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面临新形势
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明确现代农业建设重点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新形势、新特点。一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和强化,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另一方面,无论从现实情况看,还是从长期趋势看,我国农业仍存在资源紧缺、劳动生产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比较效益较低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以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主要标志,农产品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农产品总量供给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突出,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从农产品需求看,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高了农产品需求。我国经济已连续4年保持10%或略高的增速,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从而提高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扩大了农产品需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以大宗农产品为主的原料需求不断增加。以玉米为例,2004年―2006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由1650万吨增加到3589万吨,年均增长29.5%,远高于玉米产量7.9%的年均增长速度。城镇化的推进,使大量农业生产者变成了商品农产品消费者,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的商品需求量。三是生物质能源发展增加了农产品需求。
从农产品供给看,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发生了新变化。一是资源对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约束加剧。耕地资源从1996年的19.5亿亩下降到2006年底的18.27亿亩,10年累计减少1.23亿亩。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当施用化肥等原因,耕地质量下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总体呈加重趋势。二是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离开农业,不利于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约有2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及非农产业。而且,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这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难以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难以提高。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和受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倾向开始显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无力顾及,甚至退出传统生产领域,致使一些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有所下降。三是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滞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客观上要求调整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方式尚未形成。四是全球农业减产加剧了农产品供给压力。受极端气候影响,2006年世界粮食比上年减产1.2%,而粮食需求则比上年增长1.5%。世界粮食价格总体水平大幅上涨,带动了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发展现代农业,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应加快建立确保农产品供给的保障机制,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一是强化资源保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土壤肥力。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快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二是强化科技保障。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尽快在一些重大技术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等科技推广重大项目的实施力度,鼓励支持农业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形成多元化、广覆盖的农技推广体系。三是强化投入保障。切实把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转向农业,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机作业便道、设施农业等建设。提高“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进一步稳定、强化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形成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四是强化组织保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
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家庭经营越来越离不开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水平较低,还很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业服务业,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事业,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
加快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提高农业信息入户率。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监管和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在充分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逐步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加快构建农机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
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建立包括农业环境检测、生产过程监控在内的农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加快构建动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健全机构、完善网络、稳定队伍的要求,建立健全省、市、县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持三类兽医工作机构和乡镇兽医站。加强乡镇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健全村级防疫网络。组织实施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强化对农业的金融支持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资金支持,但目前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国有大银行大量撤并农村营业网点,撤离农村市场,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单一。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金融机构正逐步建立,但作用尚不明显。二是农村金融供给严重缺乏。2006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2.5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32万亿元,仅占5.86%。全国有44.9%的农户和55.6%的农村企业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对高端的商业性贷款服务容易得到满足,而成长型的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低端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
强化金融对农业的支持,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应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放宽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的种类多样、覆盖全面、分工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强化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于农村金融面对的是千家万户,成本较高,收益较低,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开展业务缺乏收益激励。因此,国家对服务农业的金融部门应在税收、监管标准、再贷款、信贷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四是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推进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制度。深化粮棉等重要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国有粮棉收储企业改革,建立粮棉等大宗农产品产销协作机制,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棉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备、交易规范的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发展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集团。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源头洁净化、生产经营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化。
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具体包括完善价格和补贴政策、完善农资增支综合直补、完善农业资源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等方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0 15:17:2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