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上尉诗人
3196 9

[经济热点解读] 李俊慧: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推广有奖]

教授

2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2198 个
通用积分
8.5648
学术水平
46 点
热心指数
45 点
信用等级
33 点
经验
78647 点
帖子
730
精华
0
在线时间
17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5
最后登录
2024-6-20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之前发布了《一道作业题:柴静的“雾霾调查”将雾霾治理不力的成因归咎于石油企业的垄断是对的吗?》(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blog/1425303108)一帖,本文其实是该帖中提出的作业题的答案帖。

最早答到挨边的是5楼的读者,后面就很多读者陆陆续续地都答出“价格管制”这个关键词了。但是没有读者能跳出将思路局限于垄断企业的框框,结合柴静视频中提出的其他相关事实来将这个答案一般化。

让我来说说我的思路。还是那句话:思路比答案更重要!大家要好好体会我是怎么想出这个答案,并与其他相关事实联系起来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将之一般化的整个思路。

看到视频里环保部门的人抱怨油品标准的制定被中石化的人把持,而中石化的人不肯提高油品标准到与欧州的高标准一样,柴静进一步将矛头指向中石化的国企垄断地位的时候,我就开始想了:为什么中石化是垄断企业就会不肯提高油品标准呢?是的,提高油品标准是会增加成本,但通过加价把成本弥补回来不就行了嘛。它是垄断企业,不是所谓的自由竞争企业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既有价格,不是应该更容易加价才对吗?以垄断作为不肯提升油品质量的解释,逻辑上完全不通嘛。要注意,这跟我在《经济学讲义》的“觅价”一讲中讲到有行政垄断权的企业不愿意采用新技术时提的IP电话的例子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中国电信如果采用IP电话技术会导致长途电话费的价格大跌,当然是对它不利的,它不肯采用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提高油品标准导致的是价格上升而不是价格下跌,中石化有什么必要反对呢?

后来我在回复上述“作业题”帖的后面的6楼里雷智聪同学的评论时,把这个逻辑矛盾揭示得更深入:

雷智聪

不是应该油品标准较高,等于建立了技术门槛,更有利中石化的垄断地位吗?



说得对,其它因素一样时,油品标准定得高其实是对有技术优势的大企业有利的。任何正常行业的大企业都是巴不得把标准定得高些,好利用标准直接将小企业逐出市场。


看看事实吧,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要求牛奶企业增加检验三聚氰胺的项目,这导致奶企必须购买昂贵的检验仪器,大量小奶企倒闭退出市场,只剩下像蒙牛这类规模的大企业,导致行业的垄断性上升。大企业肯定是喜欢提高标准才对的。但为什么中石化偏偏出现这种“反常”的行为?是什么其它因素成为关键的局限条件与一般行业不同?

再看下去,看到中石化的负责人反问:如果断供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个责任谁来负?(大意如此)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中国人都知道,汽油价格是发改委根据一个数学公式制定出来的,可不是石油企业自己决定的。提高油品标准就会提高生产成本,两桶油当然不是傻子会要求提价,但如果谈不拢提价幅度(例如那“7分”与“5毛”之争),不肯提高标准就是必然的选择。乍一看“断供”是威胁之言,但细想那只是陈述事实而已——平心而论,那个视频里我看就那个中石化的负责人说话最实诚,固然没有煽情,官腔也就打了一句(面对柴静问为什么不放开油品市场的竞争时),不带偏见地听会发现他都只是在陈述事实而已。试想吧,价格管制之下一边要油企提高油品质量增加成本,一边又不准它涨价涨得足以弥补成本,就算不是垄断企业,任何生产者都不可能接受长期亏本经营,当然之选就是不再供应。这不是绕过价格管制,能绕过就会继续供应了,恰恰是绕不过才要断供的,作为生产者这是最后的选择了。

把这个想到的答案一推广做一般化,用视频中的其他相关事例一验证,全部吻合得丝丝入扣!例如视频说造成雾霾的另一个原因是煤,煤企数量众多,竞争比较充分,照样因为使用质量很差的褐煤而导致严重的污染。为什么?因为煤主要用于发电,北方还多了个供暖,而无论是电费还是供暖费全都是受到政府的价格管制的!谁不晓得使用优质煤污染少呢?但价格也贵啊。如果产出端的收入不能提高到可以负担昂贵的成本,当然只好在投入端使用价廉质低的褐煤了。

继续再来一个验证。视频中说北京空气质量最差的时分竟然是凌晨,这一开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凌晨这个时候街上不都没啥车在跑吗?怎么还会有严重的污染?然后镜头一晃,移到一辆大货车身上。原来凌晨这个时候进京的路上跑着很多拉货进城的大货车呢。白天时分为了防止拥堵,这些车速缓慢的大家伙是禁止进城的。然后是抓到一辆冒充国4标准的大货车,最终却没有罚款。为什么不罚款呢?执法人员可没说因为他没罚款权,而是说“那车是走绿色通道的,就是运蛋、奶等食物进京的”(大意如此)。当当当,又命中了!我早就听说北京的基本生活用品的物价并不高,甚至比一些二三线城市都要便宜,但这明显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古人都会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像北京这种人口密度很高、又没有自己的生产而各种物资都要从外面运进来的消费型大都市,物价应该是比较高才是正常的。现在却那么便宜,这里头肯定又是存在着价格管制。但供应方不可能真的做亏本买卖啊,那就想尽各种办法省钱呗:绿色通道本身就是政府人为地免收了很多费用,使用不达标的交通工具也降了成本,就是给抓到了执法人员也不敢罚款,否则影响了这些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套用中石化那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断供导致北京市面不稳定,这个责任谁来负?”显然,这类事情里也谈不上跟垄断有啥关系,还不是照样宁用低质车不用高质车嘛(这里的“质”是指环保方面的质量)。

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之后,真相就开始浮现出来了。垄断根本不是造成各行各业(从石油到煤炭到汽车)的生产者不肯选择提供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是高质量的产品的真正原因,价格管制导致无法在产出端加价弥补投入端的成本较高,才是生产者舍高取低的关键。然而,这还不是最终极的答案。因为,我们要进一步问:为什么政府要搞价格管制?答案很明显,是民众不愿意付高价啊!政府这些价格管制不都是迫于民意的压力而搞出来的嘛。

石油的问题比较复杂姑且搁置不谈,先说煤吧。为什么中国使用质量那么差的煤,还不洗煤呢?用优质煤,或者把煤洗干净了再用,当然是有减少空气污染的收益,但成本也增加了呀。石油也有类似情况:视频里提到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含硫量大,烧起来对空气的污染也比较严重。那为什么不买沙特的呢?沙特的石油可是含硫量很低的高质量石油,相当于优质煤,价格当然就贵了。伊朗的含硫油就相当于褐煤要洗煤那样,要额外多花脱硫的成本。关键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切生产过程的成本增加,最终都是要落到消费者身上来负担的。电费加价,你愿意吗?供暖费加价,你又愿意吗?啥?你说政府补贴?你以为政府补贴就真的是政府出钱不是你在出钱?那我问你:政府的钱从哪来?还不就是从基本上同时也是纳税人的各位消费者身上来的嘛。只不过是绕个弯子先以征税的名义交给政府,再以补贴的名义交给电力企业、供暖企业,还不如消费者直接付钱给电力企业、供暖企业可以节省了绕弯子带来的交易费用上升呢。

再说汽车的排放标准,为什么全行造假?视频里引用造假车企的老板的话说,是因为外面有需求啊,所以就卖了。他不造假别人造假,他的车会卖不出去。而如果政府严管,他就不会造假。乍一听好像确实是政府监管不力的错。但试想一下如果政府真的严管了,汽车的排放标准都真的达标了,成本上升通过运输费用上升传导到运输物品的价格上去,所有从外面运进来的东西都涨价了,你愿意吗?

石油的问题最复杂,放到最后这里说。石油因为牵涉到国企垄断,其价格高低不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就会很惹人争议。前面说油企如果提高油品标准,成本也上升,汽油价格不能涨得足够弥补成本的话油企当然不肯提高油品标准,肯定有人会说是垄断导致低效才成本那么高的,如果放开竞争,竞争压力带来的成本的下降是足够弥补油品标准提高带来的成本上升的,证据就是美国的汽油与中国相比质量又好又便宜。正好上述的“作业题”帖后面的38楼里有读者提供了一个天涯帖子的数据(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405347-1.shtml)很能说明问题。从那个帖子的内容就知道,美国的石油公司多么庞大,再加上美国的国家实力地背后支撑,在国际市场上的的议价权是中国能比的吗?欧洲的油价就比美国高得多。但撇开这些关于垄断的错综复杂的争辩不论,一个客观的结论是:只要汽油的价格上升,使用就会减少,即使油品质量没有提升,都能带来减少污染性排放的效果。所以,如果真的只是为了环保(而不是挟带着要弄掉油企的垄断权的“别有用心”),加价可也,干嘛要管那个价格是不是垄断导致的高价呢?说到底,民众其实就是不想为环保支付高价。他们又要马儿好——环境优质——,又要马儿不吃草——所有牵涉污染性生产过程的物品的价格不要为了环境改善而价格上升。但这是违反经济规律的,所以是不可能的。

视频里频频出现环保部门的人的抱怨,说治理雾霾需要的是“管理,管理,还是管理”,言下之意是他们需要有管理的“真权力”。他们觉得自己治理污染的努力屡屡受阻——是受油企这些垄断国企、追求政绩的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主体的阻挠。其实,真正阻挠他们的,是……民众!——是实际上根本不想真的为环保支付高价的民众。只不过直接与环保部门的人打交道的是油企、地方政府等主体,他们直接的感觉是阻力来自于这些主体,但这些主体只是把民众的真正意愿传递给他们而已。想想吧,如果环保部门真的掌握了非常强的权力,强得足够重罚、直至关闭污染空气的企业,由此而增加的成本最终是要通过提价传递到消费者那里去负担的——就算部分成本是企业自己消化了,企业的利润减少,挤压的是企业之内的人员的收入,他们不也是消费者的一员吗?收入下降跟物价上升在逻辑上不就是同一回事嘛。即使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坚持价格管制,不允许企业提价,承受能力差的企业就会倒闭,承受能力强的企业也会减少生产以降低成本,结果都是导致市场上的供应减少,加剧了供不应求,最终还是要用加价来平衡供求。

柴静在视频开头煽情地说,只要女儿健康就好。真的吗?那其实不难马上就实现啊。放弃在北京的事业,和女儿搬到西藏去!空气还很干净的地方在中国还是不缺的,只是人们真的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地获取干净空气吗?不要误会了,我不是在主张以这种逃避的方式去应对空气污染的问题。而是以此作为一个将人们真正的意愿呈现出来的试验,这在经济学上称为“显示性偏好”——你说你喜欢这东西,我怎么知道你没有骗我,甚至是在自欺欺人呢?我就设计一个试验来让你真正的(而不是声称的)意愿通过看得见的行为呈现出来,而不是直接相信你说的话。无独有偶,就在前些天我才看了一条新闻,说很多外国人现在也因为空气质量而纷纷离开北京,但他们之中很少有高管,几乎都是较低层的人员。显然,是因为高管的收入高,意味着离开北京的机会成本高,就宁愿忍受污染严重的空气。他们是自愿这样选择的,反映出他们认为在北京工作比在他们本国的发达国家工作而高出的收入比干净空气更重要。很多在北京工作的人也是这样的,他们大可以选择回自己家乡,大部分人的家乡的空气应该比北京要好。但他们还是自愿地选择留在北京,反映出他们认为在北京工作比在他们的家乡工作而高出的收入比干净一些的空气更重要。那么,即使加强环保执法不会因各种生产活动减少而导致经济下行,北京人的收入保持不变没有下降,但凡是有污染性生产过程的物品的价格都上升了,逻辑上这跟物价不变、但收入下降不就是一样的吗?如果人们现在已经表现出不愿意选择离开北京、以收入下降来换取能呼吸更干净的空气,怎么能肯定他们真的愿意选择加强环保执法、以物价上升来换取能呼吸更干净的空气呢?

柴静的煽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客观上给观众带来了一个致命的错觉:他们以为呼吸更干净的空气自己只需要付出微不足道的代价,都是那些该死的垄断油企、黑心企业之类的家伙才利益受损极大而阻挠环保部门的人执法,自己只要做些诸如少开点车、打打举报电话的事——我不是说这些完全没用,但既然代价是如此微不足道,效果也必然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收益与成本是对等的,这是经济规律!先不论买了辆车却大部分时间放在车库里不用是不是另一个方面的浪费资源、从而也是增加了环境污染,好好想一下吧:少开几天车所带来的减排能比得上换用高标准的油品而不减少开车吗?前者的代价轻微,所以效果也是轻微的;后者的代价是要付高价买汽油,代价高得多,所以效果当然是显著得多。打一个举报电话让一个小食店装上油烟过滤器,它单家店子的成本上升,当然不敢用提价来弥补这个成本的上升,你的代价轻微,但对改善整个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极为轻微。如果全民监督人人打举报电话让所有小食店装上油烟过滤器,所有店子的成本上升,这类餐饮的价格必然要用提涨来弥补这些成本,代价就不是轻微的了,但只有这样才能显著地改善整体环境的质量。

注意:我没有说为了经济利益而反对重拳出击治理污染,我不谈应该不应该,我谈的是从目前掌握的信息——很多人不肯离开污染严重的北京,还有更多人为了获得留京指标而用尽办法——来推断,事情真的发生时其实人们会如何选择。我是提醒被煽情煽得头脑发热、一片迷糊的人们:治理污染的代价你真的弄清楚了吗?你真的愿意承担吗?如果是,那为什么你没有选择离开那些空气很差的大城市或工业城市?如果是,那么你就是同意放开汽油、电力、供暖、基本生活用品的物价管制,愿意接受大量物品价格上涨(因为几乎所有物品都需要运输,即使生产本身没有污染空气,运输过程都会污染了空气)啦?抚心自问你真的能接受?不要巧言令色试图争辩价格不会上升来掩饰你其实就是不想承担治理污染中真正是大头的那部分代价。

柴静的视频里讲了一个美国严格治理汽车尾气的例子,那墨西哥司机开的车其实尾气测试没问题,只是没有给车子装上一个类似口罩的仪器,就已经被罚了1000美元。而柴静估计那司机一个月的净收入只有4000美元左右,还问了他有6个孩子要供养。看这段视频的时候我就想,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媒体报导的侧重点会完全不同,民众的舆论也会截然相反:一个用4000元/月养着6个孩子的穷人司机,在路上被交警拦下,尾气测试都没问题,只是没给车子装上一个类似口罩的仪器,就一下子被开了一张1000元的罚单!尾气都没问题,还要装什么口罩仪器?敢情你中国政府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变相收费敛财而已吧?!

最后再来一个例子。以上的例子牵涉到的都是个人选择,下面举一个集体选择的例子。柴静的视频中讲了一个以污染性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它应该是在河北,位于北京的南边,因此南风一吹,那些污染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就飘到北京,是造成北京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够取缔那些污染企业,就能减轻北京的雾霾,那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那里环保部门的人说,这个污染性很强的产业的产值占该市GDP的比例很重,已经到了无法取缔的地步。柴静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地方政府被经济利益劫持而阻止环保部门的人去查处那些污染企业。然而,我就借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原则上完全有办法在不触动该市的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取缔那污染性产业。

让我来先说一个珠三角的真实例子,再由此引出解决方案。广州位于珠江下游,为了确保它的饮用水安全,需要位于珠江上游的城市在沿江十公里范围内不搞任何工业生产。为此,广州政府与这些上游城市的政府坐下来谈判,以广州出钱补偿那些上游城市的方式来说服它们接受在沿江十公里范围内不发展工业、即使原来就建了的一些工业也全部拆迁。然后广州政府一转头召开水费加价的听证会,向广州市民解释:上游城市为我们的水源安全作出了巨大牺牲,但我们不可能要求人家一直牺牲,必须给他们补偿,所以需要通过水费加价来筹集补偿资金。就这样,水费加了,每年补偿给上游城市的资金有了来源,上游城市安心于收钱,不在沿江十公里范围内发展工业,有效地保护了珠江水源的清洁。

学过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的人能马上看出来,这是科斯定理在真实世界中活生生的应用啊!河北的城市经济落后,因此愿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污染性工业、争取收入,近在旁边的北京不愿意,却在客观的自然条件上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怎么办?那就出钱把污染权买过来吧!只要补偿给河北城市的钱与那些污染企业所创造的产值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利益相当,那个地方政府怎么会拒绝?坐着不搞工业都能收钱,何乐而不为?更不要说空气变干净了对它们来说也是额外的一笔非货币收入。补偿的金额也不难大致准确地计算出来,因为那些污染企业的产值、纳税都有统计在案。难的其实是怎么让北京人愿意付这笔钱。广州通过水费加价来收,肯定有人怨声载道,但最终还是收了。获取干净水源的费用可以打进水费里收取,获取干净空气的费用却如何收取呢?这就是困难所在。要在一个既有的费用上加价已经不容易,要新增一个原来没有的费用就更难了。但如果北京人不肯付这个钱的话,还怎么能说他们真的愿意为治理雾霾付出代价呢?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什么地方政府被经济利益绑架,而是环保的高昂成本谁来负担?地方政府不肯承担就骂它被利益绑架,按此逻辑北京人不肯承担也可以说是他们被自己的利益绑架了啊。但任何好东西的获得都要付相应的成本,“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而且越大的好事一定成本越高。还是那句话:北京人,治理污染的代价你们真的弄清楚了吗?你们真的愿意承担吗?如果是,那就赶紧促请北京政府代表你们去跟那河北城市的政府谈判说服它们取缔污染工业的补偿金额,并在谈判结果出来后踊跃地交钱吧。坐在电脑面前做键盘侠跟着煽情的柴静痛骂地方政府与那些污染企业无良只能得到道德上的快感,可没法真正实现你们想要清洁空气的愿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环保部 李俊慧 百思不得其解 不惜一切代价 社会不稳定 中石化 关键词 李俊 强力 成本

沙发
jmszls 发表于 2015-3-5 22:29:52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她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也成问题。 新闻记者,还是政治个人秀,还是那一团体的代言和宣传,还是个人呼吁?

不能刻意控制引导信息。如果持职业和中立立场。如果代表某方和自己利益,就要明确说明自己利益方。

隐瞒,误导。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上尉诗人 + 1 + 1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藤椅
上尉诗人 发表于 2015-3-5 22:35: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jmszls 发表于 2015-3-5 22:29
她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也成问题。 新闻记者,还是政治个人秀,还是那一团体的代言和宣传,还是个人呼吁?  ...
这个问题还是少说吧,要不又被某些人骂了~就逻辑论逻辑,纯学术探讨~~

使用道具

板凳
whitesoul 发表于 2015-3-5 23: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恩,没必要治理污染,反正群众对于pm2.5达到多少数值属于污染都是由当局主导的.

使用道具

报纸
winston1986 发表于 2015-3-6 06:33: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国有一群人是有钱了,富裕起来了,比如富裕阶层,中产阶级。。。他们自然就开始重视这些了。。环保啦,安全啦,教育了。但是也还是有一群人,都穷得叮当响,或者连什么叫环保都不知道,就求顿饭吃。还有一群人,假如中国加强环保,那样绝对就是受到利益最大的,比如我自己勉强算其中一个,不单纯健康有了,钱包还可能更丰厚。

不过另外一个方面,我很奇怪,有没有人算过那笔帐呢。 比如油品提高了,成本会高多少之类,煤炭价格会高多少之类。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澳洲,新西兰都不怎么产油的,燃油税也不低,油品质比中国好多了,但是油价也没比中国高多少,偶尔比中国还低。  澳洲所有新建的房子,环保都必须要达标,早凉两三年还提高了标准,但是相应的建筑成本也没什么,就1%不到,还没算日后能省下来的钱。

使用道具

地板
绝对不思考 发表于 2015-3-6 07:25:55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几千年前,洪水泛滥,大家都同意治水,问题是鲧治水和禹治水。不要动辄把不同意见扣上反对治水的帽子,道德大棒和政治正确的吵闹没意思。更不要在治水策略里夹带私货。

按我的理解,国内油品标准肯定参照国际标准,不会有问题,问题是产品真正质量和测试监督机制。类似三聚靖安。至于民营化能有效吗?不见得。

使用道具

7
fame2005 发表于 2015-3-6 12:57: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分析的很透彻,耐心的看完了,赞!

使用道具

8
nnzam 发表于 2015-3-6 13:47: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分析的很透彻,耐心的看完了,赞!

使用道具

9
shuijianrl 发表于 2015-3-7 22:54: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扯淡,加无语!

使用道具

10
rd0510 发表于 2015-3-30 09:26:27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高油品质量,成本会增加多少,先有的油品成本多少,都不知道,把帽子扣到支持环保的人头上,有意思么,再说,把油品标准交给油企,也就中国是这样的吧,运动员兼裁判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6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