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ingjingfeitai
786 0

[图行天下] 【独家发布】苗实:与小崔小撒对话(4) [推广有奖]

苗实:读书是我最大的嗜好,没有之一。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京城四老和白老师

京城四少和林老师

学者苗实现象争论

威望
9
论坛币
260439 个
通用积分
20765.5036
学术水平
1387 点
热心指数
1921 点
信用等级
1075 点
经验
581502 点
帖子
32239
精华
2
在线时间
264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31
最后登录
2022-5-5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61.小崔小撒:您读过黄仁宇的各种书,以为如何?
苗实:他是讲自己的,尤其是《万历十五年》。而且,读这个《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再结合一下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会更有意思。
62.小崔小撒:在书生中,您最钦佩谁?
苗实:有两个,一个是哲学界的牟宗三先生,一个是佛学界的印顺法师。在我的记忆里,他们是最能静下心,因而也是最博大精深的学问大家。
63.小崔小撒:康德.尼采.罗素和海德格尔,您有什么认识?
苗实:认识,不敢谈。尤其是边上两位,不敢说真正全懂了。所以说,需要继续研究,等真正把握以后,再细谈不迟。
64.小崔小撒:经济学著作,如何读?
苗实:薄书,往厚里读;厚书,往薄里读。
65.小崔小撒:您一路走来,家里支持很大,而且这种支持在农村家庭非常罕见,恐怕其中也有曲折吧。
苗实:有曲折,2001年大学毕业以前,是义务,大体支持还蛮好;在2001年至2005年,不想支持;在2006至2009年,不得不支持;在2009年以后,尤其是2013年出了《中国经济如是说》和《人生经济沉思录》之后,越来越支持。总之,如果没有家里的支持,我的理想只是梦;而有了家里的长期支持后,我的理想不是梦。
66.小崔小撒:如果您当时选对专业,最终留在在高校工作的话,您会成为什么?还有,您对苗实百度百科这个词条怎么看?
苗实:以我的毅力与勤奋,极有可能会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然后一直到博士,或许有可能留学。接着,留校,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但是,没有如果,人生不能重新选择。当然,我现在做独立经济学家也挺好,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既无怨,也无悔。对于苗实百度百科这个词条,我作为苗实本人,看法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词条,首先要真实自然,不夸大,不缩小,尽量原原本本,不要涂脂抹粉。从本质上讲,做到真实自然,就是对人物的最大尊重。当然,不论哪一个编辑,都或多或少带有个人偏见,不可避免。还好,这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不同网友之间可以相互纠正某些歪曲。在这里,借这个机会,我要特别感谢参与编辑的各位热心网友,并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67.小崔小撒:虚荣是好事,还是坏事?
苗实:爱慕虚荣,是一种不是太好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年轻人。究其本质,这是一个中国人所谓的面子问题,即面子大就光荣,面子小就黯然。老年人常讲,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说白了,面子大,付出就大;面子小,付出就小。经济学上有个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不想受更大的罪,我看还是面子小最实惠。譬如,我是一位体制外研究者,本来就无权无势,能有多少面子,那么就好好享受面子小,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别胡思乱想攀龙附凤,瞎折腾。当然,就算日后发达了,也应该保持本色,平易近人,千万不可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我想,自始至终,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原原本本给大家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苗实,这是我作为苗实本人的神圣使命。而且,学者就是学者,做好学问是天职,无关名无关利。在莫言获得诺奖后,莫言老父亲的一句话也最为精彩,莫言获奖之前和别人一样高,获奖之后要比别人矮半头。的确,有点才能的人,责任更大却是铁的事实。而且,更应该风雨不动,坚如磐石,淡迫名利,谦虚谨慎。现在,我虽然出了两本书《中国经济如是说》和《人生经济沉思录》,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学者,但我还是永远是农民的儿子,在前进的道路上,时时刻刻戒骄戒躁,远离喧闹沉下心,把文章写好,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出一把力。
68.小崔小撒:怎样看待独立经济学家的作品和他们这个群体?
苗实: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定位,而在这个定位之下必然存在一个读者群。当然了,作品的价值在于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精神追求和同行评价,而不在于读者群的规模大小,社会影响如何以及是否主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同行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是一个严格的区分。譬如,独立经济学家与独立经济学家才能真正算是同行,而与学院派经济学家.政府经济学家以及首席经济学家就不是严格的同行。也就是说,独立经济学家.学院派经济学家.政府经济学家和首席经济学家分属于不同的圈子,成长于不同的环境,各自具有各自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各自有各自的一个遵守共同规范的圈子。更进一步讲,不能简单粗暴地按照学院派经济学家的标准要求独立经济学家,或者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按照独立经济学家的标准要求学院派经济学家,只能按照独立经济学家的标准来要求独立经济学家,或者只能按照学院派经济学家的标准来要求学院派经济学家。
69.小崔小撒:独立经济学家的声音是否存在被遮蔽的问题?
苗实:是真理,就不怕被遮蔽。而且,自始至终,光芒万丈。之所以,有时候被遮蔽,不是真理不存在了,而是因为眼睛被人为遮蔽。那么,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会不知不觉地坚持真理,为真理而战。有人认为,坚持真理者孤军奋战,似乎很可怜。但是,从本质上讲,旁观者,至少是歪曲真理者,不仅可怜,而且可悲。更进一步讲,与坚持真理相比,沉迷于追名逐利就显得无关紧要.苍白无力甚至庸俗不堪了,尤其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确实在中国,有异见人士不受待见的情况。正如贺卫方先生指出,改革开放的伟大之处恰在于以开放寻求改革之道,外来学说改变陈旧观念,中国不断地融入国际社会,内焕发思想活力,外树立民族尊严。时至今日,仍有人对学术讨论设规立限,打压异见,把正常学术交流诬为渗透,几多学术会议遭强令禁止……这就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开倒车!
70.小崔小撒:看您不太关注短期问题,为什么?
苗实:过去,我也曾经关注过分析过中国的短期问题。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越来越热衷于长期问题。也许,短期问题没有长期问题更具时间沉淀性。或者说,短期问题是宏观问题,长期问题是制度问题,而后者更具根本性和战略性。用凯恩斯的话讲,长期看,我们都死了,这就是宏观问题。可能,分析短期问题的文章,一过时,几乎就没有阅读欣赏的价值了。而分析长期问题的文章,常看常新,历久弥香。当然,我的短期问题的文章现在很少写,并不代表我就不关注短期问题了。

71.小崔小撒:据您观察,林毅夫先生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苗实:从思想倾向上相对而言,林毅夫先生在国际上属于非主流,在国内属于主流。也就是说,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习惯都是中国的,而非世界的。更进一步讲,他的思想服务谁,已经不言而喻了。人常说,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或者,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所以,林先生的言行本质上无可厚非。就像文沖先生在新浪微博上所说,中国经济学家们的见风使舵,其实与他们的个人品德没有多大关系。在政府控制各种经济资源乃至学术资源的背景下,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只能进入体制之中才能实现。体制所提供话语环境只能是具有政治合法性的环境。见风使舵因而成为我们的经济学家的生存法则和制胜武器。但是,与林毅夫先生对立的是“国际上主流,国内非主流”的这些人指责他也无可厚非。用马克思的话讲,这是由于服务的阶级对象不同,才有了不同的阶级立场。当然,中国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不过,底层老百姓的贫困问题是中国最迫切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搞得矛盾不可调和,那就会满盘皆输,谁也得不到好处。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国内被边缘化的思想者,包括经济学家,就更接近真理一些。那么无可置疑,林毅夫先生就与真理距离更远一些。试问,国内特色与国际潮流谁为大?毫无疑问,国际潮流为大,即中国发展顺应国际潮流是历史的必然,谁也不能也无法回避,谁也不能也无法阻挡。否则,中国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实现现代化的使命。而只有改革开放,只有现代化,才能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发财致富,过上好日子。
72.小崔小撒:说句题外话,您有可能成为林毅夫吗?再者,您曾经因发表批林万言书而名声大噪,现在还有什么话讲?
苗实:林毅夫是学院派,我是非学院派。更为重要的是,林毅夫是体制内,我是体制外。可以说,两者的成长经历大相径庭,思想有明显分野,立场甚至对立,所以,林毅夫成为不了我,我也成为不了林毅夫。至于批林万言书,只是一家之言,甚至是一孔之见,可能有欠妥的地方,希望各位方家见谅。可以说,如果政府天性本善,那么在现代社会起中流砥柱作用的民主法治(即硬约束硬监督)和民俗道德(即软约束软监督)意欲何为,难道仅仅为了针对市场经济之失灵,而政府完美无缺?实事求是地讲,无法避免政府失灵,甚至政府有时候存在罪大恶极的情况。所以,在中国,软硬约束监督不是很有效,甚至失效的现实之下,政府的因势利导本身就严重存疑。可以说,林毅夫先生考虑到了市场的正反一体性,而忽视了政府的正反一体性。而且,林毅夫先生还认为,宪政民主既不是好治理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宪政民主是好的治理的必要条件的看法其实仅为理论上的而非得到实证支持的事实。不管发展的水平高低如何,一个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安排是内生的。在这里,我不评论,只能说这就是我们所谓国宝级的真实可爱的林毅夫先生,而这个观点究竟是对是错,劳驾明眼人自己判断。
73.小崔小撒:左小蕾先生指出,作为一门研究资源有效及优化配置的严肃科学,经济学是担负经世济民责任的深沉学问,而经济学家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建言献策,而不是沽名钓誉,儿戏化地发表经济言论,误导经济政策。对此,您怎么看?
苗实:我看,左先生此言差矣。毕竟,经济学家在中国至少有四张面孔,第一张面孔是学院派经济学家,第二种面孔是政府经济学家,第三张面孔是首席经济学家,第四张面孔是独立经济学家。所以,政府经济学家只是经济学家大群体中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政府经济学家是智囊,不是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这个机会。况且,市场经济知识的普及,深化改革的启蒙,都需要经济学家,尤其是独立经济学家向社会大众进行传播和讲解。

74.小崔小撒:据说,您对经济学爱得最深沉,是否这样?
苗实:我对经济学的爱,可以用表里如一这个词来形容。过去,对女孩有过兴趣。但是,现在都被经济学占据了。更进一步讲,我痴迷经济学已深入骨髓,即便无名无利,仍然会一如既往。从时间上看,我与经济学打交道已经有十六年了,一路走来,尽是投资,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可是我的心中从来就没有“放弃”二字的位置。可能,经济学能够最大化我的价值,尽管就目前而言,仅仅是文化层面上的精神价值。这正如我的恩公白老先生所说,在这个急功近利、以物质享受为主的特殊年代里,有一位把精神生活视为高于一切的奇人,他就是“学者苗实”。奇就奇在了,他好不容易从宝鸡农村到城市上大学,却在大学毕业时放弃了体制内就业,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个体户;在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却放弃自己的专业自学经济学;为了自己认定的理想——追求经济学真理,创新经济学与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爱情、家庭、工作、社会组织,甚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可以不要身份证,不要手机、电话;在自己设定的目标下,他可以不顾一切地去奋斗,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中,尽管这种奋斗可能是毫无意义与毫无收获的。他尽管一无所有,身处关中农村,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但研究的却是两个顶层设计——经济理论的顶层设计与中国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他提出了“新三元悖论”.“大小经济学”和“新痛苦指数”等三大经济学理论创见,同时在设想着中国人的未来幸福生活,规划着中国的改革与转型,一直在写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文章,评论着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这些中国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筹划着他的中国经济改革转型研究院,即国家转型研究院。
75.小崔小撒:在网上,有人对您冷嘲热讽,甚至用恶毒的语言攻击您,您怎么看?
苗实:知我者幸,不知我者罪,一笑而过。记得曾国藩有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大概意思是,人世间的事本来就如天平一样,这头高了那头就低,既不因有了功就忘乎所以,也不能被人骂了就垂头丧气。只要效法“屠羊说”,乐观豁达,把一切看开了,荣誉也罢,诽谤也罢,都不过是蓝天上的一片浮云,一会儿就会被风吹散,成为往事。话是这么说,不过有时候心里想自己又没有大错,为什么招致如此这般,挺难受的。
76.小崔小撒:支持的人,称您为改革先生,怎么回事?
苗实:的确,有人指出,我是中国民间最执著的改革布道者。我认为,还是蛮有根据的。大家都知道,我从2009年9月以来,一直活跃于人大经济论坛。可以说,在我所发的5158个主题帖中,包括转帖和原创帖,其中有一多半都与改革有关。我为什么这样做?就是为了凝聚改革的力量,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撑。鉴于此,甚至有人戏称,我是人大经济论坛里最坚定的改革先生。当然,正因为在人大经济论坛里有一大批改革的支持者,所以我的改革宣传工作才能够产生强大共鸣,卓有成效。  

77.小崔小撒:听说,您提议中央电视台打造一部《改革历程》的纪录片,具体怎么说?
苗实:在百度百科,有这样的介绍,《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我想,当下的中国人,温饱已经解决,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吃得更好。但是,怎样才能吃得更好?当然,是发财致富。那么,怎样发财致富?必须得从深化改革着手,而且,如果深化改革落实不了,老百姓的手脚被捆绑着,就富不了。更进一步讲,中国老百姓最缺的是发财致富的制度服务。毕竟,现有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以致于老百姓发财致富没有合理通畅的渠道。譬如,如果使土地农民化,城镇化就可以富裕农民,但是现实是土地是集体所有权;如果民营资本开办银行,服务机制灵活,就可以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但是现实是国有银行垄断迟迟不能破除;如果财政透明化民生化,社会保障公正公平,就可以消除底层老百姓生活的后顾之忧,但是现实是财政改革停滞不前。所以,我认为,中央电视台应该深刻领悟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打造一部《改革历程》的纪录片,总结改革经验,汲取改革教训,凝聚改革共识,力促深化改革。
78.小崔小撒:您怎样认识资本主义?
苗实:我认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之母。也就是说,如果不在资本主义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是在封建传统相当浓厚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更是如此。中国人常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不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就永远是傻瓜蛋,想富民强国,门都没有。改革开放前,有一句话,叫做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我看,改革开放要想取得大突破大成就,还得树立一句话,那就是要了资本主义的苗,才能有社会主义的实。如果谁要否定这句话,谁就不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者,会堕落到无知无耻的地步。记得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举了个例子,他去德国收购一企业,手续一周办完;但在国内,手续在一处长手里就卡了三个月。三一的挖掘机出口到国外,换颗螺丝钉都要中国相关部门批,一批就好几个月。所以,中国要简政放权,这十年来改革没多大进展,步子太小,没有落到实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仅仅是德国的高效是世界公认的,而且其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完备也是世界公认的,包括生育福利,育儿福利,免费的教育,住房津贴,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社会救济金,失业金,养老金等等。

79.小崔小撒:了解您的人,都对您的毅力印象深刻,您的毅力是怎样锻炼出来的?
苗实:毅力,对于成就事业至关重要。否则,就会半途而废。我的毅力,是在小学初中暑假期间给稻地里放水的时候逐渐锻炼出来的。由于天旱,水量有限,家家户户为放水竞争很激烈。如果运气好,早上四五点去,没人先去,一亩多稻地,需要放四五个小时的水。当然,去得晚,需要等三五个小时,然后再放四五个小时,都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就这样坚持了五六个暑假,毅力大增。这样一来,就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习惯。大学毕业后,我能够闭门读书十三年,一半取决于父母的大力支持,一半取决于我的这个毅力。可以说,《中国经济如是说》和《人生经济沉思录》这两本书能够出来,多亏十三年的闭门读书。由于我乐意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而不是创作,所以,我的作品如果正式加以整理的话,也就只有这两本书。
80.小崔小撒:有不少小年轻想成为经济学家,您有什么话讲?
苗实:想成为经济学家,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而且,这是实实在在毋庸置疑的。记得季羡林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而且,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不过,在经济学家的塑造方面,我有自己的一点小看法,那就是在艰难求索的过程中,要先求大同,再得小异,方能获得成功。也就是说,先通过十年寒窗,建立与前辈经济学家一样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习惯。然后,结合个人特点,包括性格.阅历和学识等,继续奋斗三五十年,形成自己的小特色。对于特色,我的恩师白老先生极为强调。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如果没有老师的帮扶,一个人要成才,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拜师至关重要。而且,越早越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 首席经济学家 人大经济论坛 中国经济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海德格尔 牟宗三 而且 如何 正大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苗实,读书人,大乘行者,有意可联系miaoshijjxj@163.com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6 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