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bwang280
6927 37

概括张五常的经济思想 [推广有奖]

21
sungmoo 发表于 2008-5-5 09:5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所谓“可能错”或“可被证伪”,表现的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程度,“由经验被证伪”,表现了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

而如果明明已经知道某表述“错”与“伪”(或者其范围),却偏偏还要提出“可能错”的该表述,个人以为,这是对“证伪主义”的误读。

如果你已经知道牛顿定律适用的“范围”,再不区分“范围”地提出“牛顿定律可能错”,并将牛顿定律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个人以为,这是对“可被证伪”或“可能错”的误读。

——此时,你又要在什么范围内使用“牛顿定律”呢?如果你在适用范围内使用,同义反复地说,你如何发现牛顿定律的“错”呢?“可能错”又该如何理解?如果你在适用范围外使用,同义反复地说,牛顿定律必然“错”,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此时,提出“可能错”与否,目的何在?

使用道具

22
wbwang280 发表于 2008-5-5 14:2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回复sungmoo:

(1)关于“可能错”:

“可能错”着眼于命题的逻辑结构。要求命题“可能错”,是为了排除那些类似“明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的命题,即要求命题不能对事物毫无限制。

 

(2)关于“可能错”和“可被检验”:

不“可能错”的命题无需检验:命题本身从逻辑结构上就只能是正确的。

“可能错”的命题是否一定“可被检验”?存疑!

要求“可能错”(或者,所谓“可被证伪”)无非在于时时提醒人们:人们做的永远只是不完全归纳。而对“不完全归纳”的具体确认,则须经由经验检验。“不完全归纳”和“可能错”似乎不是一回事。“归纳”似乎是一种找到待检验的命题的方法,而“可能错”是对有意义的命题的一种限制。

“为使理论能与经验事实相符,个体面临的约束必须概括真实世界的特征。”讨论的是经济学命题的“可被检验”的一个必要条件,“假定诸个体的偏好不变”是经济学命题“可能错”的一个必要条件,两个条件是独立的。

 

(3)关于“可被检验”:

 “检验”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因为“需求”本身不可观察,无法直接检验“需求定律”,但通过检验由需求定律推导出的可观察的含义,可以间接检验需求定律。

“可被检验”有“历史性”:由于“检验”可能非常复杂曲折间接,今天认为不可检验的命题可能只是还没有找到检验的方法。

 

(4)关于“加总”:

要在“个人主义”(经济学认为每个人都进行选择以在约束下最大化自身偏好。)的基础上研究人类行为,“加总”(人类行为可以由诸个体的需求加总得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的确还没有表述“加总”的内容。“加总”至少有两个要点:如何处理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通约诸个体为获得某经济物品的代价?

关于“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把“其他人按照需求定律行事”这一点视为自己面临的约束。

关于“通约”,可以通过找到一个等价物(往往是货币)解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5 14:24:37编辑过]

使用道具

23
chenchhuai 发表于 2008-5-5 14: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内生外部性,即市场与桔子定价的外部效果是测量费用和不精确测量造成的外部性之间的最优折衷

使用道具

24
sungmoo 发表于 2008-5-7 07:4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bwang280在2008-5-5 14:23:00的发言:“可能错”着眼于命题的逻辑结构。要求命题“可能错”,是为了排除那些类似“明天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的命题,即要求命题不能对事物毫无限制。

按楼主的说法,“人总是要死的”这一判断,属于“可能错”还是“不可能错”的命题?

个人以为,要求“可能错”,如果按楼主那样,是为了排除某一类判断(比如选言判断或析取命题)——即为“可能错”下个定义,那么,完全不必要采用“可能错”这种“可能误导”的表述。

使用道具

25
sungmoo 发表于 2008-5-7 07: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bwang280在2008-5-5 14:23:00的发言:

不“可能错”的命题无需检验:命题本身从逻辑结构上就只能是正确的。

“可能错”的命题是否一定“可被检验”?存疑!

要求“可能错”(或者,所谓“可被证伪”)无非在于时时提醒人们:人们做的永远只是不完全归纳。而对“不完全归纳”的具体确认,则须经由经验检验。“不完全归纳”和“可能错”似乎不是一回事。“归纳”似乎是一种找到待检验的命题的方法,而“可能错”是对有意义的命题的一种限制。

“为使理论能与经验事实相符,个体面临的约束必须概括真实世界的特征。”讨论的是经济学命题的“可被检验”的一个必要条件,“假定诸个体的偏好不变”是经济学命题“可能错”的一个必要条件,两个条件是独立的。

显然,我们对“可能错”的理解不同。你的“可能错”指的是限制命题的类型,我的“可能错”(或“可被证伪”)指的是命题是不完全归纳命题。争议在此。

现在的问题正是,如何对“可能错”做一个精确的限定,或者明确指出应该排除哪类命题,才不致于由模糊而引起误导。

另外,“可能错的命题”与“有意义的命题”之间是何种关系?

“诸个体的偏好不变”这一假设如果不可检验,如何判断它的“对”或“错”呢?“可能‘错’”这种要求用“错”一字的目的何在呢?

使用道具

26
sungmoo 发表于 2008-5-7 08:0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bwang280在2008-5-5 14:23:00的发言: “检验”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因为“需求”本身不可观察,无法直接检验“需求定律”,但通过检验由需求定律推导出的可观察的含义,可以间接检验需求定律

仅以“需求定律”为例,若某种商品“价格”变化了,个体的“收入”究竟算“变化”了,还算未“变化”?其他商品的“价格”算“变化”了,还算未“变化”?“其他条件不变”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其他条件不变”一语完全可能保证:需求定律永远“不会错”。这样,如何讨论“需求定律”与“可能错”呢?这样,所谓“间接检验”,其意义何在呢?

使用道具

27
sungmoo 发表于 2008-5-7 08:0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bwang280在2008-5-5 14:23:00的发言:要在“个人主义”(经济学认为每个人都进行选择以在约束下最大化自身偏好。)的基础上研究人类行为,“加总”(人类行为可以由诸个体的需求加总得到。)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的确还没有表述“加总”的内容。“加总”至少有两个要点:如何处理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通约诸个体为获得某经济物品的代价?

关于“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把“其他人按照需求定律行事”这一点视为自己面临的约束。

关于“通约”,可以通过找到一个等价物(往往是货币)解决。

如果理论中的诸多定义不断将其中的概念引入到另一个“更不熟悉”的概念,个人以为这是失败的。

“通约”的含义又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所谓“加总”仍是空洞的。

使用道具

28
wbwang280 发表于 2008-5-7 08:3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5-7 7:41:00的发言:

按楼主的说法,“人总是要死的”这一判断,属于“可能错”还是“不可能错”的命题?

个人以为,要求“可能错”,如果按楼主那样,是为了排除某一类判断(比如选言判断或析取命题)——即为“可能错”下个定义,那么,完全不必要采用“可能错”这种“可能误导”的表述。

所谓“误导”是双向的:我的表述本身有令人误解的可能性,而你可能没有仔细看我的文字,二者共同导致了“误导”发生。

对“人是要死的”,我认为是一个“不可能错”的命题:当观察到某人活了n 年,并不能排除此人在n+m年死去。若说“人会在出生后某年内死去”,就是一个“可能错”的命题。

使用道具

29
wbwang280 发表于 2008-5-7 08:4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5-7 7:52:00的发言:

显然,我们对“可能错”的理解不同。你的“可能错”指的是限制命题的类型,我的“可能错”(或“可被证伪”)指的是命题是不完全归纳命题。争议在此。

现在的问题正是,如何对“可能错”做一个精确的限定,或者明确指出应该排除哪类命题,才不致于由模糊而引起误导。

另外,“可能错的命题”与“有意义的命题”之间是何种关系?

“诸个体的偏好不变”这一假设如果不可检验,如何判断它的“对”或“错”呢?“可能‘错’”这种要求用“错”一字的目的何在呢?

我认为,我已精确界定了“可能错”的意思。

“可能错”是“有意义”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诸个体的偏好不变”在五常经济学中是公理性假设,是否接受此假设本质上是“信仰”问题。当然可以讨论此假设与现实的符合程度。其实,对每个五常经济学的结论的检验都是对此命题的某种间接检验。

使用道具

30
wbwang280 发表于 2008-5-7 09: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5-7 8:02:00的发言:

仅以“需求定律”为例,若某种商品“价格”变化了,个体的“收入”究竟算“变化”了,还算未“变化”?其他商品的“价格”算“变化”了,还算未“变化”?“其他条件不变”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其他条件不变”一语完全可能保证:需求定律永远“不会错”。这样,如何讨论“需求定律”与“可能错”呢?这样,所谓“间接检验”,其意义何在呢?

一种“间接检验”:A推出B,则当观察到非B时,就推翻了A。其中B可观察,而并不要求A可观察。

你的例子似乎是对“其他条件不变”的误读。假设我们可以用某人面临的A、B、C三种物品的价格以及他的名义财富m来完全描述其面临的环境。当A是价格变化了,而B、C的价格以及m都没有变时,我们可以说“除A的价格之外,其他条件不变”。但显然A、B以及A、C的相对价格,他的“实际收入”,他的收入可以买到的A的数量等等都变化了,而这与“其他条件不变”并不矛盾。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7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