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究<BR>目录<BR>3.1证券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概述 2<BR>3.1.1 证券交易所的法律性质 3<BR>3.1.1.1 证券交易所是非营利法人 3<BR>3.1.1.2 证券交易所是会员制自律组织 5<BR>3.1.2 证券交易所监管职能的转变 8<BR>3.1.2.1 第一时期:证券交易所是交易设施提供者 9<BR>3.1.2.2 第二阶段:证券交易所开始承担市场监管职责 10<BR>3.1.2.3 第三阶段:政府监管取得优势地位 12<BR>3.1.2.4 几点分析结论 14<BR>3.1.3 我国证券交易所监管的主要问题 15<BR>3.1.3.1 成功经验 15<BR>3.1.3.2 存在的问题 16<BR>3.1.4 我国证券交易所重新定位的理论分析 20<BR>3.1.4.1 我国证券交易所监管“地位低下”的真实含义 21<BR>3.1.4.2 证券交易所监管与政府行政监管之间的差异 24<BR>3.1.4.3 国外证券交易所监管与政府监管的职能划分 26<BR>3.1.5 我国证券交易所监管职能重新定位的实证分析 28<BR>3.2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基础 34<BR>3.2.1 监管关系的法律性质 35<BR>3.2.1.1 上市协议是约束证券交易所与上市公司关系的法律基础 35<BR>3.2.1.2 上市协议与证券交易所规则之间的关系 38<BR>3.2.2 监管关系的法律特点 39<BR>3.2.2.1 附保护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40<BR>3.2.2.2 包含实施监管为内容的特殊合同 42<BR>3.2.3 证券交易所监管权利的实证来源 44<BR>3.2.3.1 法律法规规定 44<BR>3.2.3.2 政府监管部门授权 45<BR>3.2.3.3 平等协商机制 46<BR>3.2.4 证券交易所监管行为的可诉性 47<BR>3.3 监管目标的特性:我国公司现状分析 49<BR>3.3.1 公司法制度设计问题 50<BR>3.3.1.1 资产剥离及财务模拟政策 50<BR>3.3.1.2 公司法采取的不合理量化标准 53<BR>3.3.2 上市公司治理问题 54<BR>3.3.2.1 公司治理的误区 54<BR>3.3.2.2 证券交易所介入公司治理 59<BR>3.3.3 公司行为的外部环境问题 62<BR>3.3.4 信息披露问题 65<BR>3.3.4.1 立法层面问题 65<BR>3.3.4.2 实践层面的问题 67<BR>3.3.5 小结:对证券交易所监管的要求 69<BR>3.4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措施 70<BR>3.4.1 境外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措施 70<BR>3.4.1.1 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 70<BR>3.4.1.2 纽约证券交易所 72<BR>3.4.1.3 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ASX) 75<BR>3.4.1.4 小结:域外证券交易所监管的基本特点 76<BR>3.4.2 我国证券交易所监管措施的分类 76<BR>3.4.2.1 我国证券交易所的近期监管实践 76<BR>3.4.2.2 证券交易所监管措施 77<BR>3.4.3 纪律程序 83<BR>3.4.3.1 纪律处分程序的启动 83<BR>3.4.3.2 程序规则:聆讯及复核 85<BR>3.4.3.3 程序规则的引进 89<BR>3.5 证券交易所规避监管风险的法律对策 90<BR>3.5.1 市场化:证券交易所法律风险的形成及类型 90<BR>3.5.2 可诉性:对抗证券交易所监管的基础问题 94<BR>3.5.2.1 可诉性问题的基本分析 94<BR>3.5.2.2 诉讼性质的基本分析 96<BR>3.5.3 上市公司对证券交易所提起的诉讼 97<BR>3.5.4 投资者对证券交易所提起的诉讼 104<BR>3.5.5 证券交易所法律风险的规避 108<BR>3.5.6 依从性:缓和证券交易所法律责任的重要考虑 114<BR>3.6 结束语 115
131570.rar
(114.67 KB, 需要: 30 个论坛币)
本附件包括: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