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充实每一天
3116 10

【想成为牛人必看|阅读版】10/19 [推广有奖]

顶级信息分享者

泰斗

43%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OKR(目标与关键结果)

首席投资人

悬赏学习

威望
11
论坛币
35147 个
通用积分
70715.2969
学术水平
11157 点
热心指数
11809 点
信用等级
11162 点
经验
80957 点
帖子
15076
精华
35
在线时间
482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2-9
最后登录
2024-2-26

一级伯乐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你想成为牛人吗?

想的话,那就必须读!

(阅读版)


【牛人专题】推出以来,受到较多坛友认可,接下来,除了资料分享外,准备推出新的分享方式。

由于本人工作需要,需每天阅读大量金融投资类资讯,本人团队从众多高质量微信号文章中筛选,推荐给我,我会再选择其中认为有价值的文章,发布在此,可谓优中选优。

现希望每天发布一汇总帖 与大家分享


大家阅读时点击帖子上方【只看作者】就可看到所有汇总内容

需要该类资讯的朋友可以订阅文库,【想成为牛人必须订阅|阅读版】



想成为牛人必须订阅

想成为牛人必须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与大家分享 大家分享 资料分享 金融投资 微信号 金融投资 文章 朋友 价值 资料

沙发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4-10-19 09:46: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雕爷:O2O的胜负手

“所谓战略,就是站在未来看今天”——这是我从曾鸣教授那里学到最重要的一句话。但什么是明天的样子?恰恰要分析昨天,然后下注明天,然后做好今天。正如同 BAT 三巨头,必须有时间先后崛起,这就是逻辑上的“昨天”——百度必然第一个崛起,因为他直接从信息广告赚钱,这并不需要太多相关行业的成熟,所以第一个实现将流量变现;而为啥腾讯慢一些呢?因为腾讯的模式是将流量导到游戏才能变现,而带宽速度,则是必须依靠别人,宽带不普及,是无法带动网络游戏热潮的;淘宝之所以最后,没办法,从支付到物流,到“诚信体系”,早十年没一个靠谱,必须得等慢慢成熟,活自己培育,不过等都成熟了,马云就成了中国首富啦……而且你看,越晚成熟的,收获也越大,市值越高。


  • 百度模式,我称之为“顺水推舟”;



  • 腾讯模式,我称之为“乾坤挪移”;



  • 淘宝模式,我称之为“无中生有”。



O2O 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成熟”过程。


最早成熟的,无疑和百度一个道理,纯信息的导流。例如大众点评网就是这样喽……将线上的顾客,通过信息手段,“顺水推舟”,导流到线下实体店,赚钱的方式,他们找到的就是团购。这个大家都看得懂,不多说。


目前正在成熟的,则是以“饿了吗”,“到家美食”等 APP 为代表,将实体餐厅做的饭菜,端到顾客家中——重点是这些餐厅原本并不开外卖,而他们硬生生帮饭馆送餐,期待着有一天大一统,挟天子以令诸侯,赚一个“乾坤挪移”的钱。


河狸家美甲有点像淘宝,第三个模式,不一定非得和线下实体店合作,干脆搞无店铺了,“无中生有”,将线下实体美甲店拆掉了,解放那些美甲师,干脆上门做美甲。当然,这个最慢,风险最大,劳碌事最多……未来,服务业被互联网颠覆得最彻底部分,就在这第三个阶段。


以上,是一个“产业成熟轴”,其实呢,也不太重要啦。


下面谈谈比较重要的:消费者决策端。


任何生意,只有牵扯到消费者的决策,才是比较核心的。所对应的,为啥有些 O2O 行业崛起那么神速呢?因为秘密在于——消费者的决策机制,是有巨大分别的。而且至少分为三个层级:


1、随机决策——即所谓“轻决策”,代表行业例如打车、保洁、足疗等等,这些行业的特点是低价、高频次甚至超高频词,消费者花几分钟即可决策,决策错了,损失也不大。而且服务提供者的水准差距不大,不需要刻意挑选,因为服务相对而言比较“标准化”。


2、斟酌决策——即所谓“中等决策”,代表行业比如美发、美甲、摄影、造型等等,这些行业特点是中等价位、中等频次,一两周到几个月一次,消费者会花上半小时甚至更多做决策、做功课、做挑选,为咩呢?因为把头发剪坏了,妈的一个月都很懊恼好不好?男人认为做坏一个美甲重要么?不重要,因为男人不美甲的……而女人则感觉做一手屎一样难看的美甲,是坚决没法出门的。而这些行业的特点是服务提供者水准差距很大,完全没有“标准化”可言。


3、审慎决策——即所谓“重度决策”,代表行业例如婚礼策划、房产中介、离婚律师……特点是一辈子不见得用几次,但用错了后悔一辈子。服务提供者的水准差距可以在天上或地下……甚至消费者都不知道该预期得到什么服务,毫无“标准化”的概念。好处是客单价真贵,随便一单就是上万元甚至几十万。


把这个列出来,一目了然,为何嘀嘀打车、快的打车那么快崛起?无他,轻决策标准特征嘛,低价位而且高频次。但是,这里面又有一个绝大玄机——轻决策的业务,都是平台方最难赚到钱的!因为就像我前面说的,服务相对“标准化”,而这背后所带来的就是,服务提供方(就是出租车司机、保洁阿姨)其实收入相近,都不愿意分成给平台方的。说难听点,就是您别想“剥削”他们。


你一旦想收费了,你就完蛋了。因为另一个平台免费,马上替代你。想想当年最大的电商平台可是易趣,因为最大,所以觉得收费也没事吧?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到今天,淘宝也不收费,且永不收费——收费的是天猫,而天猫的逻辑,就是我下面要聊的:


“行业边界”问题。


这是个更重要的话题了,接近我用的标题,“胜负手”问题了。这个问题搞错,或者懵懵懂懂,很可能接下来在 O2O 残酷的竞争中,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甚至,很可能搞半天,成了 8848 和易趣,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你当了铺路石,教育了行业和消费者,眼睁睁看别人当里程碑和首富。


边界分为“四轴”——先说第一个轴,是“行业轴”,以行业为轴心的发展与扩张。这个例子最多,滴滴、快的当然就是“出行用车”这个轴上的。法宝网就是一切法律服务的轴……秀美甲、嘟嘟美甲呢?则是围绕着美甲行业这个轴。(只不过秀美甲是想当美甲行业的大众点评网,为实体店导流;而嘟嘟美甲直接山寨河狸家,还没山寨明白,后面会讲。)


第二个轴,是“人群轴”。例如,58 和赶集,都是围绕着“蓝领人群”的轴,你看虽然他们俩家上面开展着无数业务,但无论招聘、二手货还是找保洁阿姨、清洗油烟机,都是侧重蓝领人群的。而我们河狸家,其实也是“人群轴”上的产物,我们的战略是“一线城市白领女性美业”。简单几个词,勾勒的却是一个人群,而非一个特定行业——美业其实挺大的啦~ 有一天河狸家出摄影,你可千万别奇怪,因为我们把女性写真摄影定义为美业里面的。


第三个轴,是“场景轴”,代表 APP 是叮咚小区、小区无忧、爱鲜蜂等,业务也很繁杂,人群难以特定,核心是:服务于特定区域,基本是小区范围内,场景为基本定位。


第四个轴,是“团购轴”,呵呵,这个基本上也可以算“资源轴”……凡是可以提供“券”的行业,大众点评、美团都在参与着,这个自行脑补即可。


说完这四个基本轴心,再结合开篇一坨坨的丰富信息,我要下判断了。


我称之为“四个打不过“。


1、“低频”打不过“高频”;

2、“通用型”打不过“专家型”;

3、“羊毛出在羊身上”打不过“羊毛出在猪身上”;

4、“垄断消费者”打不过“垄断服务者”。


第一个最好解释,在 APP 时代,打开频次高,依然是铁律,相类似的“决策机制”和“行业相关性”之下,谁频次高谁活下来。在这一点上,我就看衰所有目前的“代驾”行业,举例来说,你不能把滴滴、快的单纯看成“出租车行业”,你看,他们现在已经开始侵占到“专车”领域了。然后呢,分分钟会介入到“代驾”领域——对 99% 的普通人而言,打车加找专车的频次,远远高过酒后代驾的频次,更关键的是,难道所有出租司机不能把出租车停一边,然后临时当个代驾么?只要价钱合理,还省油钱呢。


当所有的“X 代驾”行业都至少 15 分钟甚至半小时才能来人给你代驾的时候,滴滴快的他们 3 分钟内就能来个司机,而且更便宜,你用谁?行业相关性完全一致,心智相关性完全一致,都是随机决策领域,来个熟练司机就好,帅不帅的没人在乎,而且出租司机恐怕比莫名其妙有驾照的人更靠谱吧?……所以恕我直言,就像当年过于垂直细分的乐淘和好乐买,在卖鞋领域打得不亦乐乎……最后,也不用分胜负了——淘宝持续做大,不知不觉就把那两家给碾压不见了……你的核心业务在别人的“行业边界”之内,且你是低频人家高频,记得三体语么?“我毁灭你,但与你无关。”


这时你一定会问,那易到用车呢?易到是典型的“出行用车”领域啊!对,我要说的就是,易到符合我说的第二个定理:“通用型”打不过“专家型”。


我刚好同时是滴滴和易到的用户,所以我非常有发言权:当我临时随机用车的时候,肯定滴滴更好使,他们总能最快时间派来出租车或专车,可问题是,有时候我出差外埠城市,商务用车时,还是要顾及面子的,这时,车型好坏、车况如何、司机服务品质,就都是我在乎的细节了——价格这时倒不太敏感,我数次体验的结果是,易到在商务人士用车层面遥遥领先。


注意——这时,我从“随机决策”过渡到“斟酌决策”了。


别小看这个过渡,这就是我常说的为何给家里请个保洁和给家里请个月嫂完全是俩行当!因为你所关注的重点完全不同,说得更粗暴一点:干得好保洁的公司绝逼干不好月嫂!反过来也成立。因为,“通用型”企业必须关注市场份额和成本控制,这些倒推起来,是一整套企业内功和理念的成型,一旦厮杀起来,和相同定位的对手们,必须强悍才行,可越强悍,越难转型……“专家型”企业,往往不够强调成本控制和份额,但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理解——比如我商务用车的时候,易到所关注那些细节——则无以伦比的细腻与贴心,体现易到在“用车的斟酌决策”人群中无可撼动的一面。


第三点啥意思呢?“羊毛出在羊身上”打不过“羊毛出在猪身上”——说说我们河狸家好了,目前有不少山寨者抄袭河狸家,但有趣的是,他们好不容易从传统实体店挖来的美甲师,没多久,就辞职跑来河狸家了……为啥?因为河狸家的平台完全不收佣金(且承诺永远不收),而且倒贴美甲师很多钱,比如各种培训、设备、甚至养老保险……而那些山寨河狸家的上门美甲,主要就是想赚佣金抽成啊,这一比较,难怪美甲师跳槽——河狸家赚什么?未来的钱。现在赔几个亿,但未来中国美业几千亿的份额中,有太多赚钱的行业啦……


第四条,主要是针对“斟酌决策”和“审慎决策”领域的。在这两个领域里,服务的提供者差别太大了,坏的服务只能加速平台的死亡。而好服务呢,则不可能像找保洁阿姨那样培训个三天就可以上岗(谁还不会打扫家务呢?我都会!),可你随便找个人当月嫂试试?


一不留神,发现码三千多字了。虽然还有些细节没展开,但我想,大的格局分析也就这些了。O2O 接下来几年的“胜负手”,应该跑不出这些基本逻辑的梳理啦!至于谁输谁赢,就是在上面那几块大框架下,比拼发展速度、融资节奏、团队执行力等……但毕竟,有些 O2O 团队“出发点”现在看就已经错了,千万留神,就仿佛早几年老周你熟悉的淘品牌“麦包包”和“绿盒子”,团队和融资(数亿)都很牛,但战略选择出了大问题,一个品牌商,跑出淘宝做独立官网,结果输得一塌糊涂……


企业领导者,还是要学习一点战略的,万一赌错方向呢?


战略错误,耽误的可不仅仅是 VC,还有无数小伙伴的前途与希望。所以想到这里,我决定把这封信,单独发出来,希望给更多创业者一点点战略思考上的帮助。


使用道具

藤椅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4-10-19 09:57: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传感化的,一个传感器背后就是一个行业

2009 年时,雄心勃勃的惠普曾经做了这样一个项目地球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for the Earth,CeNSE),想要给地球做一个全面的体检系统。这样雄心勃勃的愿景背后,就是一个十亿级传感器的梦想。


智能硬件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就受益于智能手机带来的传感器廉价普及的红利。Nest 热卖背后是温湿度、红外传感器的廉价,Jawbone 、Misfit 兴起背后是重力传感器的普及,受资本青睐的无人机也是在陀螺仪、电子罗盘、GPS 传感器成熟后崛起的。每一种传感器的背后,都有可能是一个新的行业、新的机会。


前几天做《手环、插座之后,小米要洗牌的下一个市场是什么?》报道时,知情人士就提到了传感器就是影响空气净化器的关键之一。准确的数据,才是智能的基础。不过,现在大多数的空气监测器和空气净化器,为了降低成本,采用的都是夏普或神荣的粉尘传感器,只能提供区间数值颗粒物浓度,再通过算法来估算 PM2.5 的数值。这样的智能怎么看都觉得“不科学”。最近有做空气净化器的创业者推荐了攀藤科技,他们就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也和攀藤科技的创始人周志斌聊了下。





攀藤告诉36氪,目前市场上工业级别的采用激光粒子计数工作原理的 PM2.5传感器中,他们是唯一能兼顾准确性、一致性、量产的厂商。这方面的优势主要是通过硬件与软件算法结合实现的。(因为涉及到商业机密,攀藤表示暂时没有办法公布更详细的原理)。除了测 PM2.5 的传感器,攀藤还会量产推出甲醛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


那像攀藤这样的 PM2.5 传感器又会怎样改变这个行业呢?现在空气监测类和净化类的产品售价差别还挺大,以监测类产品为例,这其中的差别往往就在传感器。墨迹的空气果之所以卖到 999 元,其中的 PM2.5 传感器价格的对外报价是 400 多元;海尔的甲醛测试仪售价 599 元,使用的甲醛传感器报价也要 200 多;大部分空气净化类产品使用的都是夏普的粉尘传感器,很难测出具体的数值,所谓的智能也就多多少少有些“伪智能”的味道了。




跟一个做半导体产业链投资的朋友聊天,他也谈了下自己的看法。像攀藤这样的模块厂商,优势往往会建立在销售和技术的支持能力上,而对于一家做 To B 的公司,这个能力还不足以形成长期的优势。另外,模块厂商算不上附加值很高的环节,毛利还比较有限。攀藤告诉36氪,不少国内做空气类智能产品的厂商已经下了订单或者正在测试攀藤的传感器,接下来攀藤很有可能能积累大量的环境数据,或者用来做数据的挖掘或者开发成 API 接口对外开放。不过,有一点我还挺有疑问的,那就是占据了模块资源的优势,攀藤也有在考虑做 To C 的市场,反而有可能弱化他们在 To B 市场的优势。


PM2.5 传感器只是传感器世界里的沧海一粟,带给行业的肯定也不仅仅是空气监测类产品的价格下调、产品普及。以国内为例,雾霾天气严重,PM2.5 威胁人体健康,虽是不争的事实,但大部分普通人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个原因就是意识不到这其中的严重性。当怵目惊心的数字可以呈现在用户眼前时,带来的震撼和关注肯定是巨大的。此前有报道称,芝加哥市将在今年夏天实验性部署约 50 个“路灯传感器”,用于采集公共部门所需的多种数据,空气类传感器只是打开了“智慧城市”中的一个小窗口,而像 CeNSE 这样的项目则是智慧地球的必经之路。


未来的世界,一定是被传感器覆盖的世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将会搜集地球上的各种数据,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这个世界处处可以被量化、实时可以被感知。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再次被改变,就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一样再次带来商业模式的巨变。也许,未来每一个移动传感器背后都是一个数以百亿的产业。


那传感器的机会在哪里?我觉得传感器最重要的载体也许不仅仅是这些智能硬件,性价比已经拼到高原期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端设备则很有可能借助于传感器重新焕发生机。移动终端上每增加一个传感器,都很有可能孕育出一个全新的大市场。





使用道具

板凳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4-10-19 10:31: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导读:截至2014年9月,全球共有69家千亿美元以上市值的超级公司,主要分布在美、欧、中三大经济体。尤其是美国,以33家之多占到超级公司总数的将近一半。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样的超级公司图谱,是全球经济竞争力的缩影与投射


作者:曲强/首发于《21世纪经济报道


阿里巴巴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的风光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线,而有关其公司市值超过排名其后的腾讯与百度之和的相关话题,在互联网业界远未停歇。如果我们把视线拓展至互联网、拓展至中国以外的地方则会发现,高市值公司——尤其是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超级公司”——的地理和行业分布情况,蕴含着工业革命、产业变迁、经济发展、国家崛起等一系列问题的密码。


截至2014年9月,全球共有69家千亿美元以上市值的超级公司,主要分布在美、欧、中三大经济体。尤其是美国,以33家之多占到超级公司总数的将近一半。工业革命发源地的欧洲,紧随其后,占据21席——不过大多是制造业企业,而没有一家IT、互联网行业的新经济企业跻身这一“超级俱乐部”。排在第三位的中国,有9家大鳄跻身千亿美元市值,除了台湾的台积电,其余8家大陆企业中,6家为央企巨头——中移动、中石油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另两家则是互联网“新贵”,腾讯和阿里巴巴。

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样的超级公司图谱,是全球经济竞争力的缩影与投射。



1. 美国:光荣与梦想两百年


将世界上所有1000亿美元市值以上企业罗列出来,美国以30余家之多独步宇内(全球约70家左右市值过千亿美元),欧洲,中国分列二三位。从千亿公司平均年龄可以明显看出,美国、欧洲、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个梯队。


从1784年美国银行前身马萨诸塞州银行创立始,至2004年Facebook网页上线,美国在此220年期间,平均间隔6年便会涌现一家立足全球市场、改变社会组织模式、革新人类生活、市值超千亿级别的伟大企业。


通过统计发现,美国千亿以上市值公司平均年龄接近百年这与美国已持续百年的经济龙头地位不谋而合。自美国1894年开始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后,全球第一强国的宝座一直未有更替。


美国千亿市值企业中,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有14家,如宝洁、强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PHILIPMORRIS烟草、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等——从名单中隐约可看出,那是工业化和消费迸发的黄金时代。十九世纪中后页,正处于美国南北内战及内战后期,在此期间,1884年美国全面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于1894年开始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到一战前夕的1914年,美国纸业、化学、石油工业、汽车已形成巨型产业。


另外,经济繁荣,美国人充分就业和各阶级物质水平日益提高,洛克菲勒成为美国第一位亿万富翁,1914年全国人均收入已达到567美元。1914年,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国,年总产值大于英国、德国和法国三个主要参战国的总和。全面工业化与消费社会形成,为美国千亿市值企业奠定了成长的土壤。


美国千亿市值企业的另一高潮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特尔、微软、苹果、甲骨文、思科、高通、谷歌等IT巨头纷纷崛起。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与德国分庭抗礼的话,那么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美国则是绝对的全球领导者。美国的这些千亿市值公司带领了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据统计,在20世纪,全球GNP增长了20多倍,科技进步的贡献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60~70%之多。


除了制造业和IT产业之外,以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伯克希尔哈撒韦等千亿市值巨擘为代表的美国金融业,同为世界翘楚。正是美国资本市场推动美国顺利完成工业化浪潮,扩大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并助推实现了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向新经济成功转轨。目前,美国仍然拥有世界金融体系中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市值占到全球资本市场总市值的50%,“没有华尔街,就没有美利坚之辉煌”。


2. 欧洲:辉煌渐成往事


欧洲过千亿市值公司的历史,可上溯至1366年比利时英博啤酒公司创办,这也是过千亿市值公司中最为“年长”的公司。随后,1688年德国默克公司成立、1715年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成立……由此可见,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奠定了欧洲资本主义崛起的开端,促使了欧洲政治经济单位进?结构转变,地理扩张使得欧洲大陆与世界首次实现融合,全球市场开始形成。


在欧洲过千亿市值企业名单中,先进制造业(汽车、机械、生物医药制造等)占据较大比例。例如德国大众、戴姆勒、西门子、法国赛诺菲集团、瑞士诺华、英国葛兰素史克等。目前,欧洲制造业占整个GDP约20%。欧洲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的发源地,其先进制造业一直引领全球制造业风潮,是真正强大的“高价值制造”级别的世界工厂。“高价值制造”,是指应用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创造持续增长和高经济价值潜力的产品、生产过程和相关服务。


新时代,欧洲仍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国家竞争力核心。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这是《高技术战略2020》中十大未来项目之一,被认为是继蒸汽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以自动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和工业设计等多方面内容,旨在开发全新的商业模式。


遗憾的是,欧洲千亿市值上市公司中,无一家IT企业。Internet无国界,美国互联网已经主宰欧美互联网领域,欧洲航海时代的荣光似乎已经渐行渐远。


3.中国:央企的力量


中国千亿市值公司平均年龄38年,恰恰印证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果。1978年至今,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6%,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13年第2位,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978年第23位上升到2013年第2位。


中国大陆共有8家企业市值超千亿美元,分别是中国移动、阿里巴巴、中国石油、腾讯控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国情决定,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企改革在其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三十年的国企改革中,传统国企被诟病的僵化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中国国企改革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推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以来,国有企业尤其央企开始步入合并重组及上市的资本运营轨道,其资本化进程开始加速。由此,国有企业中的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等进入全球最赚钱的十大企业榜单。


4. 千亿市值企业行业分布


千亿市值行业分布十分集中,IT、金融、生物医药、能源化工、零售快消五大行业已占据85%的数量。作为目前世界经济支柱的此五大产业,拥有足够大的行业空间和土壤去孕育这些巨无霸企业。


再往下细分来看,会发现这“五朵金花”中的四朵——金融、生物医药、能源化工、零售快消行业,正面临成长的烦恼。因为大部分千亿市值公司已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占据绝大份额,甚至已达到部分饱和的情况,开始遭遇成长天花板。有文章统计,近50年来,全球再没有孕育一家顶尖的汽车、飞机、机械、石油、化工等顶尖跨国企业。传统行业格局已定,垄断巨头已经将市场份额瓜分完毕,行业现有格局很难通过自身内生性增长打破。


然而,与传统行业略显寂寥的局面相比,得益于全球信息互联网化浪潮,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应用高速扩张,全球IT市场甚为繁荣火爆。以IT企业为核心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为例,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纳斯达克指数整体涨幅超过50%,甚至已经逼近2000年全球网络泡沫时5000点历史高位。美国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企业继续维持行业领头羊地位,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仰赖国内巨大用户群体,后来居上,目前也进入全球互联网第一梯队。


在全球IT行业整体景气的表象下,行业内部裂变和分化正在发生。按总市值排序,可以发现,IT互联网企业、消费电子等面向个人消费的终端服务成为IT行业“皇冠上的明珠”,而上游企业——IT硬件半导体却处于行业市值的下游,面向企业级应用的传统软件服务提供商IBM、甲骨文等,也再难重演上世纪末IT行业内绝对领先者的荣耀。


IT行业内市值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正是IT行业面向主体正由企业消费转向个体消费,也反映了IT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终端的迁徙趋势。IT行业竞争重心由基础技术平台转向各类应用平台,IT行业已进入新创新时代,社交网络、电商、大数据等代表着全球IT产业未来风向。


使用道具

报纸
cherubiclee 发表于 2014-10-19 11:15: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地板
273409216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4-10-19 11:30: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飘过。。。支持

使用道具

7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4-10-19 15:11:3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市场情绪是持币者和持筹者的情绪行情拉升初期,题材形成初期,资金疯狂拉升,个股强劲,赚钱效应明显,持币者进场参与欲望强烈,赚钱欲望骤升,做多的好时机,买入机会的时机。

行情尾声,题材消化末期的落袋心理,题材夭折节点的风险规避心理,行情走弱削弱赚钱效应带来的避险心理,此为持筹者的情绪。

    两种情绪像阴阳鱼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替,相辅相成。随时机会成为风险,随时风险也成为机会,买入机会,是第一时间上车,享受做多情绪带来的盛宴,而卖出风险是第一时间规避掉恐慌心理带来的风险的持续。超短的手法的更大作用不是买入机会,而是卖出风险,使本金安全。
        

    而买入机会手法多样,赚钱都是做多情绪持续发酵的果实。

    如果来解释养家说的市场情绪,那就是做多和做空的情绪,持币者和持筹者的情绪,为何要做牛股??因为情绪总在变化,多转空,空转多,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牛股是市场情绪最极端的表现,方向性更确切,确定性更强,所以,风险最低!
      
    超短交易,就是要的一个短期的确定性因素。虽然会长出错,但是交易思路不能错。超短,就在最强的标的中寻找A神的大众情人,就是这个原理。养家说要搞龙头,就是搞最强的,A神说要做就做大众情人,都是对市场情绪的高度总结。而市场情绪归根还是人性,还是人,持币者和持筹者的情绪的转换。

    妖股牛股都是走出来的。启动初期不能判断,题材多大级别,可以根据政策和带来的预期有个预判。但是能走多远也是市场决定的,市场情绪决定的,除非政策性的。任何一个市场本身走出来的题材,都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市场情绪和外界信息的结合,是在不断的买卖双方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在不断的持币和持筹的心理博弈和期望失望中 走出来的。

   

    在我看来,进攻手法很多,但是现在的主流游资都是围绕题材在做,不论,埋伏,低吸,追涨,打板,都是进攻的手法,做多就是进攻。至于龙头,是进攻中的极端情绪的体现!

    攻守兼备,要建立在对市场进攻路线的认知上,线路明确就是进攻满仓赚大钱的时候,而线路不明确的时候,则是轻仓试错,甚至观望的时候。
    风控可以用仓位来控制,也可以用操作频率来控制,但是超短,完全的空仓,我觉得对很多人不太可能,因为要不断的感受市场的情绪。      

    关于龙头的认定。我个人觉得,引导了概念或者板块启动,点燃了大家做多热情的首只股或者人气股,具备龙头的特质。
    我喜欢资金炒作路线非常清晰的题材,有时候为了理清路线,做了很多功课,这样的题材上车赚钱的确定性更高。
     龙一龙二切换,是因为一个拉的高了,市场参与度难免会有限制,因为空间会越来越低,引导资金难以吸引更多的合力盘。 这个时候,拉龙二,因为龙二相对起涨空间小,市场参与度会相对充分,容易全身而退。
    而龙头不需要动用拉升的资金,仅仅跟风资金就足以完成筹码的派发。
    但是有一点,最后题材股 往往死的很惨,这可能也是为何很多游资做超短的原因。 因为击鼓传花的游戏,很可能自己接的就是最后一棒。
      
     分享一句话:涨停板追板操作,追求的是高买高卖,频率上不快不行。90%以上的操作都必须第二天结束。 (快进快出不YY,因为底仓不安全赚一把就跑)      

    关于打板,我不是一个十足的打板狂人,我觉得超短的核心,是在强势股中做搬运工,手法不局限于低吸追涨和打板。    只要市场交易的标的有足够的容纳性,低吸一样牛逼,但是之所以很多游资喜欢在涨停板上交易,一个是有足够的筹码可以吃;另外一个,我觉得就是我认为的确定性机会,因为此刻能够更明白的看到资金的态度,所以有时候,宁愿牺牲当天10%的利润,甘愿跟随在板上吃货,排队。 打板很多时候小赚小亏,魅力不是次日冲高的几个点,而是很有希望吃到主升浪!

    学习赵老哥的时候,有一句话记忆犹新,涨停打开后的第二次封能看的到的是资金的态度,所以,不存在好板烂板,用一样的心态去对待。符合资金炒作主线的都是好的标的,我在8-1操作的 600397  ,烂的不能再烂,但是符合了当时的炒作路线,幸运的活着走了出来。
      

    这个问题不需要去刨根问底,资金进来就是要赚钱的,没有只涨不跌,也没有止跌不涨,但是微妙的是,绝大多数股票你只能做多赚钱,怎么做多?如果都是抄底的心理,那是很狭隘的,大家都来抄底,谁来推高股价?只有市场合力,一部分资金共同推高股价,才会产生赚钱效应,资金不断接力才会酝酿大行情。

    任何一个价位都会有资金参与,但是并不一定会产生赚钱效应,只有大家的情绪一致,积极做多,才会有赚钱的机会手法不管如何,其实都不应该受到鄙视,我曾经在一个群,因为打板手法被鄙视为傻逼,但是我资金一直新高,而那些“聪明人”,喜欢坐轿子的人,总做轿子的人,现在还在鄙视我这样的傻逼。

    股价是做多情绪推高的,推高做多情绪才会产生赚钱效应,才会有钱赚,这是个心胸问题不必斤斤计较,积极的参与到做多的情绪中。asking说的对,这个市场,永远是反应快的赚反应慢的钱,前辈总结的很好。

    我实在觉得技术派的  支撑压力 各种指标 不可信,没有一套系统可以去预测市场,更不可能精确。行情行的时候,任何技术似乎都很牛逼,行情差的时候,任何技术似乎都会失灵,既然这样,说明研究方向是出了问题的。
    资金从小做大的牛逼人,游资,基本不会去讲技术,如果谁讲了,我觉得是在忽悠,或者没大成。
    这就是个博弈市场,随着高智人群越来越多的参与,随着牛逼资金越来越多,博弈也越来越厉害。

    其实 我发现 我很多打板的操作,如果持有,最后都是一波  我很奇怪。 不过仔细想想,也确实可以从逻辑上说的通  比如我首板打的2405 首板打的2395 首板打的2183 等等。 我觉得关键一个问题 趋势中的突破,而且2405 我一个小账户靠持股居然也吃了20多个点的收益,然后我总结为 趋势 +位置 +未来故事吧。

    至于标的,我觉得就是不要想当然做。找标的,波段持有,本身就耗费时间,时间成本比较高,如果不认真的找,费时费力不落好。标的不一定是热门题材,但是要符合未来某段时间内的炒作 或者长期业绩的利好,   长期业绩利好就是高成长的一部分。这个也符合大资金运作(非游资类短线资金)的思维   国外风投要的就是高成长。该从资金的角度去考虑,未来会不会有故事讲出来?比如资产重组,比如业绩增长,比如会在某个时期有对应题材炒作。比如 符合社会发展或者经济发展的趋势的(还是一个顺势而为),政策落实到实处,没爆炒而又能实实在在落实到业绩上的。

   

    条件归纳出来,剩下的就是筛选了。波段找牛,趋势决定,要考虑时间成本,没走出来的就不看 ,左侧交易不去做,和打板一样,做确定性的机会,继续走好,继续加仓。
    作为一个趋势交易的自我标榜者,我愿意合力做多,而不愿意耍小聪明,吃在最低位,当然,主要我没本事。尽可能做确定性机会,这个不管波段还是短线 我觉得都适合。

      作者:扶苏


使用道具

8
bingse400 发表于 2014-10-19 15:54:0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ding................................................................

使用道具

9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4-10-19 22:15: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点拾原创

一年一度的中国电商大促销节日--“双十一”即将来临。阿里和其他的电商正紧锣密鼓准备中,我们相信又一个销售神话即将诞生。特别是在阿里巴巴完成纽约上市后,第一份双十一销售数据对于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显得尤为重要。尽管美国也有圣诞购物季,但双十一却是阿里巴巴发起的一个中国特色虚拟节日,也足可以见阿里及中国电商的影响力。其实不仅是双十一,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巴巴成长的历程,并不能与大洋彼岸的电商巨头亚马逊或者ebay完全类似。

比如两者的商业模式就存在本质差异,近年来的新业务重点和打造的生态圈也有较大区别。两者曾经都有一个共同的竞争对手:ebay(易趣),而且都赢得了对ebay的战争。两者的创始人马云和贝索斯都是极具战略视野和个人魅力的卓越企业家,但具体风格又有不同。未来两者必有一战,但大战略方向的差异仍会使得两家公司都具有仍然广阔的空间。

数据:阿里全面占优

1995年,贝佐斯在西雅图创立了亚马逊,4年之后,马云的阿里巴巴在杭州成立。两家公司过去的增长速度都是惊人的。亚马逊的收入从2005年的85亿美金增到了2013年的745亿美金。如果从成立的1995年开始计算,亚马逊的年收入复合增长增长率CAGR达到了94%。淘宝的季度gmv从2011第一财季的1140亿人民币增长到2014第一财季的3420亿人民币,天猫的季度gmv从2011第一财季的170亿人民币到2014第一财季的1590亿人民币,在此推动下,阿里的收入规模也从2012年的32亿美金增加到了85亿美金,净利润更是从不到7亿美金大幅增长到38亿美金。

根据IDC数据,阿里平台2013年的商品交易总额达到了2480亿美元,远超亚马逊的1160亿美元,甚至比第二名亚马逊和第三名ebay的总和还要多。

这使得阿里一上市超过了2100美金市值,并创造了全球历史规模最大的IPO。全球科技互联网公司中市值仅次于苹果6000亿美金、谷歌4000亿美金的规模。阿里市值约等于中国互联网另外两大巨头腾讯(0700.hk,约1400亿美金)加百度(BIDU,约750亿美金)的总和,也超过了美国两大电商亚马逊(AMZN,1400亿美金)和ebay(EBAY,600亿美金)的市值。

市场环境大不同

即使论市场份额,阿里也是远远领先于亚马逊。阿里在中国电商的市场份额高达80%,是无愧的中国电商之王。

但这其中的原因和中美商业生态环境有关。我们知道,互联网改造一个传统行业的特点是,如果这个行业越传统,越落后,效率越低,那么互联网的优势就越大,越可能颠覆。相反,如果一个行业本身已经发达,那么互联网渗透的效应就反而不明显。

这在中美的互联网行业对比中非常明显。比如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发展环境和速度甚至比美国更好,就是因为美国线下传统金融已经非常发达,信用卡支付非常便捷,而中国不是。

同样,在商业零售领域,美国传统线下零售高度发达,因此美国电商对传统零售的优势反而没有中国那么明显。我们可以看一组基本数据

数据来源:中信证券

而且,中美的电商形态存在较大区别。美国一开始就是自营电商为主。而淘宝作为中国电商的领导者,一开始就是C2C的平台模式。另外,我们看到,美国前十大电商中有很多传统零售商或者商品提供厂家,而中国电商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互联网公司。这其中很大原因是在于中美两个国家商业生态的区别所导致的。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按GMV计算份额

商业模式的差异

阿里巴巴自开始就是纯平台模式,没有自营商品和库存。无论是C2C模式的淘宝,还是后来B2C模式的天猫,都是第三方卖家在淘宝或天猫上开店,阿里巴巴从来不自己生产商品,也从不自己经营销售商品。


在线广告是淘宝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广告形式有多种:效果付费(P4P)广告、展示广告、淘宝客推广、店面装饰费(旺铺)等。而天猫可以形象的理解为线上商业地产,收取佣金。因此阿里在通过搭建平台,获取了庞大的流量,继而在淘宝和天猫两个不同的平台上变现。


反过来看亚马逊,公司以自营图书起家,逐渐拓展至媒体、家电3C。后来引入第三方平台销售,2013年公司自营销售60%,第三方占40%。亚马逊依靠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互联网流量、IT能力向用户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公司同时提供云计算服务(AWS),收入中18%来自服务(毛利率高),82%来自商品销售。由于贝索斯的低价理念和自营销售模式,公司自营产品销售根本做不到盈利,盈利必须靠开放平台和服务。


所以亚马逊和阿里的收入结构中,仅有第三方平台服务是类似的,而亚马逊没有淘宝的广告收入,阿里的云服务收入相比AWS还相对较小,特别是收入所占比例很低。


相比阿里,亚马逊在物流中有较强竞争力。公司在全球运营101个物流中心,仓储总面积达629万平方米。

曾经共同的对手:ebay

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淘宝对ebay是最为经典的屌丝逆袭案例。2003年eBay完成对易趣的全资收购(02年收购40%股份),而阿里巴巴上线淘宝,正式进军C2C零售业务。两者对决开始。与eBay照搬海外市场佣金收费模式不同,淘宝从一开始就坚持免费政策(阿里的B2B业务的现金流和利润是其强大支持),吸引大量卖家入驻,SKU数快速丰富,而eBay易趣直到2008年才宣布免费。


本土化和接地气的运营和用户体验则是淘宝取胜的关键所在:小商家集市模式VS二手拍卖模式、支付宝担保VS银行转账、推出阿里旺旺鼓励沟通VS禁止买卖双方交易前沟通等,这其实是为什么所有国际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


2003年eBay交易额8.4亿元,淘宝仅0.9亿元;到了2007年上线天猫前,淘宝交易额已达到433亿元,而eBay仅40亿元,被远远甩开,阿里巴巴将ebay彻底赶出了中国。

在美国,易趣的二手拍卖模式也曾对亚马逊的自营电商模式产生冲击。但依靠贝索斯强调极致用户体验和超强的执行力,亚马逊采取多项措施应对ebay的挑战。例如亚马逊的marketplace第三方模式一开始就是为了对抗ebay而启动的。亚马逊依靠自己的物流优势推出亚马逊prime会员服务,一键下单服务,不断扩充的品类和SKU,加上一直以来的低价,让消费者觉得再也不值得等待7天去看自己努力低价竞标的行为是否成功,而是可以再亚马逊享受快速购买带来的便利与确定性。

在亚马逊不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提高供应链效率,专注提升用户体验的时候,ebay高管到处扩张,2005年收购skype,2007年收购了在线票务网站stubhub以及一系列的分类广告网站,其主要业务却慢慢出现了萎缩(其唯一值得称道的收购是2002年收购艾伦马斯克创立的paypal,马斯克在卖掉paypal后又创立了space X和特斯拉汽车,巧合的是,马斯克探索宇宙的兴趣和亚马逊贝索斯的理想很相似)。终于在2008年ebayCEO惠特曼离职。就是在2008年,ebay股价下跌50%, 亚马逊市值也第一次超过ebay。2007年,亚马逊销售额是148亿美元,而ebay是77亿美元。

创始人的风格特征

马云对阿里巴巴而言是创始人,是董事局主席,是精神领袖,甚至是一切。马云在中国也是最具知名的企业家,外表独特,经历曲折,但如今是中国首富。极其演讲口才,英语倍儿溜,又曾经在国内外引起诸多争议。曾经数学考1分,曾经不懂电脑,却最懂中国的互联网和最有战略眼光。马云爱太极拳,喜欢武侠小说,阿里巴巴内部都有花名,马云自己就叫风清扬,会议室都按照武侠小说命名。总之,马云是一个典型的公众人物。


贝索斯与马云一样拥有巨额财富(两者的身家都超过了200亿美元),贝索斯也是个风格极其突出的人。有人说,亚马逊的战略是贝索斯一个人建立的,公司的员工都是贝索斯喜欢的员工或者能够忍受贝索斯的人,负责执行他的战略。马云的核心理念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贝索斯则执着于提升用户体验,因此亚马逊从来都是低价,甚至亏损销售,并引起来供应商的抵抗。


在创始人独特风格和控制下,阿里和亚马逊都是让资本市场又爱又恨的公司。阿里B2B业务在香港上市曾经引起轰动,但最后低价退市又让香港投资者抱怨不堪。之后支付宝的股权转移事件更是让马云陷入了信用风波。然而对于这么一个中国电商巨无霸,美国股市还是不能拒绝这个诱惑,马云路演和超额认购的盛况可见一斑。


贝索斯同样如此,只不过方式不一致。亚马逊每年的销售高增长和良好的用户体验,让华尔街分析师们总是对亚马逊未来盈利充满预期。然而,每次接近盈利的时候,贝索斯就会告诉你们,兄弟们,我们又有一个新业务,它充满前景…但是必须要先投入很多…;从亚马逊的prime会员服务到AWS服务,kindle阅读器,直至最近的fire phone,都是如此。


贝索斯同样兴趣广泛,但边界定义的更清晰。比如贝索斯热爱火箭,探索宇宙,于是他还有一个私人公司叫Blue(蓝色起源),发射过发行器,跟NASA有过合作,但这不是在亚马逊上市公司的体内。而当马云想起足球时,五分钟就决定买了广州恒大,并且这是阿里上市公司买的!而如果你去看所谓的生态圈,马云和阿里买的公司种类相当丰富,而贝索斯的收购和战略则相对清晰。

数据来源:阿里招股书,中信证券


马云很明确的表示自己一直是在做生意或者帮助人做生意,贝索斯却一直很不喜欢市场认为亚马逊是一个零售商,而希望自己公司是一个技术公司。因此,亚马逊一直费尽心机研发各种技术,比如搜索。AWS和kindle的出现终于让贝索斯可以在硅谷一众科技公司面前扬眉吐气了。


未来

阿里上市后的三大战略是农村、国际化和数据。其中两大战略都会跟亚马逊发生竞争。天猫国际、速卖通,亚马逊开通中国直邮,两者的跨境电商业务已经直面开展。数据方面,AWS已进入中国,阿里云则是马云继电商、金融之后的第三大核心支柱。


但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国家,有足够的空间让两家电商巨头共存。尤其是马云的下一步重点应该是刚刚成立的蚂蚁小微金服,支付宝、基金(余额宝)、小贷、网商银行、保险等。而贝索斯?我们期待他下一个伟大梦想计划。


使用道具

10
zpf507 发表于 2014-10-20 12:07: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kankan    kankna    kanan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