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hang28
9954 13

[转贴]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博士生

5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611 个
通用积分
0.0600
学术水平
1 点
热心指数
2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090 点
帖子
116
精华
0
在线时间
50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1
最后登录
2016-9-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一)林毅夫

要说这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对不起,由于这个词被新闻媒体用滥了,几近贬义),真正
对得起这个词的实在不多,为了避免争议,我在这里给著名经济学家画像时附加了一些
限制型条件:一是本人认识且比较熟悉的;二是学术水平的确有两把刷子的;三是他们
本人的成就无论圈内圈外基本上都认同的。这三个限制条件以前两条为主。

言归正传。先说说老林吧。如果你翻翻老林的简历,估计会吓一跳,包括世界银行高级
顾问、伯克利大学的兼职教授(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曾任)、等等,在
国内外各种学术、非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0余篇文章以及其它各种著作。但实际上就头
衔而言,我还是觉得“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名头足矣。老毛不是说吗,要那
么多的头衔干嘛,“伟大导师”就行了。呵呵,开个玩笑。

要说老林的学术成就,当然以在《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杂志》以及《美国农业
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那些论文为代表。这是迄今为止所有在国内工作的经济学家(不
管海龟还是本土派)都无法相比的。要知道,老林所有这些文章几乎都是在5年内写出
来的,而且用的都是基本上同样的数据。这种本事,可不是轻易就赶得上的。

老林为人外宽内紧,让很多真正接近他的人感到有种压力。有一次一位台湾大学的教授
来北大访问,当然少不了去拜访老林,然后老林晚上回访。第二天我问他们谈了什么,
教授说哎呀,和Justin(老林的英文名)交谈太累了,谈的都是严肃性的学术问题,一
点轻松感都没有。我当时心想,这和Justin的一贯作风的确是很接近的呢。

当然,世事变迁,这么多年的磨合下来,老林的作风也开始发生转变。至少现在和以前
相比,亲和力上升了不少。但骨子里仍然是个极严肃、严谨的人。

和大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从台湾过来的Justin“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
。只不过形势比人强。当初老林官是没少当过,据一位知情人事说老林最大的官当数他
刚过来时曾当过福建军区副司令员。但后来激流勇退,去人民大学求学。大家知道人大
当时的领导是什么货色,不受。于是老林转而申请北京大学,得遂。期间偶遇诺贝尔经
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最终去芝加哥大学深造。回国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职,期间
也是颇多风雨。尤其是89年六-四事件差点被人整了黑材料,幸亏当时有杨白冰力保得
免(当时老林的军衔是北京卫戍军区大校,住的房子都是总参分的)。但这番动荡下来
,终于成就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也最终奠定了老林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
所以真是福祸相伏啊!

不过这些事情可无法让他投身政界的心情冷却下来,就是在今天,(据我判断)在政界
虽屡战屡败,却依然渴望跻身宫阙。虽然这一点上无法苛求老林?D?D这是绝大多数中国
知识分子无法免俗,而且当初中心几个创始人也基本上在政治上混出了点名堂,例如海
闻和易纲?D?D但真要依我说,这是何必呢?“伟大导师”足矣!

老林这么能折腾,一个很好的原因他有一个了不起的太太。当时台湾国防部给发了阵亡
证,但他太太硬是在家中苦守了数年,最终在美国相会,并随夫回国,现在教育部任司
长。我虽希望能够有朝一日达到老林现在的学术成就,但更羡慕他有这样一个好太太。
别说在大陆,就是在台湾这样的好老婆恐怕也不好找了吧!

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二)余永定

今天来谈谈老余。

老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敦厚平和。虽然也是名校牛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但和老林的
先声夺人(或具有压迫感的)气势不同,老余几乎很少给人以压力,因此和他谈话颇为
轻松,并且也能在很多非经济学的领域聊开了去。

聊得多了,自然知道了一些和各个著名经济学家有关的历史。比如老余有次对我们几个
后辈说,自己英语较有天份,属无师自通型。80年代初中国经济学界刚刚开始对外开放
的时候,多马(没错,就是那个创立了哈罗得-多马增长模型的那位)来中国访问,由
老余陪同。多马对老余的英语之纯熟大感惊讶。林毅夫还专门跑过去问老余究竟在哪儿
学的英语。最后多马竟要认老余为干儿子,为老余礼貌地回绝了。

之后老余去英国牛津念书,把老婆孩子也接了去。这段经历对老余的学术影响如何我不
敢说,但肯定对小孩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英语练了不必说,关键是开了眼界,从此立
志高远。这不,去年高中毕业就去了美国一所十分有名的私立大学就读,成为当年该校
3名获得奖学金的外国学生中唯一一个中国人。老余很是为自己的这个儿子感到骄傲。

在学术上,如果用发表论文的标准衡量,老余真正过硬的东西不多,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老余的风格倾向于述而不作,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身体不太好
。去年动了一次大手术,自己也几乎认为到了大限,不料阎王殿上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照常和大家嘻嘻哈哈,倒是很有道家的风范。虽文章较少,但这并不影响老余在目前国
内经济学界的声誉。这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出道早、为人随和、著述不多但经常发表
一些还算是有见地的看法,再加上近来官运不断上涨均是这方面的利好因素。

老余真正让我印象深的有3点:一是强烈的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色彩。老余从不在政治
上说过激的话,但骨子里痛恨专制和愚昧。当前国内能够称得上著名经济学家的,或在
经济学界有些影响的,基本上都从文革中走来。老余私低下点了很多人的名字,说这些
人当时都参与了各种运动,手上沾有各色人等的鲜血,现在不但没有忏悔,却一个一个
道貌岸然,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是“绝不原谅”。老余自己最满意自己的不是其它,正是
在当时恶劣环境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拒绝配合任何政治运动、崇拜政治偶像。不久老
余将有本个人文集出版,里面收录了一些当时他在文革中的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和杨
小凯(杨曦光)的东东对比一下。老余没有小凯那几篇文章影响那么大,我想主要还是
老余没有坐过牢的缘故吧。

二是老余为人处世的态度平和。老余最近官运亨通,不仅早早坐上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
济与政治所所长的位置,且深得国家政治大佬的重视。近年来频频出入中南海为那些党
魁讲课。本月进一步当上了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所有这些老余并没有刻意去争取
,更没有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一位张姓经济学老前辈告诉我,社科院各领导当中,
真正为人正直且仗义的不多,老余却是其中一个。反过来看,老余这种随然的心态或许
反而构成他官场得意的要素呢。

三是老余很懂得用人。就我所知,国内大多数著名经济学家既想要名又想要利,因此作
他们的学生会很吃亏。但有些人不同,只要是学生或下属的东西,绝不夺人之美,且提
携后进。老余这方面做得不错(其它一些人例如黄季?j、蔡?P等也算可以),深得学生
和下属喜爱。有一次,一位很有才干的研究人员在评所科研津贴时被人恶意战略投票,
几乎落选。老余在开所务会议时坚持一定要把津贴评给该研究人员,声称“如果不成,
自己的所长就不当了”。你看看,这样的领导谁会不喜欢呢?

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三)黄季 Kun

老黄是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主任,不过估计大家对老黄比较陌生。这并不奇
怪,因为老黄的特点是拒绝和新闻媒体打交道,除非需要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我就至
少两次亲耳听到他拒绝过著名媒体的采访。他不仅自己不接受,如果下属或同事过于沉
迷于和新闻媒体打交道(比如有位朋友昏昏然想要在《经济观察报》开个专栏什么的)
,他也会颇有微辞。最后几乎整个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风格就是拒绝新闻媒体。从目前
中国现状来看,此举对研究机构的学术水平还是起到了保障作用的。

虽然在大众眼里老黄知名度不高,但圈子里的人绝对承认老黄至少在农业、资源、环境
经济学和相关政策分析领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我们还是按硬指标来说话吧。老黄是中
国经济学界中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在英文《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人
(当然是合著),正因为他们那篇讨论生物科技对农业影响的文章影响较大,著名的英
国《经济学家》杂志还为此专门撰文进行讨论。外国人就中国经济学家的文章举行专门
讨论的,除黄季?j外,据我所知也就是林毅夫了。老黄还在《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
《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粮食政策》等英文刊物上发表了近一百篇文章。
我一个学弟对我说,凡他和教授一起写论文,教授开的参考文献必有老黄曾发表的论文
。老黄学术之高产和成就,的确令人感慨万分。至于他在中文期刊上发的论文数量,那
就更多了。

老黄在国际农业经济学界取得至少可以和老林相比肩的成绩,并非偶然。老黄并不是出
身世界名校的人物(毕业于菲律宾大学,怎么样,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要留学择校时根本
不会正眼看一下吧),他也常常自嘲说和其它留学派人员相比,自己“出身不好”。但
老黄有两点长处:一是专。除了和自己领域相关的问题外,从来心无旁骛。这点尤其可
贵。因为大多数所谓的“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不管自己对问题懂不懂,都要跑出来宏论
一番的。二是勤。从早到晚都在工作,笔耕不断,带动身边的人也没日没夜地工作。因
此老黄能这么高产,绝对不是偶然的。一枪一地,没有半点虚货。有一次我和老黄去密
云利用度假机会共同写点东西,晚上12点过后我不习惯熬夜先睡了,老黄接着干。结果
凌晨3点多钟老黄老婆大来电话,问老黄为什么还不回房休息。我只好把电话交给老黄
,让他自己回答去。老黄很听话,没多久回去了,我也解脱了。

但老黄这么干也不是没有代价。一是自己的身体消耗较大。老林也这么玩命地干(所以
能干出一点成绩出来的人共同点是很多的)。但老黄不比老林,老林的身体绝对是天生
异禀,消耗得起。而老黄一进入40岁,就明显出现劳累过度的迹象,各种病症也开始显
现。联系中国知识分子享年不高的特点,我真有点为他担心。另一个就是专家痕迹过于
明显。Scott Rozelle曾说,老林是优秀的经济学家,老黄是优秀的政策分析家。这一
评语并不非常确切,但老黄的工作过于专业也是事实。他的工作很难产生出原创性的思
想。这是他比不上老林的地方。

老黄为人也很有意思,工作上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律人,来不得一点马虎,否则就要发
脾气。他的许多研究助理被他骂哭过。但工作之外却十分平和可爱。比如他会突然向你
要求:“你的烟不错,来一根我抽一下”,等等。再加上他家乡口音很重,所以许多话
让人听着听着就忍不住要发笑。但他也不以为忤,还和大家继续开玩笑。这使很多人在
和他打交道时,并不会有多少压力感。并且和老余一样,十分主义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这几点,又是老林所比不上的了。

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四)?D?D张曙光

和前面介绍的几位相比,老张的年纪最大,辈分也最高,在中国经济学界的人缘不错,
也是个旗帜性的人物。

说来惭愧,第一次见老张,居然主要是因为孔方兄的缘故。当时鄙人刚刚从学校毕业,
票子缺的大大的,经常想着如何找个课题做做,挣点钱花差花差。一个朋友说认识老张
,可以把我们的思路整理一下,然后请他介绍介绍门道。于是我写了一份提纲,附上论
文一篇,由朋友陪同前去游说。朋友一路上叮嘱说一定要好好表现,因为老张对人的看
法主要取决于他对你的第一印象。弄得我好不紧张。

见面后一句废话没有,直奔主题。我介绍主要问题和思路,而老张边听边翻看提纲。我
虽然嘴上说个不停,心里着实没有把握。待得我发言完毕,老张只说了一句:“你说吧
,需要我做什么”。哎呀,当时感动得我……!临走时我连声道谢,心知此行不虚也。

老张动作很快,给某位部长大人亲自写了一封信,希望该大佬能够对我们的研究在各方
面予以支持,同时把信转发给我。此事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仍然没有成功,但老张提
携后进、雷厉风行的作风的确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经过此事,和老张打交道的次数逐渐增多。对老张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应该说,和
我在前面介绍的几个经济学家相比,老张的经济学基础说不上特别好。这和他英语不好
有很大关系,限制了他对前沿理论以及最新进展的了解和把握。但他特别勤奋、好学、
好思考问题,按他老婆的说法,老张和自己一天当中见面的时候也就是吃饭那一阵子,
其它时间均在读书、学习和写作(如何,又是一个勤奋的例子,所以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啊)。

除勤奋之外,老张还有三个长处,使得他在学术界颇有声誉:一是经济学感觉不错,知
道什么时候什么问题是重要的。无论是80年代的市场改革、90年代的通货紧缩、这几年
的就业、汇率和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老张均十分敏锐地捕捉到了主题,占据了主动。当
然这和老张几十年来的人生阅历以及长期从事经济研究的经验是分不开的。二是文笔犀
利,从不拐弯抹角,故作委婉之语。该赞扬的就赞扬,该批评的就批评,且往往一语中
的,直击要害。凡看过老张书评以及其它评论文字的人对此印象尤其深刻。我印象比较
深的是他在《中国书评》上曾经发表的对林毅夫《中国的奇迹》一书书评以及他在历年
《中国经济学》丛书上所做的书评,均较有见地,可窥老张数十年积累之功力。三是涉
猎较广。说实在的,在中国能把研究水平和知识渊博这两项较好结合起来的真是不多。
绝大部分人博而不专,讨论问题天马行空,胡扯一气。更有人故作渊博状,利用中国经
济学分工不发达的漏洞以名人名言的堆砌骗取声名(这里不得不点一下汪丁丁的名字,
我实在不知此公凭借什么混迹于中国经济学界)。老张则在这方面把握得很好,对经济
学、历史学、法学和政治学知识的运用基本上都做到了针对性和逻辑性的统一。在他这
个年纪能做到这一步,在我看来真是相当不易。

除了学问功夫到位外,老张的组织能力也是可圈可点的。得意之作当数和茅予轼等人共
同筹建天则经济研究所了。该所已经成为我国最大、最优影响的民营经济研究机构。除
此之外,老张还和其它天则所领导一起,自2001年起组织发起每年一度的中国制度经济
学年会、组织编写历年的《中国经济学》丛书,以及负责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等
等。用熊比特的术语,老张也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企业家哟!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老张在经济学界的地位。一次我请老张在北大做学术讲座,很少旁听
的林毅夫不仅花了较长时间对老张做了详细的介绍(实际上也不需要他介绍,天下谁人
不识君?),而且从头听到了尾,最后还亲自开车送老张回家。得老林如此礼遇的,据
我所知中国经济学界唯老张一人(国外经济学家也仅老林在芝加哥的导师D.GALE
JOHSON让老林甘心承担起司机的任务)。

国内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印象小记(五)姚洋

和林毅夫、张曙光等人相比,姚洋其实应该算是晚辈了。从外表上看去,姚洋比较清瘦
,脸庞削尖,给人以十分精干的印象。人如其貌,现实生活中的姚洋也的确比较能干,
算是中青年一辈经济学家中较有成绩和影响的一个。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学界的资源称得上是“僧多粥少”。一方面,越来越多受过正规学
术训练的青年学子纷纷从学校里毕业,加入争夺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的惨烈竞争拉锯战
;另一方面,以往在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画地为牢的各路老神仙们仍然不遗余力地
渴望在新环境下“发挥余热”。前者给后者实际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后者却往往掌
握了实际资源。于是整个中国经济学界在“新”、“旧”两股力量的搏击中左右摇摆、
狼奔?嫱弧V?所以目前仍没有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很大程度既由于传统御用经
济学的土壤已经渐渐消失,同时也由于那些真正具有水平的后起之秀们的努力工作。姚
洋无疑是后者的一个缩影和代表。

按照我个人的总结,以姚洋为代表的中国中青年要一跃而成为中青年经济学家,以下几
个条件须臾不可缺少:
一是在有影响的、真正上档次的国内外学术刊物上(最好是英文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且多多益善。比如姚某人就在《发展经济学》(英文)、《经济研究》等中英文刊物上
发表了很多论文,这是其学术影响的基石。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要成为经济学家
,在好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就是“硬道理”。最近姚洋被推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学
术主任,说明他的学术成就已经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公认;
二是想方设法抢占学术阵地。我刚才已经说过,目前的学术资源大部分被老神仙们占着
。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评定职称、评选重点学科或博士点,要么是干脆走关系,
要么是由老神仙们或其弟子们聚在一起根据他们所定的种种标准进行评判。真正打破这
种局面,就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学术阵地,直接打破传统势力的垄断。姚洋在这方面走了
很好的一步棋,创办了《经济学(季刊)》杂志(实际上是以书代刊),自任主编。该
杂志的国内影响目前急剧壮大,有逐渐取代老牌明星《经济研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
单位已经把该刊当作职称评定的一级参考标准。这步妙棋一下子使姚洋影响大增。以至
于依我看反而使姚洋的冲劲下降了不少?D?D当你自己就守着一本刊物的时候,你还要必
要去拼命写东西吗?当然,这第二点说到底是以第一点为基础的。否则阿猫阿狗也都可
以办杂志了。对了,不断召集、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也是提高知名度的一个好办法
。但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
三是敢写敢说。学术论文要写好,但有些话常人不敢写、不敢说,你敢写敢说就会非常
引人注意。姚洋的文章,除学术性论文之外,还有不少著作和随笔。其中许多涉及一些
较敏感的问题。例如上个月在2004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上,姚洋就放了一炮,说应该停
止“农民工”这种含有歧视性的提法。结果当场就有人跳出来反对,现场颇有些火气。
但不管怎样,发常人之所以不敢发,想常人之所以不敢想,说常人之所以不敢说,甚至
做常人之不敢做,往往是人成功与否的临门一脚。姚洋在这方面其实还不算最敢做的。

最后还是要归结为勤奋。和朋友一次聊天,他说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众人之中,姚某人
实际上不算最聪明,甚至不算很聪明的,但他的勤奋程度在中心却是不亚老林。所谓勤
能补拙嘛,现在的成绩也算是对姚洋不断努力的一个报答吧。

当然姚洋也不是没有缺点。一是他海龟派的痕迹比较明显。细腻一点的人总能感觉到他
对待海外人员和本土人士态度有异。这大概是大多数海龟派人士的通病(姚为
Wisconsin大学农业经济系的博士)。我对他这一点也很不以为然。二是过于严肃。一
次MIT文理学院的院长来华访问,姚洋等作陪。这位院长先生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当着
众人的面讲起了黄色笑话。在场还有几个女老师,因此大家颇觉尴尬,多数人沉默不语
。只有姚洋用中文骂道:“傻逼”。最后有人打叉将场面糊弄过去了事。这要对象换了
个中国人,一生的梁子可就结上了。姚洋为人性格,此事可见一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 经济学 Wisconsin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经济学家 印象 小记

沙发
wesker1999 发表于 2008-5-6 21: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shang28在2008-5-6 20:49:00的发言:

二是过于严肃。一次MIT文理学院的院长来华访问,姚洋等作陪。这位院长先生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当着
众人的面讲起了黄色笑话。在场还有几个女老师,因此大家颇觉尴尬,多数人沉默不语。只有姚洋用中文骂道:“傻逼”。最后有人打叉将场面糊弄过去了事。这要对象换了个中国人,一生的梁子可就结上了。姚洋为人性格,此事可见一斑。

使用道具

藤椅
snowskysea 发表于 2008-5-6 21:1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写的很有意思,学习一下

使用道具

强帖留名

感觉姚洋是个很随和平易近人的人,不会强话也不会很激动,

余永定则是位天才数字记忆家,各类数据随手拈来,分毫不差,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各 位 大 虾 帮 忙 点 一 点 啦 , 拜谢 拜 谢 :)[url=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

使用道具

报纸
suanbao 发表于 2008-5-7 16: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挺有意思。顶一个!

使用道具

地板
liqihang 发表于 2008-5-7 19:3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谁写的?

指点江山啊,也得摆出大名才好。

过去的我是我,将来的我也是我,就是不知道,现在的我是不是我?^_^

使用道具

7
派克 发表于 2008-5-7 19:5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呵呵,很有意思的文章……

使用道具

8
wenfei218 发表于 2008-5-7 23:4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不错哦 看了有意思

使用道具

9
ttoonnyy11 发表于 2008-5-8 16:0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林毅夫,余永定,黄季
张曙光,姚洋

使用道具

10
hou9456 发表于 2008-5-8 16: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认识的多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