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资料狂人
11324 110

[休闲其它]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马特·里德利   [推广有奖]

运营管理员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974576787 个
通用积分
41317.6264
学术水平
4617 点
热心指数
3402 点
信用等级
3620 点
经验
638679 点
帖子
9635
精华
140
在线时间
182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
最后登录
2024-6-7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VIP新年论坛币红包1月4日派发,还不是VIP的加紧步伐啊!!!

The Rational Optimist: How Prosperity Evolves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罗辑思维推荐阅读 21世纪我们需要的书 富者的确愈富 但贫者不会愈贫 思想家正在阅读

作者:Matt Ridley (马特·里德利)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对资源枯竭的担忧之声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人类只是运气太好吗?
  再看看实际情况。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阅读经济学·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还解释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加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
  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不可避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最可能发生的不是气候的灾难性变化,而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过得欣欣向荣。

作者简介
  马特·里德利,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著有多部获奖作品,包括《人类基因组》、《灵敏基金》、《红色皇后》等。目前居住在英国。

精彩书评
      “精彩、有趣。能让你深入思考、拍案叫绝。”
        ——实验心理学家 史蒂芬·品客

      “再没有哪本书站在这么深刻的历史高度,精彩绝伦地反驳了当前盛行的悲观风潮。”
        ——英国著名作家 伊恩·麦克尤恩

      “优雅而辛辣地反驳了各地的末日论者。”
        ——伦敦市市长 鲍里斯·约翰逊

      “里德利将经济、考古、历史、进化论有力地编织在一起。他亳不费力地将复杂的经济与科学概念变得有趣、易消化。”
        ——《新闻周刊》 巴雷特·谢里登

      “从历史角度对人类生活何以能持续改善进行速描,精彩概述了人类文明怎样前行。”
        ——《纽约时报》 约翰·泰亚利

好书一起看:
分享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含QQ群成员数字/微博粉丝数)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里德利 Prosperity Rational Prosper Rationa 思想家 马特 世纪

已有 2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乐火士人061304 + 1 + 1 + 1 奖励积极上传好的资料
newfei188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2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资料狂人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4-12-31 08:04: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目录
序言 当思想有了性
第1章 更好的今天
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第2章 集体大脑
20万年前至今的交换和专业化

第3章 制造美德
50000年前的以物易物、信任和规则

第4章 养活90亿人
10000年前开始的农业耕作

第5章 城市的胜利
5000年前的贸易

第6章 逃离马尔萨斯的陷阱
1200年之后的人口

第7章 奴隶的解放
1700年后的能源

第8章 发明中的发明
1800年后的收益递增

第9章 转折点
1900年以后的悲观主义

第10章 当今时代的两大悲观源头
非洲和2010年后的气候

第11章结语
对2100年的理性乐观态度
致谢
后记
译者后记
注释及参考文献



使用道具

藤椅
资料狂人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4-12-31 08:04: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精彩书摘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为什么直立人的技术进步是如此缓慢,因为他们及其后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没有交换的环境下(还记得吗,尼安德特人的石头工具都是靠步行1小时范围内的原材料制成的)。所以,每一个直立人部落其实就等于是一座虚拟的塔斯马尼亚岛,切断了跟人口更多的集体大脑的联系。塔斯马尼亚的面积跟爱尔兰的面积差不多。到荷兰探险家阿贝尔·塔斯曼(Abel Tasman)1642年登上该岛的时候,岛上有分为9个部落的4000多人,主要靠用木棍和长矛猎杀海豹、海鸟和沙袋鼠为生。这也就意味着,任何时候,全岛最多只有几百个年轻人在学习新技能。和其他所有地方的惯例一样,文化是靠着忠诚的模仿(偏向于模仿有名望的个体,即仿效专家,而非仿效最接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人)来运作的,这样一来,因为这样那样的不幸事故(比如最有名望的人忘记了或是搞错了关键性的步骤,又或者还没来得及教会徒弟就步入了坟墓等),某些技能就消失了。举例来说,假如由于海鸟数量繁多,有个部落很多年来都无须捕鱼,结果最后一个会制造捕鱼工具的人死掉了。又比如说,岛上能做出最锋利倒钩长矛的匠人还没带出徒弟,有一天却突然摔下了悬崖。人们继续用他做出来的倒钩长矛,几年以后,这些长矛都坏掉了,却再没有人会做新的了。学会一项技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人负担得起从头学习制作倒钩。人们把心思都用在学习能够亲眼看到的技能上了。
       一点一滴地,塔斯马尼亚人的技术越变越简单。丧失的是最难造出的工具和最复杂的技能,因为没有可供效法的师傅,它们最难掌握。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工具其实是衡量劳动分T程度的一种尺度,劳动分工受市场化的程度所限。塔斯马尼亚的市场太小,维持不了太多的专业技能。想想看,来自你家乡的4000多人沦落到一座小岛上,一万年以来与世隔绝,你认为他们能保存下来多少技能和工具、无线电话、复式记账?
……



使用道具

板凳
资料狂人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4-12-31 08:04: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没有资本家,你连跳的楼都没有——老布说的。
  
  很荣幸在玩了五年豆瓣以后终于可以写下一封书评,因为这是十年来我读过的一本完整的书,要感谢固执的吴主任,曾经一度让我觉得要是不把这书读完简直不配做他的朋友。
  
  很遗憾似乎每个人都在怀旧,恬静的乡村,淳朴的农民,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山明水秀,鸡犬相闻——商业和城市化是魔鬼,把这世界搞得越来越糟糕,人类若再贪婪自私下去,就只有灭亡。
  
  我讨厌这样的怀旧病。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不过也曾去乡下住过几段日子。空气当然很好,除非你愿意一直站在零下二十几度的雪地里,室内因为烧柴取暖而烟尘弥漫,顺便要时刻留神一氧化碳中毒。半夜去上室外厕所,冻掉屁股事小,还要担心人身安全。夏天就更倒霉了,气温也许比城里低上两三度,但是没有空调,依然只能趴在炕上像狗一样喘气,每天与一群叫不出名字来的蚊虫生活在一起。小动物倒是很多,鸡鸭鹅狗猪,到处臭气熏天。冰的可口可乐?想都别想,走上五分钟去村口小卖部,山寨的倒是有得卖,更别提如果你想打车,想吃pizza,想用wifi——做梦吧。所以这些坐在冷气房电脑前喝着新煮咖啡的怀旧者,总是让我想起《甲方乙方》里那个非要体验乡村生活的大款,一个月后他疯了,把全村的鸡都偷吃光了。
  
  现在,看看你手边的每一样东西,电灯,电脑,热水器,洗衣机,皮鞋,手机,甚至洁白柔软的面巾纸,尽管这时代有巨大的贫富差距,但百年前,即使皇帝也不曾拥有这样舒适和便捷的生活。十个人的扇子服务团队也比不上一个空调,八抬大轿绝无可能比普通的捷达车更快更稳,他们甚至无法想象一个由电子元件组成的小小机器插上光缆就可以知晓世上的一切新闻和知识,文武百官的奏折可没有这么丰富,及时和诚实。
  
  这一切都不是神的福祉,正是因为自由交易和专业分工,人才挣脱了食物链,成为世上最伟大的物种,可现在有人想倒退回去,回到那个没有转基因,没有环境污染,没有“血汗工厂”,人人平等,人人穷得平等饿得平等匮乏得平等的时代,我绝不同意,《理性乐观派》的作者也不会同意。而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我们往往太多虑了,如果一个原始的猎人担心物种灭绝,改回吃素;如果一个原始的商人担心商业会让人类的道德坍塌,而拒绝与人交换,也许我们现在还生活在树上,吃着野果子。恐惧和妄自菲薄从来不是美德,人类绝不渺小,当然还可以更伟大,这是的年代,只要我们足够乐观、勤奋、追求自由,它还可以更好,好到超乎你我的想象。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onroad24 + 100 + 5 + 5 + 5 狂人不写书 枉为狂人

总评分: 经验 + 100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报纸
资料狂人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4-12-31 08:04: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第二、三两章中,里德利提出了一个观点:(我的总结)导致现代智人经历一系列戏剧性的快速进化,特别是语言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最终从其直立人近亲中脱颖而出的首要动力,来自市场化交易。
  
  在我看来,这是个十分惊人的观点,以我的知识背景是很难接受的,与人类学家的通常说法也是不相容的,如此惊人的主张需要特别强大的证据,但作者所列举的证据显然很不充分,而且大部分不是判决性的,不能被用来排除其他更平凡的解释。
  
  尽管作为和里德利一样的市场拥护者,假如发现市场原来有着如此古老的历史,市场化的分工和交易果真在智人起源中起了关键作用,无疑会让我欣喜和振奋,但我所了解的种种事实都难以让我接受这一结论。
  
  我怀疑,在此问题上,里德利大概是受了哈伊姆·奥菲克(Haim Ofek)的过度影响,奥菲克在《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中提出过这样的理论,不过依我看还只是探索性的,证据还很单薄,足以引起关注,但还远不足以让我大幅修正看待人类进化史的知识框架。
  
  我和里德利都会同意:智人进化的主动和先行因素是文化而不是生物特性,大脑和语言器官的发达是对认知和交流需求的适应,而非相反(像乔姆斯基认为的那样),语言是大脑发达的结果。
  
  我也同意,文化进化的关键特征是meme的横向传播与组合,用里德利的话说就是“当思想开始交配”,或者通俗的说就是交流,问题是,怎么交流?非人格化的市场交易是主要交流方式吗?
  
  我认为不是,文化交流方式很多,偶然的见识和模仿、偷窃、抢夺、战争、部落内个体间的互惠交易、部落间的互惠交易(特别是经由通婚纽带联系在一起的那些部落),都是可行的方式,并且看来是当时条件下更容易出现的方式。
  
  不可否认,所有智人都懂得市场交易,陌生人之间相遇时会很自然产生交易的念头,即便语言不通也很容易达成交易,可问题是:市场交易是否在狩猎采集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他们需要随时留意和作出努力的大事?更关键的是:它是否为文化进化提供了核心动力?成为其头号发动机?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这倒不是因为我掌握了更多相反的经验事实,而是因为这一观点在理论上就难以成立:市场交易不足以为智人在认知和语言能力上的飞速进化提供足够动力;正因为它是非人格化的,因而也是松耦合的,市场交易其实并不需要交易者具备多少社会性认知和交流能力;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之间很容易交易,甚至无需任何沟通,比如里德利多次提到的沉默交易(silent trade),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我甚至认为,市场分工的日益发达和长期持续,会让部分个体丧失某些已经获得的认知和沟通能力,而在市场出现之前,这些个体是无法生存的;泰勒·科文(Tyler Cowen)好像也有类似看法,2009年他在Create Your Own Economy一书中谈论了现代市场经济与自闭症(autism)的关系。
  
  分工改善了自闭倾向者或自闭症患者的生存处境,甚至让他们在许多领域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统计也表明自闭者的比例在迅速增加;然而在狩猎采集时代,自闭将是致命缺陷,因为自闭者所(完全或部分的)缺失的,恰恰是智人的特长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特征:移情(empathy)和沟通能力,以及依赖于此的自我意识;这一点很好的说明了市场化的交易和分工不可能是推动智人进化的主要动力。
  
  相反,非即时两清的、人格化的互惠交易(reciprocal exchange),则对社会化认知和沟通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预见、移情、揣摩对方意图、记忆各方交往历史、通过闲言碎语打探对方秉性、谈判、威胁、欺骗、报复、合谋、操纵、圈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等高科技武器,在互惠交易中才能找到用武之地,也只有互惠交易才能引发围绕这些能力的军备竞赛(我在“饕餮经济学”系列中曾讨论过这个主题)。
  
  其次,从可行性上看,偶发的市场交易确能给狩猎采集者带来收益,但把整个生计模式建立在此基础上则是另一码事了,假如交易不够频繁、规模不够稳定,交易机会不是随手可得,依赖于它就很危险了;而以智人早期的人口密度,加上狩猎采集模式的高度游动性,稳定、连续和规模,这些条件恐怕都是难以满足的。
  
  假如市场交易果真如此普遍而重要,那我们应该会看到许多部落或地区间分工的例子,可实际上,里德利在第二章里提出的例子全都是5万年以近的,与该章标题不相符,而作为进化发动机和先行因素,至少需要20万年前的例子,况且,其中多数例子用其他交流方式同样可以解释,可以确信的分工发生在两性之间,可是,两性分工毫无疑问是长时间跨度的一揽子互惠分工,根本不是非人格化的市场分工。
  
  假如市场交易果真是智人进化的头号发动机(或至少主要发动机之一),因而是塑造我们人性和文化的主要因素,那也很难理解为何我们的本能总是如此的抵制市场、讨厌非人格化交易、鄙视货币、厌恶商人和资本家,我们的文化又总是与市场和货币经济格格不入,依我看,只有市场交易是晚近出现的这一假设,才能让我们理解这一点(关于文化上对非人格化交易的反感,我在“鲁滨逊跟资本主义没关系”中也有所论及)。
  
  里德利的错误,以及他对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和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的拒斥,可能也要怪人类学界对互惠交易的浪漫化阐释,人类学家经常把互惠交易说的好像无关个人私利,只有温情和慷慨,是一种责任、习俗或仪式,仅仅起到维系文化结构的作用,他们忽视了,无私和慷慨背后,往往是一笔笔记得清清楚楚的人情债和对互惠责任无处不在的品头评足和指手画脚,这些只有放到合作/协调博弈的理论框架下才能看清。
  
  另外,萨林斯对马尔萨斯理论的错误理解(见“人口压力的时间尺度”)也让里德利对之失去了信任,这可以理解,但我们不能因为人类学在理论上的缺陷而忽视其所收集整理的大量宝贵材料,互惠交易在传统小社会的核心地位是难以否认的事实,有大量经验证据支持。
  
  所以,在看待市场的未来前景上,我不如里德利乐观,因为我意识到我们的人性和文化都是天然的反市场的,这一点迄今还看不到改变的迹象,当今的市场制度得以建立、扩张和维持所需要的条件,都是罕见而宝贵的,市场制度需要被努力的捍卫才能长期生存下去,尽管在几十年的可见未来看上去还算安全,以百年千年计的未来可不好说。



使用道具

地板
资料狂人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4-12-31 08:04: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对于市场经济和自发秩序,有许多人或者是缺乏理解,或者是缺乏信心。有经济学家就曾说过:自发秩序就是等死。还有人说,市场经济不能靠自己来维持,只能靠ZF施加的外力来维持,因为封闭系统如果没有外界的能量输入,必然会变得越来越无序。
  
  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意识到:如果市场是个封闭系统,那么由市场和ZF组成的系统同样是个封闭系统,同样会变得越来越无序。在市场外面加上一个ZF并不能解决问题。  
  
  那么,经济体系和人类文明如何才能摆脱这一衰败的命运?首先,文明之间必须彼此交流。文明在交流中进步,缺乏交流的封闭文明只会走向衰败。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能够提供文明发展进步所需的“能量输入”。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衰落,其原因可能就在于过早地建立了大一统帝国,而且远离世界文明的中心地带,与其他文明缺乏交流。其结果是文明不但没有进步,而且连已有的文明成果都在逐渐失去。失去的文明成果比得到的多,结果就是出土文物一代不如一代。最近有个说法是“防范国际敌对势力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这一努力取得了成功,那么今后的人们在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物时,大概也会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   
  
  肯定还有人会说,虽然文明之间可以彼此交流来获取能量,但是整个地球上的人类文明依然是一个封闭系统,如此说来,人类文明仍然会走向衰败?   
  
  虽然我们暂时还无法与外星人进行交流,但是我们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从外界获得能量。在以往的时代,疆土扩张总是能够缓解本土的人口压力和社会矛盾。今天虽然地球上的土地已经基本瓜分完毕,我们暂时也无法殖民月球和火星,但是我们仍然有新的疆域可供开发,例如开发新的资源、创造新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生产或组织方式等等,这也就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   
  
  创新能够给经济体系和人类文明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因素,从而为系统输入能量,使系统摆脱封闭系统必然走向衰落的命运,使自发秩序摆脱“等死”的命运,向着越来越有序的方向发展。   
  
  但是创新也需要有利于创新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需要保障言论自由,让人们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彼此交流,还需要保障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因为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行动和责任空间,才能自由地探索试错并承担其后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分散风险,既能避免某种创新给整个社会带来灭顶之灾,又能避免社会为了防止这种灾难发生而压制一切创新。(卡尔•波普把这种每个人都面临选择的社会叫做开放社会。)这种制度既是自发秩序演进的结果,同时又有利于自发秩序向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和自由制度有利于创新,同时市场经济和自由制度也只有在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才能得以维持。ZF无法让“资本主义”摆脱危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资本主义”摆脱危机。  
  
  相反,如果我们自认为掌握了宇宙的真理,从此不再有创新的可能,那么自由就死了。这就是为什么柏拉图及其他一切乌托邦主义者所设想的完美乌托邦都只有衰败一条路可走。   
  
  这一点正是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的错误所在:市场是一个动态开放、不断创新的系统,完全竞争和均衡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对市场来说,均衡即死亡。  
  
  这一点也是马克思的错误所在:一个缺乏创新的封闭市场确实会使资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但一个不断创新的开放市场则永远也不会如此。开放的市场中永远不会缺少初出茅庐但野心勃勃的冒险家向那些体型庞大但行动迟缓的企业巨头提出挑战,而后者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而在马克思的学生们所建立的“理想社会”中,缺乏创新能力和权力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这也是很多悲观主义的“预言家”的错误所在:他们永远都在假设:假如事情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未来将会如何如何(例如,石油将会用完,人口将会越来越多粮食将会不够吃,二氧化碳排放将会越来越多,等等)。但是关于未来,我们能够肯定的一点就是:只要人类能够继续保持创新能力,未来就不会和现在一样。如果未来和现在一样,这只能意味着人类失去了创新能力,而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明走向衰败是毫不奇怪的。



使用道具

7
zhujch 发表于 2014-12-31 08:16: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good files.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资料狂人 + 10 2015新年快乐

总评分: 论坛币 + 1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8
dickermans 发表于 2014-12-31 08:22: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zhujch 发表于 2014-12-31 08:16
good files.
看目录很是期待,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9
luotuo365 发表于 2014-12-31 08:25: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贵不贵。

使用道具

10
137236090 发表于 2014-12-31 08:29: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习学习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9 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