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币的发行量,在中国有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一种分析认为,以美联储为代表的QE做法,导致了全球流动性泛滥,这种做法欧洲亦步亦趋,最近安倍领导下的日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分析认为中国反世界潮流而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等于在为世界经济买单,呼吁中国人民银行改变策略,从“松”如流,借广场协议日元升值致日本经济衰败之前车之鉴,防止人民币步当年日元的后尘祸及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但是,另一种分析却说,人民币没有收紧银根,不仅仅不紧缩,反而是世界上第一的货币滥发,从而导致中国通胀形势严峻、房价居高不下等等严重后果。分析结论当然是人民币要改变滥发行为。
人民币究竟发行了多少,这是一个事实判断。历史事实当然是唯一的,不管是否为公众所周知。而如今,人民币究竟发行多了还是少了,竟然成了一个谜团。有学者说发行少了,应该多发,以抵消美联储的QE;有专家说发行泛滥,应该立刻收紧银根,以防止通胀失控。
关于货币的发行,学界一直处于迷惑状态。在关于货币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当中,人们渐渐地被误导,一直在寻找并不存在的发行量依据。其实,发行量可以人为地指定,根本就不存在量的问题,“货币量”问题是一个伪问题,并不存在一个科学的根据。
实际上,货币量对于民众来说,根本就无所谓,有所谓的是,出自具有垄断的货币发行权的央行的货币是如何进入经济体的,这才是关键。简单地说就是,发行多少不是问题,怎么发行、发给了谁才是问题。
学界说,货币是从央行首先注入到了银行体系当中了,然后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进入到了厂商部门,厂商通过购买劳务使得货币进入到了居民部门。
这条路线图倒是清晰的,也是现实的描述。但是问题是,为何作为厂商部门的一部分的银行有权利获得央行的货币?在银行日益商业化私有化的现在,注资就是送钱,这就为官商一体化打通了一条公开的、合法的通道。
有人说,货币是央行借贷给银行的,银行是要还本付息的。问题是,央行是垄断货币发行的,银行充其量还本,拿什么付息?央行发行1元给经济体(不论从哪个部门注入),经济体都不可能多出一分钱来还本付息,如果多出哪怕是1分,一定是假币。
为了让银行或者经济体能够还本付息,央行的唯一做法就是用货币增发的方式继续“借贷”给银行或者经济体,说我再借给你若干若干,你把之前的本息换给我吧?这岂不滑稽?但事实就是如此,实际效果就是等于央行一直在给某些私人部门送钱。
我们是不是有权问一问:这些获得来自央行的货币(不论是M1还是M2抑或M3)的私人部门是谁呢?普通居民个人为何没有权力获得增发的货币?
我的观点?
数量上:从松如流,跟随世界潮流,面对货币战争积极亮剑。
方式上:人民币应该属于人民——按人发钱。
20130530于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