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glc300
1733 0

[经济学方法论] 汪丁丁:也谈中国玩具问题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沃顿男孩

讲师

9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178 个
通用积分
1.0607
学术水平
2 点
热心指数
2 点
信用等级
2 点
经验
4214 点
帖子
355
精华
0
在线时间
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8
最后登录
2018-6-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是何种“社会权力”阻碍着劳动而不是资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的不断攀升?或者,退一步询问,是否有这样的阻碍力量?      

  辩证地看问题,我们可以想象,通常由逻辑斯蒂曲线所刻画的是随着一种现象从缓慢扩张到迅速扩张再到接近饱和,由这一现象引发的否定它自身的另一现象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后者进一步扩展,呈现出另一逻辑斯蒂曲线,如此无限延展,就是所谓“推陈出新”,所谓“产品周期”,所谓“产业升级”。当前一逻辑斯蒂曲线扩张接近饱和时,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是何种力量导致了这一饱和,如果我们竟然不能辨认究竟是市场不可能继续扩张才导致市场份额接近饱和还是市场可以继续扩张但我们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者呢?那么,说实话,我们就还没有资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生存竞争。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制造”在欧美市场上接近饱和,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日益成为欧美公众议论的主题,尤以玩具为甚。可以理解,若消费者和生产者关于质量的信息不对称性是商品普遍具有的性质之一,那么儿童消费者与玩具生产者之间的一目了然的信息不对称性所要求的厂商伦理和厂商责任,是不能以任何经济学理由或自由市场辩解(包括“全球化”辩解)为托词来脱卸的。   

  不错,日本和韩国,或曾实施“出口导向”发展策略的各国,都在市场接近饱和的阶段遭遇到因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制裁。提出这些制裁政策的政客们肯定或多或少代表了国内因市场份额下降而损失了既得利益的那些群体。不仅如此,在中国问题上,这些制裁还或多或少地含有意识形态冲突的味道。   

  但简单的反唇相讥也是缺乏风度和不负责任的。如同我们不应否认“水污染”和“奴工”事件的真实性一样,不应否认玩具厂商对不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儿童们所犯的罪过。   

  此时,最明智的态度是鼓励一切有助于纠正信息扭曲的行为。否认质量问题,后果之一就是中国的产品将被其他国家的质量更可靠的产品取代,反正现在是“跨国公司”时代,转移生产基地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一条新的逻辑斯蒂曲线将出现在被称为“中国制造”的这条逻辑斯蒂曲线的下面,前者逐渐地让后者接近饱和,最终取而代之。   

  玩具问题只是最表层的问题。我们一再论述,中国经济已经或早已进入了不应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阶段。发展?是的,任何市场扩张都是发展。与此相反的方向,应当是市场萎缩或市场份额下降。当中国汽车进入欧美市场时,有谁想到过这一“免费午餐”的代价?十分合理地,就贸易平衡而言,中国玩具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应当下降。将来,假如中国软件在欧美市场的份额迅速扩张,那么,我们也会十分合理地承认,中国汽车(或许因为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市场份额应当下降。这才是超脱既得利益的政府官员应有的态度,或者说,是一种风度。   

  归根结底,是何种“社会权力”阻碍着劳动而不是资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的不断攀升?或者,退一步询问,是否有这样的阻碍力量?   

  翻开经济学教科书,当然看不到有任何这样的社会权力的存在,因为经济学假设的是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但是,中国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要求我们假设一个不健康的市场经济,否则,要么我们探讨的不再是中国经济问题,要么我们经济学家就不再是中国的经济学家。   

  健康与病态,我们多次探讨过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玩具问题、水的问题、“奴工”问题,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仅当我们承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存在大量病态现象的市场经济时,才有意义,才可能打动我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玩具 汪丁丁 中国经济问题 信息不对称 劳动密集型 汪丁丁 玩具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6 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