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降息之后,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十几年前东南亚的情况大致相同。美国通胀抬头在一段时间后重现,遭受损失最大的将会是各国央行
【背景】短短五天内,中美两国央行都动用了利率工具,不过,方向相反。
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02%提高到7.29%;其它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在中国央行宣布年内第五次加息之后的第五天,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也作出了降息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50基点,至4.75%。同时,将再贴现利率再降50个基点,至5.25%。这一结果超出市场预期。在18日发表的声明中,美联储认为,当前信贷状况的收紧有可能加剧房市的调整走势,并在更广泛层面上限制经济增长。对于其一直极为看重的通胀问题,这次会议上,公开市场委员会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认为目前虽然仍存在通胀风险,但核心通胀已经温和改善。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8月的同比涨幅为2.0%,在最近三个月,这一数据一直呈下降趋势,而较之今年3月的同比增长2.8%,美联储对通货膨胀控制的效果已经十分明显。另外一方面,美国8月新屋开工等数据则继续下滑,虽然降幅稍低于预期,但仍降至12年来最低水平。这些数据与美联储本次议息会议中所作的核心陈述大致相同,这使美联储政策重心由抑制通货膨胀转向防止经济下行趋势,拥有了更多的数据支持。
上月中旬,美国财政部公布了6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数量。这一数字在6月继续下降,减至4051亿美元,较之5月降低了23亿美元。此前,中国在4月和5月分别减持58亿美元和66亿美元美国国债。减持后,中国央行公开表示,这种减持行为是央行既定的外汇储备多元化策略的体现。那么,这种减持美联储降息之后是否还在继续下去呢?
本刊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美联储降息之后,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央行的加息空间将会变小,因为中美利差的加大可能会使得刺激资本的更大规模的涌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热钱将成为最令政府头痛的问题。中国目前的境况与十几年前东南亚的情况大致相同,当美国大幅度降息,美国的资金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流向东南亚,这一过程成了1997年经济危机的最直接导火索。
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将使美国通胀抬头在一段时间后出现。毫无疑问,到那时,遭受损失最大的将会是各国的央行。如果他们不抛售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那就意味着遭受损失,等于帮助美联储将其承担的风险转移到自身。而如果各国央行抛售美国国债,那美国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的结果很可能是美联储的再次妥协,重新去加强对通货膨胀的控制。这种博弈的过程仍需要时间来证实。
他说,美国8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增幅虽然仅为2%,但是这一通胀率应该是暂时的,无法长期保持。目前,美元贬值的趋势不变,黄金、石油价格仍保持高位,而美国劳动生产率却在下降。这一切都在暗示,美国这种低通胀的经济运行是不能长久保持的,而通胀趋势一旦扭转,冲击5%的通胀率都是有可能的。
美国目前有持续降息的冲动,因为美联储对通胀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从抑制通胀为主转变为增长和摆脱金融困境的政策。这一政策很可能使其在年末继续降息至4%。
目前困扰世界的“次贷”问题的根源为房地产价格过高,而要解决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美联储有两个选择,其一就是追本溯源,从根本上拉动放房地产价格下降,另外一个选择就是通过通货膨胀使得工资和物价同步上涨至与房地产价格相符的地步。这就涉及利益调整的问题,如果是前者,家庭和“次贷”的金融投资者将遭受损失,而如果是后者,资金的供应者将遭受损失,因为资产的实际价格下降了。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通胀的过程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而在一个开放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就意味着经济利益会在不同的经济体间出现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