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张建平
3272 9

[张建平] [原创]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市场不接受抱怨--需求的有效与无效 [推广有奖]

  • 0关注
  • 78粉丝

贵宾

大师

2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5
论坛币
49357 个
通用积分
10574.8512
学术水平
1474 点
热心指数
1318 点
信用等级
987 点
经验
129409 点
帖子
12241
精华
12
在线时间
25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5
最后登录
2023-10-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食街上来了一群乞丐,店家如何应付?大概分为三种吧,之一,给予施舍;之二,不予理睬,让其自行离开;之三,将之驱散。
三种对策反映出店家不同的人生感悟和心态,但是有一点他们却是一致的,即三种方法都不是“市场行为”。那个施舍于乞丐的店家也不会告诉老板娘说刚才做了一单生意,尽管他知道不会受到老板娘指责甚至还会得到赞许。

  为何不说是“生意”?因为它的确不是“生意”。生意是交换,是两种物的所有权在两个私有者之间的互易。但是,乞丐一无所有,无法构成交换。那些驱赶乞丐的人又将乞丐赶到何处?——政府的粥蓬或者收容所。乞丐的乞食行为也是表达一种需求,而且是必要需求,但是却无法用市场手段加以解决,经济学谓之“无效需求”。之所以“无效”,不是店家的问题,而是乞丐自己的问题。那些置之不理或者驱赶乞丐的店家其实给出了解决这种无效需求的真正方法:政府的责任!
  乞讨和施舍之所以不是市场行为或经济行为,是因为它和乞丐的“无”有关,即同“稀缺”有关,而不是市场所要求的盈余即有效供给有关。这就是说,市场制度一定是建立在盈余之上而非建立在稀缺之上的。现在,“稀缺”来了——乞丐们一无所有,店家却无人用经济方法应对之——经济学的灵魂却没有了(连经济都没了,还有灵魂?)。而店家一看到貌似有钱的买主,都兴奋异常极力往自己的店里招呼——盈余来了,经济的灵魂都振作起来了。可见,西方经济学一方面强调需求的有效性,一方面又把“稀缺”当作经济学的灵魂看待,完全陷入了理论的自相矛盾。
  经济学把需求分为有效和无效,这里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即解决需求的途径被默认为“市场交换”。现实中店主的态度和经济学的这种划分是吻合的,是因为店主本来就是市场角色。然而,我们不能够把基于市场手段的“无效”看作是普遍意义上的“无效”。市场解决不了的东西,还可以通过其它手段有效地加以解决。这就告诉我们解决不同需求的方法不同。也就是说,不要谋求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法(如市场的方法)可以应付不同性质的需求。

  抱怨是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表达,但是,市场从来都不接受抱怨,因为产生抱怨的需求一定是无效需求,即对方“不愿意”或者“没能力”支付供给,即是一种没有支付能力支撑的无效需求。反之,如果既有“支付能力”又“愿意支付”,也就无所谓抱怨了。这就告诉我们,以抱怨形式表达的“需求”,都是“无效的需求”,是不会被市场所接受的。
实际上,在市场上的抱怨本质上都是双向的,是两方的抱怨而非一方的抱怨。当买方抱怨物价太高时,卖方一定在抱怨买方愿意出的价位太低了。股市上“资金不足”的滑稽论调就是股票卖方对买方的无端抱怨。价格作为交换比例,是成交双方自愿达成的,因此,市场上无论价格高低,都是双方所接受的事实,不存在抱怨。一方面说价格高低,一方面参与成交,这是自相矛盾之人,不是理性人的理性表现。自愿成交,只能被解释为“愿意”,既然自觉愿意就不要再谈抱怨。
政府对待抱怨也要看看产生抱怨的原因所在即源于何种需求的不满足,如果是来自没有支付能力的必要需求层面,政府就有义不容辞,而不能以市场化为借口将之推向市场,否则就会由一般个案演变为普遍的民怨。
  政府应该看到,凯恩斯的刺激消费的方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将超越必要需求的精力导向拜物教,让人们在拜物教的折腾当中消耗掉多余的精力,避免了无事生非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它又极大地培养了民众人性中的贪婪。民众本来会基于其供给能力而产生有效的需求,即所谓的萨依定律,消费不需要政府的鼓动。而政府鼓动的需求多是无效需求,久而久之民众会把非必要需求也谋求用非市场手段加以解决,例如越来越多的、超越必要需求的福利要求等等。如果政府放贷于民刺激需求,则直接构成经济泡沫,贷款支撑下的虚假需求掩盖了真实的需求和真是的支付能力。过去政府放贷于民鼓励消费,民众尚存感激之心,而现在,政府这种招数已经不再有好的口碑了,那些拿到贷款的人不仅不领情,还要以“房奴”、“卡奴”的说辞抱怨政府。
  很多人谈论“需求”,但是避谈需求的性质问题。这实际上对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造成了干扰。穷人的需求都是无效的,即缺乏有效供给的支持,否则也就无所谓“穷人”了。而应付这种没有支付能力的无效需求不是市场的责任和能力。比如流浪者救助、贫民子女教育、贫民医疗等等。
  当穷人说“需求”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是市场需求,即他们并未准备有效的供给以换取需求。比如边远山区的居民说他们很需要优秀的教师以教育其子女摆脱愚昧和贫穷,但是他们并没有准备为优秀师资支付相应的代价——因为穷而支付不起。此时政府就应该认识到,解决这类需求不能采用市场手段,如依靠加收学费的方法养教,而应该且只能采取财政拨款养教。
  再例如对自然灾害地区的救援问题,灾民需要救援,但是,受灾后的灾民性命都难保无家可归,怎么可能通过市场手段获得救助?对于市场来说,灾民的需求都是无效需求,但是,通过政府救灾体制来解决,它就不是无效的需求。政府可以组织有效的灾难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难的后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莫斯科 西方经济学 市场手段 支付能力 解决方法 需求 抱怨 眼泪 莫斯科 原创

沙发
mfmcan 发表于 2007-7-4 13:4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z对稀缺的含义理解有误
what you see exactly depends on what you look for~~~~~

使用道具

藤椅
chaitt 发表于 2007-7-4 13: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说的有一定道理。

同时,市场(有效)需求=人口+购买能力+购买欲望。这是市场营销学里的一个基本公式。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罗素

使用道具

板凳
ysr 发表于 2007-7-5 10: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乞讨与施舍不仅是市场行为或经济行为,而且是隐藏着十分深刻道理的经济行为。请问,乞丐为什么不去乞讨空气?因为空气是无价的。如果乞丐只要花很小的代价或者不花什么代价就能获得他所要的财物,他还会去乞讨吗?而老板为什么不愿意施舍?因为老板的财物是老板花钱买来或是花工夫生产的因而是有价的,如果老板的财物像空气一样无价或者说价值很低,施舍也就不成问题。

这位楼主十分看好政府的施舍,凡是有短缺的地方政府都是可以指望的,他以为政府像上帝或天仙一般可以无中生有毫不费力地弄出人们所需要的一切!是这样吗?遗憾的是,政府的东西到目前为止仍然和所有商品一样是有价的,而政府为什么会把这些有价的财物拿来施舍呢?因为这些有价的东西相对于政府来说是很低价或干脆就是无价的,这其中的缘由应该不言自明了吧!因此,归根结底,政府的财物只是虚拟的无价,而实际上是有价的。要让施舍行为变成是合理的行为,其唯的途径是不断地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人们所需要的财物的价值降到很低的程度。

使用道具

报纸
张建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7-7-5 14:1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ysr在2007-7-5 10:42:00的发言:

请问,乞丐为什么不去乞讨空气?

乞讨,当然是乞讨不属于自己的而属于他人的东西.空气属于每个人,包括乞丐,他向谁乞讨?

使用道具

地板
张建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7-7-5 14:2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ysr在2007-7-5 10:42:00的发言:

这位楼主十分看好政府的施舍,凡是有短缺的地方政府都是可以指望的,他以为政府像上帝或天仙一般可以无中生有毫不费力地弄出人们所需要的一切!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首先,你的用词不当.对政府而言,是"责任""义务",而不时"施舍".

其次,这个不当说法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

使用道具

7
lindingwei 发表于 2007-7-24 02: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鄙人认为这个论证过程有不妥之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古典)没有也不能给出交换带来交换双方总体财富增加的论证。所以经济学不谈论这种“盈余”,现在最有说服力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学说。其次,稀缺是经济学学说成立的假设(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作者在论证这个问题的时候忽略了概念之间的差别,两个概念是社会和社会里的一个人。 当一个人被称作乞丐的时候,其有效需求为零,也就是以货币表示的乞丐的需求等于零,既没有产品也没有服务,那么任何由一方乞丐和另一方实施的交换行为都是不成立的。转换到社会这个角度,我们认为是在一个社会(市场)里,服务的结构性或总量过剩,也就是人太多了,导致服务过剩,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两方面第一图径是减少人口一直到与产品供给达到均衡。这里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乞丐的货币等价物为零,那么需求曲线不是无限接近于零,而是等于零;所以我们修改乞丐定义为供给的货币等价物的值总是低于任何一种产品的单价,导致交换无法进行。修改了这问题之后,我们继续回到服务过剩的问题(人太多了)。以食物为例的,假如产品唯一是食物(我们这里可以认为食物就是货币,其他产品可以用食物来等价,但是不能代替食物),那么当产品供给不足以维持那么多人消费时,那么死人是必须的。而当产品总量可以保证每个人的最低需要时,那么乞丐的产生(服务过剩)的原因是一个社会中资源占有的结构问题,也就是分配问题。所以作者此论断是不合理的。
第二个:“恩斯的刺激消费的方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将超越必要需求的精力导向拜物教,让人们在拜物教的折腾当中消耗掉多余的精力,避免了无事生非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它又极大地培养了民众人性中的贪婪。”你这种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用双刃剑来指代具有正负中同种效应的两方面,用词失当。
“民众本来会基于其供给能力而产生有效的需求,即所谓的萨依定律,消费不需要政府的鼓动。而政府鼓动的需求多是无效需求,久而久之民众会把非必要需求也谋求用非市场手段加以解决,例如越来越多的、超越必要需求的福利要求等等。”积极的财政效应是替代消费和强制鼓励消费方法,也就是通过税收——〉财政支出(乘法效应)来增加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强制民众消费两部分,可能会带来你诉说的问题,但是在处理总体运行平衡方面,现在无可替代。积极货币政策也是如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知识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平衡问题,赋予其更多的要求不合乎现实。
就这两点意见与作者商榷。

使用道具

8
lindingwei 发表于 2007-7-24 02: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还有一个贴是回复您需求-。。。一贴的!请多指教!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12398
张建平先生,您好。响应您的建议,给您回了这帖子。和您探讨一下“需求”是需求不是“需求量”(demand not the value of demand)。相信您的年纪比较大,对西方人的“思想”理解不太清晰,这是大陆教育背景的40岁以上人的通病。我是什么经济学者,只是来浑水摸鱼的,但是我发过无数帖子骂中国本土教育背景的经济学家不懂经济学,骂人的原因是10年前读梁小民的书很痛苦,敢骂人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学家缺乏对经济学概念的直观理解和专业直觉。
闲话很多,再来几句就直奔主题。“经济学以交换现象为对象,却把交换是建立在私有制之上这个最基本的信息有意识隐藏起来,把西方经济学当作一种科学来传播。”经济学确实忽略的佳话发生前,所有权私有并固定的信息,但是微观经济学不是一门狭义“科学”,现在的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以常识,经验,其他学科理论结论为依据,数学手段为工具,目的是研究怎么在投入最少的情况下获得最大产出的学问(懒人学)。
下面来说需求,很惊诧您能在萨谬而森的微观经济学一书中能找出逻辑问题,呵呵10年前就是80多块。看了你的帖子后,我敢肯定地告诉你,萨谬而森只是表述形式的问题,绝不是逻辑有误。高老先生不好说,呵呵。我用一个直观模型来回答您1-6问题。经济学中的需求和供给,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时间点,也可以看作一段时间;关键是需求已经确定,价格确定,供应量确定。那么一段时间也可以看作一个时间点。现在我们画一个供给需求模型,那么一个点,你看作状态更合适。这个图是由无数个状态组成,而状态到状态的跃迁是由与价格相关的供给何与价格向关的需求来共同确定,或则说以价格为变量的的函数确定。
第一个问题“价格事先确定”,正如“萨谬而森”所说“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价格和这个模型都是长期观察的一个事物所抽象的概念或模型。而一次价格的实际中形成是由供需双方协商导致;而在抽象模型中表现为与需求和供应的量相关。
第二个问题,价格的形成和这个模型的问题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两者都是从实际中观察得来,共存与实际生活中,我说,不时萨特说,“存在及时合理”---存在本身是自证的。没必要质证存在为什么存在。
第三个问题在模型中已经解答。
第四个问题有效需求的问题。一次交换过程,价格、需求量和供应量都是确定的,不存在有效需求的问题。用句白话来说就是有效需求的概念存在于你去市场的路上或则在家里,到了市场就没有有效需求这个概念。所以有效需求多用于营销。
第五点 这种逻辑错误,对研究对象的抽象不知所谓的想法,你看他干嘛?动静都分不出来,呵呵!
第六点上面已经回答了“鸡蛋问题”,也可参考下面的实际问题和抽象模型的区别。
第七点一次交换主体和客体数量的问题和和个体偏好差异的问题。饭要一口一口吃,问题要一个一个回答。注意,首先要区分实际市场和抽象模型。抽象模型是从实际现象基础上为研究某一或数个特定问题而提取出来的关键特征,忽略非关键因素。因此模型和实际是不同的。
实际上一个交换主体的需求和供给可以再添加一个因素后即可解决,那就是添加一个数量可视为无穷的(比最大的就行)一般等价物,一个主体需求和供给就可以通过多次交换来实现,所以默认大家都不是没有钱,只带着产品来市场。模型中确实需要加上这么一句解释(我忘了书里有没有,呵呵),但模型不存在问题(分析的因素越少越好)。

第二个问题 供需曲线(模型)假设了一种产品的偏好是相同的(我记得书里是有解释的,不知道是萨谬尔森还是罗伯特)注意,供需模型是不能用于多个产品,而供需求曲线模型不讨论偏好问题。像需求的有效性一样,存在于书中,或则说存在于整个理论体系中,但不存在于此模型中,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研究直觉是只要不影响研究目的,那么其他搞不了的先丢开。就像效用论也和这个模型无关。有很多人说经济学不需要数学(当然是笑话,曲线不是数学么?)也没什么问题,就是这个意思。像效用论只是解释偏好的一种标准,和需求有效性一样,位于这个模型之外;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用以确定需求。(我本人很鄙视效用论,觉得不如用经验公式来代替)。
第八点这实际上还是抽象模型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实际偏好随机性,不可度量,那样研究就我从谈起;假设偏好是可度量的,那么只要他不是定解,只是一元变量的函数,那么也让供给需求曲线大大复杂,大于等于二元,那么二元空间是无法表示供给需求曲线模型的。因此实际办法是在这个模型中把偏好设为定量。也就是只研究对于一种产品偏好相同的一群人(实际是假设无穷)的交换行为。而这并不是否认人的偏好是不同的,而且是变化的事实。只是从研究问题化复杂为简单着一种思路,来解决问题。任何学科都是这么做的。事实上效用就是用来分析偏好的工具,通过另外一个处理过程得出偏好,也就是价值。一个模型里没有偏好,但是微观经济学说本身是容纳了偏好,因此作者这种说法是以偏概全(这个论断是行为的借代表示)。
第九点,不是萨谬尔森书里的我就不说了,没那功夫。

请问作者怎么会看《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这种书?微观经济学经过300多年的精萃(16世纪就有这方面的著作),已经“登峰造极”(就是达到了一个很高层次,但不是造极);60年来哪怕是一定程度的丰富其内容都足以获得诺贝尔奖(很多诺奖获得者都是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否定一个模型足以轰动整个学界,更何况出书乎?


使用道具

9
lindingwei 发表于 2007-7-24 03: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噢,为自己书做广告?

老实说,以看书名我就不会看,更不会买,原因请看这一段“

请问作者怎么会看《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这种书?微观经济学经过300多年的精萃(16世纪就有这方面的著作),已经“登峰造极”(就是达到了一个很高层次,但不是造极);60年来哪怕是一定程度的丰富其内容都足以获得诺贝尔奖(很多诺奖获得者都是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否定一个模型足以轰动整个学界,更何况出书乎?


使用道具

10
张建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7-7-24 20:1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首先要感谢lindingwei花费如此多功夫回复此帖,这在读者中可是不多见的。以上三个回帖就一并做答了。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古典)没有也不能给出交换带来交换双方总体财富增加的论证。所以经济学不谈论这种“盈余”,现在最有说服力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学说。

没有要求经济学给出交换带来财富增加的论证。这种论证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独立地给出。关于财富分配的问题,不需要经济学,只要政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否成立,取决于其自身对劳动和价值的定义。

其次,稀缺是经济学学说成立的假设(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

这涉及到经济学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我之前有帖论证:经济学就是关于交换的学说,因为没有“交换”的地方就没有“经济”可言,当然无从谈起“经济学”。而交换就是互通有无,任何交换都有两个“有”(供给)和两个“无”(需求),凭什么只谈“无”不谈“有”?“有”是经济学成立的条件。交换的前提是私有制成立,所以,私有制度是经济学成立的基础。

转换到社会这个角度,我们认为是在一个社会(市场)里,服务的结构性或总量过剩,也就是人太多了,导致服务过剩

“服务”是交换中的两种商品之一,人太多、服务过剩就是“盈余”嘛,何从谈起稀缺?

所以我们修改乞丐定义为供给的货币等价物的值总是低于任何一种产品的单价,导致交换无法进行。

乞丐满足自身需求的方式和交换完全不同,交换是双向的商品流,乞讨则是单向的。用交换的逻辑定义“乞丐”不可取。

修改了这问题之后,我们继续回到服务过剩的问题(人太多了)。

你一直在谈论过剩,怎么论证“稀缺”?难道想通过对过剩的论证说明稀缺的存在?

积极的财政效应是替代消费和强制鼓励消费方法,也就是通过税收——〉财政支出(乘法效应)来增加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强制民众消费两部分,可能会带来你诉说的问题,但是在处理总体运行平衡方面,现在无可替代。积极货币政策也是如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知识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平衡问题,赋予其更多的要求不合乎现实。

所谓的财政政策,只能说是一种政治立场和观念的表现,不是经济学本身。民众作为理性人,既不需要刺激消费,更不需要强制消费,刺激或者强制,都违背经济行为者是理性人的前提。所谓的“积极的货币政策”,其实也违背了货币当局的外生性理论。而货币当局的外生性是不得不坚持的,因为如果它是内生的就变成了身兼裁判和运动员于一身的角色,就无法保持经济的公平性。

张建平先生,您好。相信您的年纪比较大,对西方人的“思想”理解不太清晰,这是大陆教育背景的40岁以上人的通病。我是什么经济学者,只是来浑水摸鱼的,但是我发过无数帖子骂中国本土教育背景的经济学家不懂经济学,骂人的原因是10年前读梁小民的书很痛苦,敢骂人的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学家缺乏对经济学概念的直观理解和专业直觉。

看来你是一个年轻的、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人了。不过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是“浑水摸鱼”的,还是不骂他人为好。敢骂人的原因应该是足够的自信心。
经济学确实忽略的佳话发生前,所有权私有并固定的信息,

“佳话”是“交换”吧?承认就对了。但是马克思没有忽略这一点,马克思说商品不会自己跑到市场上,就是要强调其私有性。

但是微观经济学不是一门狭义“科学”,现在的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以常识,经验,其他学科理论结论为依据,数学手段为工具,目的是研究怎么在投入最少的情况下获得最大产出的学问(懒人学)。

这涉及到价值范畴。所谓最大产出、最小投入的概念都是错误的客观价值论之下的用语,投入的大小和产出的大小是行为人自己判断的,不存在客观标准。你可能经常看不懂他人为何要那样做,只是因为你的价值观和他的不同而已。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对数学的应用可以说是一塌糊涂,不值一提。

下面来说需求,很惊诧您能在萨谬而森的微观经济学一书中能找出逻辑问题,呵呵10年前就是80多块。看了你的帖子后,我敢肯定地告诉你,萨谬而森只是表述形式的问题,绝不是逻辑有误。

经济学中的需求和供给,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时间点,也可以看作一段时间;关键是需求已经确定,价格确定,供应量确定。那么一段时间也可以看作一个时间点。现在我们画一个供给需求模型,那么一个点,你看作状态更合适。这个图是由无数个状态组成,而状态到状态的跃迁是由与价格相关的供给何与价格向关的需求来共同确定,或则说以价格为变量的的函数确定。

我看萨谬而森连起码的变量逻辑都搞不清楚。有关流量存量的变量逻辑的综述性文章即将出笼,敬请斧正。

第一个问题“价格事先确定”,正如“萨谬而森”所说“常识和细致的科学观察表明”,价格和这个模型都是长期观察的一个事物所抽象的概念或模型。而一次价格的实际中形成是由供需双方协商导致;而在抽象模型中表现为与需求和供应的量相关。

一个交换当中有两个供给和两个需求,请问价格在抽象模型中是哪一个需求和哪一个需求相关?

第二个问题,价格的形成和这个模型的问题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两者都是从实际中观察得来,共存与实际生活中,我说,不时萨特说,“存在及时合理”---存在本身是自证的。没必要质证存在为什么存在。

我在《终结》里有详尽而简约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数学模型,之前的帖子也有转载,不再在此细说了。总之,“价格自变量”的说法有悖于理性人假定。
第四个问题有效需求的问题。一次交换过程,价格、需求量和供应量都是确定的,不存在有效需求的问题。用句白话来说就是有效需求的概念存在于你去市场的路上或则在家里,到了市场就没有有效需求这个概念。所以有效需求多用于营销。

不敢苟同。你这依然是价格先行、只须遵守不需要讨还的前提下的论点。你自己揣着100元,自以为够买10斤牛肉或者一件棉衣,那只是你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到了市场上,还要卖方认可才行。他如果是15元一斤或者150元一件衣,少了不卖,那么你的需求就是无效的了。所以,去市场的路上你的需求的有效性是不确定的。
动静都分不出来,呵呵!

请看有关变量逻辑的帖子再论吧。

第二个问题 供需曲线(模型)假设了一种产品的偏好是相同的(我记得书里是有解释的,不知道是萨谬尔森还是罗伯特)注意,供需模型是不能用于多个产品,而供需求曲线模型不讨论偏好问题。

换句话说,供求曲线所涉及到的交换者都是傻子!没有自己的价值偏好。价值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任何交换当中都存在四个价值判断:甲方对两种交换物的价值判断和乙方对两种交换物的价值判断。

像需求的有效性一样,存在于书中,或则说存在于整个理论体系中,但不存在于此模型中,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研究直觉是只要不影响研究目的,那么其他搞不了的先丢开。

能不能丢开,要看它是不是独立变量,不是想丢就可以丢的。

有很多人说经济学不需要数学(当然是笑话,曲线不是数学么?)也没什么问题,就是这个意思。

经济学离不开数学,但不是滥用数学和谬用数学。

第八点这实际上还是抽象模型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实际偏好随机性,不可度量,那样研究就我从谈起;假设偏好是可度量的,那么只要他不是定解,只是一元变量的函数,那么也让供给需求曲线大大复杂,大于等于二元,那么二元空间是无法表示供给需求曲线模型的。

你的所有论述都建立在对供求曲线的默认肯定之上,而我要求回答:供求曲线当中供与求,究竟是四个供求当中的哪一个?

因此实际办法是在这个模型中把偏好设为定量。也就是只研究对于一种产品偏好相同的一群人(实际是假设无穷)的交换行为。而这并不是否认人的偏好是不同的,而且是变化的事实。

不存在这种人群,与理性人假定不符。

只是从研究问题化复杂为简单着一种思路,来解决问题。任何学科都是这么做的。

这是有没有把价值判断和事实分析混为一谈的问题,不是简化不简化的问题。

事实上效用就是用来分析偏好的工具,通过另外一个处理过程得出偏好,也就是价值。一个模型里没有偏好,但是微观经济学说本身是容纳了偏好,因此作者这种说法是以偏概全(这个论断是行为的借代表示)。

容纳偏好(价值判断)的学说不具有科学意义。你一定知道效用论是把价格和效用放在一起讨论的,还用无差异曲线证明需求曲线必然向下,但是,“价格”是涉及交换双方的,如果论及效用,必然要涉及到两个交换者的四个效用(两种物对两个交换者分别的效用),而不是只和其中一个特定物对一个特定人的效用有关。

请问作者怎么会看《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这种书?

本人就是作者。在领略了西方经济学的荒谬之后写了这本书。

微观经济学经过300多年的精萃(16世纪就有这方面的著作),已经“登峰造极”(就是达到了一个很高层次,但不是造极);60年来哪怕是一定程度的丰富其内容都足以获得诺贝尔奖(很多诺奖获得者都是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否定一个模型足以轰动整个学界,更何况出书乎?

微观经济学不值一提。发展方向错误,“丰富”只是走向更大的谬误。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