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专家们普遍表示,目前对于热钱的所有研究均为理论估值,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大量热钱并已形成对我国金融安全的隐患。
那么,如此巨额的热钱是如何进入我国的,它们正流向哪里,我国又该如何应对这场博弈难题?值得深思!
估算:采用新模型
张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强调,其此番研究结论之所以会与其他机构的数据出现差异,主要是模型假定有所不同。一是丰富了对热钱内涵的定义,将热钱在中国的盈利,也就是高达5000多亿美元的数额,也算入热钱本身的范畴;二是对热钱的估算时间,一般是从2005年计起,此次研究则将起始时间前移至了2003年;三是在推算过程中采取了高估原则;四是在对外汇储备增加额进行调整时,还综合考虑了汇率变动、储备投资收益、央行对中投公司的转账等一系列因素。
来路:易借道外贸
日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海洋向本报记者表示,热钱通过外贸进入我国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例如,可以通过虚假贸易、不合理报价的手段来向外汇管理局申请较高的核销数额,从而将多余的部分转投资本市场。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则对记者表示,通过这些领域进入的热钱,在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会在我国长期投资,并显现不出热钱本身的特质,但当经济基本面出现波动时,它们就会成为“惊弓之鸟”,快速撤退。
去向:或流入民企
张明表示,自从去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股市开始走低后,从理论上讲,热钱作为套利性资产,是一定会从这些领域撤出的。但奇怪的是,从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数据来看,外资仍然是呈现流入态势。这不得不引人猜想,这些热钱,究竟去了哪里?
张明认为,一种可能是回到了我国境内的商业银行中。由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形成的利差,热钱如果“乖乖”地呆在商业银行,每年也可以坐享12%的无风险收益,这在全球不景气的经济背景下,不失为一个比较诱人的数字。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热钱流向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民间借贷市场。外资通过向民营企业贷款,享受高额回报。而由于我国不允许高额借贷,因此热钱很可能设法通过各种方式逃过监管。例如,同民营企业签署短期的股权并购合同,外资首先购买民营企业一定数额的股权,在数月后,再由民营企业从外资银行处回购更大数额的股权,从而达到热钱套利的目的。而目前在我国,这些资本回购、以及在回购中出现的资产溢价都是合法的。
相对于真正投资于我国生产领域的FDI,这些民间借贷市场的外资很可能是游离性的。它们只与民营企业签署短期合同,如果能够持续盈利,则可以不断续约。但是一旦出现问题,短期合同使得它们可以随时撤出我国资本市场。
监管:需多方联手
对于热钱的防范,徐海洋表示,我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应该适当改变升值预期。如果我国实行一次性的大幅度升值,并保持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且这一趋势被外资预期成功,则有可能造成现有热钱的大规模撤出。而如果我国继续实行小幅度持续升值的策略,则会造成外资的固定预期,将吸引更多的外资看好人民币,源源不断地进入国内资本市场,这将带来更大的隐患。因此,我国在外汇市场应该把握的原则,就是既实现升值的目的,又不形成平稳预期。
对于外贸及FDI中热钱的监管,张明向记者表示,简单的核查是不会产生作用,需要我国多个部门通力联手。
例如外贸方面,需要外汇管理局与海关的合作。由于货物进出我国在海关处有详细的记录,而资金的进出在外汇管理局有详细的记录,因此只有两个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协作核查,才能监测到是否所有的贸易保单皆为实际交易,且价格属实。
对于FDI,张明认为应该由外汇管理局、商务部及商业银行联手合作。在外商投资过程中,FDI的合同是交由商务部管理,外商资本进入我国的账户则是通过外汇管理局,而这些资本其后的具体去向,例如是用于购买设备建设厂房,还是投资股市,则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账户划账的。因此三方合作,才能真正弄清外资的动态。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