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资料狂人
18549 73

[王弟海] 复旦经院王弟海(宏观经济学、收入分配不平等、健康经济学与经济增长)11月16日在线访 [推广有奖]

41
gcpan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1-16 12:06: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王老师,请问您知道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近况吗?

使用道具

42
jianghu008 发表于 2012-11-16 12:12: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问个简单点的,不希望看到长篇提问。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是什么?政治体制问题占了多大比重?如何解决?

使用道具

43
wuhui1018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11-16 12:33: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王老师:您好!提不出什么好的研究问题,请您给推荐下高级宏观经济学中所用方法---动态规划与最优控制方面的好的讲义和论文吧?
我个人没有经过经济学的系统教育与培训,您认为怎样才能很好很快的学好宏观经济学啊?成尤其高宏的学习要注意些什么。里面好像有很多的模型。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资料狂人 + 5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论坛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44
马话青 发表于 2012-11-16 12:41:0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王老师您好,请问在以后几年时间里,收入分配机制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使用道具

45
Qpao 发表于 2012-11-16 12:58: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

使用道具

46
wangdihai 发表于 2012-11-16 15:16: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2-11-15 09:06
坛友yeting2000:
王老师: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参照劳动和社会保 ...
坛友yeting2000:
王老师: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经济数据可知,我国行业最高收入与行业最低收入的比值是6倍,而国际上的收入差距标准大约为3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最主要的高收入行业集中在金融、电力、电信、保险、烟草等领域,这类行业的收入要比其它行业的收入高出2~3倍。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对比,如果将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等相加起来,则这种差距将会扩大到6~10倍。且在工资增长速度方面,高收入行业要比建筑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高出很多。不难看出,在行业垄断的背景下,只有那些垄断行业才有能力大幅度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这可能会埋下社会的一些不安定因素,面对此种情况,您是如何看待和建议的呢?
      谢谢!

yeting2000你好!
关于我国垄断行业高工资的问题,这是导致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我国现阶段哪些行业平均收入水平比较高的行业,基本上都是垄断性质的行业。
为了解决行业收入过大,一种办法当然是如大家所说的,就是打破行业垄断。但是,也打破垄断,这不是一个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各个行业的改革问题。例如,打破银行垄断,就需要进行金融改革;打破铁路行业的垄断,就需要进行铁路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本身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而且,有些垄断由于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可能根本无法打破。所以,如果只从打破行业垄断入手来解决垄断行业收入过高所带来的行业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可能不是一个短期能见效的办法。
我认为解决垄断行业收入过高问题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即从劳动力市场入手。我们知道,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垄断,但是,哪些国家的垄断行业所获得收入并没有形成这些行业劳动收入者的高收入,而是形成了这些行业的垄断利润。如果我国能够使得垄断行业的所获得垄断收入形成利润上交给国家,那么,就不会导致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了。由此,解决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可通过要求垄断行业放开期内部劳动力市场,让垄断行业的员工获得同其它行业的员工同样的收入水平;同时要求垄断行业必须上交一定的垄断行业利润(或者成为垄断行业税也行)。这样,也许是一个短期就可以即决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办法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资料狂人 + 3 + 3 + 1 欢迎王老师:)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3  热心指数 + 3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47
wangdihai 发表于 2012-11-16 15:27: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2-11-15 09:06
坛友hengxiaoheng:
王老师:您好!您认为中国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刺激内需,高储蓄率能否转为 ...
坛友hengxiaoheng:
王老师:您好!您认为中国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刺激内需,高储蓄率能否转为高投资率,让资金更有效的流通起来。我一直思考的是用凯恩斯那套的需求管理对中国现在而言是否已经失效,是否应该转到供给管理上来。

坛友hengxiaoheng你好,

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要提高内需,关键就是要提高本国居民对本国生产的商品的购买需要。者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本国的高收入者,需要提起它们对本国商品要有该买愿望,或者本国生产的产品有他们所需要的。由此,我们就需要转变生产结构。不能只生产一些低端的必须品,也要生产一些高价值的高质量的高端产品。其次,对于本国的低收入者,需要提高他们的购买能力,由此,就不许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那么,这就涉及到如何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问题。另外,还需要解决其他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压力挤占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要问题。
   至于你谈到的凯恩斯那套的需求管理是否适合中国,我认为,应该说这套需求管理在解决短期的问题时,肯定是有效的,无论对那个国家,只要该国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但是,如果长期利用这套政策来刺激需要,并希望通过它来带动长期经济增长,那就是肯定行不通的。这一点,在理论界和西方国家的经验都已经得到证明。

使用道具

48
wangdihai 发表于 2012-11-16 15:34:3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2-11-15 09:07
坛友zydlscjtt:
王教授:
    您好!看见你的学术研究中涉及到房价,我的问题是:近些年来房价一直是焦点 ...
坛友zydlscjtt:
王教授:
您好!看见你的学术研究中涉及到房价,我的问题是:近些年来房价一直是焦点、敏感和大众化问题,谁都知道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巨大泡沫,谁都胆战心惊的关注着房价,消费担心泡沫的继续扩张,房地产商担心泡沫的随时破灭,ZF小心翼翼的保持着房价稳中有降,今年以来,房价疯涨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在您看来,这是宏观调控的结果,或者是刚需得到释放的表现,还是消费者在博弈中处于短暂的上风?未来几年我国的房价走势如何?ZF对房价的调控会不会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其影响力有多大?

坛友zydlscjtt你好,

关于我国的房价问题,由于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如此之大,而且它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此之大,所以,现在不能只从房地产一个部门的发展来说房价是否过高或高低,而应该放在整个宏观经济的整体均衡中来分析它。关于我在这个问题的观点,如有兴趣,请参见本人发在《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的文章《透视我国的高房价:一般均衡分析的视角》和2010年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10日)的论文《使房价稳中有降应成为ZF的调控目标》。今天由于时间原因,就不再多说了。

使用道具

49
wangdihai 发表于 2012-11-16 15:37: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2-11-15 09:07
坛友fzj320:
王老师:
请问在中国政府强势控制很大部分资源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或国有垄断企业依靠双轨制 ...
3.坛友fzj320:
王老师:
请问在中国政府强势控制很大部分资源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或国有垄断企业依靠双轨制获得大量租金,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必然的。请问如何从制度演进的角度来解释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分配改革的方案?谢谢!

坛友fzj320你好,关于十八提出的收入分配改革方面,我还没有来得及好好研究,所以现在还无法评价和解释它。关于垄断企业的收入为题,参见我刚才对坛友yeting2000的回答。

使用道具

50
wangdihai 发表于 2012-11-16 15:41:3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2-11-15 09:07
坛友math100:
王教授:
    您好!你研究收入分配的问题,(1)首先问个直接的问题,现阶段收入分配研究 ...
坛友math100:
王教授:
    您好!你研究收入分配的问题,(1)首先问个直接的问题,现阶段收入分配研究领域的前沿有哪些?(2)在收入分配中,北欧国家作为实行高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些国家研究的收入分配的教授中有没有出现一些新的特点,(3)最后问下老师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谢谢老师
坛友math100你好,首先,关于你的第一个和第二问题,可以参见我写的拙文《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动态演化综述》(《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7卷第二期(总期第28期))。关于第三个问题,如对我的观点感兴趣,请参见我的拙文《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迁和现状: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 第03期 。今天由于时间原因,无法多说。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7 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