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idi51
9994 14

[财经时事] 博士非三年炼成,上海财大实行硕博连读模式 [推广有奖]

学术权威

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204200 个
通用积分
30.6982
学术水平
352 点
热心指数
334 点
信用等级
297 点
经验
57360 点
帖子
3132
精华
9
在线时间
12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9-11
最后登录
2023-1-2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博士非三年"炼"成,上海财大实行"硕博连读"模式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雪林 2004-11-15 4:39:59

  眼前这份《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博连读”培养方案》上,一些之前从未列入硕士生课程的“顶级课程”赫然成为硕博连读学生第一年的课程。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主任陈启杰昨天告诉记者,“本周三将对这个方案进行最后讨论,不出意外的话,从2004年起,我们将采用全新的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博士怎能三年就毕业

  为这场改革添了一把火的是新上任的该校经济学院院长、美籍华裔经济学家田国强。长期的美国教学经历,让田教授对国内博士生的培养方式有些不同看法,“国外知名大学的博士生,在前两年都要重新学习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方能成为博士候选人。完成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一般需要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只用三年就出产大量博士,怎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学科研人才?”

  一名在读博士对此表示认同,“不少准博士们都是轻松度过三年,最后混个学位了事。这便造成了一个‘怪现象’:从高中到本科、硕士、博士,越读越轻松。”

  7月出任财大经济学院院长后,田国强力主借鉴欧美,实行硕博连读。这些想法和学校领导一拍即合,经过三个多月的讨论、修改,《方案》已经成型。硕博连读的学制计划为5年,经过硕博分流考试、博士资格考试以及双向选择,从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遴选“硕博连读”的培养对象,并为他们重新规划三年的教学课程体系,经过两年的论文写作,通过答辩后,方能获得博士学位。

  顶级课程打破“师徒制”

  在这个方案中,培养模式的变化是表面的,“重新规划三年的教学课程体系”才是创新的核心所在。而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基础知识的强化将是重中之重。

  方案里详细列出了新的教学计划,硕博连读前三年中,《高级微观经济学Ⅰ、Ⅱ、Ⅲ》,《高级宏观经济学Ⅰ、Ⅱ、Ⅲ》,《高级计量经济学Ⅰ、Ⅱ、Ⅲ》等顶级课程成为必修课,一以贯之的培养计划使这些课程的开设成为可能。硕士生们对此艳羡不已,“能潜心完成这些课程,离经济学家就更近了。”

  “如果早早实行硕博连读,我的博士论文会更精彩。”1998年博士毕业的程霖如今已是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以前硕士和博士采用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培养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研究生培养。短短的两年半读硕士,不少课程只能完成一半,而三年时间完成博士课程和论文写作又有些仓促。打通以后培养效果肯定要好。”

  据悉,上海财大已经决定从国外或香港等地聘请著名教授讲授“九大课程”,而该校五大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及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已经达成协议,分享这些顶级基础课程,“这将打破原有的‘师徒制’,通过团队培养博士。”会计学院院长陈信元说。

  硕博连读:内容更胜形式

  除了肯定和憧憬,也有一些不同观点和担忧。这几天,“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对财大这个《方案》的讨论日渐升温,跟帖超过了100条。比如“国外的博士生培养已经相当成熟,我们还在探索阶段,硕博连读学生和普通入学的博士如何平衡”、“实行淘汰的时间、方式等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等,更有学生直言,就业压力会使报考“硕博连读”的学子望而却步。财大有关领导表示,将尽全力化解这些新的问题。

  田国强对这项变革信心十足。他对记者说,现有硕博连读学生只能占博士招生计划15%的名额,希望今后这个比例能够提高到50%,并逐步扩大范围,“我们将给有志学术的人提供大舞台,同时也预示着拿这个博士学位的难度增加了,这有利于培养顶尖人才。”财大的态度也非常积极,副校长孙铮点出了这项变革的意义:“研究生教育必须创新,必须强调培养质量和内涵发展。硕博连读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内容、理念、目标的创新,这才是脱胎换骨的变化。”

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10&ID=48382&replyID=4838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上海财大 硕博连读 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boardid 高级计量经济学 博士 上海 模式 财大 实行

沙发
闲人 发表于 2004-11-16 08:0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现在国内培养博士就和培养硕士没有差别,人数上也差不多,素质上更差。所以,现在好单位要人首先看本科
面对渐渐忘却历史的人们,我一直尽力呼喊!

使用道具

藤椅
minqinwang 发表于 2004-11-16 08:5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闲人在2004-11-16 8:07:54的发言: 现在国内培养博士就和培养硕士没有差别,人数上也差不多,素质上更差。所以,现在好单位要人首先看本科

同感:“现在好单位要人首先看本科”,比较完整而系统的教育正在本科阶段,部分高校轻本科教学值得忧虑。

小石头多么快乐 独自在路上滚着 从不介意荣辱沉浮 从不畏惧危机发生 它朴素的褐黄衣裳 为过路的宇宙所穿上 象太阳一样 独立或发光 以不拘礼的礼节 履行绝对的义务

使用道具

板凳
midi51 发表于 2004-11-16 13:2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闲人在2004-11-16 8:07:54的发言: 现在国内培养博士就和培养硕士没有差别,人数上也差不多,素质上更差。所以,现在好单位要人首先看本科

闲人斑竹的话前一段有对的地方,最后一句则很遗憾地是混淆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现在国内培养博士就和培养硕士没有差别,人数上也差不多”

——————这是现在的现实,在很多学校,招博士已经成了拉关系、创收的手段。学生也分为“学博”、“官博”和“商博”————后2种则成了某些学校博士生的主力,不知人大的具体结构如何?有心人可以调查一下。

国家教委对各种教育的定位就不明确, 还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如下的号召————“加强博士生教育的应用性导向”。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中国想创造一种世界上独具一格的博士教育模式吗??!!

问题很清楚,首先是你的培养模式和定位的问题。其次,才是在这个制度下人的能力、素质的问题。

“所以,现在好单位要人首先看本科 ”

——————最要命的是这句话。 我理解这里说的好单位是什么意思,大致是指哪些单位,摩根斯坦利、中金公司、宝洁、四大国有银行。。。。。。这个单子可以列很长。要知道这些单位即便是HAVARD、MIT的经济学博士他们也不会需要几个,这是由单位的性质决定的。 在美国这些性质的单位招聘的大部分是MBA。

在美国,你会发现那些排名15名之后的经济系其毕业的PHD更多的会去政府、商业组织或国际组织(WB等)。而最好的经济系的最好的学生去向只有一个————最好大学的经济系。《 这和国内非常不同,现在国内每个大学都会把其毕业生中当上一定职位的官员、或者企业家、高级白领当作学校的骄傲(这也与上面的“好单位”的思维如出一辙)》。 我们应该很早就知道,中国人对待知识、学术的态度是很功利的,知识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获得过“天然崇高”的神圣地位,“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一个获得世俗幸福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讲,世界银行、IMF、FED、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的光环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会比芝大、MIT教授的光环要闪耀的多。 在美国,当一个TOP经济系的PHD不优先考虑学术职位时,一般主要对他有2种评价:(1)这个人不热爱学术 (2)自认为在智力上低人一等,不能与同行们在学术竞争中胜出。

我想说的话很简单——————符合国际规范的PHD教育不是看你的学生多少去了上面那些“好单位”,而主要是看你培养的人能否做规范的研究,最终能否在研究中有所创新。如果你的目标定位和国际惯例不符,而始终以“好单位”的思维来主导,那你根本不应该有学术倾向的教育制度,尤其是PHD制度。 不管你现在的目标多么扭曲混乱,可是如果你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话,最终要回到事情的本来面目上来————对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6 21:30:59编辑过]

使用道具

报纸
midi51 发表于 2004-11-16 13: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ttp://www.china-review.com/execute.asp?path=/content_files/hefan-zxzp-01.htm20010721/hefan-zxzp-01.htm&luntantitle=经济学的风格%20经济系的性格

在美国,约有150所大学有资格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其中约有50所左右拥有世界性的声誉。但真正被称为“一等”(first tier)的,往往是指前10名(TOP 10)。《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杂志每年公布的大学排行榜总是引起广泛的关注。表1列出了该杂志2000年公布的美国各大学经济系博士生项目的前10名。该杂志同时还公布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国际经济学和公共财政等五个主要的经济学领域中各大学经济系的前5名。

表1 美国各大学经济系前10名

名次     学 校 1      麻省理工学院 2      哈佛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斯坦福大学        芝加哥大学 6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7      耶鲁大学 8      西北大学 9      宾夕法尼亚大学 10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资料来源:www.usnews.com/usnews/edu/beyond/bcphd.htm

这些“一等”的经济系的博士毕业生大多会选择留在象牙塔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项调查,大约60%左右的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选择进入学术界。尤其是在“一等”的经济系,尽管有的学生会选择进入企业、政府机关或是国际组织,但他们却会感觉到来自教授和同学们的压力,大家会认为你放弃学术研究是因为自己觉得在智力上低人一等,无法在严酷的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斯蒂格利茨在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次演讲中就曾说过,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国际组织招聘的都是一流大学的三流学生。尽管这可能是一种偏见,但却是弥漫在经济系里的“主流”观念。学术界的竞争丝毫不弱于华尔街的竞争。表2对麻省理工学院、哈佛、芝加哥、斯坦福和普林斯顿五所大学经济系的教师构成做了简单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在一等的经济系里,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一等经济系的博士。毕业于二等或是三等经济系的博士能够在一等大学找到教职的只能是少数的例外。

使用道具

地板
midi51 发表于 2004-11-16 13:4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评网 > 学者社区 > 个人主页
经济学的风格 经济系的性格
              何 帆

  

索洛教授的建议

在美国的经济学界,年长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更高的权威,相反,年长的经济学家对年轻的经济学家甚至是他们的学生倒是会有几分敬畏。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阿加×克莱默(Arjo Klamer)教授曾经采访了十数位著名经济学家,并结集成为一本书:《与经济学家对话》。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索洛也是被采访的经济学家之一。索洛对克莱默说:“你为什么不采访我们的学生呢?”索洛教授的这一建议可谓意味深长:在经济学这一竞争激烈、日新月异的行业里,今天的博士生便是明天的学术新星。如果想要了解经济学的未来,最准确、最便捷的办法就是了解今天还在就读的博士生们。 经济学家的成长经历可谓丰富多彩:他们可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也可能有着移民的背景甚至本人就是第一代移民;他们中有许多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但也有的是裁缝的儿子;他们中有许多在大学本科时就已经主修经济学,但也有很多在本科时学的是数学、物理,或是法律、历史。不过,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成长经历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第一,他们都是在最好的经济系获得博士学位;第二,他们都选择了在最好的经济系任教。

在美国,约有150所大学有资格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其中约有50所左右拥有世界性的声誉。但真正被称为“一等”(first tier)的,往往是指前10名(TOP 10)。《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杂志每年公布的大学排行榜总是引起广泛的关注。表1列出了该杂志2000年公布的美国各大学经济系博士生项目的前10名。该杂志同时还公布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国际经济学和公共财政等五个主要的经济学领域中各大学经济系的前5名。

表1 美国各大学经济系前10名

名次     学 校 1      麻省理工学院 2      哈佛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斯坦福大学        芝加哥大学 6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7      耶鲁大学 8      西北大学 9      宾夕法尼亚大学 10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资料来源:www.usnews.com/usnews/edu/beyond/bcphd.htm

这些“一等”的经济系的博士毕业生大多会选择留在象牙塔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项调查,大约60%左右的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选择进入学术界。尤其是在“一等”的经济系,尽管有的学生会选择进入企业、政府机关或是国际组织,但他们却会感觉到来自教授和同学们的压力,大家会认为你放弃学术研究是因为自己觉得在智力上低人一等,无法在严酷的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斯蒂格利茨在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次演讲中就曾说过,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国际组织招聘的都是一流大学的三流学生。尽管这可能是一种偏见,但却是弥漫在经济系里的“主流”观念。学术界的竞争丝毫不弱于华尔街的竞争。表2对麻省理工学院、哈佛、芝加哥、斯坦福和普林斯顿五所大学经济系的教师构成做了简单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在一等的经济系里,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一等经济系的博士。毕业于二等或是三等经济系的博士能够在一等大学找到教职的只能是少数的例外。 表2 五所著名大学经济系的教师来源 单位:(%)

毕业学校

哈佛

MIT

芝加哥

斯坦福

普林斯顿

哈佛

40

29

14

19

12

MIT

23

26

9

8

24

芝加哥

7

6

26

6

6

斯坦福

5

11

3

10

10

普林斯顿

2

3

9

6

14

其他TOP 10*

9

11

6

29

10

TOP 10总计

86

86

67

78

76

资料来源:根据各大学经济系主页整理。 *其他TOP 10系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西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美国高校。未包括其他国家的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经济学的风格

索洛教授的建议给克莱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克莱默和另一位经济学家大卫×柯兰德尔(David Colander)一起,对6所著名大学的经济系博士生进行了调查。这6所大学分别为哈佛、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斯坦福、耶鲁和哥伦比亚。他们的调查包括一份详细的问卷调查,以及和哈佛、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和哥伦比亚等4所大学经济系博士生的面谈。

在克莱默和柯兰德尔设计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问题,即:你认为一个成功的经济学家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一部分博士生们的回答:

· 同时具备理论的严密性和对现实世界的敏锐直觉。

· 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对经济体系有自己的独特的视角,并在思考各种经济问题时都贯彻这一视角。如果这一视角是有原创性的,那么他就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例子:萨缪尔逊的“最大化原理”,卢卡斯的“合理预期”,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

· 对经济学的某些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将理论的前沿推进。

· 能够用简单的模型解释重要的经济现象。

· 获得诺贝尔奖,做出重要的发现,得到丰厚的报酬。

· 在一所好的大学教书,在好的杂志发表许多论文,其研究工作得到同事们的尊重。

· 善于提炼可供检验的假说。

· 每个经济系的研究生都读他的论文。

· 注重经验分析,具有创造力;与现实政策有关;善于利用有关经济制度的知识;精通经济计量学;头脑开放,能够接受非新古典经济学的结论。

· 男性,每天工作15个小时,当她的太太强行把他拉出去晚上看歌剧时,还在幕间休息的时候读《计量经济学》杂志,人际关系很差,总是批评别人的研究工作。

· 被同事们尊重,在圈子里活跃,有几篇写得不错、比较有名的论文,说话别人会听。

当问及在研究生院里最喜欢的事情时,博士生们普遍觉得,首先是智力上的挑战,在这里你能够时刻站在学科的前沿,能够和最优秀的教授和同学们切磋学术。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学生所说的,他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够学习经济学”;其次是学术上的自由,能够自己安排研究计划,探究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当问及在研究生院里最不喜欢的事情时,博士生们也是牢骚满腹。他们中的大多数最不满意的是感到与现实世界有一种疏离感。每天疲于应付听课和做习题,缺乏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此相关的是,很多学生感到经济学中使用的数学太多,以至于冲淡了经济学的直觉。那些刚刚进入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们谈到,他们对于经济系的功课之重、功课之难难以很快适应。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谈到,他每周至少要花7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学习功课。不少学生谈到他们对教授的失望,要么是教授的授课方式死板生硬,要么是学生很难有机会和教授深入地讨论问题。一位哈佛的学生说他最讨厌的是同学们中那些“非知识分子和反知识分子”(non-intellectual and anti-intellectual)。另一位哈佛学生也说,最烦的是天天和一帮蠢蛋混在一起。

克莱默和柯兰德尔的问卷中请博士生们谈谈他们认为那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经济学研究来说是重要的。学生们的回答可以参见表3。从中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背景对于经济学研究是最重要的。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对于理解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有不少学生认为政治科学和经济学有不解之缘。有趣的是,经济学博士生们对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普遍不当回事。克鲁格曼曾引用过的一则笑话或许能进一步佐证这一调查结论:成功的经济学家的前生一定是一位数学家,糟糕的经济学家的前生一定是一位社会学家。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的隔阂,甚至是在方法论上的对立可能会令人感到沮丧,为什么我们无法找到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理论呢?经济系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偏狭也令人感到不安,尤其是,从克莱默和学生们的面谈中我们得知,即使有的学生确实感到其他学科对研究经济现象的帮助,但问题是,他们每天忙于做题,哪里有空去阅读其他领域里的著作!

表3 对于经济学研究而言,相关领域的知识有用吗? 单位:%

非常重要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数学

41

32

21

6

历史

34

34

24

8

政治科学

24

30

33

13

社会学

16

29

35

21

哲学

15

27

27

15

心理学

9

20

44

27

计算机

8

26

35

30

物理学

2

6

27

64

资料来源:Arjo Klamer and David Colander,(1990): The Making of An Economist, Westview Press.

另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博士生们所选出的历史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参见表4)。凯恩斯被哈佛、MIT、耶鲁和哥伦比亚等四所大学的学生推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马克思、萨缪尔森、阿罗和斯密等被公认为伟大的经济学家。学生们推崇凯恩斯是因为他只手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也是因为他对经济政策的深远影响。一位学生谈到,凯恩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面对重大的社会问题并且不为现有的理论框架所拘泥,相反,他的才智使得他能够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发明适宜的工具。学生们崇拜马克思是因为他“思想广博、不懈地钻研,他的著作不受时代的局限”。阿罗之所以得到学生爱戴是因为他不仅精通数学而且对社会问题和哲学的关注。萨缪尔森的声望在于他是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几乎在所有的经济学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做为“经济学之父”,斯密的地位始终是不可动摇的。进一步来看,获得提名的杰出经济学家中有70%是仍然活着的。这说明了当代经济学家,尤其是他们的教师对学生们的深远影响。比如芝加哥大学的学生最推崇卢卡斯,而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最爱戴阿罗。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获得提名的经济学家中还有加尔布雷斯、博尔丁、波拉尼等这些多少有些异端的学者。经济学界似乎有一种不成文的偏见,即在公众领域的声誉越高,在圈子里的威信反而越是受到损害。在专业经济学家的圈子里,如果说某人的论文很像加尔布雷斯,他不会觉得是恭维,反而可能勃然大怒,因为大家实际上是在说他的论文不够严谨,太过浅白。我推想,这些学生之所以还喜欢加尔布雷斯和博尔丁,更多地是因为他们刚从本科上来,对这些作者的作品仍记忆尤新。他们毕业之后还会坦然地承认自己喜欢加尔布雷斯吗?我实在是有些怀疑。

表4 谁是历史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

哈佛

MIT

芝加哥

斯坦福

哥伦比亚

耶鲁

1.

凯恩斯

凯恩斯

卢卡斯

阿罗

凯恩斯

凯恩斯

2.

马克思

萨缪尔森

斯密

凯恩斯

斯密

马克思

3.

阿罗

马克思

弗里德曼

萨缪尔森

弗里德曼

阿罗

4.

托宾

索洛

贝克尔

熊彼特

缪尔达尔

托宾

加尔布雷斯

熊彼特

萨缪尔森

马克思

芬德利

李嘉图

.

萨缪尔森

奥肯

格罗斯曼

斯密

德布鲁

希克斯

7.

波拉尼

费希尔

司拉斯基

索洛

贝克尔

刘易斯

8.

斯宾斯

斯密

斯蒂格勒

斯蒂格勒

罗宾逊夫人

9.

卢卡斯

斯蒂格利茨

费尔得斯坦

弗里德曼

10.

阿克罗夫

德布鲁

资料来源:Arjo Klamer and David Colander,(1990): The Making of An Economist, Westview Press.

经济系的性格

记得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你信仰什么样的哲学,取决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经济学界,或许可以说,你赞成什么样的经济学观点,取决于你在哪里读的博士。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家见面之后最喜欢问的问题之一就是:“你在那里拿的博士学位”。

如果你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大家会认为你属于那种天资聪颖、热衷数学、只会写正式(formal)论文的家伙;如果你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那么你很可能是个彻头彻尾的经济自由主义的信徒;如果你在明尼苏达大学或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博士,大家会猜测你是从数学系转行到经济系来的,因为这两所学校的博士项目越来越强调数学训练。如果你在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大家会联想到诺斯和新制度经济学;而在乔治梅森大学读博士的学生十有八九信奉的是公共选择和奥地利学派。如果你研究宏观经济学,那么你会听到所谓“咸水”和“淡水”宏观经济学之争。“咸水”宏观经济学主要在靠近大西洋的新英格兰地区的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里盛行,而“淡水”宏观经济学主要流行于靠近五大湖的芝加哥大学等。

从克莱默和柯兰德尔的调查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各个经济系之间的差异:没有一位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生认为合理预期理论是不重要的,但38%的哈佛学生认为合理预期并非重要。没有一位MIT的学生怀疑财政政策是起作用的,但44%的芝加哥大学博士生对此表示怀疑。芝加哥大学的学生普遍相信货币主义的观点即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可是有近一半的哈佛大学学生就是不相信。大约70%的芝加哥大学学生不相信市场机制会造成对妇女的歧视,但44%的哈佛学生认为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所有的芝加哥大学学生都相信关税和进口配额会减少国民收入,但67%的哈佛学生对此有所保留,其中有11%持不同意见。

在与学生的面谈中,当克莱默问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生对效率工资的看法时,一位学生说,“这套玩意该扔到抽水马桶里去”。芝加哥大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说他最佩服凯恩斯,结果招来满堂哄笑。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学生说他最喜欢巴罗,他开玩笑地对同学们说:“要是我提巴罗你们不会朝我扔砖头吧”。

总的说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风格最为鲜明。他们的学生自称是最忠实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信徒。他们相信他们在芝加哥学到的是真正的、严肃的经济学。一位芝加哥的学生回忆起刚入校的时候卢卡斯的讲话。卢卡斯说:“我认为芝加哥大学是学习经济学的最好的地方。我们相信我们的研究是重要的,远远比华盛顿那帮人干的事情重要”。这种对经济学的虔诚在其他经济系的学生那里却很难看到。以哈佛的学生为例,他们对经济学充满了怀疑精神,而且比较热衷于影响政策。他们最喜欢的教师包括萨默斯(Summers)、萨克斯(Sachs)等。

其他各个经济系之间的差异尽管没有它们与芝加哥大学的差异那么大,但各个经济系的学生仍是努力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哈佛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特点是多样化。这里既有新凯恩斯主义的新一代旗手曼丘(Mankiw),又有自由主义色彩浓厚的巴罗。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更偏爱经济学的技术。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说,“绝大多数到这里来的学生都是因为他们喜欢技术”。当问及他们和哈佛学生的区别时,一位学生半开玩笑地说:“他们更热爱艺术”。

从克莱默和柯兰德尔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经济学博士生们自信而富有朝气,而且已经俨然有了经济学家的风范。从他们身上,我们既可以窥见经济学的风格,又可以见识到经济系的不同性格。回忆问卷调查中的那道问题,即一个成功的经济学家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至少还应该增加一条:成功的经济学家不仅要自己做出非凡的成就,还要用自己的学问和人格激励新一代的年轻学者献身学术,从而推动经济学的不断进步。看看美国经济学博士们的表现,或许可以说,他们所在的经济系和系里的教授们的确成功了。

使用道具

7
cxy_nj 发表于 2004-11-16 20:0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评论材料十分精彩,热烈鼓掌

传播,交流,共享---学术乃天下公器

使用道具

8
raywcp 发表于 2004-11-17 04: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midi51在2004-11-16 13:21:53的发言:

闲人斑竹的话前一段有对的地方,最后一句则很遗憾地是混淆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现在国内培养博士就和培养硕士没有差别,人数上也差不多”

——————这是现在的现实,在很多学校,招博士已经成了拉关系、创收的手段。学生也分为“学博”、“官博”和“商博”————后2种则成了某些学校博士生的主力,不知人大的具体结构如何?有心人可以调查一下。

国家教委对各种教育的定位就不明确, 还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如下的号召————“加强博士生教育的应用性导向”。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中国想创造一种世界上独具一格的博士教育模式吗??!!

问题很清楚,首先是你的培养模式和定位的问题。其次,才是在这个制度下人的能力、素质的问题。

“所以,现在好单位要人首先看本科 ”

——————最要命的是这句话。 我理解这里说的好单位是什么意思,大致是指哪些单位,摩根斯坦利、中金公司、宝洁、四大国有银行。。。。。。这个单子可以列很长。要知道这些单位即便是HAVARD、MIT的经济学博士他们也不会需要几个,这是由单位的性质决定的。 在美国这些性质的单位招聘的大部分是MBA。

在美国,你会发现那些排名15名之后的经济系其毕业的PHD更多的会去政府、商业组织或国际组织(WB等)。而最好的经济系的最好的学生去向只有一个————最好大学的经济系。《 这和国内非常不同,现在国内每个大学都会把其毕业生中当上一定职位的官员、或者企业家、高级白领当作学校的骄傲(这也与上面的“好单位”的思维如出一辙)》。 我们应该很早就知道,中国人对待知识、学术的态度是很功利的,知识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获得过“天然崇高”的神圣地位,“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一个获得世俗幸福的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讲,世界银行、IMF、FED、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的光环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会比芝大、MIT教授的光环要闪耀的多。 在美国,当一个TOP经济系的PHD不优先考虑学术职位时,一般主要对他有2种评价:(1)这个人不热爱学术 (2)自认为在智力上低人一等,不能与同行们在学术竞争中胜出。

我想说的话很简单——————符合国际规范的PHD教育不是看你的学生多少去了上面那些“好单位”,而主要是看你培养的人能否做规范的研究,最终能否在研究中有所创新。如果你的目标定位和国际惯例不符,而始终以“好单位”的思维来主导,那你根本不应该有学术倾向的教育制度,尤其是PHD制度。 不管你现在的目标多么扭曲混乱,可是如果你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话,最终要回到事情的本来面目上来————对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midi51 斑竹说的很有道理,首先要界定这个“好单位”的定义,是工资高待遇好就是好单位还是知名度高企业培训积极的就是好单位。

对于工作我想说说我们的近邻日本,尽管大多数人不太喜欢这个国家,但是日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要强于中国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日本的单位和企业有一个严格的阶级制度,年轻人进入集团或公司后就是在最地层工作然后通过努力爬到上面,所以一般日本的上层人物通常很少有50岁以下的。还有日本对于公司的申请者来说是实行 apply for company not your major.新人进入公司后往往干和自己不相关专业的工作,然后每阁几年调换到别的部门。对于一个新部门新环境员工必须发疯的去适应,这一点也造就了日本企业员工的 teamwork 精神和loyalty。日本人不太喜欢跳槽,通常是在一个公司工作到退休为止。

繁华烟云散,仗剑江湖势如虹; 人生棋局在,泛舟商海几沉浮。

使用道具

9
lin1180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8-22 23:13: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方案里详细列出了新的教学计划,硕博连读前三年中,《高级微观经济学Ⅰ、Ⅱ、Ⅲ》,《高级宏观经济学Ⅰ、Ⅱ、Ⅲ》,《高级计量经济学Ⅰ、Ⅱ、Ⅲ》等顶级课程成为必修课,一以贯之的培养计划使这些课程的开设成为可能。硕士生们对此艳羡不已,“能潜心完成这些课程,离经济学家就更近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财经时事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12627

使用道具

10
niuniu19850512 发表于 2010-8-23 19:00: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佩服,佩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