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ggy5710653
1638 0

[学科前沿] 系统思考(5) [推广有奖]

独立的经济学学者,独立的管理学学者,独立的军事学学者

学科带头人

86%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诺贝尔经济学奖书籍导读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

威望
0
论坛币
3160 个
通用积分
2949.6046
学术水平
671 点
热心指数
670 点
信用等级
509 点
经验
69763 点
帖子
1176
精华
9
在线时间
18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8-28
最后登录
2023-9-1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系统思考(5)


   系统思考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在经济学上,通过系统思考分析消费者利益,价格对购买量的影响,得到需求定律公式;通过系统思考分析消费者,生产者,成本,价格,消费者利益,创新,专业化等因素得到需求定律框图。通过系统思考分析科斯定理的牛吃小麦案例中利润,权利的分配等因素的关系,得到科斯定理的分析框图;通过系统思考分析货币的供应量,流通速度,价格,商品的成交量等因素的交互关系,得到货币分析框图;通过系统思考分析有效需求,就业量,生产量等因素的关系,得到就业框图;通过系统思考分析交易量,税率,总税收等因素的关系,得到拉弗曲线公式和完整的拉弗曲线。

    需求定律公式

     消费者利益(商品的价值)与购买量正相关,消费者利益越大,购买量越多;商品的价格与购买量负相关,价格越高,购买量越少。消费者盈余=消费者利益-商品的价格,所以消费者盈余与购买量正相关。设商品的价值为B(Benefit),商品的价格为P(Price),消费者盈余为S(Surplus),购买量为Q(Quantity),消费者盈余转化为购买量的函数为K,则

Q=K(B-P)

    将此公式称为需求定律公式或需求公式。

                              

     当价格P下降时,消费者盈余S=(B-P)上升,由需求定律公式Q=K(B-P)可以得到购买量Q上升;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盈余下降,所以购买量上升。当消费者利益B(商品的价值)上升时,消费者盈余S=(B-P)上升,所以购买量Q上升;当消费者利益(商品的价值)下降时,消费者盈余下降,所以购买量下降。对于大多数商品,消费者利益(商品的价值)是固定的,所以才有价格下降,购买量上升的一直的反向关系。消费者盈余转化率K在市场中的表现形式被称为市场营销,即在消费者利益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消费者盈余转化率K,也可以改变购买量。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所以企业有且只有两项基本职能: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不等同与发明。创新是一种经济上的术语,而非技术上的术语。”创新是指创造更大的消费者盈余S,而市场营销是指增加消费者盈余转化率K,从而增加购买量。企业创造了消费者盈余(B-P),通过市场营销增加了盈余转化率K,进而创造了购买量Q=K(B-P),则企业实现了自己的宗旨:创造顾客。所以,有三种因素会影响购买量,消费者利益(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和盈余转化率而不是传统需求定律所说的价格决定购买量。

    如果将单个产品的利润设为I(Interest),产品的成本设为C(Cost),则I=P-C。结合需求定律公式Q=K(B-P),总利润T(Total)等于购买量乘以单个产品的利润,即T=QI=K(B-P)(P-C)。我们在管理学价格,成本与利润那节已经论述过,总利润曲线是一条以价格P为自变量的抛物线,当价格P为(B+C)/2时,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值为K(B-C)2/4。

    对于传统需求定律,它遇到了3种物品的挑战,奢侈品,吉芬物品和投机品,这三者的价值是随价格的变化而会发生变化的。

    需求定律的四条准则:价值决定价格基准,竞争决定价格波动幅度;消费者盈余决定购买量,价格决定最低消费者层次。

    需求定律框图

     通过系统思考分析消费者,生产者,商品利益,价格,成本,购买量等的一系列因素的交互影响,画出了简要的需求定律经济学框图。

    反身理论与均衡价格论

    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提出均衡价格论,均衡价格论是该书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格论。

     如图所示,ss’为供给曲线,dd’为需求曲线。供给量越多,价格越低;需求量越高,价格越高。由于供给与需求的交互作用,最后两条曲线相交于均衡点A点。

    在现实中,股票价格上升,购买量也上升,需求定律无法解释,并且供需曲线也并没有如均衡价格曲线那样达到一个均衡点,而是处在非均衡的状态。金融家索罗斯通过反身定理和金融经历对经济学的均衡模型提出了挑战。

    经济学上用羊群效应来解释股票市场的价增购买量增多,并且认为是不理性的行为(与人是自利的假设冲突),这是用现象解释现象,缺乏解释力。经济学家也试图通过将股票市场的价升需求量上升定义为不理性的行为来回避与需求定律价升需求量应下降的矛盾。羊群效应是指不去思考的从众效应,而金融投机者整天在做的事情就是思考投机哪只股票,以及何时投机。

    金融家乔治•索罗斯提出反身理论来解释这种非均衡现象,并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质疑。

    在控制理论上有2种模型,负反馈模型和正反馈模型。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是负反馈模型,负反馈是趋于稳定的;而索罗斯的反身理论是正反馈模型,正反馈是趋向于加强,非稳定状态的。负反馈与正反馈一同构成完整的经济学模型。

    科斯定理分析

    通过系统思考对科斯定理中牛吃麦子的案例进行详尽的分析。。

    牛吃小麦的权利归种麦者

                              

    牛吃小麦的权利归养牛者

    通过系统思考对科斯定理中牛吃麦子的案例进行详尽的分析。科斯定理的本质是理性人会对资源进行最有效率的配置,即科斯定理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科斯创造性的提出了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一种广义的摩擦力。当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如何配置,都会达到帕累托最优;当交易费用固定,有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交易费用不固定,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同产权配置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越小的交易费用越接近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了达到社会财富最大化,产权的制度应该是向最小交易费用的方向倾斜,即向竞争最激烈的方向配置产权。

    科斯和张五常都认为市场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人们进行交易不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是为了能获得产品带来的利益。科斯只看到了交易费用对市场的影响,没有看到产品利益和其他成本对市场的影响,从而得出市场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的错误结论。市场的存在不只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是为了促使消费者盈余最大化。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写道: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

    企业的存在不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创造成果,创造消费者盈余,进而创造了购买量,最终创造了利润。

    科斯定理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所以科斯定理解释不了创新,解释不了经济增长,也解释不了经济危机。即使是交易费用无限趋近于零,市场本身也创造不出iPhone。所以说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是不对的,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创造成果,创造消费者盈余,进而使社会财富最大化。

    货币框图分析

    通过系统思考分析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和商品交易量等因素的交互关系,得到货币框图。货币框图分析中指出货币供应量增多,商品的价格上升;商品价格的调整速度要快于货币速度的调整。

    就业框图

    通过系统思考分析生产者利益,消费者有效需求,生产者成本和就业量等因素,得到就业框图,指出就业量和需求量是互相影响的。

    在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分析中指出经济危机是由反向的正反馈作用引起,经济周期是无法避免的,但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

    拉弗曲线分析

    通过系统思考分析价格,购买量,税率,消费者利益等的关系,得到拉弗曲线公式和完整的拉弗曲线。分析了减税政策对于滞胀的影响,并且指出税收对于市场来说属于交易费用,阻碍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在税收上的政策不应该是追求税收最大化或者税收适当化,而是应该追求税收最小化,小到仅够维持政府和市场的正常运行即可。

    经济学总结


    广义动量定理Fαt=MV和系统思考是分析经济学的两大工具,用广义动量定理来分析如何取得成果,用系统思考来分析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系统思考 Quantity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interest benefit 系统思考 控制理论 广义动量定理 战争 管理学

使用物理学思维分析经济学、管理学和军事学,让它们从艺术变为科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30 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