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卢浩
2560 0

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讨论专场农业经济学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风神

教授

2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2
论坛币
40004 个
通用积分
22.9872
学术水平
-7 点
热心指数
2 点
信用等级
-12 点
经验
6775 点
帖子
609
精华
1
在线时间
13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5
最后登录
2023-6-21

楼主
卢浩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8-2-26 13:3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00712160800~1000,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讨论专场农业经济学I于北大深圳研究生院c302进行。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周应恒教授主持讨论。武汉大学李唐、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叶慧、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丽红先后做了报告。报告人、评论人及观众在短短的两小时内就有关的课题做了积极的讨论。

本场评论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峰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姚万军教授

第一篇   中国传统土地产权安排的制度困境及其破局动力 ——基于斯密动力视角的经济学分析(武汉大学经济学系   石莹 李唐)

本文从经济史的角度看待经济系统现代化转型的研究热点——土地产权变迁问题,作者认为前工业时代低技术水平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土地产权制度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回答了类似于在唐宋时期我们是世界的中心,但是在后来为什么我们却没落了以及为什么明末清初我们已经有了市场经济的雏形,但最后却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样的问题。作者通过建构土地产权安排的制度困境模型 ,较为深入的考察了在前工业化时代的低技术条件制约下,中国传统三位一体的土地产权安排制度困局产生的内在机理并结合大量史料考证,分析了斯密动力推动下的明清中国早期近代化嬗变对破解中国传统土地产权安排的制度困境的重要作用。最终得到中国传统土地产权安排的制度困境的破解,得益于中国早期近代化嬗变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网络体系的建立,其动力机制则是斯密动力主导下的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深化的结论。这对于现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在于当代的土地改革的关键是要完全地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促使农民积极性充分释放,可以抑制地方政府占地的行为。

评论人姚万军教授认为作者没有定义清楚所谓的前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一般前工业时代是指产业革命之前,按照如此定义中国的近现代则一直处于前工业时代,技术并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作者的论点是缓慢的技术发展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后来却又论证出现了商业经济,这中间是否有有些该说明的过度环节。作者表示这也是自己困惑的地方,自己下一步的研究思路之一正是从这里下手,从技术动态演化的角度,技术变解度,技术复杂度,组织创新能力三者关系来阐述这个问题。评论人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本文中的模型在现有基础上应当再进一步严密,比如中产阶级的目标是消费者效用函数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这似乎是一个很矛盾的假设,而且对文章要说明的问题说明力度很不够。

第二篇   贸易自由化下粮食政策组调整优化研究:一个局部均衡模型(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叶慧)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结合目前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直接收入补贴、生态退耕政策和关税配额制度的粮食部门均衡模型GSEM,以此模型来模拟比较不同政策调整对粮食部门社会福利的影响,由此对存在明显目标冲突的粮食政策组进行调整优化。研究结论显示:粮食政策可以提高粮食部门的社会福利,可以弥补贸易自由化对生产者的福利损失,其中采用面积补贴方式的直接补贴政策最有效率,而生态退耕政策会减少粮食产业部门的社会福利。

评论人卢峰教授在报告人报告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非常中肯的意见,他认为论文研究应当增加对问题的理解,并就提出了四点问题。第一,论文要有一个基本的逻辑框架,首先应当考虑原始政策的干预是否应该存在。第二,做研究要有历史的背景分析,比如本文中可以加入关于粮食政策制度的变迁。第三,要考虑重要数据的来源和精确性,比如在粮食价格弹性分析中用到的有关库存的数据。第四,数据的粗略处理会对论文有大的影响。

观众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农业农资增支综合直补目前已经超出粮食出口的钱,并且操作模式和出口补贴不一样,那么放入生产要素补贴是不是合适,应当放入哪个部分?作者回答农资增支补贴是中国特有产物,是针对目前价格上涨的临时补贴,其实是很不合理的一种补贴,分析时候之所以放入生产要素补贴,是因为并没有考虑到其操作模式与直接收入补贴是相似的。

第三篇   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农业部门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丽红)

本文研究石油价格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本文分析农业对石油的依赖性,对柴油的价格与石油价格的联动性进行检验,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石油价格变动对农业及其后向关联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石油价格与农业及其后向关联部门的投入产出分析结果显示,石油价格变动对农业各部门影响的大小不均衡,对渔业的影响最大;对农业的后向关联产业的影响大于其对农业本身的影响,石油价格的上涨是推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评论人提出了两个问题及两条建议。第一,柴油产自原油,价格必定具有正的关联性,文中关于原油与柴油价格联动性的检验有何必要性?评论人作出回答,柴油和汽油的价格不仅仅与原油价格有关,还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第二,为何石油价格对种植业的影响很小而对生产资料部门影响就很大,是不是这样的检验成果才是正确的?评论人作出回答,这个与产业链有关,。评论人认为本文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石油价格的上涨引起的粮食价格的上涨是相对比较小的,建议作者可以利用粮食生产的数据来做有关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表在文章开始可以阐述清楚研究石油价格对农业部门影响的意义,从而将研究目标进一步升华。

 

 

200712160800~1000,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讨论专场农业经济学II于北大深圳研究生院c302进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峰教授主持讨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王冀宁、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孙香玉、台州市打击走私与海防口岸管理办公室梁雄军、沈阳农业大学李旻先后做了报告。全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场评论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邓启明;深圳大学经济学院谢圣远;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罗清和  

第一篇 认知偏差、行为偏差、外部性约束与农户贷款困境(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王冀宁)

以往的研究认为: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缺位等外部性约束(external constraints)是农户贷款困境的主因。但是。农户对于贷款的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在贷款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偏差(behavior bias)是否也是制约农户贷款困境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的外部性约束、农户自身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是否交织影响、导致困境愈陷愈深?本文通过对716户农民贷款调查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建立SEM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金融机构的外部性约束、农户自身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和农户贷款困境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评论人提问作者在做调查问卷的时候是用什么变量表示问卷中的项目?什么模型?作者回答所用的是逻辑变量,非描述的变量,离散变量。评论人针对自己对于浙江省农村情况的调查,提议不能仅仅用t检验来检查哪些因素影响贷款的获得。而且提出logit方程不能处理多个变量的复杂关系。作者回答将进一步修改。

第二篇   农业保险补贴的福利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孙香玉 钟甫宁)

本文以新疆棉花保险、黑龙江玉米保险、江苏水稻、小麦保险为研究对象,利用开放二分选择式的条件估价法(CVM)获取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WTP),从而测度不同补贴率下的福利值大小,并分析WTP的影响因素,进而验证:1)保险供给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由于潜在福利的存在,故而补贴政策未必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2)各地区的农业保险需求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净增进;农户的支付意愿主要受非农收入比重、农户对政府是否信任、农户对农业保险重要性的认知度以及农户的教育水平的影响,而三个地区也存在着平均支付意愿的显著差异。

评论人给出了两点建议。第一,本文的目的是寻求政府支持,农业保险要不要补贴这个问题不应该仅仅放在保险里面理解,要放在农业角度理解。保险只是以工补农的方式之一,要不要补贴理论上不应该作为重点;第二,理论基础应到的只是局部均衡的,所以本文得到的农业补贴增加福利的结论值得思考。

第三篇   农户对公共品供给效率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李燕凌)

目前很多文献只是用财政支出来作为公共品支出的度量,而事实上公共品需要用农民消费到的部分来衡量。本文采用126个乡(镇)农户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满意度评价(CSI)抽样调查数据,运用CSI-Pr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认为,CSI值处于同一类型的市(州),其影响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共性特征。总体而言CSI的主要影响来自农民受教育年限、医疗可及性、农民收入水平、农户有效灌溉面积率、农户距乡镇政府的距离、农林技术站服务次数以及被调查者年龄等因素。

评论人高度评价了本文从农户对公共品的效用角度来衡量公共品供给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几个困惑。第一,本研究只调查了十几个地区,取样599个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数据的真实性。第二,公共品的对象设计排序过程中是否有倾向性(农户的满意度)。第三,农民对公共品的评价收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做这个调查中是否考虑到这种外生变量的影响。第四,被解释变量的得到的十个变量并不都是公共品,比如文化教育等并不是公共品,如何解决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重合的问题?。作者回答,关于外生变量的问题在文中有提到;关于数据问题,一共其实有12000多个数据,采用了分层抽样;被解释变量只是农民的满意度,标准只有满意和不满意,之前提到的十个变量是公共品的因子,是离散变量。

第四篇   外来农村劳动力在浙江省二次流动的基本特点、一般模型和管理对策——基于台州、温州、宁波三城市1322个个体样本的实证研究(台州市打击走私与海防口岸管理办公室   梁雄军)

以往的文章仅仅关注劳动力的流动,文章则将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分为一次流动和二次流动二个维度,同时提出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的概念,即已经离开农村老家流动到外地区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力,因某些原因在外地区的非农产业里变换(包括经常变换)务工地域或企业(职业)的求职活动;进而假设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由换地区流动换企业流动两个水平构成,运用1322份个体调查问卷,借助SPSS处理分析数据,在验证上述假设的基础上,综合构建了劳动力二次流动的一般模型。文章认为,劳动力二次流动是农民工争取和维护自身权利的具体行动,大规模换地区流动的结果是导致一地出现民工荒;并向政府与企业提出了应当加强外来务工者的维权工作和务必应用先进理念改进企业内部管理的对策建议。

评论人高度评价了该课题组创新细致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调查中产业规模不同对于调查结果会不会有影响。作者回答在问卷设计的时候通过因素分析,让自己的问卷成为下里巴人,让被调查人一看就懂。在具体的行业的选择方面则是由方差分析来分析出行业差异。

第五篇   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沈阳农业大学   李旻)

本文利用辽宁省农调队2000—2004年五年的农村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每年有1890个农户、6558个劳动力记录),在采用一般统计方法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辽宁省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妇女的非农转移在不断加快,但与农村男性劳动力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影响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妇女的年龄、家中是否有学龄前儿童、家中是否有15岁以上在校学生、妇女受教育程度、妇女是否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年会 经济学年会 中国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中国经济 论文 农业经济学 年会 专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8 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