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拉善SEE公益机构年会在西安举行,我做了题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问题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我的主要观点。
中国经济发展难度大了,但机会也很大
一个大国经济,怎么可以连续多年年增长10%以上?这不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跟全球格局有关,很大程度是由于我们的开放(更准确的说是长期封闭然后走向开放),释放了一种战后罕见的潜能。
战后全球有两个海平面,一个是发达国家组成的高海平面,一个是发展中国家形成的低海平面。高海平面的国家间互相投资、互相贸易,创造了一个很高的现代化生活、生产水平。但这两个海平面在战后很长时间内冷战,发达国家跟中国、印度、前苏联等发展中国家是不来往的。发展中国家当时都相信一个理论叫“进口替代”,不引进发达国家的产品,而是在国内空出一块市场来发展民族工业。
当时,我们国家人均GDP为200美元,翻两番才800美元,而美国当年已经是13500美元。更甚的是,我们是高积累,真正落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口袋里的钱是很少的,这样一来,我们要比人家差了80~100倍。
中国不开放,经济水平就会降下去;开放后,中国制造的质量稳步上升,中国工人的工资也渐渐向发达国家的工人靠拢。现在,中国人均GDP跟发达国家相差大概是10倍。
所以,中国经济的基本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因为中国人还肯学习,学习模式也在改变,不再只是模仿而已,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一种叫组合性创新的能力,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再跳一步,进行原发性创新,我们的人工还有优势。站在全球舞台来看,两个海平面虽然靠近了,但还有一些潜力,可以再释放十年、二十年,不过也滋生了一些新的挑战。
从低海平面往上走很开心,但高海平面的国家就陷入麻烦了——他们的资本都外流出去了,投到中国、印度去生产汽车等。发达国家很难受,那往后看5年、10年有什么问题?现在其实存在着三个海平面,我们升上来了,后面还有一个海平面起来了,越南的人工费用比我们低,印度的工资比我们低,非洲的工资也比我们低,中国的投资也开始往外走了,搞不好今年中国就是净投资输出国,我们很多资本走了,人却留下了,国内的收入分配问题会更加严重起来。跟过去十五年比,我们经济发展的难度变大了。
中国的发展很快,开始进军有一定技术含量、资本含量的产品领域,比如造车造船等,造出的设备也出口了。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中国一方面可以继续享受低海平面往上升的好处,另一方面,跟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已经升到一定的高位,当年我们怎么对发达国家产生威胁,今天我们也将面临同样的压力。
提高空间经济产能密度 生产潜能会很快爆发
阿里巴巴融资以后,其中一个发展方向是,把互联网革命延伸到从农村去,在全国建10万个淘宝村,通过互联网,把村庄这一级的生产、消费,跟整个国家,跟全球联到一起。
其实,农村积聚了一些县城的购买力(比如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因为商业通路不够发达,这个购买力被抑制住了,相当于人为提高了储蓄率。农村是有消费力的,需要大家把想办法把它释放出来。
什么叫城镇化?城镇化就是提高经济在空间分布的密度,用农业文明的空间观来看城市化,就是讲密度,即一平方公里装多少人,能够有效地生活在一起,能够有多少产出。
美国85%的GDP集中在城市,GDP只占国土面积的3%,而在我国,空间分布非常散,到处都是房子,积聚度不够,这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只有50%左右,并不高,百分之十几的人没有城镇户口,所以很难享受城里人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这一方面对他们不公平,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纽约一平方公里一年创造16亿美元GDP,香港、新加坡一平方公里为4亿~5亿美金,而国内多数大中城市,一平方公里才创造不到1亿人民币,这里就隐含着很多机会。以前我们只知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布,现在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地方领导,都应建立起空间观。未来5年、10年、15年,空间排布好了,一定空间内的经济产能密度提高了,中国的生产潜能就会很快爆发出来。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未来第二个重大的机会,也是
第二个重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