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fhsky
1919 2

大学学报为何成了学术垃圾生产地 [推广有奖]

贵宾

冷月箫声

大师

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1319254 个
通用积分
17587.0576
学术水平
381 点
热心指数
430 点
信用等级
314 点
经验
132684 点
帖子
4229
精华
18
在线时间
38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6
最后登录
2024-4-2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10月20日上午,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首发式在京举行。多位学者对大学学报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中称,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在随后的学者发言中,多位教授对此说法表示认同。

  大学学报大都为学术核心期刊,因而学术性最强。但来自校园教授们自曝其丑的“垃圾论”却彻底击碎了学报这块圣洁的学术之地。

  即便是圈外人士,也可认识到大学学报学术垃圾化是常态现象。譬如很多大学学报就是通过“增刊”明码标价出卖学术文章发表资格。按照通常说法就是学术被金钱污染而成为社会人士沽名钓誉和附庸风雅的秀场。因为增刊是大学学报主动畸生的产物,是学术觊觎功利欲望的市场产物。这就像封建时代的卖官鬻爵一样,一旦官僚体制开始酝酿和实施卖官鬻爵,就说明这个体制已经陷入病入膏肓的境地。所以,学报增刊是学术垃圾桶,学报正刊也不会干净。

  可笑的是,这种学术上的市场兜售依旧没有停歇,甚至通过网络空间和垃圾邮件的方式在广而告之。学术并不排斥市场,甚至需要市场载体转化为生产力,但这种由精神到物质的“蝶化”应是市场对学术遴选的自然结果。但大学学报的市场化则是编辑者功利自肥思维所致,所以大学学报就成了编辑大学学报机构的牟利工具。所谓学术,则异化为“挂羊头卖狗肉”的虚伪幌子。

  由于大学学报是大学下属的学术载体,故大学学报的学术垃圾化从根本上讲是大学的异化。从更为宏观的视野分析,则是近年来高等教育过度市场化的必然:大学学报学术垃圾化和学术腐败、学术贬值一样都是机制的副产品。大学校园的围墙可以拆开向社会开放,精英自恋的象牙之塔也可以打破,但学术不是大众文化,也不是人人都能操弄的文字化的商品。否则,大学学报就会追赶社会流俗,偏离学术底线,将大学学报自贬为末流的通俗刊物,导致“满纸荒唐言,通篇垃圾文”。

  大学学报垃圾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近亲繁殖的小圈子化。湖南理工学院《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说:“每年开会,总有人对我说《云梦学刊》发本校教师论文太少。我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编辑者的调侃里道出了这样的事实——大多数大学学报成为本校自设的学术自留地。只发本校教师论文,既违背大学学报学术开放原则,又造成学术近亲繁殖的顽疾。各大学学术水平有高低之分,教师能力有大小,一旦各大学学报近亲繁殖,大学学报的学术基因就变得单一而少了万马齐喑、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更何况,在目前急功近利的学术评价体系主导下,学术期刊不仅成为论文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而且成为高校系统学术评价的替代工具,即“以刊评文”模式。在此模式下,高校学者为了评职称,不得不大量炮制哗众取宠的论文,发表在本校学报上。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造成缺乏学术素养的文字垃圾滋生,还使一向为他人做嫁衣的学报编辑地位上升,甚至产生学术上的权力寻租。由于中国大学学报编辑往往是一人或编委会小圈子的人说了算,缺少国外专家评审机制,即使是学报编辑出于公心,也由于“术业有专攻”的学术局限,导致低质量的学术论文刊发。

  要激活大学学报垃圾化的困局,一是编辑方要有学术自律,避免将大学学报当作牟利工具;二是让学术回归学术本位,避免越位式的学术运动,使学术成为大学主业,而对于社会层面的机构和人,要弱化学术论文评价而以实际工作能力和成绩作为其晋升手段。这样,就可阻断大学学报和市场需求的不当利益链条;三是大学学报要秉承开放性原则,摒弃狭隘自保的自留地心态,成为开放自由的学术园地。在这点上,如今的大学学报要向“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杂志学习,既不以人废文,也不以文废人。如此固然不能达到篇篇精华字字珠玑,亦可摘去不雅的学术垃圾帽子,保留一方学术净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大学学报 生产地 挂羊头卖狗肉 中国政法大学 自由的学术 学报 大学 学术 垃圾 生产地

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就只剩下黑板上的方程和曲线。但如诗的数学要与如画的现实结合,经济学才是既活又美的。
沙发
sfhsky 发表于 2007-10-26 07:3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术垃圾”又何止是大学学报

在10月20日举行的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首发式上,多位学者对大学学报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在发言中称,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在随后的学者发言中,多位教授对此说法表示认同。(10月21日《新京报》)

    在笔者看来,“大学学报被指学术垃圾”对于大多数大学学报来说一点不冤枉,可是学术垃圾又何止是大学学报,一些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业的刊物与大学学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不及。笔者的同事去年已到评职称时间,万事俱备,只欠论文一篇,怎么办?东凑合西补充急就章一篇被他称作论文的文章,在交纳了相当于半个月工资的的650元版面费后顺利发表,并在当年如望以偿地评上了职称。正规杂志尚且如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上了“论文经济”的光明前途也想从中分一杯羹,就更不足为怪了。笔者经常被一些“征稿启事”的信件打扰着,有的征稿启事隔三差五地“催促”,目的只有一个——收费。

    学术垃圾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之所以乐此不疲,说穿了,这首先与当下学术科研机制环境不健康有关。比如,科研经费被一些人垄断,但晋职需要论文没有经费没有实验条件只好“为赋新词强说愁”,勉强凑出一篇滥竽充数。科研立项和评估中的一些问题也是制造学术垃圾的“催化剂”,如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科研成果评定弄虚作假严重,听汇报看报告式的科研成果评定方式,给科研成果造假以可乘之机,甚至出现只要立项就能通过的现象,这正是我国是科研成果“生产”大国而转化率、推广率不高的症结所在。全国政协常委张涛曾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作为科研成果的副产品的论文不是“泡沫”的“泡沫”吗?

    其次与当下职称评定对论文的要求有关。大多数职称评定都要求一定的论文数量,并要求在所谓一定级别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有的单位把当年个人和集体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结果导致不看质量只看数量,有材料的写,没有材料的凑,有的甚至加入了抄袭造假的行列。以晋升职称来说,我国每年有许多专业的大量人才需要晋升职称,需要大量的论文发表,可是供发表的刊物数量有限,根本无力装下这么多论文,这逼得大家只能动歪脑筋。以教师为例,全国按平均每100名教师每年需要发表一篇论文考虑,全国教师每年需要发表论文12.65万篇。可是全国有多少家刊物能发表教师论文呢?供大于求,给版面有偿服务创造了条件。

    由是观之,制造学术垃圾并不全是学术刊物的错,学术垃圾是当下不健全的科研机制和不科学的职称晋升要求下的蛋。唯有从根本上解决,把学术论文从各种科研评比、职称评定中解放出来,还其承载科学创新的本来面目,才能有效化解学术不端问题,促进更多有用的的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就只剩下黑板上的方程和曲线。但如诗的数学要与如画的现实结合,经济学才是既活又美的。

使用道具

藤椅
chenqils 发表于 2007-10-29 23:5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现在文章读起来太难,不知道是本人学习不好还是智商不够,反正一看学报上的东西就晕菜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