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这位师兄关系相当好,一起踢球,一起嗨歌,一起做实验,一起参加英语演讲比赛,一起参加合唱比赛……
师兄在国内的时候,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唯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勤奋。他每天早上7点起床,在家里做半个小时有氧运动,8点钟到实验室,11点半回到租住的20平米阴暗潮湿的小房子,午休后2点到3点骑着那辆破得不能再破的二手自行车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下午5点半再次来到菜市场,然后回家烧菜、洗衣服、洗澡;白天在办公室的时候从不上网,更不论聊天。到晚上8点又回到办公室,开始为自己的理想----出国----奋斗,2个小时的托福和GRE听力和习题练习,看一部英文原声大片,11点准时回家,12点睡觉。周五晚上他不会来办公室,但周六、周日继续坚持,这样的生活节奏一直到他三年后出国时都未改变。猜想他出国后也会延续这样的习惯。
记得他一共承担着两个课题任务,我也都参与了。然而他的努力并未获得“老板”的认可,还常常叹气,但从来不会将这种怨气以时间为代价喷发出来,直到出国定下 来之后跟“老板”的一次谈话:师兄说自己自大学时就有出国的打算,来这里是缓冲和跳板,老板说我这里从来不做学生的跳板!终于爆发了!我以为“老板”会开 除他,但后面的事情说明“老板”还是一个好“老板”,此后给他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出国的所有生活必需品费用包括锅碗瓢盆、柴米油盐药等都给报销,师兄临 走的那天“老板”还给他买了3个大箱子,我们师兄弟们都去火车站送他到北京。他只说了一句话“不成功,永远不会回来”!时年他27岁。
到美国之后,我们常常联系,探讨论文,憧憬人生。然而,3年后当我在国内博士毕业的时候,他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发表了自己领域的3篇高质量文章;更让我惊讶的是,出国前连电脑只会用office和Stat软件的他,竟然学的是GIS和SAS,而且他还是西弗吉尼亚大学华人协会的学生主席,而且,他还要带本科生的实验和照顾已经怀孕的老婆!所有这些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合理安排和渡过的。
对于我来讲,他已经“而立”了。我两年前中科院博士毕业,所里的新所长当年不留一个自己培养的博士,而后又出国未果,国内工作不太满意,就索性在国内一个研 究所先做博后,也算正式工作之前的一种锻炼,但心中始终有出国深造的信念。到上海后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一点儿都不比学生时代小。幸运的是,女儿顺利出 生,一到这个研究所,就申请到两个省级课题, “老板”还分配了2个 学生给我带,此外还让我今年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在别人看来,我应该一点儿压力也没有,工作蒸蒸日上,生活趋于稳定。不过,但凡在上海搞科研的新手都清 楚,我的压力有多大。生活上,在上海自己一辈子可能只能买得起一套蜗居小巢,女儿马上就要上幼儿园,每个月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几近消耗我半个月的工资,如 果父母出首付买房,房贷也要一半的工资,一家三口的生活费几乎都要靠爱人的微薄工资,到时候连病都看不起;在工作上,虽然已经发表了3篇质量较高的文章,但光有文章是不够的,还要有很多项目,还要论资排辈才能得到职称的晋升。坦率讲,固定工作虽说有的选择,但还没有定下来,这种漂泊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怎样才能让自己和家庭“立”起来呢?这是个问题。
也会有人这么想,我的师兄在国外生活并不一定幸福。但他出国深造的愿望实现,申请到固定教职的机会抓到,家庭稳定,也算是少有所成,三十而立了。我也应该像 他一样吗?“未必。每个人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否则,会很痛苦”。但有时候选择痛苦的职业会让别人变得开心和幸福,看到别人开心和幸福,自己也很幸 福,这就是痛并快乐着。
我今年8月份博后即将出站,虽然工作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常常想起师兄对我的勉励,30岁 了,你要“而立”!在晚上写文章累的时候,总是反思自己以前硕博连读时候的种种“恶行”,工作时间上网,别人打球的时候也跟着一起玩,晚上基本不学习,出 差蹲点时也不会像师兄们一样带几篇文献阅读,生活一点儿规律都没有,分不清什么事情紧迫,什么事情重要,做事情根本谈不上什么计划……有时候别人看着很光 鲜,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是!在来到上海后,拼命工作,努力挽回自己读博时候流失的大好时光,每天带学生做课题,晚上整理数据,写文章,三点一线,周末陪爱人 和孩子玩耍。上海,我是喜欢你的,生活,我是爱你的。
前不久,他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来互勉。 “而立之年”已经到来,能屡次超越自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兄弟一起加油。现在,特别想超越自我,特别想改变自己,沿着师兄成功超越自我的足迹,在科研的道路上寻找自己内心中最平淡、最真实、最向往的生活方式。
但上海的这家研究所科研气氛并不浓,是行政部门下的事业单位,官本位思想特别突出严重,吃吃喝喝,拉帮结派,论资排辈,人情味很淡,跟上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实在脱节,孤独感时常侵袭。上海,当初,我是那样的喜欢你才投入到你的怀抱,你喜欢我吗?我,30岁,一个中国千千万万个毕业博士中的一员,在上海两年的博士后,没有固定教职的一个科技工作者,对工作充满着激情,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和憧憬。但上海的高房价和高消费似乎不太欢迎我,我也并没有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
特别想回到硕博连读时候的科研环境中,那里有严谨的老师和拼命的学生,有与世无争的科研品味,有生活的小菜和简短的午休,有各类的趣味活动和学术交流,是内 心干净的世外桃源。科学院的学风一直是我在国内最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回到那里去!因为那里是我最重要的人生驿站,有培养我的众多学 者,有最静谧的科研环境,是我的第二故乡!
30岁了,没有稳定和捎带安逸的科研生活,您呢?30岁的时候“而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