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oudh
2265 1

第五章第八节 价值观对于个人行为的控制机理 [推广有奖]

  • 1关注
  • 26粉丝

仇老师

教授

9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988 个
通用积分
4.0545
学术水平
177 点
热心指数
166 点
信用等级
133 点
经验
29308 点
帖子
803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最后登录
2020-4-1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第八节  价值观对于个人行为的控制机理

价值观反映了人对于不同事物的价值评价,其客观目的在于在帮助人识别和计算事物的价值率,以引导人对于不同事物形成不同的选择倾向性,从而采取相应的行为,进而产生最大的价值增长率。人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能够确定正确的价值目标,制订正确的整体规划,编制正确的实施细则,执行正确的具体行为,从而达到最大的价值增长率;相反,人在错误价值观的指导下,就会确定错误的价值目标,制订错误的整体规划,编制错误的实施细则,执行错误的具体行为,只能得到较低的价值增长率。

一、理想价值观或利益价值观

价值观是事物的价值率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因此价值观与价值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由于任何形式的主观反映都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而上下波动的,因此,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ω必须以其实际值P为基础,并围绕实际值P上下波动,即

    ω≈P                    (1-10)

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它的结构要素(即主观价值率)是否与客观价值率相吻合。如果完全吻合,则主体的价值观就能正确地指导、调节和控制其活动,就能完全正确地反映其利益要求,这种价值观就是一种理想型价值观,能真正代表主体的根本利益。

利益价值观:客观事物对于主体的实际值率P1所组成的矢量或矢量矩阵,称为利益价值观(又称理想价值观),用WP来表示,即

   WP={P1,P2,……PN}         (1-11)

显然,利益价值观反映了人对于事物价值率的完全准确的反映形式,这是价值观的理想状态,理想价值观并不是主体实际存在的价值观,因为任何主体都不可能对事物的价值率进行完全准备地反映,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是根据主体与客观事物的利益关系而设置的一种特殊的“价值观”,是用以正确反映主体利益关系的“化身”的价值观,这个“化身”就相当于宗教信仰中的“上帝”或“真主”,集中体现了主体(个人、集体或社会)的根本利益,因此利益价值观又称理想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偏差分析

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形成理想价值观,即主体的实际价值观与理想价值观之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差异。

价值偏差主体的实际价值观W与其理想价值观(或利益价值观)WP之间的差值,称为价值观偏差,用δW来表示,即

δWWWP

    ={δω1,δω2,……ωN

={ω1-P1,ω2-P2,……ωN-Pn} (1-12)

价值观偏差中的每一个元素反映了主体对各个事物的价值观偏差量,由于各个事物的作用系数不同,各个价值观偏差量在主体的生产或生活中所占比重与分量不同,因此主体的价值观偏差度并不等于所有事物的价值观偏差的代数和,而应是一个加权代数和。

价值观偏差度:等于主体的偏差价值观δW与作用矩阵X之点乘,用|δW|来表示,即

|δW|=δW·X                  113

其中,={χ1,χ2,…,χn}称为作用矩阵,χi表示人对第i个事物的作用系数,它反映了这个子集事物所注入的价值量在整个母集事物所注入的价值总量中的比重,反映了价值资源在不同子集事物之间的分配比例。

只有当各个子集事物的作用系数完全相同时,价值观偏差等于各个具体事物价值观偏差度的代数平均值。

三、价值观的差异度

人类主体之间的价值观是千差万别的,怎样来描述两个不同价值观的差异程度?为此提出“差异价值观”的概念。

差异价值观:设主体A与B的价值观分别是 Wa、Wb,则将ΔWab=Wa-Wb定义为主体A相对于主体B的差异价值观。

“差异价值观”与“偏差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指两个主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而后者是指同一个主体的实际价值观与理想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差异度:两个主体的合并价值观的差值,称为价值观差异度,即

    |ΔW|ab=|Wb|-|Wa|            (1-14)

由于一个主体不容易全面了解另一个主体的作用系数,因此在判断自己与对方的价值观差异度时,或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判断另外两个主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度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作用系数来作为基本的参考系。这样,根据不同作用系数的取值,可得出不同的价值观差异度。

(1)主体A以自己的作用系数为参考系,来判断自己与主体B之间所存在的价值观差异度:

|ΔW|a=ΔWab·Xa              (1-15)

(2)主体B以自己的作用系数为参考系,来判断自己与主体A之间所存在的价值观差异度:

|ΔW|b=ΔWab·Xb              (1-16)

(3)主体C以自己的作用系数为参考系,来判断主体A与B之间所存在的价值观差异度:

|ΔW|c=ΔWab·Xc              (1-17)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时自己往往并不觉得与他人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或矛盾,而对方却强烈地感觉到价值观的差异;有时自己觉得另外两个人之间的价值观不应该存在多大的差异,而他俩却强烈地感觉到这种差异。

四、价值观的同化与异化

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可以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包括同化与异化两个相反方向。人们经常会试图去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观的同化过程;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奴化教育和宣传欺骗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观的异化过程。然而,价值观的这种同化或异化作用是按照什么样的法则来进行的呢?

(一)价值观的同化作用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集体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共同利益,为了最大限度维持和发展共同利益,就必须在许多方面形成生存与发展的合力,这就需要尽可能地形成相同的或相近的价值观,以降低社会内耗,增强社会凝聚力。但是人类主体的价值观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来同化彼此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同化就是指主体之间的价值观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妥协而越来越趋于一致的过程。

价值观同化的主要手段有两个:①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感化等手段,来使他人接受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观,如对婴幼儿及青少年的思想及文化教育等;②通过各种奖惩措施和约束机制来诱导或强制性改造他人的价值观,如对先进人物的奖励和对违规违法人员的处罚等。

人体主动接受他人价值观同化的主要途径有两条:①选择自己最信任的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价值观同化的蓝本;②接受与自己利益相关性最大的人对自己所进行的说服教育。

可以证明:同化力的大小与主体间的价值观的差异度以及利益相关系数成递增函数。

(二)价值观的异化作用

显然,主体之间除了有某种共同的利益关系外,还必定存在一些矛盾利益,这样,如果主体之间价值观的差异程度越大,其利益冲突反而会有所缓解,这就需要各主体之间进行相互作用来异化彼此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异化就是指主体之间的价值观相互排斥、相互冲突而越来越趋向于不一致的过程。

价值观异化的主要手段有两个:①通过各种宣传、欺骗等手段,来使他人接受自己所不拥有的价值观,如统治阶段对被统治阶段的奴化教育、愚民教育和宣传欺骗等;②通过各种奖惩措施来诱导或强制性改造他人的价值观,使他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偏离自己的价值观。

可以证明:异化力的大小与主体间价值观的差异度以及利益相关系数成递减函数。

主体接受价值观异化的主要途径有两条:①选择自己最不信任或最为仇视的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价值观异化的参照系;②接受与自己利益相关性相反的人的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异化的参照系。

综上所述,人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着价值观的同化过程;人们之间的矛盾利益决定着价值观的异化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控制机理 价值观 主观与客观 人的价值 相互作用 最大的 关系 价值观 增长率

仇德辉QQ848309528
沙发
choudh 发表于 2012-12-5 17:42: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价值观的合并
当某一母集事物是众多子集事物的并集时,人对于母集事物的价值观可由各子集事物的价值观的并集运算而得,从而构成并集价值观。例如,水果是苹果、梨子、桔子、西瓜、桃子等事物的并集,则人对于水果的价值观可由各个具体的水果种类的价值观的并集运算而得。
并集价值观:设A=A1∪A2…∪AN,则主体对于母集A的价值观称作各个子集Ai价值观的并集价值观,用∣WA∣来表示。
一般情况下,母集事物的并集价值观并不等于各个子集事物的价值观的代数平均值。价值观是主体对于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而价值率是单位时间内的价值资源的投入产出比,由于在同一个母集事物中,人对于不同子集事物所投入的价值资源比例往往是不同的,显然,人对于某一子集事物所投入的价值资源比例越高,该子集事物的价值率对于整个母集事物的综合价值率的影响程度就越高,因此该子集事物的价值观对于整个母集事物的并集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就越高。可以证明(从略),母集的并集价值观与人对于各个子集事物的作用规模(即价值资源投入比例)有关:
价值观并集定理:主体对于某一母集的并集价值观∣WA∣等于各子集的价值观矩阵WA与各子集的作用矩阵X之点乘,即
∣WA∣=WA•X  
=∑(ωi×χ i)           (1-3)
其中,X={χ1,χ2,…,χn}称为各子集的作用矩阵,χi表示人对第i个子集事物的作用系数,它反映了这个子集事物所注入的价值量在整个母集事物所投入的价值资源总量中的比重,反映了价值资源在不同子集事物之间的分配比例。
不难发现,只有当各个子集事物的作用系数(即价值资源投入比例)完全相同时,母集事物的并集价值观才等于各个子集事物价值观的代数平均值,即当χ1=χ2=…=χn=1/ n时,有:
  ∣WA∣=(∑ωi)/n             (1-4)
六、价值观的交集运算
当某一母集事物是众多子集事物的交集时,人对于母集事物的价值观可由各子集事物的价值观的交集运算而得,从而构成交集价值观。例如,一个人同时具备丑陋、无知和恶毒三种特征,则别人对于他的价值观(或看法、评价)可由丑陋、无知和恶毒三种特征的价值观的交集运算而得。
交集价值观:设B=B1∩B2…∩BN,则主体对于母集B的价值观称作各个子集Bi价值观的交集价值观,用∣WB∣来表示。
可以证明(从略),母集的交集价值观等于各个子集的价值观的乘积,即:
价值观交集定理:主体对于某一母集的交集价值观∣WB∣等于各子集的价值观之乘积,即
∣WB∣=∏ωi               (1-5)
七、价值观的层次结构
统一价值论认为,一切形式的价值(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劳动价值)都可归结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而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分为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基本层次,那么一切形式的价值都可相应地分为四个基本层次。
价值观是人对于事物的价值特性(特别是事物的价值率)的认识,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在于按照主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来有效地配置价值资源,因此价值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决定着价值观的层次结构。由此可见,价值观也分为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基本层次。
价值的层次越低,价值的共享性就越差,价值的形式就越具体,价值的层次越高,价值的抽象性就越高。
衡量一个人的修养好坏、品德高尚与否,主要就是要看他的价值观的不同层次的取值情况。如果一个人对于反映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层次的事物拥有较高的价值观取值,而且这种取值比较稳定和清晰,而对于反映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层次的事物拥有较低的价值观取值,而且这种取值比较动荡而且模糊,那么他的修养就差劲,品德就低下。
合并以后的价值所涉及的空间越广泛,时间就越长远,范围就越广泛,
八、诚实与虚伪的数学分析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的层次越高,价值的共享性就越强,该价值的使用者之间将会拥有越高的利益相关性,一般来说,品德高尚的人往往重视高层次的价值需求,往往拥有更多高层次的价值事物,人如果与这些具有高尚价值观的人进行交往时,往往会得到较大的收益,因此人在交往过程中,一方面总要设法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并选择那些高尚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伴侣或同事;另一方面总要设法向他人展现自己价值观高尚的一面,掩盖自己价值观不高尚的一面。从而产生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实际拥有的价值观与向他人显露的价值观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总是出现“顺差”,很少出现“逆差”,即显露的价值观层次总是高于实际的价值观层次。价值观的这种差异可用“诚实”与“虚伪”来进行描述。
诚实与虚伪是一个常见的道德范畴,但它们到底有何内涵人们却未必十分清楚。人们通常以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言论是否在逻辑关系上保持内外一致(如言行一致、本质与现象一致)来描述和衡量他的虚伪与诚实的程度。然而,这种判断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进行的。事实上,诚实与虚伪是一个价值论的问题,应该从价值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它们。例如,当某人身患绝症时有人告诉他只是患了一般性的小病,你能说这个人不诚实吗?因此,描述和衡量虚伪与诚实的程度不应该看人的思想、行为和言论是否在逻辑关系上保持内外一致,而应该看人的思想、行为和言论所对应、所代表的价值观与他实际所拥有的价值观是否保持一致。为此提出“表象价值观”和“表象差异价值观”的概念。
表象价值观:主体向他人(或社会)所显示的价值观,称为表象价值观,用Wm={ωm1,ωm2,…,ωmn}来表示。
表象差异价值观:主体的表象价值观Wm与他实际的价值观W之差,称为该主体的表象差异价值观,用ΔWm来表示,即
         ΔWm=Wm-W                (1-18)
在一般情况下,主体的诚实程度并不等于他对各个具体事物的诚实程度的代数和,而应该是以其作用系数为加权系数的代数和。由此可以得出“虚伪度”与“诚实度”的数学定义。
虚伪度与诚实度:主体的表象差异价值观与其作用系数X之点乘称为该主体的虚伪度,用G来表示;主体虚伪度的倒数称为该主体的诚实度,用H来表示。即
G=ΔWm•X                  (1-19)
            H=1/G                      (1-20)
当然,并不是人的所有虚伪都能产生“额外”收益。当人的虚伪本质一旦被他人所揭露,那就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导致加倍的损失,因此,“虚伪”行为所产生的收益同样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九、价值观的运行与修正
人的一切活动都在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其价值观总会与事物的价值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由于主体、客体及介体的素质与状态在不断地变化着,事物的实际价值率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要求主体必须不断地调节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以趋近于事物的实际价值率。
1、价值观的初始形成过程。主体为尽快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进行价值观的修正以前,就应该合理确定价值观的初始值,以缩短价值观的修正过程。在人的幼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这一过程往往由父母或启蒙老师来完成。
2、价值观的运行与修正过程。当主体准备实施某一行为方案时,就在确定事物的初始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这一行为方案进行全面分析,并估算出这一行为方案的预计价值率。行为方案实施后,主体又根据实际结果,估算出该行为方案的实际价值率。如果实际价值率偏离预计价值率较多时,主体就开始对该确定事物的初始价值观进行修正。这种修正过程需要反复进行多次,才能使自己对确定事物的价值观逐渐趋于精确。
如果无论主体对确定事物的价值观进行怎样的修正,总是不能使其行为方案的实际价值率等于或基本等于其预计价值率,那么主体就会考虑对行为方案的另一相关事物的价值观进行修正,直至两种价值率趋于相等。
如果无论主体对任何相关事物的价值观进行怎样的修正,总是不能使其行为方案的实际价值率等于或基本等于其预计价值率,那么主体就会怀疑整个价值观的结构模式,就会促使主体重构自己的价值观结构模式。
十、价值观的一般变化规律
虽然人的价值观千变万化,但在整体上,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有着一定的规律性。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原始起点到稳定值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化阶段、修正阶段和稳定阶段。
有几点要注意:
1、有些事物的价值观初始化阶段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基本完成,如某些无条件情感反射;
2、对于新生儿,绝大部分的价值观原始起点一般都是1;
3、对于不同的事物,这三个阶段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些事物的初始化阶段较长,有些事物则较短,还有一些事物甚至没有这一阶段;有些事物的修正阶段较长,有些事物则较短,还有一些事物甚至没有这一阶段;
4、事物的价值层次越高,其初始化阶段和修正阶段所需时间就越长,修正阶段的变化幅度越大;
5、价值观从一个稳定值突变到另一个稳定值,也必须经过一个修正阶段;
6、主体系统越庞大,其初始化阶段和修正阶段的时间就越长。












图1  价值观的一般变化规律
仇德辉QQ848309528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