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执法环境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在中国查封违约贷款的担保物,是一项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现在,青岛公安机关正在调查多家公司,以查实它们是否存在欺诈行为,即将铜和铝向多家银行进行多次抵押。银行们争先恐后地彻查青岛仓库里的金属,以确认有多少真的抵给它们。
不是欺诈这么简单。此事暴露出了中国金融的特色:为了取得融资,公司会铤而走险。近年来,为了限制野蛮生长的的建筑业,监管者试图限制向金属贸易商提供信贷。但贸易商们想出了一个简单的变通方法:由于银行愿意向贸易商出具信用证,以为购买金属提供融资,贸易商就使用这些信贷购买一些金属,然后立即转手将其出售。以此套取现金,投入到高收益的影子银行产品。
这种欺骗手法的回报非常有吸引力。贸易商的投资收益和融资成本之间的差异,能达到10个百分点。这还是采取欺诈手段之前。通过向多家银行套取信用证,以购买同样的铜,贸易商可将上述收益放大。
骗局的核心部分是储存金属的仓库出具的所有权凭证——仓单。据《21世纪经济报道》,就同一标的金融,可能会出具10份仓单。
此类金融炼金术,在中国金融系统的边边角角,大量存在。但这次,却蔓延到海外。首先,中国需要金融商品,而青岛的调查,使得银行更不愿意出具信用证,即使这样做是合法的。这样,会妨碍海外金属的进口,从而影响到金属价格。其次,海外银行是中国金属贸易商信用证的主要出具者。据高盛的测算,金属支持的交易额有1600亿美元,约占中国短期外汇借款的三分之一。青岛仅一小部分金属融资存在问题,就可能“坏一锅汤”——外国银行在提供融资时,可能会更为保守!这可称为因为担保带来的损失。
译自:《经济学人》 2014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