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ingjingfeitai
3217 5

[转]卢文远:横渠先生张载 [推广有奖]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京城四老和白老师

京城四少和林老师

学者苗实现象争论

威望
9
论坛币
260439 个
通用积分
20765.5036
学术水平
1387 点
热心指数
1921 点
信用等级
1075 点
经验
581502 点
帖子
32239
精华
2
在线时间
264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31
最后登录
2022-5-5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副标题: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

张载是我国北宋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丰富而深遂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11世纪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载堪称我国古典哲学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张载关学思想,是太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张载生平
张载,字子厚,眉县人,祖籍大梁(河南开封)。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出生于长安,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逝世,享年58岁。因为家居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横渠镇设立书院讲学,故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因张载弟子多为关中人,后世称他所创立的学术流派为“关学”。
张载祖上世居大梁(今河南省开封),曾祖生于唐末,历五代不仕,以子贵赠礼部侍郎,祖父张复,进士,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父,张迪,进士,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任陕西长安县令,天禧四年(1020年)生张载。宋仁宗时任殿中丞。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知州,赠尚书都官郎中。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时值张载15岁,次子张戬5岁,均年幼。母亲陆氏携张载、张戬扶张迪灵柩越巴山,过汉中,出斜谷,欲归葬开封,但行至眉县太白山下横渠镇,因路资不足,无力继续前行,遂在横渠镇大振谷迷狐岭上选址安葬了张迪,从此便定居在横渠镇。
张载自幼聪颖过人,并有大志。幼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常常侵犯宋西北边境,宋朝廷派兵抵抗,互有胜负。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宋军抗击失利。这对于“志立不群”、“慨然以功名自许”(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的张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少时即向邠人焦寅学习兵法,并试图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从而为民除患,为国建功。1041年,张载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上奏时任陕西招讨副使兼延州(今延安)知州的范仲淹。并奔赴延州,求见范仲淹。范仲淹接见了张载,听取了张载关于军事防务,对敌作战,收复失地之策,甚为赞赏。“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范仲淹认为张载志向学识不凡,可研读儒学,必成就大业,不必在军事上下功夫,而要从《中庸》学起,以明天地人生之道,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指教,回家后苦读《中庸》,虽然十分喜爱,但仍有许多问题得不到满足,于是又读了许多老庄与佛教的书籍,累年尽实其说,但是仍满足不了他对天地人生之理的探求,又回头研读六经。可见张载在探求知识,研究哲学,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走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在儒释道学说中转来转去,上下求索,精心思考,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在张载思想中,受儒释道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中对他影响最大,最深的是儒家经典,尤以《周易》为首,为最。王夫之说:“张子之学,无非《易》也、即无非《诗》之志,《书》之事,《礼》之节,《乐》之和,《春秋》之大法也,《论》、《孟》之归也……,而张子之言,无非《易》也,立天,立地,立人,反经研几,精义存神,以纲维三才,贞生而安死,则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张子正蒙注·序论》),王夫之一生研究张载关学,敬服张载之论,他对张载的评价,是符合实际的公允确论。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38岁的张载赴开封应科举考试,时值欧阳修为主考官,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因张载在此之前,已在《周易》研究方面有名气,所以在候诏待命期间,应前任宰相文彦博之邀,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开坛讲《易》,学子云集听讲。一天,张载与洛阳的著名学者程颢、程颐兄弟相会,交流对《周易》的学术见解。张载觉得二程对《周易》的见解比自己深刻,感到自己钻研的还不够深入,第二天就对听讲的学子说:我对《易》学的理解不如二程他们,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于是撤去虎皮椅,不再讲《易》。张载是二程的表叔,长二程10多岁,能如此虚心待人,褒扬晚辈之长,足见张载的高尚学行。张载潜心研究《周易》,广泛吸收当时周敦颐、陈抟、司马光、范仲淹、王安石及二程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经过自己“仰而思,俯而读”,志道精思,终于写成了《横渠易说》。
张载考中进士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先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县)司法参军。丹州云岩(今陕西宜川)县令,后迁任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公事等。在地方任职中,张载时时处处表现出康国济民,敦本善俗,教化为主,关心国势民命的精神,深得百姓爱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皇帝推荐张载说:“张载学有本源,四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神宗即召见张载。“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曰‘卿宜入见二府议事,朕且将大用卿。’”(《横渠先生行状》)。经过问对,张载关于治国之道的见解得到神宗首肯,并表示要重用张载。后来即任命张载为崇文院校书。时值王安石变法革新期间,王安石想求得张载帮助,以共推新法,但张载对于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政策和措施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变法如果与人为善的话,则愿意合作,否则便免为其难,婉拒了王安石的要求。其实张载面对宋朝“积弱积贫”的社会现实,也力主改革,但他不同意王安石的“顿革之”,即急风暴雨式的改革,而主张“渐化之”,务必使改革稳妥进行,以民命为要,务求实效。由于对变法态度不一致,张载对王安石既不主动配合,也不公开反对。此期间,弟张戬已任监察御使,坚决站在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一边,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在朝廷之上发生激烈的正面冲突,并致使新旧两党公开决裂。对于这件事,史书多有翔实记载。在张戬与王安石的激烈斗争中,张载无疑是赞同和维护张戬的,因为他们是亲兄弟,有手足之情,父亲早逝,张载便早早承担起奉养母亲,教育和帮助弟弟的责任,感情非同一般。张载长弟弟10岁,而张戬却比哥哥早4年考中进士。一方面足见张戬德性才能之优,另一方面也足见张载对弟弟的仁厚至爱,对家庭的负责精神。张戬因反对变法,被贬官,迁任公安县知县。在这种情况下,张载感到政治环境恶化,估计自己必然会因此受到株连,于是辞职回到横渠镇,忧愤与劳累,终于染病不起。此后,张载依靠家中数百亩田地维持生计,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却处之益安。一方面休养疗疾,一方面讲学著书,研究义理,修行悟道,求为圣贤,探求天地大道,孜孜以求,从未停息。张载经过近10年的苦读精思,潜心研究,缜密构筑,终于在熙宁九年(1076)年秋天完成《正蒙》这部重要哲学著作的写作,形成了他的哲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其“气”一元论哲学宇宙观的完成和“气化”论的成熟。因此张载及其弟子将《正蒙》奉为儒家经典,儒学正宗,视与《论语》等同。《正蒙》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杰出之作,对后世政治哲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载在讲学的同时,还对古代礼仪作了深入的研究,对婚丧祭祀礼仪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并率弟子们身体力行,从而使百姓争相效仿,致使关中风俗一变而至于古。
张载在研究哲学的同时,对于星相天文等古代自然科学多有见树。如地动说,地球左旋说等。清末思想家谭嗣同评价张载说:“张载宇宙论不仅早于西方,而且合乎科学……不知西人之说,张载皆已先之……不知张子,又乌知天?”
张载一生大半时间从事教育,《正蒙》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他对于人的早期教育,道德教育及知识技能教育,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张载在辞官回乡后,并没有停止对社会改革的思考和实践。张载所理想的太平天下是恢复土地公有制——井田制,以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社会中土地高度兼并而导致的贫富极端分化,民生苦不堪言的问题。张载在家乡购得数百亩地,划为九块,分给无地农民耕种,并出资修复疏浚八条灌溉渠道,以提高农田产量,后人赞为“眉伯井田”、“横渠八水验井田”。
熙宁十年(1077)年,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以“张载之学,善法圣人之遗意,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乞召还旧职,访以治体”为由,上奏章向宋神宗推荐张载回京就职。神宗准奏,于是,张载带病赴京任职。这次张载被任命为同知太常礼院(相当于教育部副职),神宗诏下礼部推行张载创导的冠婚丧祭之礼,但礼官们安习旧常认为新的礼节规定不宜推行,于是消极不力。张载则认为可行,由于意见分歧,议而不决。张载看到礼不致严,欲以正之,但遭到同僚抵制。在这种境况下,张载志不得申,致病情加重,便又一次辞职回家。归乡途中,至临潼作短暂停留,并带病向当地学子讲学,熙宁十年(1077年)腊月,病逝在客舍中,享年58岁。元丰元年(1078年)三月,在弟子们的协助下,归葬于横渠镇大振谷迷狐岭,其父张迪墓左下方。
由于张载的巨大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力,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宋孝宗追谥赐封为“眉伯”,从祀孔子庙庭。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追赐谥号“明公”。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追谥 “先儒张子”。
张载英年早逝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损失。张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居于太白山下,学术建树,主要著作都是在太白山下完成的,关学由此发源而成为北宋以来中国传统哲学最为重要的一脉,也成为太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 中国思想史 土地公有制 哲学著作 学术思想 中国哲学 太白山 宋真宗 创始人 发展史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沙发
mingjingfeitai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5-31 09:35: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张载主要著作
张载思想精湛,著作宏富。朱熹和吕祖谦在编辑《近思录》时所列张载著作计有:
《正蒙》、《文集》、《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语录》《经学理窟》等。
《宋史·艺文志》中著录张载著作有:《易说》三卷、《诗说》一卷、《横渠张氏祭仪》一卷、《三家冠婚丧祭礼》五卷、《经学理窟》三卷、《正蒙书》十卷、《张载集》十卷等。
张载最重要的著作是《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
《正蒙》是张载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部经典著作。篇名取之于《周易·蒙卦·象》“蒙以养正”之义。“正蒙”是订正愚顽蒙昧,启蒙以致圣功,使人生持正不邪的意思。朱熹说“蒙者,蒙昧未明之谓;正者,订正之也。”张载曾将《正蒙》最后一篇《乾称篇》的第一段抽出,独列题目《订顽》,将最后一段抽出,独列题目《砭愚》贴于书院大门两扇门板,以警示弟子铭记。程颐、程灏对此两段文字极为赞赏,推崇,而特命名为《西铭》、《东铭》。程、朱及后代理学家尤其对《西铭》推崇备至,影响十分深远。
《横渠易说》与《正蒙》构成了张载哲学体系;《经学理窟》、《性理拾遗》等反映了张载的人性论思想和社会政治观。
三、张载关学的基本范畴及特点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且其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理学重要学派。关学与宋代的河南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理学的主流。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独立形成,独具特点;
1、气为宇宙之本体——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宇宙和世界的本原,始基是物质还是精神,历来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每个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心”或“理”为宇宙本原;二是,气为本原。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前者可归于唯心主义,而后者可归于唯物主义。张载认为,“气”或“元气”是人和万物产生的最高体系和最初始基。这“一气”或“元气”,包含了阴阳二气的对立依存,相反相成,升降互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交互运动中产生了人和万物。可以说张载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史上最杰出的代表。
2、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绝然的淑世爱民情怀。张载少年丧父,生活历尽艰辛,一生大部分时间与穷苦百姓在一起,即使在不长时间的仕途生涯中,也是担任基层的官员,十分了解民间疾苦和社会矛盾。范仲淹在张载人生中起了指路人的重要作用,他的思想和人格对张载的影响非常深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怀和气节,在张载一生中表现十分明显。无论居官从政,还是辞官回乡试验井田,兴修水利,还是著书讲学,无不贯穿这“为生民立命”的精神。这一点,张载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3、笃实尚行、经世致用——开中国实学学风之端。张载一改儒家学者自汉唐以来专注于典籍章句训释和玄空清谈之风,带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从北宋社会现实问题入手,力图探求根本的解决之道。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求贤成圣具备德性,就要通济天下,利济众生。主张“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不用。张载在《横渠易说·系辞上》中说:“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民生为忧患,经世以除患,那么,这种圣人也是没有用的。当代东亚实学学者尊张载为实学之发端代表人物,是十分恰当的。
4、“民胞物与”、“贞生安死”、“存顺殁宁”——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张载在《正蒙》中指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天下百姓是我的同胞兄弟姐妹,世间万物是我的朋友,它所表达的是“大心”、“博爱”的情怀。在张载看来,“人亦出于太虚,太虚者,心之实也。”圣贤之心如太虚之大而无外,只有大其心,才能体认天下万物,人的心应扩大到与天同大的境界,才能合天道之心。“民胞物与”是对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的发展和创新。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万物,应该是和谐的关系。这种理念和处世态度,是张载及后世关学学者的鲜明特点,面对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阶级、阶层、族群以至国与国的关系全面紧张的状况,张载的这一重要的思想,无疑是具有警世的意义。
张载在《西铭》的最后写道:“存,吾顺事,殁,吾宁也”。表达了他对生死这个人生根本问题的鲜明态度。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所以,面对人生要顺天道而行,面对死亡时要安心宁静,而无遗憾。生死不过是气这一本源之物的聚散而已。这种人生态度的基础,在于对客观世界物质性的深刻认识。“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这种透彻的对生死问题的体认,使张载及一大批关学学者在人品、官品、气节、学识诸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盛名,仍不失为今天为学为官者的楷模。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使用道具

藤椅
mingjingfeitai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5-31 09:52: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关学丰富深遂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对其以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气本论——太虚即气与气化万物。张载继承和发展古代“太虚”的范畴,并对它加以改造和扬弃,用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物质运动基本状态,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同时论证了气无生灭的物质永恒论。从张载开始,古人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的理论达到了系统化。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始基是气,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大到苍茫的宇宙天体,变化莫测的风雨雪霜,高耸入云的山岭峰谷,流动不居的江河湖海,小至形形色色的动植飞潜,都是由气所演化而来。张载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对气与太虚万物的关系,作了进一步论证。他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不论聚为有象的“有”还是散为无形的“无”,究其实质,都是有,不是“无”,所说“太虚即气,则无无。”因为物质的气作为宇宙本体,只有存在形式的不同变化,不是物质本身的消灭和化为无有了,气是永恒存在的。如此,张载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的永恒性思想,是古典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最高成果,对中国元气本体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辩证法——一物两体,动必有机。关学在“太虚即气”的元气本体论基础上,对宇宙万物的矛盾运动,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等做出了说明,许多见解相当深刻、精辟。
张载认为,气的本然状态是无形的太虚,气的基本特性是运动与静止,充满宇宙浑沌无间的太虚之气,是在不断进行“郁蒸凝聚、健顺动止”等不同形式的变化。万物的生死,动静的改变,都是气的万殊变化的体现和变化的结果。太虚之气为什么能不断地运动变化呢?张载指出,太虚之气是阴阳之二气的合和体。太虚是阴阳未分的浑沌状态,也称之为元极。阴阳分化为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阴与阳。阴阳交互变化而生万物。太虚之气包涵着阴气与阳气两个矛盾的方面。阳气的特性是清、浮、升、动;阴气的特性是浊、沉、降、静。阴阳二气处同一个统一体中,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激荡,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生发。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二气的这种关系的运动变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所以说,“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缊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正蒙·参两篇》。)
3、认识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在认识论上,关学提出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概念。这是中国古典哲学关于认识和知识理论的一个创举。张载认为:人的知识是由耳目鼻舌身等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即为“闻见之知”。但仅只闻见之知,并不能全面认识天下有形有象之事物,更不能穷尽无形的天下事物之理。要穷理尽性,必须有一种比闻见之知更广泛、更深刻的知识,就是“德性之知”。人的认识过程分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阶段,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谓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张载进一步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为真知,才能反映万物的本性本质,“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见闻小知而已。”(《正蒙·诚明篇》)。在探讨人的认识来源时,已经看到了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并作了精辟的论述,从而对中国古代认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人性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张载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人性论,吸取了各家学说的优点和长处,创立了关学具有特色的人性学说。
关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气”产生和构成的。因为气有清浊、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物和人,所以,气的本性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据此,可以肯定人和万物都是有性,而且人和万物的本性,同出于“太虚之气”。因此,性是永恒存在的。这就是人具有的天地之性,天地之性与天道合一,因此天地之性是先天的,反映自然本来而且是纯善纯清纯洁的,但人生下来之后,都具有不同的身体条件、生理特点、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外在因素与人与生俱来,先天秉赋的天地之性结合,交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后天之性,就是“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中有善有恶,有清有浊,从而决定了人性具有千差万别,这样,张载创立了人性二元论。天地之性是诚明至善的,是善的来源,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是恶的来源,是人欲的体现。至此,关学对于争论了一千多年的性善与性恶论,给了一个总结性的合理解释。人犯错误,作恶了,是气质之性中的恶性,人要成为圣贤君子,必须变化气质之性,去掉气质之性的遮蔽,回归和彰显天地之性。变化气质之性的方法,途径是接受教育,学习礼义道德,养气集义。“养浩然之气须是集义,集义然后可以养浩然之气……义者,克己也。”集义犹言积善也。通过积善,克已,而且坚持不懈,才能不断变化气质,获得正直刚大的浩然正气,从而达到圣贤君子的境界。关学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学说,既为人性善恶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又为天理、人欲之辨供了理论依据,是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贡献。朱熹称赞张载的人性论是“极有功于圣门,有利于后学……,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此”(《朱子类语》)
5、太极学说——穷究《易》理,辩证之探。《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以阴阳为基础,揭示了人和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历代圣贤学者,无论儒、道、墨、法诸学派,无不以《周易》为学问的基础,先秦之后,北宋诸子将《周易》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范仲淹、周敦颐、文彦博、司马光、王安石、程颐、程颢、陈抟、张载、邵雍等都有关于《周易》研究的著作,都称得上是《周易》研究的大家。张载《横渠易说》传世,其研究具有显著特点,一是长于《周易》义理的发掘。作为现实的人生修养,参与社会变革的理论武器和信仰原则。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试验井田,渐变改革的政治主张,皆源于《周易》的义理和智慧;二是首次提出“自然易”与“书易”的概念,划清了研究中主观对客观的界限,自然实在与图文表述的界限。三是对《周易》中“无极而太极”、“太极与阴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关于宇宙本体论的太极学说创立新见。提出“太虚即气”“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及气之为物,有幽明之别等重要概念。就是说,气做为最基本的物质,或聚或散,而以不同形态存在,幽则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明则耳目能见。“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有?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幽明之故,以聚散而已。’(《正蒙·太和篇》),从而理清了宇宙物质性与佛道“空”、“无”诸概念的界限;四是对《周易》辩证法有新的发展,张载在描述事物矛盾运动一般过程时,提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解”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两个对立方面而构成,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阴阳消长,刚柔相济。最后的结果是“和”与统一。“和”是事物诸多因素,不同对立面之间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相同的事物的简单相加和重复。张载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内容丰富,论证全面,寓意深刻,理论精确,确实是中国古代一位辩证法大师。朱熹称赞张载的辩证思想“极精”、“极好”。王夫之评价张载说“张子之言无非《易》,立天,立地,立人,反精研几,精义存神,以纲维三才,贞生而安死,则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耒兹之失,如蛟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使用道具

板凳
mingjingfeitai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5-31 10:09: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张载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人类对社会和教育认识,论证、思考和概括的理论升华,是对社会和教育实践发展的理论总结。教育是关涉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以至民间民俗等诸多问题密切相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重视教育问题,已形成一整套博大精深、结构完整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对后世以至现代的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上。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宋史·张载传》中评论:“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己。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以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这个评价确切地反映了张载教育思想特质和教育生涯的实际情况。
张载关学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德育人,变化气质,求为圣人。张载认为,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无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为了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
2、幼而教之,长而学之。张载对于教育理论的研究极为重视,有独到之见。认为对人的教育要从早抓起,实行胎教,“幼而教之,长而学之。”注意儿童心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儿童天性,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行为,长大继续学习,使之强化,最终造就有用之才,张载说:“长而学固谓之学,其幼时岂可不谓之学?直自在胞胎保母之教,已虽不知谓之学,然人作之而己变,以化于其教,则岂可不谓之学?学与教皆学也……。”“勿谓小儿无记性,隔日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必自婴孩始,鞠之使得所养,令其和气,乃至长性美,教之前便示以好恶有常。”(《张子语录》)强调早期的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张载关学教育思想的又一特色。
3、立志向学,勤勉不息,张载认为“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立其志”,“正其志”,有了志向目标,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志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逾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虚而为盈,约而为泰,亡而,为有,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经学理窟》) “志大则才大,事业大,故曰‘可大’又曰富有。志久则气久,德性久,故曰‘可久’,又曰‘日新’(《正蒙·至当篇》)。
4、循序渐进,博学精思。张载对学习方法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张载认为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躐等而教。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知识的获取和提高,是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少到知之多,由知之浅到知之深的积累过程,这如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都有由渐化和著变的过程一样。教师施教时,要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已有的基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可超越学生实际而勉强施教,否则会欲速则不达。他还认为,求学的渐进过程积累功夫,应当以 “三年为期”,学者自朝至昼至夜为三节,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至三年事大纲惯熟,经过这样的渐进功夫,学习方可有成。学有所成,还必须博学精思。张载说“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精义……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贯通得大原后,书亦易记”(《经学理窟》)。
5、学贵心悟,去疑求新。关于读书方法,张载强调:人思考的主要器官是“心”,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思有疑释之,去之,便会获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义理。所以,他力倡“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学问之法及求知精神。“学者观书,每见每知新意则学进矣。义理有碍,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多求新意以开昏蒙,吾学不振,非强有力者不能自奋”。(《张子语录》)。张载对读书求知方法论述要点概括为:用心、熟读、精思、经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长、讲论、开塞、实作、实行等。张载关于读书求知方法的论述,得到后世学者的反复评价。如朱熹说:“此论甚当,若不濯去旧见何处新所意来。”(《近思录卷三》)。
6、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张载作为一个杰出而成功的伟大教育家,对教学原则和教育规律有独到而深刻的论述。张载主张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关学倡导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
⑴、“叩其两端”法。这是对子孔子实行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即从正反面来讲解,或从起因和结果两头入手分析问题,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正确答案。“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两端而空空”。
⑵、“扣钟法”。张载在阐释《礼记·学记》中“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段话是说:“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知,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后教之也。”(《正蒙·中正篇》)。
⑶、“时雨法”。张载认为,对人的教育如同“时雨之化”,适时而教,当可而告,及时答问,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⑷、“不待讲论法”。张载认为。有些知识,不须讲论,一问便知,知而明之则可,故“不待讲论”,“更不须讲”。他说:“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问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意思是问而知之,可否之疑。自己决断,不要受老师可否的影响,自己决定是非取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也是启发诱导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7、虚心求知,择善而从。张载认为,学习求知,必须虚心,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什么叫虚心?就是不以己有之知存于心中,干扰接纳新知,所以“虚心”就是“静心”,“一静”。张载说:“天地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张子语录》)。“静者善之本,虚者静之本,静犹对动,虚则至一”。“与天同源谓之虚,须行事实故谓之实”。“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人须于虚中求出实。圣人虚之至,故择善自精”。(《张子语录》)。张载主张,人求学问,必须去除“意、必,固、我”,达到至诚,存德,虚静。要向各种人物学习,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8、学贵有用,道济天下。
张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对人民有用的人。所以特别强调“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不用,坐而论道、这是关学学风的突出特点和优点。张载认为,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国家人民为忧患,圣人也是没用的。张载从青少年时期直至去世,始终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天下百姓生存状况和改革变法。即便隐居回乡,也还不停地坚持改革实验,帮助百姓兴修水利,扶贫救危。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使用道具

报纸
mingjingfeitai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5-31 10:16: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六、张载关学的自然科学思考
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朝代。政治相对开明,思想及学术相对自由,儒家、道家及佛教的发展和研究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科举制度更加完善严密,平民通过科举进入社会上层的道路进一步拓宽,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迭出。同时,传统工商业、自然科学发明创造也空前活跃,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一半以上出现在这一时代。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等。
张载不仅在儒学和《周易》研究中独树一帜,贡献卓绝,在自然科学研究上也成绩斐然。北宋,自然科学发展快,哲学理论思维水平提高,人们对宇宙奥秘探求兴趣更加浓厚。张载作为这个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不能不探讨自然科学理论,也不能不吸收自然科学技术各种成就来充实、丰富、完善关学的思想体系和理论观点。在张载著作中有相当篇幅论述仰观俯察,所见所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突破地心说。“恒星不动,纯系乎天……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乎地者也……间有缓速不齐者,七政之性殊也。” 它突破了远古以来的地心说,把天看作是一个以恒星为中心的,金、木、水、火、土诸星及地球,“运旋不穷”的整体,这在人对宇宙的认识上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2、天体运行说,关学认为“动必有机,动非自外”。张载指出:日、月、星、辰(称之为“七政、七曜”)等天体各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其运动的速缓升降皆取于自身的机制,而非外力使然。
3、天体左旋右旋说。“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矣”。“天左旋,其所属系辰随之,稍迟则反移徙而右尔。”(《正蒙·参两篇》)。张载明确指出:日月星辰顺着天体左旋,只是旋转稍微迟缓一点,肉眼观察起来似乎向右旋转了,左旋右旋其实是相对的,讲的是地球自转与其它天体公转的相对关系。他进一步指出,每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故月“右行最速”而“日右行虽缓”。阐述虽不精确,但已是了不起的进步。
4、以气化论解释天文历算地理现象。如“日质本阴,月质本阳,故朔望之际精魄反交,则自为之食矣”。(《正蒙·参两篇》)就是说,在月朔时,月精对日发生作用,产生日食。在月望时,日精对月发生作用,产生月食。按照这种理论,还较合理地解释了四时更迭,寒暑往来,潮汐涨落,风云雷霆,霜雪雨露等自然现象。
张载关于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理论,曾经受到谭嗣同的称赞和发挥。谭嗣同说:“地圆之说,古有之矣,惟地球五星绕日而运。月绕地球而运,及寒暑昼夜潮汐之所以然,则自横渠张子发之,”“……今以西法推之,乃克发千古之蔽。疑者讥其妄,信者又以驾于中国之上,不知西人之说,张子皆以先之。今观其论,一一与西法合。可见西人格致之学(按:指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日新日奇,至于不可思议,实皆中国所固有。中国不能有,彼故专之。然张子苦心极力之功深,亦于是征焉。注家不解所谓,妄援古昔天文学家不精不密之法,强自绳律,俾昭著之。文晦涩难晓,其理不合,转疑张子之疏。不知张子,又乌知天?”《石菊影庐笔记·思篇三》《谭嗣同全集》上册。谭嗣同认为,张载关于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论,不仅早于西方,而且高于西方,不仅合理,而且科学。只有了解张载的科学理论,才能更好的了解天文、地理。
七、张载关学的历代传承源流
关学自张载创立以来,已近千年。其传承和研究发展有脉络可循。
1、北宋时,先后授教于张载的学人有: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游师雄、薛昌朝、种师道、潘拯、李复、张瞬民等,其中,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李复等人对关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金元时期,许恒、杨奂、杨君美、杨恭懿等人,在提倡和推行朱熹理学的同时,保持了关学的学风、传统。
3、明代、关中学者,马理、韩邦奇、杨舜、王之士、薛敬之、吕柟等人,皆能会通张载,二程和朱子学、传承关学气化说和笃实尚行的传统。明末冯从吾,全面继承张载思想的为学传统,并总结了500余年的关学发展历史。著《辨学录》、《关学编》、《关中士夫会约》、《太华书院语录》、《元儒考略》等。先后创建关中书院、首善书院。在他的努力下,关学复呈现繁荣景象。
明代非关中籍的关学学者最有影响力者还有罗钦顺(1465-1547年)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明代元气本体论的重要代表。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河南兰考人,明代杰出唯物主义哲学家。
清代清初,周至人李颙,《人称二曲先生》为关中一代鸿儒。他讲:“明体适用”之学,强调既要明心性之体,又要关注社会现实,经世致用。在坚守关学学风方面堪称一代楷模。当时与李二曲齐名的还有眉县人李柏、富平人李因笃、并称“关中三李”。
清代非关中籍的关学大师有王夫之、戴震。明末清初,对张载关学研究最深,推倡最力,影响最大者当数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于湘西船山,故学者称之为“船山先生”。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并将其密切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时代的高峰。王夫之最推崇、称赞的是张载。王夫之“杜门著书,神契张载,从《正蒙》之说,演为《思问录》二篇。”(《国史儒林传》),他自称受张载思想影响最深,平生治学以张载思想为宗,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张载思想,尤其是气本论,气化论。
戴震(1723-1777年),字慎修,又字东源,安微休宁人。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戴震在王夫之之后,于清中叶继承发展了张载元气本体论的宇宙观,批判了理本体论的宇宙观。
刘光蕡(1824-1903年),字焕唐,号古愚,陕西咸阳人。他少年丧亲,家境贫寒,但怀有大志,刻苦读书,立志成才,报效国家。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用力最多,除精通经史外,还通晓音韵学、天文学、数理学、是清末关中颇具盛名的大学者。从青少年时代就对关学宗师张载及关学后继者吕柟、冯从吾、李颙等十分崇敬,研习关学,受关学影响最深,在理论上继承了关学,在实践上贯彻了关学。梁启超评价称赞刘光蕡为“旷世通儒”、“关学后镇”。主要著作有《立政臆解》、《学论臆解》、《大学古义》、《名经古义》、《烟霞草堂文集》等。刘光蕡毕其一生,竭力经营关学,以教育兴国、为陕西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主要弟子有:于右任、杨松轩、张雪彦、冯寿伯、王援金、杨西堂、朱佛光等。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使用道具

地板
mingjingfeitai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5-31 10:23:0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八、当代张载思想及关学研究概况。
1、致力于张载关学思想研究和宣传的专家学者。
“五四”运动后,至1970年代末,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近60年内,儒学研究命运多舛,特别是文革前后10多年中,研究几乎成禁区,张载关学研究也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意识形态政策的解禁,整个儒学,包括关学的研究进入复苏和加快发展阶段。近30年来,出现了一批推动张载关学思想研究最力的学者。虽然有“关学终结论”者,但实际上的研究和宣传活动一直没有停止。
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78年末,中国哲学史研究会成立,被推为会长,1989年改任名誉会长,中国孔子研究会会长。著有《张载——中国十一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1936年)、《中国哲学大纲》(1936年)、《宋元明清哲学提纲》(1957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等。张岱年先生自述:“在三十年代,一般认为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大派别,我提出在程朱、陆王两派之外,还有以张横渠、王浚川、王船山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张岱年先生非常关注张载关学思想研究,1999年,以90岁高龄仍为当时在眉县召开的“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究研讨会”题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精研横渠哲学,宏扬关学传统”。
容肇祖(1897-1994年),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学家。在宋、元、哲学史研究方面成就卓然,培养了如姜国柱等一批著名的学者。
姜国柱(1938-2009年),辽宁省盖州市人,196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师从容肇祖教授学习中国哲学史。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横渠书院名誉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学术委员、《国际汉学》编委。1993年被评为世界著名教授,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张载哲学思想》、《张载关学》、《李觏思想研究》、《论人·人性》、《中国认识论史》、《兵学哲学》、《道家与兵家》、《周易与兵法》、《儒家人生论》、《儒商读本》等,发表专著论文700余万字。姜先生从1999年起直接参与和指导在眉县举办的一系列研究宣传活动。2001年任横渠书院名誉院长。后每年来眉县考察研究,或给干部、师生作报告。2007年10月,在宝鸡电视台录制张载关学思想专题讲座电视片,并在宝鸡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宝鸡市民大讲堂上”作了专题报告。
葛荣晋(1935年8月——),河南济源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达26部之多,发表中国哲学和管理哲学论文300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范畴导论》、《儒学智慧与当代社会》、《明清实学思想史》、《中国实学思想史》等。1999、2001、2007年,他发起并主持了在眉县召开的三次“以张载关学与实学”、“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为主题的 “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张载关学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岂之,(1927.11月——)江苏南通人,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哲学家。西北大学校长、名誉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古籍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联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通史1-2卷》、《宋明理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学说史》、《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中国儒学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变迁》、《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陕西通史·思想史卷》、《中国历史》(六卷本)等。
陈俊民,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大陆华东资讯中心顾问等职。重点研究中国哲学、关学和道教。出版《张载哲学思想及其关学学派》、《张载哲学范畴体系》、《关学源流解析》等专著,编校《关学编(附续编)》。
龚杰,(1935年——),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张载评传》、《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史》、《陕西思想史》等。
裴大洋,(1938年——),湖北枝江县人。陕西省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中国哲学史编览》等。1988年,裴教授给眉县县长戴征社写信,建议眉县人民政府加强对张载祠墓建设和张载关学思想研究。对近代的张载思想研究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赵吉惠,(1934-2005年),黑龙江省宁安县(宁古塔)人,陕西省师范大学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历史学概论》、《历史学方法论》、《中国先秦思想史》、《中国儒学辞典》等。1999年,发起并主持“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丁为祥,1957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中国哲学博士。发表《虚气相邻-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张载与王阳明宇宙观比较》、《气化之道-张载哲学新论》、《张载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张载人性论溯源》、《张载太虚三解》、《气虚-明清转换的真正开启者》等论著40余篇,参加了在眉县召开的张载关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
赵馥洁,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陕西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
刘学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孔子研究会会长、
林乐昌,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张世敏,张载二十八代嫡孙、
彭雅玲,台湾大叶大学共同教学中心教授、
吴有能,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方俊吉,台湾守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高雄市孔孟学会理事长。
江建俊,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恩佳,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博士,多次来眉县考察并参加张载关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给张载祠捐赠张载青铜象一座。
国际张载关学传承研究学者有:
赵骏河,韩国同德女子大学校教授、韩国程朱学会会长。多次来眉县横渠拜谒张载祠墓。参加在眉县举办的张载关学思想研讨会。
张闰洙,韩国国立大邱教育大学教授、副校长。多次来眉县拜谒张载祠墓,参加在眉县举办的张载关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翻译张载《正蒙》、《横渠易说》等,为中韩两国在张载关学思想研究和交流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文河,韩国同德女子大学教授、
洪禹钦,韩国庆山岭南大学教授
张世浩,韩国庆星大学哲学系教授、
高康玉,韩国釜庆大学教授、
小笠智章,日本京都大学教授、
山际明利,日本高知大学文学教育学部教授、
荻生茂博,日本来泽女子短期大学教授、
凯文德拉图尔,巴西人,中巴学术交流中心国际意识学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员。
西蒙娜德拉图尔(女),巴西人,中巴学术交流中心国际意识学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员。
2、在眉县召开的四次张载关学思想学术研讨会情况:
第一次1991年8月20日-24日,在眉县汤峪口开了张载哲学关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由陕西省社科联、陕西省哲学学会、宝鸡师范学院(现宝鸡文理学院)、宝鸡市委宣传部、宝鸡市文广局、宝鸡市档案局、宝鸡市哲学学会、中共眉县县委、眉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主办,由眉县县委、县政府承办,正式邀请参会代表60人,其中外省、市学者20名,省内及西安市学者20人,宝鸡市和眉县学者20人,实际到会学者49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副总参谋长李达(眉县人),为会议题词:“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实事求是,凭借古人”,表示祝贺。当代哲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张岱年先生为这次会议发来贺信:“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术讨论会筹备领导小组: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召开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术讨论会,这是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盛会、张横渠是中国十一世纪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张载哲学是中国古代珍贵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我因年老力衰,不能参加盛会,尚请鉴谅!谨提供拙文一篇,向同志请教!敬祝大会圆满成功!此致,敬礼。张岱年,一九九一年八月十日。”会上,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致开幕词。这次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6篇,会后结集出版。
第二次,1999年9月15日-18日在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太白度假村召开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会议由眉县人民政府、中国实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眉县人民政府承办。到会学者126人,其中外籍学者11人,台湾学者2人,共收到学术论文62篇,论文提要56篇。这些论文和提要,初步构造了中国实学的理论框架和范畴系统。对于张载关学与明清实学的关系、实学与理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会后将这些论文结集出版,《张载关学与实学》、由葛荣晋、赵馥洁、赵吉惠主编。
第三次会议2001年7月31日-8月5日,在太白山旅游开发区太白度假村召开张载关学思想国际研讨会,到会国内外学者共26人,其中国外学者2人,香港、台湾学者2人,收到论文24篇。后因经费问题未结集成书。香港孔教学院长汤恩佳为张载祠捐赠张载青铜象一尊,时值人民币40万元。会议期间为张载铜象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同时,眉县人民政府聘请汤恩佳院长和姜国柱教授为横渠书院名誉院长。张岱年教授为这次会议和张载铜象落成题词:“精研横渠哲学,宏扬关学传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四次会议2007年10月12日-14日,在太白山旅游区青园山庄召开“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由眉县人民政府、陕西社会科学联合会、陕西孔子研究会、中国实学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由眉县人民政府主办,到会学者72人,其中国外学者8人,香港学者2人,台湾学者2人,收到论文43篇。会后结集出版了《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研究》论文集。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使用道具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9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