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bluesky1898
3488 4

[转帖]中国经济竞争力:优势与挑战 [推广有奖]

  • 1关注
  • 1粉丝

博士生

8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629 个
通用积分
48.7697
学术水平
2 点
热心指数
3 点
信用等级
2 点
经验
2649 点
帖子
86
精华
0
在线时间
45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19
最后登录
2024-4-2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国家间在经济领域的竞争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竞争力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多数研究认为,只有在产品、企业和产业的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才具有实际意义,绝大多数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人们在强调微观领域竞争力的同时,开始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国家以至国家集团层面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本文将重点关注于此。

一、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在竞争力的研究中,虽然有不少对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的定义,但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比较得到认可的是经合组织(OECD)对国际竞争力所作的定义:“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一个国家在向国际市场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又长期保持和提高本国人民的实际收入所具有的能力” 。

从以上定义看,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生产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是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并具有长期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二是通过国际竞争,使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提高的能力。

由此定义而引申,国家间竞争,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标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家仍然是福利的基本单位。因此评价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力,最直观的指标是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或是按购买力平价进行调整的人均GDP。近期的一些研究则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包括了一些诸如环境保护、卫生健康、教育程度等生活质量方面的内容。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由该国的企业和产业所决定。一个国家不可能所有的产业都具有国际竞争力,只能是一些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而另一些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任何国家都不例外。问题在于,“为什么特定的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所在地? ”这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

(二) 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引申出一些基本的问题:什么是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与一般的经济分析不同,国家竞争力分析特殊的内涵在于其与国家利益相联系。一般对一国经济活动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就业等领域,而国际竞争力分析则更多地关注国家和民族利益,关注财富在国际间的转移和分配,国家作为一个利益实体成为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本单位之一,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注重国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长潜力。

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研究关注国际竞争力的一些机构和学者设置了各种标准,以说明国家间和企业间的财富的转移的原因,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产业和国家发达繁荣,而有的却会衰落。

在此项研究中,古典经济学家评价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时关注的是一国的绝对和相对优势,比较优势理论作为理解国家竞争力的古典理论 ,今天仍然适用。早期这方面的研究强调生产要素诸如:资本、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的重要性 。

现代研究有将一国的竞争力归结为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如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有将国家的竞争力看作是政府保护的结果,如政府补贴出口以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将竞争力看作是管理实践的差异,如公司治理、劳资关系等的作用。也有研究则将技术变化看作是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取决与一个国家经济的技术升级的能力 。而最近的研究,则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技术的创新和扩散被认为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

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在现代经济中,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竞争,更表现为经济体制,特别是教育和科技体制以至政治制度的竞争。

(三)竞争力内在要素的构成及其量化

用量化的方法测度不同国家的竞争力,并进行国际比较,许多研究尝试过不少方法。1965年法玛(R.Farmer)最早尝试将竞争力分解为4个大的方面,即:政治和法律、教育、社会文化、经济。但结果过于复杂不适用,但其方法在此后为许多经济学家所采用。

在日本,也有学者将国力分为三个侧面:一是贡献能力,包括经济、金融、科技、财政实力和对外活动能力;二是生存能力,包括人口、资源、经济和防御实力;三是强制能力,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物资和技术、经济、外交能力。上述分析方法,由于难于量化测度,而较少被采用。

目前国际上对竞争力的判定和比较,大多倾向于集中在一国的经济竞争力。将国家竞争力定位于一国的财富生产能力,通过设定一系列经济指标,对一国的经济竞争力,特别是企业、产业的竞争力及其经济环境,进行测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出版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1,《世界竞争力年鉴》指标

《世界竞争力年鉴》的分析方法突出强调一种较为广泛企业、政府、学术界之间的联系;强调一个国家对企业竞争力的持续发展所提供的能力和环境,并对各国竞争力进行排名。在《世界竞争力年鉴》所作的评价体系中,将影响竞争力的内在因素分为8大类,并进一步将8大类要素划分为290项标准。

2,《全球竞争力报告》指标

《全球竞争力报告》则是世界经济论坛与哈佛商学院合作设立的另一评价体系,将经济竞争力定位在“在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高经济增长率的能力。”将国家竞争力区分为增长竞争力和微观竞争力。

增长竞争力指数包括三大类:

1.经济中的技术水平、
2.公共机构的质量、
3.与增长相联系的宏观经济环境。

微观竞争力指数分为两类:

一类指标关注的是企业的竞争力,如生产技术水平、物质资本、管理技艺、营销的范围、产品的独特性、和国际化的方式等,这些指标评估的是企业运营实践和战略,并与企业的人均GDP相联系。

第二类指标涉及到国家的商业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的质量、工艺、技术存量、企业运营的法律法规制度等。目前该报告在竞争力的国际比较方面最具影响力。

(四)对国家竞争所处的阶段和模式的区分

一些文献将不同国家的经济成长区分为不同的模式和阶段,为竞争力的研究开拓了视野。

1,关于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种理论尝试从四方面平衡来区分不同的竞争模式 :
(1)立足增加本国经济的吸引力与向国际市场输出扩张能力之间的平衡。将国家经济区分为强调向内的吸引力和向外的扩张力两种类型。
(2)自然资源禀赋状况与经济运行过程有效性的平衡。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经济能够创造尽可能多的的增加值。一些国家资源富有,但不必然具有竞争性。过于依赖自然禀赋的优势,容易产生依赖性,使竞争力扭曲。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本土化的平衡。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各国需要在保证财富的创造的同时,保持人们所希望的价值体系。
(4)个体承受风险能力与社会保障能力的平衡。国家因对风险承担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类。英美发展模式是强调个人承担风险;西欧和北欧模式则偏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有国家在探索新的道路。

2,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分

波特的研究将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描述为不同的四个发展阶段 :
(1)资源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生产的是相对简单的商品,或由发达国家技术设计的产品。通过进口技术和吸引外国的直接投资,模仿吸收先进技术。企业主要是通过价格竞争,关注的是获得廉价的资源。这种要素驱动为特征的经济,对世界经济周期、商品的价格和汇率的波动是高度敏感的。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宏观经济和政治环境的稳定,以及市场的充分自由,以满足个生产要素能为企业和外国投资充分利用。
(2)投资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成为全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投资驱动型的经济主要集中在生产方面,通过授权、合资经营、外商投资和模仿而获得技术。外商控制设计和营销,企业价值链逐渐的扩展。在这一阶段,国家吸收技术,改进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在这一阶段,政府集中关注的是改善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
(3)创新驱动阶段。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需要政府和企业私人在研究与开发上加大投资,完善资本市场及其规则体系,支持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适应创新,企业需在继续教育和提升员工的技能上加大投资,也需加大与生产率相联系的激励体制。同样,劳动分工深化的特点表现为形成产业聚群,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加强。企业以全球战略进行竞争。
(4)财富驱动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由一个阶段向一个阶段发展,需要新的政府、市场和企业的组织方式。在发展的不同的阶段,需适时进行调整。

3,关于价值体系的进化

有研究将竞争力与价值观的进化结合起来,认为国家竞争力的形成,既来自一国的传统、历史,也来自一国的价值体系。国家间的竞争并不仅仅反映在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上,而且也反映在价值体系的竞争上。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其价值体系也随之进化。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
(1)勤奋工作阶段。人们长时间的工作,完全为国家和企业做贡献。如韩国。
(2)关注财富阶段。人们虽然仍然勤奋工作,但较多的关注自己的收入。如新加坡。
(3)社会参与阶段。人们不太有兴趣勤奋工作,而是较积极的参与社会事务。如60年代末的美国和西欧各国。
(4)实现自我阶段。人们更多的对发展自己的私人生活感兴趣,而不是追求社会的变化。如当今的美国和西欧各国。

该研究认为,当前东亚的价值体系是建立在勤奋工作、忠诚、纪律、储蓄和教育的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这与19世纪主导美国和西欧各国的新教的职业道德相似。而随着价值观念的阶段性演进,一国的经济竞争力会逐渐降低。

二、国际竞争格局中的中国因素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和全球市场密不可分,中国经济也具备了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并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一)经济的规模和总量迅速扩大

中国的经济规模巨大、幅员广阔,一个以中国制造为中心的新的东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可望形成。从长远看,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中国会成为世界经济的第四个引擎也许是地区性的,也许是世界性的。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自90年代以来,有效治理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二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排名跃升到世界第七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按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计算,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粮食、肉类、钢、煤炭、水泥、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固定和移动电话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

是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使东亚产业分工、技术梯次转移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已成为制造业与贸易大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增加额的60%以上是依靠纺织品和轻工产品实现;到90年代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成为主要的出口产品,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比重已占54%左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进出口中的比例高速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达到52%,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27.4%,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外贸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一方面反映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统计显示到2004年底,中国的外贸总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中国正成为世界主要的贸易大国。

(二)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优势

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充分认识本国的实际国情,充分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作出正确的战略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在世界竞争格局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生产要素价格低廉

中国总体上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统计显示,中国的人力成本仅为日本的1/30,美国的1/40。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看,具有吃苦耐劳和节俭的传统品格,劳动力可塑性较强。这些优势为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中国劳动者的教育素质也在逐渐提高。目前,中国具有高等学历的劳动人囗已达4千万,每年从高校毕业的人数将超过300万。这一切吸引着越来越多为追求低成本优势的境外企业来到中国落户。。这也是中国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一些公司转移生产基地的首选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2,国内市场潜在容量巨大

中国国内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国民经济处于快速成长期,具备世界最大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增长潜力。在这一规模基础上,即使一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算很高,但其数量也可以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比例虽然比美国低,但总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仅国内市场就可形成规模经济,并成为发展对外贸易的稳定依托。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也成为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动力之一,外国对华投资不断增加。国际产业资本的转移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弥补本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缺口,较快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优化是有利的。

3,能够有效借鉴世界先进经验

由于经济开放和起飞较晚,可以有效地吸收借鉴和利用世界现有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体制经验,少走弯路,减少试错的成本。

(三)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挑战

在当代世界经济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同样是巨大的。

1、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严峻

中国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中国目前各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世界出口比重达一至三成,传统产业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90%,增加值的91%,从业人员的94%。中国必须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贸易结构的调整:产业投入转向非能源密集、非污染密集型;产品结构转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改变目前处于国际分工末端的状况。

中国经济的另一个隐忧是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比较突出的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并呈不断扩大趋势。世界银行《二000-二00一年世界发展报告》估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收入差距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中国收入不平等性在最近几年更是迅速上升。

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短缺的巨大压力,资源约束的“瓶颈”效应将长期存在。

2、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

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发达国家比,明显落后,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成长的薄弱环节。根据有关统计,中国的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证券公司系统的经营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其不良资产也达到2-3千亿元 。这些金融体系内的问题,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隐患。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使之能够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由于美元自2001年以来持续贬值,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大量套利资本进入中国,使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2004年底超过5000亿美元。在金融国际化程度日益加强的今天,如何防止国际游资的冲击,如何有效地防范与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成为一项艰巨任务。

3、失业的巨大压力和创造就业的重负

就业的巨大压力,是中国人口众多这一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中国劳动力人口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是“高增长高就业”,但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趋势。一些效率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在外国进口商品和外来投资增大的压力下,破产风险加大,失业面临上升趋势。由于低劳动生产率领域就业比重过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从总体来看,就业压力将是长期存在的。到2005年1月,中国大陆总人口已突破13亿。虽然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已降到1.07%的较低水平,但由于总人口基数较大,未来15年,年平均增加人口仍将在1000万人左右。

2004年底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表中是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并且这还只是“登记”失业率,没有“登记”的,都没有统计在内;此外一些企业的下岗职工,仍然被统计在城镇从业劳动力中。因此,有研究认为中国目前真实的城镇失业率应该在14%左右 。这还不包括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以及大量存在的农村过剩劳动力。按保守的估计,农村现有农业劳动力3.5亿人,剩余劳动力达1亿到1.5亿,农村的隐性失业大量存在。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耕地会进一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会继续增加,农业内部的就业压力在不断积蓄,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增加收入的内在冲动愈来愈强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4、贸易保护主义加大了国际竞争难度

中国的对外贸易在逐步适应了“自由贸易”的国际规则,并取得较大的贸易增长后,面临日益严峻的来自外部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这就是以“公平贸易”为条件的,以各种技术标准,环境标准,配额,反倾销等手段设限的新的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体系中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护本国高就业、高收入水平、保护劳工权利和自然环境为名,限制中国的产品进入市场。同时一些经济一体化组织在扩大地区共同市场的同时,实行区域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增加了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难度。单是反倾销一项贸易纠纷,近年来数量大大增加,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反倾销案最多的国家。

三、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需要微观基础部门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积极地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

(一)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作用

提高经济竞争力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其公民的生活水平,这取决于一个国家所调动的人力和资本资源所产生的生产率,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企业所能达到的生产率。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是关键所在。将竞争力与生产率相联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回顾历史,大国的兴衰、产业的更替,企业的成败,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率。

1, 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并重

国际竞争力与国家整体生产率的高低具有直接的相关性。从经济角度看,国际竞争的实质可以归结为国家间生产率的竞争。

生产率是单位劳动或资本成本的有价值的产出,这包括产品质量和产出效率。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资本的生产率决定所有者的收益。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一个国家的企业不断提高效率,并且在一个长的时期保持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从一国特定的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看,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是该产业相对于国外竞争对手的生产率的高低。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衡量,2004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利润额为1.53万元,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的11.62%,从赢利能力角度看,2004中国企业500强共实现利润只相当于2004世界企业500强的5.22%。二者的差距显而易见。

国际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各国同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出。在国与国的竞争中,生产率的差异,表现为社会财富的人均占有量和分配上的差异。生产率进步,是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一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因素。高生产率与高人均收入水平相联系,也表现为公民闲暇时间的增加。长期的低生产率,不可能达到全社会的公平分配。

生产率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就业规模的扩大。需要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在这方面,中国经济的第三产业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到2003年,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仅占总就业人口的29%,产值占GDP的比重低于35%,相比于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75%以上的比例,中国的第三产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剩余的增加,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开辟新的空间,也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职业安全保障。

2,提高国有企业效率与发展民营企业规模并重

参与国际竞争,从国家角度看,需要本国具有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从企业的规模和效率到产品和服务,都需要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但如果作国际比较,中国企业现有的差距还很大。

从企业规模看,中国企业规模仍然偏小。按照中国经济网的2004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约合3.4092万亿美元,相当于2004世界企业500强资产规模的5.61%;中国营运收入最高的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其营运收入总额只相当于沃尔玛公司的12.07。此外,在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品牌知名度、国际化程度、产品集中度等方面,中国企业的差距同样很大。如果再考虑到中国的大型企业在国内均处于一定的垄断地位,具有垄断优势,其参与国际竞争,追赶世界一流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造就国际一流的企业,需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竞争与共同发展。提升竞争力,需要推动国内市场的竞争。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决定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具有在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国内竞争压力是推动企业持续性进步的基础。通过发展民营企业,引入外资企业,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竞争。

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一些不具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逐步退出市场,民营企业的崛起和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中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据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的民营企业比1989年增长了32.3倍,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发展民营经济对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提高效率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成为解决就业问题重要渠道和国家财力增加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新增就业量占全社会新增就业比重继续上升,到2004年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66%,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7%,形成推动出口的新的动力。

在发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资企业,对提升本国的竞争力同样重要。在现代经济中,一个国家的生产率是国内企业和在当地经营的外资企业共同创造的。两者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引进有实力的外资企业,使本国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吸引跨国公司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对中国企业了解借鉴掌握国际营销规则,国际营销网络、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促进国内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均具有积极意义,也是提高本国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政府经济政策的中心目标,是要为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

1,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国家的竞争力需要体现在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结构、制度和政策环境。政府创造一个稳定经济环境,对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国际比较表明,各国的政策有些是具有共性的,如:政治环境的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性,通过财政货币手段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不断改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基本社会保障、普及教育与培训,制定竞争规则以激励投资和创新,以及法律金融保障等等。

有的政策则因国家而异,如:经济开放的程度、税率和汇率的竞争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知识产权保护,风险资本的进入,市场的保护程度,对特殊产业的优惠等。而这些差异性又可以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解释。
企业是在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和教育的背景下生存发展的。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方面,国家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因此也体现在政策趋向的差异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稳定经济环境方面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现有的成功经验,而在竞争政策方面应体现出差异性,更多地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予以支持。

2,推动产品和产业升级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不能直接创造财富,只是给企业提供一种可能的创造财富的环境。政府创造企业进步的微观经济环境,需要以企业的能力为基础的,形成推动经济升级的机制,

从产品升级方面看,需要通过政策的激励,推动企业由来料加工-简单仿制向创立品牌和开发创新不断升级。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在起始阶段,企业的生产主要形式是国际来料加工,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是由外国企业完成,企业竞争力在初始阶段主要是利用相对低的工资成本,模仿其他的国家产品参与竞争。但竞争力的提高,需要发展企业的创新能力,生产别国企业不能生产的产品,生产高附加值的、有独特性的产品。到高级阶段,企业应当在诸如培训、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国际品牌的建立以及国际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发展。产品的差异性以及国际营销能力,是目前中国企业急须提高的方面。成功的企业需要有创新能力。如果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末端,由低劳动成本获得的竞争力是难以持久的。

与此相联系,政府需要创造一种消费者和企业都追求最优的环境,以使国内企业根据需求形成专业分工和专门化的市场,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国际竞争力的含义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以追求高物质产品产量为基础的竞争明显的转向高技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竞争。与之相联系,企业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高附加值转化,向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细化方向发展。价格敏感的和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渐的向其他国家的企业转移。如IBM退出家用电脑的生产就是典型的例证。

一个国家试图保留所有的产业只会降低生活标准。对发达国家而言,竞争力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把低附加值的产业转向其它的国家,把低附加值的职位移向海外的过程,对经济而言这是一种健康的过程。但对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国家,需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在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同时,长时期保留低附加值的产业,以维持就业的最大化。不应认为只有高科技产业才有高附加值,一些传统产业如旅游业,工艺美术等具有独特性的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这些优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即使是低附加值的产业,只要能解决就业问题,同样应当支持其发展。

3,税率,汇率,利率的竞争性

如果没有国际竞争,一国的劳动生产率就会独立于其他国家,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使竞争国际化。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人口相对过剩,资本相对短缺,参与国际竞争,政府应当在税率,汇率,利率等政策方面提供竞争性,这种竞争性应当是在确定汇率税率利率时不但要考虑国内经济状况,也要考虑国际竞争的状况;应当以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和增加国内就业为主要目标。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国际贸易的平衡或盈余是必需的。

但通过货币贬值达到外贸盈余并不是提高竞争力的目标,只应是扩大就业政策趋向的一种选择。政府在外贸方面的政策保护,从长期看会使经济升级放慢,并限制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长期以低工资成本参与国际竞争,用廉价劳动力推动出口并不意味着持续的竞争力。国际市场上竞争,追求的是产品的高价格和高附加值。通过长期压低本国劳动力的价值,以低劳动成本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进口国而不利于出口国。低劳动力成本最终对一国的人力资本产生负效应,对此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4,发展科技与教育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竞争力的贡献,需要不断的技术进步。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的改进和提高;二是对现有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两者对企业进步都非常重要。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投入的不足,在技术创新领域处于劣势。更多的采用的是引进和模仿的方式推动技术进步。从长远看,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使用先进的方式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高价值的服务,才具有持续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需要重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包括:一是政府要有促进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对科技与教育的投入;二是要重视研究性大学的设立和发展,逐步提高教育标准;三是鼓励企业的研究行为并予以资助。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促进研究机构与产业密切联系,促进研究成果向产业化商业化的转化。

需要重视人力资源优势在现代竞争中的长期决定性作用。在发展教育与培训方面,应在发展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形式的同时,注重教育的普及;在重视学历教育的同时,注重技工的培训。熟练的有技术专长的员工,特殊领域拥有特殊技能员工,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对经济增长都至关重要,也是被长期忽视的方面。

(三)竞争力与资源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一部分,中国的环境状况从总体上看是局部改善但整体恶化,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和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环境状况,从发展经济角度看,应当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二是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到目前为止,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方面,而较少涉及自然资源的退化、空耗和浪费,这正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1,自然资源的节约

中国经济的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如果作国际比较,中国的耕地的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3,森林资源为1/5,淡水为1/4。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7.3% 。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迅速,所要求的资源供给相应增加。在基本上还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状态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实现的,集约化程度低,科技贡献率更低。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4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但为此消耗的各类资源占世界消费量的比例却非常高。原油2.52亿吨、原煤15.79亿吨、铁矿石3亿吨、钢材2.71亿吨、氧化铝1168万吨、水泥8.36亿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40% 。

由于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之上,资源的无效益掠取,材料的不完全利用,产品的不必要浪费,能源的非节约使用,土地的非生产性使用等等,这些对自然资源的空耗和浪费,并不给社会创造价值,却对自然造成严重的的损害。因此需要从战略上重视并统筹解决这些问题。努力寻求缓解资源“瓶颈”的发展方式。

从国内看,需要大力发展节能降耗技术,节约现有资源,千方百计降低能耗。注重资源的再生和利用。加紧开发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资源。

2,和平利用国际资源

在国内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需要实施国际资源利用战略。充分运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缓解资源“瓶颈”。经济规模的扩大需要对外获取资源。这包括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方式,对国内经济发展短缺的资源产品进行国际化的采购和生产,也包括确保资源产品的国际运输通道安全,降低国际运输费用等多方面,这些都对提高经济竞争力起重要的作用。面对国内资源的不足,需要和平利用国际资源。

3,严格生态环境标准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生态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模式问题。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把水、空气等环境资源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偿资源”,把大自然当作净化废弃物的场所。这种发展经济的方式,在小规模生产、人口密度不大的时代,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是有限的。在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的今天,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自然界的再生能力,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大大超过环境容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压力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已不容忽视。

通过严格环境标准,使企业的生产活动由环境破坏型向环境和谐型转变,是具有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和环境保护方式。这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对企业而言,环境状况的作用是比较长期的,环境质量是选择投资、研究与开发以及全球布局等决策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由于环境保护标准提高,会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的经营受到污染控制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限制,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但实践表明,在企业的竞争力与环境保护之间,并不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高环境标准对企业是一种激励,资源有效利用对企业是一种促进。现代企业需要在竞争力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企业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与生产方式,同时消费者也彻底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企业经营行为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企业战略应当综合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应象考虑利润一样,需要更多的从整个产品的生产周期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一些国家所采用的环境审计的方法,象财务审计一样,对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环境监督,找出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进行改造,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将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改变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也需要推动形成新的生态环境伦理观念,这种观念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当代与未来的协调。这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经济 竞争力 中国企业500强 全球竞争力报告 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经济 竞争力 优势 挑战

沙发
jingjiyy04 发表于 2007-6-23 16:5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错啊

使用道具

藤椅
lovelyzhaoxu 发表于 2007-7-1 20: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板凳
duanyubin 发表于 2007-7-2 09:2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对策都是好的,可惜实行是个问题,

如中国石油民营企业在两在垄断集团的压迫下,生存都成为一个问题

还有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现在还未有定论

使用道具

报纸
changzhou 发表于 2007-7-4 10:4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的对策还要靠良好的机制来保障其实施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5 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