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wh7059
11553 20

[经济学基础] [讨论]消费对宏观经济发展哪些影响?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1粉丝

教授VIP

高级教授

院士

6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7
论坛币
23007 个
通用积分
1.0460
学术水平
19 点
热心指数
24 点
信用等级
10 点
经验
31675 点
帖子
3480
精华
1
在线时间
7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4-16
最后登录
2017-12-1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请各位老师多多发表高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宏观经济 经济发展 发展 讨论 消费 宏观经济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沙发
yuping2010 发表于 2005-4-20 18:0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觉得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以索洛模型出发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短期是由于投资和劳动投入的增长。长期是由于技术进步。后来的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是沿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发展的。
我觉得消费应该是至少同等重要的一个因素,一般宏观经济理论都认为消费只影响实际产出,而不影响潜在产出。这种将短期和长期分离的方法,分解虽有助于问题的清晰,但却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为此也许沿着系统动力学的思路发展一下宏观的体系会更好。
前一段时间在本版提出过这类问题,有朋友建议了去看武剑的书,买来还没来得及看。希望大家继续讨论,有这方面的文献或观点,请多指教。
晢想到两个例子,日本近10年的长期衰退,说到底还是消费低糜造成的。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受消费结构升级的助力不小。日本从战后到90年前的经济增长也与消费的升级有密切关系。
近来我国经济的通胀压力和增长的加速,也与住宅需求的上升有很大关系,虽然有学者说这其中有炒房的因素在内。
另外想到一个问题,一般各国的经济繁荣都伴随一定的股市或房地产的泡沫(如日本在80年代中后期)我国现在就是房地产泡沫。所不同的是,我国的股市是低糜的,这也只可以是中国特色的了。简单的思路是,股市无利可图,大部分资金流入房产市场造成的。
在生活中保留梦想,在网络中坚持真实

使用道具

藤椅
zwh7059 发表于 2005-4-20 20:3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是的,长期是由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消费升级换代,技术进步使原本高消费大众化,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投资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如果没有消费作支撑就难以维持,会造成生产过剩,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使用道具

板凳
zwh7059 发表于 2005-4-20 20:3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日本官方最近确认,战后日本第13次经济周期已于2000年10月达到景气上升过程的峰顶,随后陷入新一轮衰退,迄今日本经济仍在衰退中挣扎。这是日本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

  据日本政府最新预测,日本名义和实际GDP增长率,2001年度分别为-2.4%和-0.9%,2002年度分别为-0.9%和0.0%。日本银行及一些重要国际机构的预测也认定,日本经济已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负增长。失业率屡创新高,也是日本经济衰退空前严重的重要表现。2001年11月日本的失业率达到5.5%,若按欧美统计口径,高达10%以上。日本经济衰退的严重性还表现在股市汇市双双下跌等方面。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在衰退前曾达到过19835日元,目前已跌至10000日元上下,下跌了近50%。日元对美元汇率2000年10月为1美元兑108日元上下,目前已贬至132日元左右。总之,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均创战后最坏纪录。

  日本经济衰退空前严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有:

  1、企业经营重陷困境。日本经济回升主要是靠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尤其是设备投资的增长来支撑。进入2001年后,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再度恶化,导致经济回升支柱迅速垮塌。日本银行2001年12月《全国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显示,2001年度企业的经常利润将比上年度减少18.7%,其中制造业大、中、小企业将分别减少34.4%、39.7%和42.5%。

  2.消费需求更加低迷。民间消费需求占日本GDP总量的近6成。进入2001年后,由于居民实际收入减少,导致消费能力降低,加之失业风险加大、社会保障改革尤其是“9·11”恐怖事件等因素对民众消费心理的负面影响,使消费需求低迷问题更趋严重,成了加速日本经济衰退的重要因素。

  3.通货紧缩愈演愈烈。日本官方认为,日经济陷入战后第一次、历史上第三次通货紧缩之中,其主要表现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愈演愈烈的通货紧缩使企业销售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居民消费心理恶化、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公共债务危机加重等,从而加速了日本经济的衰退。

  4.小泉改革的紧缩效应。小泉登上首相宝座后推出了庞大的改革计划。应该说,从长远看这会对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从近期看,小泉的改革计划,尤其是财政改革,则会产生强烈的紧缩效应。由于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势必导致经济回升的另一重要支柱——公共支出——萎缩。

  5.国际环境恶化。日本第一大出口对象,美国的经济陷入衰退;第二大出口对象东亚的经济也陷入萧条,导致日本出口状况迅速恶化。2001年度上半期,日本的出口和净出口分别减少6.1%和43.1%,其中对美出口和净出口分别减少3.9%和6.5%,对东亚减少8.8%和59.5%。

  为遏制经济衰退,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施以扩大公共投资为中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近10年来累计已投入130万亿日元;进入2001年后,日本银行又3次下调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放纵日元贬值以扩大出口,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等。然而,由于深层的结构和体制问题没有解决,日本经济“自律回升”的机能已相当微弱,依靠政府政策来扭转衰退局面的做法很难奏效,这是许多重要机构都对日本经济前景作悲观估计的重要原因。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使用道具

报纸
zwh7059 发表于 2005-4-20 20:4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一柄双刃剑.科学合理的投资性消费能有效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过渡的消费性消费会影响积累,最终导致通货紧缩、失业率增加、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和经济衰退。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使用道具

地板
zwh7059 发表于 2005-4-20 20:5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若投入不变,则增产;若增产收益再投入原产品,则该产品产量不断扩大。而生产的扩大需要有市场,也就是说要增加消费才能实现。这样,经济增长提高消费水平,消费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生产和消费相互作用,不断发展。但由于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者增量有限、消费者平均消费增量亦有限),生产的无限增长最终导致产品过剩,引发经济危机。若减少投入而保持产量不变,则造成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剩余。剩余劳动不再投入,则闲置资源、造成浪费。

消费是如何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呢?假定有A、B两种产品,若A产品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则价格上升,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就会增加生产;B产品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则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就会降低甚至亏损,于是不得不转产A产品或开发新产品。谁转产呢?一是高地租地区的企业,二是技术和管理水平差的企业。这样一来,产品结构、地区经济结构都在消费的引导和压迫下发生改变,部分产品生产萎缩、另一部分产品生产增长,同时部分产品从高地租地区向低地租地区转移。可见,消费是产品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高消费高增长,低消费低增长。所以,消费不能牺牲,牺牲消费则牺牲增长(例如,只消费粮食工业就不可能产生,产生了也要停产)。积累是不是牺牲当前消费产生的呢?对个体来说是,但对整体来说则不是。总体无法牺牲消费,若减少消费则产品过剩,企业减产。也就是说,消费必须全部实现,否则产品闲置浪费,经济衰退。积累不是牺牲消费的结果,而是源于消费能力有限及消费结构改变(原产品消费能力有限,新产品数量有限)。因此,扩大再生产不能全面扩大,而是扩大供不应求产品生产或增加新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是总体扩大、结构调整。

因为M/V=∑(QI MI )/∑(QI VI ),所以平均劳动时间节约率等于总劳动时间节约率,与∑QI MI成正比,与∑QI VI成反比。而已有V不变,因此∑QI VI取决于新增V的数量和数值(即新产品种类和价值)。由于M不断扩大,要抵消这一趋势,需要扩大∑QI VI 。一是增大高V产品比例,减少低V产品比例;二是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消费一方面限制了老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促进了新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生产相互促进,使生产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数量、更好质量和更多品种的消费品,并且提高了工资,使消费者不仅有能力而且有产品可以提高消费。另一方面,由于消费价格=V-M/8,因此随着M的增大,消费价格不断下降,消费者共享剩余价值增长带来的好处。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量决定分配量和消费水平,分配和消费反作用于经济增长。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合理分配促进经济增长,不合理分配阻碍经济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靠消费带动,消费既促进消费品产业的增长,无消费市场的企业只有关门;又促进生产资料产业的增长,无消费市场的生产设备亦无市场(生产资料产业的扩大再生产,导致消费资料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最终靠消费增长实现)。另一方面,消费限制原产品及产业的发展。一是由于人的消费能力有限,而生产增长不断发展,必然导致生产过剩,迫使企业转产。二是消费水平的提高,要求新的消费品,引导企业转产。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使用道具

7
yuping2010 发表于 2005-4-20 21:0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啊,你怎么用的多是政治经济学的术语啊?
在生活中保留梦想,在网络中坚持真实

使用道具

8
zwh7059 发表于 2005-4-20 22:1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政治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正处于热恋之中呀!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使用道具

9
zwh7059 发表于 2005-4-21 11:1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对消费增长至关重要.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使用道具

10
zwh7059 发表于 2005-4-21 13:5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004年,在国际经济趋于景气及国际油价上涨背景下,香港经济出现较高增长,连续多年的通货紧缩局面得到改善,失业率也略有下降。2005年,香港经济增幅放缓,通货将出现温和增长,失业率仍处较高水平,各主要产业或领域将呈现不平衡发展趋势。

一、香港总体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2004年,香港宏观经济形势表现尚佳,主要经济指标均获得改善,呈现“高增长,零通胀,高失业”格局。2005年,国际经济增长趋缓,影响香港经济增长放慢。

(一)经济增长加快,明年增速将有所放慢

2004年,香港经济在外部因素带动下呈现较高增长。其中第一季度增长6.8%,第二季度增长12.1%,上半年香港生产总值年增长达到9.5%;第三季度增长7.2%,特区政府也将全年经济增长率调整为7.5%。多家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纷纷调高该年度香港经济增长率,一般估计在6.5%到8%之间。香港经济出现较高增长,一则是全球经济普遍出现较高增长;二是内地经济增长迅速;三是上年受SARS影响,香港经济增长偏低。

2005年香港经济发展仍主要受国际经济与内地经济的影响,内部因素影响相对较小。国际经济组织或投资评估机构普遍认为2005年世界经济与内地经济增长放慢,东亚地区经济也会放慢,因此预测香港经济增长降低,一般估计在4%以上,不超过5%。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为4%,世界银行预测为4.6%。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油价格上涨,抑制内部需求。基主要支撑因素包括内地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及有利外贸持续发展、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商业进一步活跃,私人消费出现较高增长(2004年第二季度,私人消费增长11%,创13年来最快增长速度;第三季度饮食业也增长8.2%)以及大屿山发展计划等。

外资仍看好香港经济,对香港投资会持续增加,有利香港经济保持中速增长。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与外商投资的增加,并没有影响外商对香港的投资与香港作为区域营运总部的角色,外商在港投资与营运总部还出现新的发展。依香港政府统计,2004年上半年,外商对港直接投资138亿美元,超过2003年全年投资总额136亿美元,预计全年会超过200亿美元。其中,香港政府于2003年底实施投资移民政策后,到2004年5月底共批准112起移民案件,原则批准者81起,引资总额计13亿港元,其中以海外中国籍移民为主。到2004年6月,外商在港地区总部计1098个,驻港办事处机构2511个,分别较2003年6月的966个与2241个增加132个与270个。两者合计为3609家,较上年同期增长12.5%,是2000年以来最大增幅。2005年,境外对香港投资仍会持续增加,尤其是在大陆政策支持下来自内地的投资可能会有较大增加。

香港经济是否会达到预测目标,是在假定不发生重大事件情况下的一般性估计,若发生石油危机、金融危机或类似SRAS等重大事件情况下,香港经济则会受到很大冲击,增长较低于预期,可能增长会降至4%以下。若国际经济环境超出预期,石油价格转趋平稳,以及内地经济持续高增长,旅游、外贸、金融、航运与房地产等关键行业表现良好,香港经济增长则会超过预期,很可能超过5%以上。

尽管各界预测2005年香港经济增长回落,但香港工商界仍对经济前景表示乐观。11月24日,香港总商会发表的本年度“商业前景调查”显示,认为来年香港整体营商环境“佳”或“更佳”的公司占30.9%,较上年调查高出11.7个百分点;认为2006年营商环境“佳”或“更佳”者进一步上升为41.2%。工商界这种信心显示,未来两年香港经济表现不会太差。

(二)财政赤字有所改善

财政赤字成为近年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也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是影响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中长期问题,是特区政府极力争取改善的重要经济目标。2002-2003年底,香港政府的综合赤字达700亿港元;2003-2004年度降为490亿港元。在2004-2005年财政预算报告中,特区政府努力开源节流等措施,力争改善财政赤字,4-10月份财政赤字降为253亿港元,较原预期的426亿港元减少许多,主要原因是:一是恢复土地标售,而且2004年售地效果佳,总计达到180亿港元的收益,远超过原估计的46亿港元,若扣除此一收益,财政赤字则会与原预计的相当。二是推动资产出售或资产证券化。三是发行200亿港元的政府债券,并得到市场的热烈反映。加上外汇基金投资回报,本年底财政赤字状况有所改善,但仍无法在2005-2006年度实现收支平衡,主要原因在于香港政府在各界反对下无法有效增加税源,而社会福利与救济开支则不断增加,售地收入不够稳定。对此,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认为,到2008-2009年财政年度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三)走出连续多年的通货紧缩局面,明年将呈现温和增长

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就陷入长期性的通货紧缩局面,连续五年物价呈现负增长即通货紧缩。2004年下半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与内地物价普遍走高,加上经济景气回升与需求增加,香港综合消费价格指数于7月份出现0.9%的正增长,结束了自1998年11月以来的负增长局面。8月、9月、10月,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0.8%、0.7%与0.2%,增幅缩小。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虽在7-9月出现正增长,但上半年持续下跌,使得1-10月较上年同期仍下跌0.6%,港政府最新调整预计全年下跌0.3%。2005年,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有望维持上涨趋势,美国等批发物价出现十多年来的大幅增长,中国内地物价也持续上扬,国际整体物价水平将呈现上升趋势,预计会影响香港物价的继续上扬。但由于香港薪水提高有限(2004年没有提升,2005年增加也很有限),失业率依旧偏高,内部需求相对不足,还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情况,物价将呈现微幅增长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增长1%,亚洲太平洋理事会预计上涨1.5%。

(四)失业率有所下降

2004年,香港经济虽然出现较高增长,参与就业的人数比例上升,到10月份达到329.8万人,在过去近一年时间有近11万人就业,但失业率降幅不大,仍维持较高水平,第一季度失业率为7.1%,第二季度为6.9%,第三季度为6.8%,虽然为32个月以来的低位,但下降幅度甚小,失业人数仍达24万人,属偏高水平,高于2001年的失业人数17.5万人。2005年,香港政府仍会努力创造条件,扩大就业,特别是迪斯尼乐园已创造1万多个工作机会,预计2005年正式开业后将再增加约5000个工作机会,有利失业情况的改善。但香港经济增长放慢,失业率不会有大的下降,预计仍在5%以上,失业人数预计仍在20万人上下,高失业将是香港面临的一个长期性经济问题,这也是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主要部门经济回顾与展望

香港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部门经济的表现,尤其是对外贸易、旅游、房地产与金融市场等对整体经济有重要影响。

(一)对外贸易实现两位数增长

2004年,在国际经济普遍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带动香港外贸的快速增长。2004年1-9月,香港整体货物出口为14718.7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1%,也是连续8个月呈现两位数增长,尤其是与中国内地、台湾与欧盟的贸易增长更为快速。其中,转口货物增长17.3%,港产品出口货物增长1.6%;进口货物增长16.5%。香港政府预测,2004年全年香港整体货物出口增长14%,其中港产品出口为零增长,转口增长15%;货物进口增长14.5%。其中,香港电子产品出口由连续两年的两位数衰退转为两位数增长。2003年,香港电子产品出口额为189亿元港币,衰退22%;2004年1-7月出口为124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由于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导致香港贸易逆差有所扩大,前8个月达到766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约一倍。亚洲太平洋理事会预测,2004年香港经常账盈余达145亿美元,2005年略增为152亿美元。

2005年,大陆经济与对外贸易呈现较高增长,世界经济仍持续增长,但增速放慢,将影响香港对外贸易的增长,预计贸易进出口仍呈现平稳增长,但增速低于2004年的水平,预计增长率在10%左右。

(二)旅游业持续高增长,继续扮演香港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

旅游业是香港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地位不断上升,旅游业新增值占了香港2004年第二季度本地生产总值的6.7%,对香港经济的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前10个月,赴港旅游人数达1777.3万人次,超过2002年全年1657万人次总数,年增长率47.4%,其中10月份访港人数超过200万人次,预计全年访港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

2003年7月起,内地先后开放多个城市居民“香港自由行”,即内地民众可以个人身份赴港澳旅游,到2004年7月初,已开放32个城市、约1.5亿城市居民的“香港自由行”旅游。2003年7月到2004年6月,以“自由行”前往香港旅游的内地民众达260万人次,为香港带来158.6亿港元的收益。2004年1-7月,整体访港内地旅客为623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73.8%。内地游客购买力强,2003年平均每人消费金额达6018港元,其中购物占了六成。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香港酒店、餐饮、商业与零售、娱乐等行业的景气,从而带动消费与经济的发展。

2005年,香港旅游业仍会呈现温和增长趋势,尤其是迪斯尼乐园计划在9月开园,将对周边地区形成新的旅游诱因,加上内地香港旅游热不断升温,预计年增长8%左右,将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房地产市场缓慢回升,但仍呈现不稳定性

近两年来,香港楼市虽然不再下跌,但也是回升乏力,呈现不稳定的徘徊状态。香港楼市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曾出现较强增势,但第二季度开始又陷于盘整期,直到8月份楼市才恢复增长,9月份更出现大幅增长。依香港土地注册处统计,2004年9月,作为总体经济重要指标的香港房地产交易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包括住宅和非住宅在内的房地产交易合约达8973份,较8月增长26%,与上年同期增长30.7%,其中住宅楼宇合约达7385件,较上年同期增长31.1%;交易价值达243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1%。11月私人住宅买卖合同登记总值达389亿港元,预计全年超过1000亿港元,较2003年全年817.4亿港元增长约两成。香港中原地产研究部负责人预测,2004年登记的楼宇交易量将达到12万件,总值将达3500亿港元,均会突破1998年的水平,将是1997年以来的新高。

房地产回升的一个重要信号是政府恢复售地,而且标出较预期为高的价格。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地产大幅缩水,为刺激房地产业,减少供给,香港政府于2002年11月停止出售土地,直到2004年5月才恢复,停止售地长达20个月。恢复售地本身就是对房地产市场回升的反映。市场对售地也普遍看好,进一步反映业界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其中,5月份两块售地成交价高于标价的73%与84%,带动地产股上扬;10月份两块地再度以高价售出,共得141亿港元,均显示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乐观预期。另外,2004年不少大型房地产企业业绩快速增长,如最大房地产上市公司长江实业上半年净利达77.5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3.7%;恒隆地产公司上半年税后利润19.4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倍。

香港楼市出现好转的势头,除了总体经济好转外,内地投资人购屋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庆长假期间,不少内地投资者在香港购楼,在四天之内成交2亿港元。

2005年,香港楼市是否会维持持续增长势头?各机构看法也不一致。标准普尔于9月底发表的“香港房地产业报告”认为,随着香港经济进入景气上升周期,香港房地产已走上复苏之路,前景会持续好转与改善,整体住宅价格在未来一年内尚有10%至15%的升幅。香港房地产代理商利嘉阁地产公司负责人表示,楼市正步入上升期,交投和楼价将持续上扬;中原地产公司则认为来年楼市呈现兴旺趋势;有学者认为楼价会上涨5%。不过,中银香港分析师则认为,虽然地产发展商对楼市前景乐观,但楼市长远的发展仍取决于香港经济总体形势、就业情况与港民负担能力等。事实上,10月份,香港楼市交易就开始出现整盘,新盘销售与二手房交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再次显示香港楼市呈现不稳定发展状态。2005年,在总体经济增长放慢的情况下,在居民薪水与收入没有大幅提升情况下,很难支撑楼市的持续升温。

(四)金融市场较为活跃

香港的外汇资产储备继续增加,到2004年9月底达1184亿美元,居全球第六位。这一储备相当于香港流通货币量的六倍,约占港元货币供应M3的45%,也是香港特区政府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工具。2005年,香港仍维持较大贸易顺差,外汇资产储备会继续维持较高水平。

2004年上半年,香港资金呈现外流,银行体系的结余资金从年初的547亿港元降至6月底的32亿港元。9月底,内地人民币升息,香港金融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导致国际“热钱”不断流入,10月一个多月流入100多亿港元的“热钱”,到11月初,银行体系结余快速回升到126亿港元,港元汇价也迅速升值,迫使香港金融管理局在10月8日至11月8日共投入109亿港元购入美元。金融管理局官员表示,香港特区政府拥有庞大外汇储备,有能力对付游资的投机行为,稳定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由于人民币有较大升值压力,甚至有机构预测2005年3月会再升息,使得国际热钱会继续流入香港投机,可能会影响到香港港元汇率金融市场的稳定。

香港利率持续走低。200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联邦银行连续四次升息,按以往经验,香港金融机构会随美国升息。然而,这次香港却未跟进升息,反而因投机性热钱流入,增加金融机构的资金负担,纷纷调降利率,导致香港利率持续走低。11月前后,汇丰、恒生、渣打等四家港资银行先后采取减息行动。11月15日,香港银行同业拆息普遍下调,1个月期从12日的0.12%降至0.10%;3个月期从0.27%降至0.18%。一度表示不加入“减息”风潮的中银香港也于11月16日决定降低存贷款利率,其中最优贷款利率由5.125%减至5%,港元活期储蓄存款利率由0.125%降至0.01%。预计2005年,香港利率仍会处于较低水平,升息的机会不大,可能还会进一步降息,其后续影响仍值得观察。

香港特区政府不断完善证券市场相关制度,证券市场上市企业持续增加,香港在国际特别是亚洲地区的筹资中心地位进一步上升。2004年3月底,香港联交所最新修订的《上市规划》正式实施,一方面完善上市标准与降低门槛,另一方面加大中小企业上市监管力度,借壳上市公司必须遵守同普遍上市公司一样的标准。制度的完善,也吸引海内外上市企业的持续增加。

2004年上半年,香港股票市场的IPO市场异常活跃,共有22家企业在主板上市,15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达553亿港元,预计全年集资总额达1000亿港元,较上年增长一倍,是台湾筹资市场规模的4.6倍。到11月底,港股总市值达658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其中,2004年内地约有30多家企业在香港上市,不少台资企业也加快部署在港上市规划。尽管2004年只有一家台资企业在港上市,但目前总计已有37家台资企业在港主板与二板上市,募集资金8亿多美元,其中在主板上市的公司有28家,占全部1048家的2.6%,总市值73亿美元,占0.9%。摩根大通证券公司指出,台商赴香港申请上市交易是潮流所趋,2004年只是开始,2005年才会进入高峰,预计超过上百家的台资企业上市也不足为奇,加上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持续增加,香港将成为大中华地区第二个融资平台。

2005年,香港股市有望进入新一轮上升期。2004年,香港股市表现活跃,恒生指数曾在5月创下接近14000点的高位,此后在12000点上下波动。下半年开始,国际热钱持续流入,股市利好消息不断,香港股市持续走高,恒生指数在11月15日上涨147.8点,达到13932.2点,是2001年3月9日以来最高收盘指数。11月23日,恒生指数收盘价创下四年来的新高,上涨222.69点,突破14000点,达到14023.29点,是2001年3月9日以来的最高点,至此2004年香港股价累计上涨22%。许多机构也看好年底股市行情。天达资产管理公司年底前股市为14000点,瑞银集团预计为14300点。投资机构对2005年香港股市均持乐观预期,一般预测在13000点到15000点之间,如摩根斯坦利预计为13374点,摩根大通预计为14800点,法国巴黎百富勤预测为15122点,而里昂预计更达18000点。其主要依据是企业盈利有大的增加,薪资有上调趋势,内地支持香港,香港经济持续增长。总体观察,2005年香港股市有望进入新的一波的上涨期,尽管会有较大波动,但会在较高点上波动。

(五)航运业持续平稳增长

航运业是香港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出现较快增长,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到2004年11月,香港登记注册的船舶共有997艘,总吨位达2530万吨,提前超过年初预计的2300万吨目标,预计年底可达到2600万吨,创造新的历史纪录。香港集装箱运输量保持平衡增长,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大集装箱航运中心的地位。集装箱运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1-7月,集装箱装卸总量达11925万个标准箱,较上年同期增长4%。2005年,由于国际贸易及香港贸易量增幅预期下降,内地港口增长迅速,可能会影响香港集装箱运输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增长3%左右,但仍会保持国际第一大港地位。

随着全球经济的景气与发展,对航空货运运输需求上升,特别是北美、欧洲与内地货运需求强劲,带动香港航空货运出现较快增长。其中10月份,香港国际机场空运货运量近3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较上年同期增长14.6%,香港仍是世界最繁忙与最大的货运空港。前8个月,香港航班抵港与离港总数达155059个航班,较上年同期增长35。7%,预计全年将达到23000个航班,较上年增长12%以上。

2005年,由于上年海运与空运出现较大增长,加上国际经济增长趋缓,会影响到香港航运业的增长,预计集装箱运输增幅会下降,世界第一航运中心的地位受到来自内地航运港口高增长的挑战。在空运部分,香港仍保持较大优势与竞争力,加上空运比例的上升,香港航空运输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三、香港与内地经济金融合作形势回顾与展望

香港经济的发展与内地经济密不可分,而且双方经济合作范围与领域不断扩大,预计2005年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CEPA经济效果将逐渐显现

2004年1月1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并实施后,以“零关税”进入内地的港产品逐步增加,到8月中旬,港工业贸易局批准1596件零关税原产地证明书,货品总值6亿港元,节省关税6000万港元。CEPA对香港经济的作用不在于零关税商品量的增加,而是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的深化所带来民众与企业对香港经济的信心。10月27日,商务部与香港特区财政司签署“安排”第二阶段方案,进一步扩大贸易自由化范围,计有713项港产品获零关税优惠待遇,依规定其中74%的港产品将“按现行工序”界定原产地规则,经内地与香港双方确认后,厂商便可享有“零关税”优惠,其中主要包括纺织及成衣、食物及饮料、药物、塑胶与金属制品等效,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将进一步促进香港原产地产品增加对内地的出口,带动香港经济的发展。

(二)香港加入“9+2泛珠三角合作框架”,相关合作将逐步展开

“泛珠三角”即“9+2区域经济合作”设想,最初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3年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这是一个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与贵州九个省市区在内的经济区域合作构想。中央对这一构想持肯定与支持态度,并建议将香港与澳门纳入,于是逐渐形成“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概念。该区域面积20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568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52606万亿元人民币。2004年6月初,广东等七个省区与港澳有关负责人在广州与香港顺次召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广州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就该区域合作提出五项原则:自愿参与、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这五项原则指导下,以打破行政壁垒、建立统一市场、确立统一标准等为主旨的市场主导原则。该合作框架协议包括了十个方面的合作内容。其中在产业与投资方面,协议各方承诺加强协调;营造公平、开放和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这一合作框架对香港进一步融入内地、加强与内地经济的合作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内地企业将加快在港投资,将加深两地资本融合

目前,香港是内地最大投资地。依商务部统计,到200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334亿美元,其中香港地区为234亿美元,占总量的74%。目前香港的中资企业超过2000家,资产总额达2220亿美元。2004年,商务部与国务院港澳办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鼓励和支持内地企业在港澳投资、收购、兼并、注资、股权置换等商务活动,港澳地区称为“内地企业界自由行”,不仅是内地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步骤,更重要地是推动香港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加深内地与香港经济的进一步融合。香港特区投资推广署署长卢维思在2004年月11月“香港和内地的外来和对外投资”为主题的“未来投资者论坛”上表示,在投资推广署完成的吸引投资专案中,内地企业所占比重在增加,在2003年完成的所有项目中,内地项目占了12%;预计2004年将增加到16%,200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0%。香港贸发局于11月19日发表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六成半受访的内地企业认为商务部实施内地企业赴港投资便利化计划,提高了他们赴港投资意愿,计划在未一年到两年到香港设立办事处、分支机构、委托业务代理或签订合作伙伴。预计未来将出现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与发展的热潮,可能有更多资金流入香港,有利香港经济的发展。

(四)内地企业及台资企业加快在港上市步伐

香港已成为内地企业上市的重要市场,不仅是内地企业筹资与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而且促进香港证券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自1993年第一家H股公司在香港上市以内,到2003年年底,内地企业在香港上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258家,是上市总数的25%,其中在主板上市的内地企业为196家,创业板有62家。按市值计算,约为16950亿港元,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55480亿港元的三分之一。到2004年11月,本年度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为30家,总计达290家,已占到香港股市上市公司总数1085家的26%,即超过四分之一,预计全年在港新上市的企业超过30家。在港上市的43家国有企业的总利润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50%。2004年,内地企业在港上市持续加温,尤其是通讯企业继中国移动1997年通过IPO筹资327亿港元、中国联通2000年在港元上市筹集436亿港元之后,2004年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控股的中国网络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于11月17日在香港挂牌交易,融资达26.4亿港元。预计2005年,内地企业与台资企业将进一步加快在港上市步伐,上市企业家数与筹资规模将创新高。

(五)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进一步发展,人民币有望将成为香港的三大货币

200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开放香港银行试办包括存款、汇款、兑换与信用卡在内的人民币个人业务,对象为香港居民,不包括公司企业与境外个人,但香港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持续增加,到目前存款总额达100亿元,由于人民币在10月升息,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民币存款。预计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流入香港的人民币数量会持续增加,人民币有望成为香港第三大货币,这不仅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可见,跨境消费正在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增长点.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