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ris1114
2555 2

[转帖]吴喜之:《逆向思维与统计》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初中生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88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23 点
帖子
9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1
最后登录
2011-2-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按,转自COS论坛

本文是吴喜之教授2002年7月在湖南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统计教育暨统计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刊登于2003年1月的《统计与信息论坛》

  人们,特别是中国人,习惯于“顺向思维”。也就是说,人们的思维不愿意超越现有的程式。说得不好听,就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或者说,现成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外国人的东西,老师、专家或权威说的,领导说的,书上或杂志上发表的,学校中学来的,都不愿意怀疑,更不要说批判了。看上去,这有些道家思维方式,顺其自然嘛。然而,仔细想想,却不是那么回事。如果僵化地理解“顺其自然”的话,我们应该仍然住在山洞中,渔猎为生,身上裹着兽皮或树叶,有没有火还不一定呢。道家的思维方式有许多可取之处,特别是当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陷人苦恼时,很有解脱作用。但是,自然界本身并不鼓励被动地“顺其自然”。简单僵化地理解“无为”二字就意味着迟早要被大自然所淘汰。

  顺向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惰性。自古以来,文章中不断出现诸如“子曰”,“黑格尔云”,“马克思说”,‘怪经写道”,“某某领导指出”,“某定理表明”等等。为了避害,为了不“犯上”或者不得罪哪一方,这样做可以理解。但是在对生存没有任何威胁时仍旧不敢怀疑和创新,则说明头脑或者被管教得麻木了,或者其大脑的年龄已经进人暮年了。

  我当然不希望人们去干违法的事情,虽然合法的事情并不见得合理。但是法律毕竟是人类社会能够保持生活稳定的一个发明。如果你不喜欢某法律,你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去改变它。法律仅仅是一些有权力的人对事物的合理性的争论的一个妥协的结果,和是非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是非是政客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虽然他们一般也不相信自己的说教。“是非”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为了“稳定”,或者“服从”而产生的概念,其标准随时代、环境、族群、历史和宗教等许多因素而异。纯粹的自然界则绝对没有是非对错的。有一个非洲学生问我:“如果你不信教,你怎么知道对错呢?” 可见无神论者在西方世界和邪恶是同义词。实际上,坚持不同的是非观是世界上包括家庭矛盾和世界大战在内的所有冲突的根源。我以为,纯粹数学为仅有的存在绝对的“是”与“非”的世界。

  物理学的发展是逆向思维的典型。例如,牛顿力学中的模型可以说明许多现象,但并不能解释很多现象;对它的怀疑就产生了相对论,把牛顿的模型改进了。物理学就是这样在否定中发展。在所有的科学中,可能仅有数学才是在肯定中发展的。由于其独特性,许多人不认为数学是科学。但数学的发展也是在原有系统下问题不能解决时才发展的。数学书念得越多,数学家创造力越低。数学家陈省身中学就把微积分念完了。他比后来念了两年菲赫金哥里茨的八卷中文本的《微积分学教程》的许多学生有创造性。当然,如果把数学作为工具,是学得越多越好。我有一个学生,数学出身,没有在本科学过统计学,对什么统计结论都怀疑,结果作出许多由于怀疑而形成的论文。人们都知道,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仅仅看书和听讲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动脑筋做大量的习题。这是创造性的思维,对培养今后的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如果看习题答案,则会产生依赖性和死记硬背的思维模式,与创造力的培养背道而驰。有人认为,文科需要更多的死记硬背工夫。这是错误的。但这种印象反映了我们文科教育存在的问题。死记硬背只能培养庸才、奴才和应声虫,而绝不是天才。

  统计与物理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的模型都可以根据数据来产生和验证,它们都是在否定旧模型中发展的。但是,在得不到数据的情况下,物理学家可以按照已经掌握的物理规律来提出假设(这些假设也是不同于现存的),这在近代物理中是相当普遍的作法,反过来这些物理模型又与数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当然,这些先验理论的最终被承认,一定要有实验结果的支持,否则仅仅是猜想而已。与此相反,统计学家在没有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一般不去假定全新的统计模型。只有崭新的数据结构才能产生新的模型,同时推动数理统计的发展。

  在纯粹数学的世界之外,不存在完美的模型,计模型当然不能例外。统计模型是根据某些数据而建立的,新的数据必然会改进原有的模型。而数据本身仅仅反映了我们所研究客体的某些方面,不避免地有误差甚至会有其他干扰。数据和模型之间的关系在统计学中是一对永恒的互相约制、互相进的两个重要因素。

  统计学的一个重要但又不易为人所理解的特点是它从来不绝对地说“是”或者“不是”。统计学只能够说可能,而且往往提供某事可能发生的概率。这其实并不是统计学生性圆滑,而是现实世界的真实体现。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来说,生活中惟一确定的事情就是其不确定性。也正是这些不确定性使得生活充满了魅力和迷人的色彩。有多少人会享受其未来每一时刻全部已经确定了的世界呢?统计结论的不确定性恰恰符合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在一些充满定理、引理、推论及证明的经典数理统计学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得到统计学是数学的一部分的印象。对于学过数学分析的学生来说,这些并非深奥的“数学”既不系统又不漂亮,但又难以理解。而对于非数学专业的人来说,这些“数学”却十分奇特深奥,也不易理解。这不怪学生,应该怪写书的人把以归纳为主的统计学按照以演绎为主的数学来写了。以假设检验为例,它是运用“证明某个事物的正确性不如否定其对立面容易”的简单逻辑,通过数学过程来实现的一个方法;它通过数据和模型的矛盾来否定旧的模型。但是数理统计学教学中对于统计学思维的不理解往往掩盖了假设检验的重要而简单的思维方式。于是一些不恰当的结论不仅出现在学生作业中,也常见于教师的讲课和教科书的编写中。比如经常出现在“零假设下拒绝零假设的概率为α的情况下接受零假设”的结论。如果你负责的话,接受零假设时应该给出犯错误的概率(所谓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β),而不是α,否则就不要说“接受”二字。实际上通常数理统计学教科书的假设检验部分(除了实践中少见的两点检验之外)对单边和双边检验无法算出β.因此在不能拒绝时只能够说没有足够证据拒绝零假设,而不能说“接受”二字。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般认为考试分数近似于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假设分数的最高分可以超过100)。我们得到一个数据,则可以进行t-检验:H0:μ=100对H1:μ<100。如果样本数据为50和0分(样本均值25分),检验结果为t-统计量为t=-3,df=1, p-value= 0.1024。于是按照一些统计学教科书,我们应该“在水平a=0.1下接受这50分和0分所代表的总体的均值为100",了。作为对比,相应于样本数据为 l00,100,100,100,100,100,99,99,99,99分(样本均值99.6分)的总体的同样t-检验的结果为t= -2.4495, df=9, P-value=0. 0184,这时应该在水平a=0.05下拒绝总体均值为100的零假设。令人不得不遗憾的是,至今还有相当多的统计教师和教科书作者不知道假设检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拒绝而不是接受。

  我们究竟是接受,还是拒绝,还是怀疑老师给我们灌输的东西?我并不想让大家和老师过不去。但是毕竟社会是向前发展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总是老师比学生强,那社会不就倒退了吗?目前,由于一些学校考核的诸如奖励所谓“第一作者”的荒唐规定,许多老师总是在与学生合作的论文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第一位,无论老师在其中的贡献有多少。这不仅仅不公平,电推迟了学生得到学界承认并获得自己应有地位的进程。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许多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的素质和数学基础都优于他们的教师。许多导师根本不怎么用计算机,更不会编写自己的程序。希望我们的统计学老师同事们,能够尽可能接触新的东西,学习新的知识,开拓新的方向,以避免最后仅有的优势是“经验”和一些没有“权威”的权力和“资格”了。

  统计学的更新很快,特别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新的算法和理论以很快的速度取代了旧的。然而通常意义下的传统数学家是不用计算机的,一些学数学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往往跟不上时代。一个简单例子是许多数理统计教师不讲P-值,而只讲与显著性水平α相关的拒绝域或临界点。这在过去计算机不发达而查表为惟一途径的过去还说得过去,但是在今天,则绝对是失职了。目前流行的主要统计软件包在检验结论中仅仅给出P-值,而不会提供拒绝域或临界点。这和在计算器普及的今天还在出售《四位对数表》一样可笑。

  统计学科的内容不仅在不断变化更新,而且有许多争议之处。这在有绝对“是非”标准的纯粹数学是少见的。由于统计学不是确定性的推理,有争议是极其自然的。这似乎仅仅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比如逻辑严密的贝叶斯统计决策的先验分布被认为是太主观了。而经典的(非贝叶斯)统计,虽然貌似客观,但有许多逻辑问题不好解释;同时也有主观决定什么样的显著性水平才算“显著”之类的问题。这样的百家争鸣有利于统计学科的发展。经典统计学处理许多问题比较方便,而且容易形成应用软件,便于推广。而对于诸如可靠性、临床试验、序贯分析和一些决策问题,贝叶斯统计又有其优越性。无论理论统计学家们如何争论,一个理论,一个方法,只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发展。统计学家不应自己画地为牢。许多很有发展前途的数据分析领域,就是由于统计界的有意无意的“疏忽”,而从统计手中溜走了。

  在具体做研究上,逆向思维就更加重要了。你可以问自己,念书,读文章时是采取“验证——接受”的模式,还是“怀疑——能否去否定”的模式。前者只能鹤鹉学舌,而且还不一定学得像;而后者才有可能创新。利用怀疑的态度学习,即使不能否定,也会对所涉及的概念有透彻的理解。文革时,有一些不同背景的20多岁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试图批判相对论。当时,他们天天讨论理论,设计实验去核对光速不变原理的合理性。现在人们笑话他们无知和狂妄。但是正是这种“无知”和“狂妄”才能够敢于突破现有知识的束缚,有所突破和创新。这伙年轻人中的许多人后来说,他们的良好的研究思维方式主要受益于当年批判相对论的那段经历。

  我认为马克思最有价值的观念是“怀疑一切”。而与其相反的则是“服从、接受”这样的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没有怀疑,就不会有各种形式的改革和创新,也不会有现代文明。为什么不试试去怀疑一下呢?什么人又害怕怀疑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逆向思维 吴喜之 统计与信息论坛 微积分学教程 第二类错误 统计 思维 逆向 吴喜之

沙发
prestige 发表于 2008-2-1 20: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利用合作剽窃学生的成果,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很盛行的。当年,Courant就是通过剽窃学生的工作写那本著名的微积分教材的。导师可能觉得自己指导了学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是真正指导学生的又有几个?!

导师就是申请项目,然后用钱来支配学生、 剽窃学生的那一种人。是否有真才实学,才不是如今的社会所关心的。一想到这些,就让人觉得未来希望渺茫。。。

作为 Emacs 的骨灰粉,一直用着 Vi。 <img src="static/ima ...

使用道具

藤椅
wzy_630 发表于 2009-12-29 15:52: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读了,很受启发,吴老师很勇敢啊,敢于对自己队伍剖析,不愧是美国回来的,注重研究风气
感谢!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ltj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