还不到其进口设备总开
支的10%。中国企业的这种情形也与上世纪 70、80年代的日本、韩国在追赶西方
发达国家时的支出模式不同。这些国家的企业往往用两倍或者三倍于购买设备的
钱来吸收包含在设备中的技术并使其本土化。

中国企业在国内也没有发展出强有力的技术供应网络。2002年,中国企业用于购
买国内技术的开支还不到其科技方面总预算(包括进口技术、维修现有设备以及
用于研发方面的开支)的1%。

企业间的合作和横向网络联络也很稀缺,使得中国企业在相对孤立的情况下进行
研发。2000年的一次全国性的研发调查统计显示,在中国企业总共27亿美元的研
发费用中,93%用于企业内部的支出,只有2%用于与大学的合作项目,与国内其他
企业的合作费用还不到1%。这些研究所的任务本来是推广技术,为企业服务的。
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研究所正在成为企业的竞争对手。2003年世界银行的一份
报告指出,中国很多科研机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已经把很多研究成果用于大
规模生产和销售,而不是通过专利技术去推广这些技术。

考虑到挑战竞争对手及其地方保护者所要承担的政治风险,很少有中国企业在别
的省份进行投资或与别的省份的企业进行联合。强烈的地方政治背景使一个地区
的经济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割裂开来,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企业往往规模比较
小以及整个国家的工业企业是分割的。受地方保护主义危害最大的行业是制药业
、机电、电子和运输业。其中,国企和民营企业受害最深,外资企业受害最小。


为了获得短期收益而又要避免发展区域间产品供应链所导致的困难,中国企业往
往走过度多样化经营之路,其结果对企业本身也是破坏性的。很多中国最著名的
企业在转向经营一些辅助性商业方面都是不成功的。

总之,中国的相关体制以及地方企业的企业战略选择都制约了中国企业开发新产
品和新服务的能力。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新产品在中国企业销售总额中所占的
比重比较低,大概为10%。这一比重在经合组织国家的工业企业中占到场35%- 40%。
在这方面,中国甚至还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重复投资、区域分割以及企
业间的联系松散,甚至那些开发出新产品的中国企业也经常发现自身正处于恶性
的价格竞争中,这使得它们不能从它们的技术创新当中获取高额回报。

因此,与其把中国视为亚洲又一个经济和科技上的“巨人”,不如把它视为一个
正在出现的“正常”的工业强国,就像巴西和印度一样。由于政治文化和工业企
业文化的相互影响,21世纪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图景就像是一个无网络节点似的图
案有一些在科技方面比较成功的企业作为点缀。中国要成为科技和经济的超级大
国,首先要在国内打好一个制度方面的基础。如果不对相关体制加以改革,中国
吸收、发展和推广科技的能力仍将受到限制。大多数中国企业仍将在全球工业生
产链条的低级环节上为了微薄的利润而相互竞争。

五、

考虑到中国威胁全球经济平衡的潜力所受到的各种制约,美国应该抵制各种保护
主义政策。相反,在认识到中国工业发展进程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美
国应该采取一种与中国战略性接触的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在维护美国科技、
经济和政治的领导权的同时,帮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稳定,并使之融入到全球经
济体系中去。但美国必须接受以下事实,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国家,它不可能
在所有方面都符合发达国家制定的共同标准。

维持这种战略性接触有助于巩固和加强美国从现存中美关系中所获得的收益,确
保中国持续繁荣稳定,以及鼓励中国按全球贸易规则行事。

中国要成为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国所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在中国释放使其成为一个
全球有力的竞争者的潜力以前,中国必须实行相关的体制改革而不是简单地使市
场更加自由开放,或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而中国的体制改革从长远来说有利于中
美双方。


(美)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乔治·吉尔博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曾爱平 摘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麻省理工学院 中国奇迹 问题研究 研究中心 理工学院 奇迹 国际 麻省理工学院 迷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