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资料狂人
8153 15

[其他学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刘志迎(创新管理、产业经济)在线访谈问答汇总 [推广有奖]

运营管理员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975106818 个
通用积分
41089.5271
学术水平
4617 点
热心指数
3402 点
信用等级
3620 点
经验
634965 点
帖子
9585
精华
140
在线时间
181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4-30
最后登录
2024-3-28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资料狂人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5-2-4 11:47:1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刘志迎老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

创新管理、产业经济(也做些区域经济研究)


所授课程:

产业经济学,创新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


工作经历:

20余年来一直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著作10多部,主持或参加国家项目5项,其他项目4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为30多家企业进行过企业咨询服务。


学术兼职:

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理事

安徽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安徽省市场营销学协会副会长

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

安徽省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安徽省采购与物流联合会特邀专家常务理事

安徽省创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学会常务理事

安徽法人权益保护学会常务理事

安徽省人民ZF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问答汇总:
Q1:南山一剑:
如何应对科技创新的产业升级?
A1:
转型升级有四种路:其一是转,转变战略、转变商业模式、转变行业;其二是升,技术升级、工艺升级、装备升级、管理升级、价值链升级等等;其三是走,走出去,产业转移出去,因为中国制造能力过剩,可以转移到相对于中国来说落后的国家;其四是死,即破产关门歇业,被兼并等。

Q2:坛友道德大裁判:
中国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联盟?进行技术共享机制
A2: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缺失是阻碍我国产业竞争力脆弱的实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便是基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原材料、零部件、最终产品、销售与服务)企业及高校、研究机构通过契约关系而建立的合作创新联盟组织。要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壁垒,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多主体开放式创新是有效战略。,要构建以产业链纵向技术关系为基础的关键企业(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的企业或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链合创新,突破上下游产业间复杂的技术耦合关系。第二,鼓励产业链每个环节竞争性企业横向合作,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实施“竞合”创新。构建沿产业链每个环节竞争性企业的“竞合”创新路径,形成有利于竞争性企业相互合作、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第三,以企业为主导,引导和促进沿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形成相对稳定的协同创新路径。引导和促进沿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第四,构建基于重点发展产业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展开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把握产业链纵向约束的基本规律,推动竞争性企业横向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引导产学研联盟建设,引入建立科技服务联盟体系,打造纵横贯通、开放创新的开放联盟,全面助力提升技术水平、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Q3:坛友ydb8848:
刘老师,您好,请问研究生应该如何处理好家庭、导师和科研三者之间的关系?谢谢!
A3:
家庭是生活,导师是学术研究教练,科研是研究生的职责。合格的研究生,应以科研为本职,具备求真精神、开放视野和务实品质,多与导师交流,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Q4:坛友shentao1237:
刘老师好。我有如下问题:
1,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常常被批落后,是我们在妄自菲薄,还是确实如此?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究竟如何,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差距有多大?
2,假如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确实和很多国家还有差距,那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些差距?我们应该如何迎头赶上?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考虑?
3,在助力中国科技创新的进程中,一个研究创新的学者应该做些什么?
A4:
      以全球视野展望全球创新,不难看到,欧洲人——在坚持中创新;美国人——在创新中坚持;日本人——在精细中创新;韩国人——在追赶中创新。具体来说,欧洲是一个持之以恒制造奢侈品的世界,欧洲的特点是其文化底蕴,每一个品牌的背后,都隐藏着无穷无尽的故事。美国人的探险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是其文化实质。美国创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超强的经济实力,这种经济实力笼络了全球人才,然后创新涌现,然后制定标准,再然后就开始掠夺世界。日本人的创新是在精细化上下苦功夫,立足日本国情,资源匮乏、市场空间狭小的特点使得日本企业竖立以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竞争意识为支撑的创新战略,其精益制造登峰造极。而韩国制定了“出口立国”战略,对引进的外国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和吸收,增强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然而,大而弱的面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仍然是世界的“血汗工厂”,正如有人形容东莞经济模式:“港澳台的资本、广东的土地、国家的政策,加上川妹子湘妹子的眼泪和汗水”。应该说,中国整个经济处在“微笑曲线”(附加价值)的低端,“郁闷曲线”(资源环境消耗)的高端。据《经济研究参考》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大约为发达国家的 1/17,这种利润水平不高的增长在经济学中被称为 “悲惨式增长 ”。当前中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相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创新链尚未贯通,科技转化面临重重障碍,还有一系列释放创新潜力、提升科技水平、增加创新能力、壮大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时代背景,也与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紧密相关。如地方ZF一味追求GDP而忽略经济增长质量,企业盲目粗放规模扩张而忽略技术水平提高。从经济规律来看,中国三十多年来依靠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取得了较快的规模增长,从要素驱动式到效率驱动再到创新驱动,路径依赖条件进行科技创新转型比较困难。
      当然,突破低端陷阱、实现转型升级是后发国家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未来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前三十年的简单外推,而是进入具有完全不同特征的新时期。中国具有不惜“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市场潜力将不断释放,新经济形态下,从宏观层面来看,要走出凯恩斯,迈向熊彼特。也就说,不要一味地追求GDP,更多地追求创新。从微观层面来看,走出马歇尔,走向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即走出规模竞争,迈向核心能力竞争。
      大改革、大发展时代,学者也要肩负起其历史使命。首先要做好创新理论基础研究,要具备全球视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理论问题和理论观点,掌握前沿研究方法,为解决相应理论问题提供科学工具;要面向中国情境,为ZF做好智囊,切实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深入企业一线,指导、服务企业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Q5:chengyong:
产业机制?创业企业炒上天,传统企业入了地?这样也合理?
A5:
随着改革的深化进行以及新技术、新模式的冲击,中国面临一轮创业新热潮,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创新企业的成长。然而也不能“只看新人笑,不管旧人哭”,传统企业在积累资本、提高产能、吸纳就业、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很多传统企业还在相关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在改革和全球化浪潮中,很多传统企业的体制机制僵化、技术水平低下、装备陈旧、战略保守、短板明显,应对冲击能力不足,很难应对来自国内外的颠覆性威胁。所以不管是ZF还是企业,应当全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和面向行业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整合社会科技资源,联合打造关键技术升级项目;着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满足传统产业装备更新换代的需要,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紧扣技术装备更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关键环节,积极培育现代信息技术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运用互联网时代新工具,借助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有利时机,提升产品制造水平和市场服务水平;改造传统落后企业管理模式,推进传统企业管理跨入现代化管理轨道,为高新技术升级提供助推力。只有实现自身技术实力的打造提升,增强市场预测力和反映能力,实现自我颠覆,才能使传统企业不断跨入新境界。

Q6:坛友hucheyizu:
目前城市层面的产业布局如何决定呢?是放任市场,还是ZF进行产业布局与规划?我前两天面试博士的时候,一些老师认为我的科研计划中以ZF为主体进行城市产业规划不太现实,说必须放任市场。如果放任市场,很可能会因为一些要素价格的扭曲而导致产业结构偏离最优状态,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还有外部性等问题。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级市存在普遍的市场失灵的方面,ZF应该在这个发展阶段出手才对啊!老师 你怎么看??
还有为什么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报名资格有一条是:毕业后两年才能报考?????
A6:
       你提的问题是经济学界多年来广泛探讨的重要问题。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体系是一架自动运转的机器,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打破了这只手的自动运行。凯恩斯提出需要有一只“看得见的手”来调节看不见的手,这只“看得见的手”就是ZF的宏观调控。从近些年的国家政策实践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保障了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正面作用,同时,过度运用ZF投资也带来了若干负面效应。那么,为什么中国宏观调控老是无法到位,原因在于有一只“看不见的脚”在踩住了“看得见的手”,无法调控市场“看不见的手”,这只“看不见的脚”就是“潜规则”或“腐败”,新一届ZF高度重视“反腐”,多次强调要用“明规则”压住“潜规则”,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反腐”,否则,宏观调控就无法到位。
      在产业布局中,应该合理发挥ZF作用。不管ZF的调控时机如何把握、调控手段怎样变化,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以企业主体发挥引导作用。ZF可以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业科学管理水平、提升产业节能减排水平、提升产业人才集聚水平、提升企业自主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价值、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等多方面加强引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Q7:坛友hustchen2012:
1.近些年国内外大量创新题材实证论文喷涌而出,刘老师您觉得国内的这样的创新实证研究能持续多久?
2.您觉得未来创新领域的实证研究侧重点会在那些方面?
3.对于您的热心和贡献致以诚挚的敬意!
A7:
       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外交流的日渐频繁和深入,很多先进的研究方法引入国内,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范式。实证论文目前在国内期刊中占的比重非常高,创新领域中,其中也确实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对于获取实践前沿的一手数据资料、观察中国情境下创新管理规律、为中国ZF企业及相关商业机构的成长提供基于事实的建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也在全球领域为相关理论的建立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实证还属于相对主流的研究方法,然而,随着方法的不断成熟,以及理论和实践界的要求不断提升,实证研究自身需要多做反思。实证类研究应首先关注方法背后的管理规律而非方法本身,多注重理论贡献而非数据堆积,多看重实践意义而非徒劳炫技。另外,实证研究的设计应更加严格合理,不断加强统计方法的改进,弥补研究方法中的漏洞,实现过程可控、数据可信、结论可靠。
      未来创新领域的实证研究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新业态成长、新型开放式创新构建等问题可能会更多引起关注,新时代背景、中国情境下的传统管理问题也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Q8:坛友yeting2000:
刘老师: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中国必须适应增长较为缓慢的“新常态”,摆脱依赖建筑业和重工业的增长模式。在房价下跌的大背景下,房地产投资的放缓抑制了对中国工厂产出的需求。这种局面意味着,随着开发商减缓了新项目的施工,对钢铁、水泥和铜线等基本制成品的需求将保持疲软。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环境指标、生态指标等逐渐提上日程上来,高能耗、高污染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出路在什么地方。想请教您的看法,谢谢!
A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因开放而大量地吸收了国际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诸多产业在依赖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资源的高消耗、进口关键设备和技术元件,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和出口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企业仅具有对产业低端的加工能力,自身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始终在“微笑曲线”低端徘徊,既没有利润空间,又受制于人。如果说美国人在卖“三片”:芯片、胶片(好莱坞大片)和纸片(知识产权授权书),中国人却在销售“三耗”: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和高强度劳动力消耗。如果说欧洲在“生活”,那我们还是在“活生”。
      在国家大力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和大趋势下,市场需求不足、发展前景不明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面临淘汰。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强、环境要求的日渐提高,高能耗、高污染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抵御力差、生存压力大、发展举步维艰。对于这些企业,降低单位能耗、提升技术水平、适时转型升级是重要突围路径。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升级,攻关核心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探索新商业模式,向轻资产、高效率模式转变。当然,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破解这一难题,ZF也应积极在高能耗聚集的工业园区中探索和实行集中供热、供电、制冷等能源集中供应模式和工业污染集中治理模式,共享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设施,提高企业能源运输、分配和使用效率,降低单个企业能耗和环保成本。

Q9:坛友11879245:
想请教老师:
从经济史看,历来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时期,都是科学技术水平得到突破的时期,同时也是资本流动比较快的时期。请问老师认为将来科技的突破点将可能出现在哪些领域?
A9: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近年来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已进入消费互联时代。如果从生产角度来看,基于工业4.0和产业互联网建设的相关技术,如物联网、传感器、宽带网络、嵌入式系统、硬件终端等工业电子及软件,与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商业模式相关的科技可能会有较大发展。

Q10:坛友jcyang:
几个问题请老师解惑:
1、创新驱动的因素与效果的实证研究,目前在哪些领域有一些结果。这些因素是什么,对成果贡献的权重大约是什么。对于此有什么研究方法,哪些学者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
2、国内创新研究有哪些数据集可供参考?对这些数据老师有什么评价?
3、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小企业创新如何破解投入和初期回报?
A10:
      非常感谢网友的提问,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的过程中,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性因素(内生、外生,需求、供给)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内生因素来看,主要是人才积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外生因素来看,面临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所出现的新的机遇;从需求来看,投资需求内在结构调整,重点转向人力资本投资和研发投资,消费需求从温饱型需求向小康型需求转型、从东部逐渐深化到中西部、从城市逐渐延伸到乡村、从日常消费转向文化教育卫生养老等需求;出口需求区域结构正在升级转型、普通消费品贸易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转型;从供给层面来看,淘汰过剩产能,升级产品和服务已经是大势所趋。基于不同视角,有不少学者讨论了创新驱动的因素,比较早研究的有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江苏省社科院刘志彪教授以及科技部张来武等学者,比较集中的驱动因素主要有高端人才集聚、知识产权、企业管理水平、技术环境、创新文化、政府政策环境等等,可以搜索相关文献详细了解。
      国内创新研究的数据集可以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以及其他相关的行业统计数据,而中国的年鉴数据有些指标数据不全,可能有些年份的缺失,统计口径也会变化,这对于实证研究来说一直是个难题。也可以参考相关上市公司、研究机构披露的数据,研究方法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数据来源。
      中国企业应走出马歇尔,走向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即走出规模竞争,迈向核心能力竞争,其中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尤其要运用自身灵活的机制,把握目标市场,把专业领域做精做强,提升技术水平,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运用金融机构及互联网融资平台,关注、争取、运用政府设立的各项资金项目,破解投入多,回报晚的局面。探索与研究机构、合作企业的联合研发模式,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同时政府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如设立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以及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把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及服务平台、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作为破解中小企业创新资源不足和创新基础工作薄弱的有效手段,加快形成便捷高效的创新支撑体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线访谈 科学技术 产业经济 问答汇总 科学技术 管理学院 在线 中国 创新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jingjigdp 发表于 2015-2-4 12:02: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赞一个!!!

使用道具

jeaff 发表于 2015-2-4 12:16:2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们学院的老师,支持!

使用道具

论坛第二土豪 咱们做朋友吧

使用道具

姝勋 发表于 2015-2-4 14:13:1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赞一个!支持支持!

使用道具

2survivor 发表于 2015-2-4 15:48:4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支持一个。。。

使用道具

lonia123 发表于 2015-2-4 16:10:1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去年上的刘老师的企业文化课
路过支持

使用道具

可惜错过了==

使用道具

dcxxx123 发表于 2015-2-4 23:33:3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支持一下

使用道具

不错,不错,阅后有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