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李攀
1018 1

[社会生活] 孤儿杨六斤需要救助吗 —— 拨开公益功利主义的阴霾 [推广有奖]

贵宾

学术权威

74%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鼓励原创论坛首发

计量学习解答资料

中国经济书籍资料

威望
4
论坛币
515546 个
通用积分
17.8729
学术水平
1954 点
热心指数
2245 点
信用等级
1864 点
经验
399205 点
帖子
5820
精华
4
在线时间
33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1-27
最后登录
2017-1-9

二级伯乐勋章 一级伯乐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孤儿杨六斤)生活其实并没那么困难。”

这是孤儿杨六斤事件以后,国内南方一家报纸发出的最新报道的大致意思。其标题就开宗明义:杨六斤身世堪怜,但并非如节目中那般孤苦无助。

什么是孤苦无助?什么是身世堪怜?

广西某电视台的原始报道是这样说的:“7岁成了孤儿,独自居住数年,靠堂哥每年给的500元生活费,靠自己捞鱼、吃野菜维持生活。”这哪里是孤儿,活脱脱一个现代版的白毛女。





可这种白毛女的故事,不仅有人相信,还带来一轮捐款高峰,瞬间就筹集到了五百多万元人民币。

为此,南方这家报纸的最新报道对孤儿独居、生活费、吃野菜问题都进行了核实。并最终印证了原始报道是通过片面的呈现孤儿生活的片段,包装出了一个脱离现实的极端困苦的案例。然而,哭笑不得的是,正是这样一个包装后的案例,瞬间吸引了数百万元的捐款。

虽然我能理解,记者为了坚持理性中立客观的价值观,尽量在最新报道里面呈现出一个更真实的孤儿生活情景。然而记者的兴趣仅仅停留在了展示原始报道中可能有错误的部分,但记者并未对孤儿的生存问题深究下去。戛然而止的报道,最终留给读者的印象,是人们帮助了一个生活和其他山村孩子差不多的儿童,甚至他还比同龄人享有更多的福利。

目前来看,围绕杨六斤孤儿事件的利益方,都获得了阶段性胜利。

——做原始报道的媒体,为了迎合当下社会中对于贫困的想像,编导而不是记录了一个儿童的生活,但是这样的报道又确实极大地带动了社会的捐助。

——社会公众在投射对贫困的想像时,如愿以偿地找到了符合标准的模板,而帮助这样的儿童无疑也是最符合爱心的需求,并且他们也慷慨地为杨六斤捐赠了。

——面对一个可能典型的“问题报道”,抱持着理中客的态度冲到一线的记者,从政府和邻里的表达里,如愿以偿地挖掘到了更贴近实际的孤儿生活。这些材料也足以说服读者,原始报道的问题相当严重。

复盘下来,我们要面对一个悲凉的事实:虽然大家都貌似都在关注公益、关注孤儿杨六斤,但各自的目的也同样的明确而清晰。有人在乎市场需求,有人在乎传播需求,有人在乎打造影响力,也有人在乎公众行善的心理需求。相对于公益而言,收益是真正被关注的部分,原始报道、大众、最新报道,每一轮的动作都能让当事人在道义的高地上收割一轮。

然而,在充斥着功利主义视角的杨六斤事件中,可有谁考虑过孤儿的需求呢?

杨六斤的境遇,和中国57.3万孤儿中的绝大多数生活现状相似。他们不是生活在福利院中,或者被外界收养,而是寄养在亲戚的家中;按照国家的标准,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基本生活费不低于600元,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孤儿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他们绝大部分能够接受到经常性的制度救助。

这样的生活境遇,不需要非得模拟革命电影中宣传水深火热生活类型的赤贫样板,也不需要美化成是普通而可观的乡村生活。更何况,即便没有孤儿的问题,乡村的儿童生活本身就有极大需要改善的地方。

撇开经济发展不同的地区孤儿生活水准的差异,也就是生存权的问题,现阶段,孤儿群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家庭的残缺带来的伤害,尤其是发展权和参与权。

敢问,即便不改变现在的一切生活标准,但需要从七岁开始就没有父母,有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有多少养父母能真正做到视如己出,投入同等的精力和资源来帮助孤儿发展?而敏感和脆弱的孤儿,又如何能平等地与养父母交流,以正常的心态融入到新的家庭生活中去?

将心比心,血缘关系而来的父母之爱,对亲子的投入和抚育,是很难替代的。杨六斤虽然一直住在堂哥家里,但这种失去了父母,寄人篱下的心酸,何尝不是更深的痛,岂能是有吃有喝就可以忘却的伤。

然而,如果不是出于对孤儿问题的关注和孤儿权利的追踪,这种自幼失怙的痛,只有极高的共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才能去理解。这种痛几乎不可能在电视媒体或者纸媒上呈现出来,也很少被愿意给孤儿捐款的大众所了解。

可是,在经济发展的积累下,符合大众想像中的赤贫孤儿现象——也就是相对更好呈现、更有镜头冲击力的案例,确实又不好找了。而挑战大众已有的谬误,挖掘孤儿真正需求的事情,虽然关注孤儿权利的专业组织一直都在做,但对于大众而言,只要对于孤儿问题的认识不成为主流的共识,在现阶段就挑战主流的认知,即便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也无疑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得不到市场的反响。

为此,在各种功利主义的驱动下,就出现了公益功利主义中硬币的典型两面:一面是只肯把镜头对准极端赤贫的媒体,无论是他们在打造贫困或是否认贫困;另一面则是只愿意帮助极端赤贫群体的捐款人,他们是真诚而功利的行动者。

孤儿杨六斤需要救助吗?当然需要。中国是国际上最早一批参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国家,但中国的大众对儿童权利的理解还相当梦寐。

迄今为止,对杨六斤的关注和讨论,不超过动物饲养员交流的范畴。若杨六斤吃的不好住的不好,媒体会呼吁大众关注;对此,大众的反应是:赶紧扔钱过去解决问题;但是,如果事实逆转,人们发现,其实他身边的人都是这样吃的,有吃有住,瞬间就觉得没什么问题了。

这是在讨论一个人的生存吗?这是在讨论一个人的成长与尊严吗?都不是,因为这里讨论的是功利主义,是快速成功。人,被遗忘在角落里了。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功利主义 吃力不讨好 如愿以偿 经济发展 好的事情 功利主义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cpamodeler + 5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cpamodeler 发表于 2014-6-29 02:21:3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insightful report.

Yes, you are right.
Media industry exerts more and more influence on our daily lives.
Sometimes it can even overthrow a government.

The author is right.
The report should be neutral, reliable and professional.
Thank you and good luck. :)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李攀 + 20 + 20 分析的有道理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0 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