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gccd
1411 4

中信证券-晨会-080924.pdf  关闭 [推广有奖]

  • 3关注
  • 85粉丝

泰斗

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647066 个
通用积分
6410.8363
学术水平
151 点
热心指数
178 点
信用等级
144 点
经验
362016 点
帖子
9318
精华
3
在线时间
41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3
最后登录
2023-11-27

初级学术勋章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中信证券-晨会-080924.pdf 249997.pdf (387.01 KB, 需要: 1 个论坛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信证券 PDF 中信证券

沟通不再错过,机会总能把握。
沙发
gccd 发表于 2008-9-24 10:0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美国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引发中国的经济危机?


美国最近有不少与房地产有关的大公司相继破产,股市也动荡不安,不少人的“财产”都在缩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不少经济学家已经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不想“班门弄斧”,这篇小文,只是试图从一个经济学“门外汉”的角度,用类似“科普”的白话,谈谈我对此事的理解。


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始于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发展。在以电脑为代表的高科技对美国经济的强劲推动作用减弱以后,美国将什么作为它的经济继续前进的火车头呢?当时的美国联邦储备局局长格林斯潘先生,将目光瞄向了房地产。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以房地产为龙头,美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现在,用“马后炮”的眼光去回顾这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奇迹”根本就是不健康的、是含有大量泡沫的。但在当时,格林斯潘却被许多人看成是“神仙”,甚至有不少美国人说:我不在乎谁当总统,我只在乎格林斯潘是否还当局长。那么,这个巨大的泡沫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破灭的呢?


我们知道,美国人的消费理念与中国人是不同的。他们不注重储蓄,而是喜欢先花钱、后挣钱。表现在住房上,他们不是先攒钱再买房,而是先借钱买房,住进去以后再慢慢还钱。用国内前些年的流行术语,就是“超前消费”。但是,美国人的超前消费一直是有条件的。以住房为例,一个人要申请贷款买房,他(她)首先要有足够好的个人金融信用,同时还要有首付房价20%的能力。这样,一旦出现断付的现象,银行就可以以当时房价80%的价格,较容易地将房屋拍卖,收回贷款。应该说,在这样的贷款条件下,银行是不大容易出现呆帐和亏损的,人们买房只能量力而行,房价的增长也不会明显地高过一般物价的增长而使其脱离本来的居住功能,成为“投资”的对象。这样的房地产,一般只能做到财产的保值,而很难做到财产的增值。很显然,这样的房地产业也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格林斯潘的政策改变了这个局面。这些政策,就是贷款条件的大幅度放宽和一系列所谓“金融衍生物”的产生。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左右,在美国买房子突然变得很容易了。过去个人信用不合格的人现在可以很容易地拿到贷款,过去普遍要求的20%首付,也可以因人而异地减免。我当时有一个作一年级住院医生(Resident)的美国朋友,就很高兴地告诉我他已经买房了。我很清楚此兄不仅有一大笔上学的贷款未还,而且日常生活一贯大手大脚。其经济窘迫地不时常做点moonlight(业余时间到其它医院作临时医生),连水电费有时都付不上。我很惊讶他居然能拿到贷款,他得意地说:“When your name is followed by those two letters, a mortgage becomes very easy(如果你的名字后面有MD(医学博士)这两个字母,按揭就易如反掌)。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当求大于供,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是这位朋友,五年后作完住院医生离开时,卖了房子后一算帐:扣去利息、房地产税和买卖房子的手续费,他等于白住了五年房子还有剩余。这样的高额“利润”,显然比租房子住要划算得多。就这样,房子在突然之间成了“投资”热门。这时,一种带有投机性质的金融衍生物----次级贷款应运而生了。所谓“次级贷款”,就是某人或某公司先从银行贷一笔款,然后再以比银行利息高的利息,将钱贷给银行不愿意贷的人,赚取差价。这些次贷公司的一部分确实有比较厚实的资金保障,而另一部分则基本上是“空手套白狼”。可以想象,在房价普遍看涨的时候,这样的公司可以一夜暴富,而一旦房价大跌,他们也很容易一夜破产。为了帮助银行和次贷公司招徕更多的顾客,又一种金融衍生物----Credit Default Swap (CDS, 国内有人将此翻译成“信用掉期违约”)产生了。它的职能是什么呢?是为那些缴不起首付的人提供“保险”。具体地说,如果你口袋里的现款不够缴20%的首付,为了让银行或次贷公司能放心地将钱借给你,你可以向CDS买保险。CDS并不贵,一年只要能缴得起一千美元左右这样的保险,你就可以拿到二、三十万美元的房贷。当你的财政出了问题,不能及时地缴纳本息时,如果你的房子拍卖得到的钱不够还贷款,CDS就可以替你补上不足的部分。当然了,如果你没有出问题,这笔钱也就成了CDS的利润。于是,买房子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许多纯粹为了投机而买房子的人),房价也越炒越高。飞涨的房价又进一步刺激了开发商的欲望,向银行贷来更多的钱开发新的住宅区。


就这样,在这些政策和金融衍生物的推动下,美国的房地产业犹如奔腾的快马,将美国的经济以令人眩目的速度拉向前进。许多处于“中产阶层”的美国人,突然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百万富翁。这样说,有人会不理解:除了有两套以上房子的人,房价的升降怎么会改变居住者的财产多寡呢?换句话说,即使你的房价在五年之内从二十万猛增到一百万,只要你继续住在里面,它就仍然还是那个房子,“赚来”的八十万不过是笔虚钱,不卖房子是拿不到的。即使高价卖了房子,接下来买新的房子同样也要付高价,这等于是不赔不赚。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的思维就还是中国人的思维,美国人不是这样想、也不是这样做的。他们可以在继续住在房子里的同时,提前使用房子替他们“赚来”的利润,这个利润,就是住房抵押贷款。具体地说,当你的房子从二十万“升值”到一百万时,你可以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或贷款公司,拿来一百万的现金。除去缴还第一次的贷款,你至少还剩八十万。这八十万,你愿意花在什么地方,就可以花在什么地方。有人用它为子女缴学费,有人买名贵的跑车和首饰,也有人用它周游世界。对于想炒房子的人,他们就可以不断地抵押已有的房产,买进新的房子,形成“雪球效应”。如果你关心北京奥运会的话,你大概会记得美国体操队的那个可爱的小姑娘肖恩。肖恩的父母不是富人,他们用来为她请教练的钱,就是来自他们不断地抵押自己的住房。我很为她感到幸运,因为她赶上了美国房地产经济飞速发展的好时候,放在今天,她大概很难有钱实现她的奥运金牌梦。


如此高的房地产利润,无疑将藐视其它所有行业的微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投资其它行业呢?可是,美国人也是要吃穿的,这种虚拟的经济膨胀背后的实物是从哪里来的?说来令人感叹,这些年来,美国的两亿多人,基本上是靠别的国家的人养活的,其中主要是靠中国人养活的。美国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制造业了,即使那些老牌的关乎民生的产品,也大多是在外国的土地上、由外国工人生产的。也就是说,当许许多多美国人在房价的飞涨中兴高采烈地计算着自己财富的增量时,中国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们正在日夜加班为他们制造生活必需品。他们用那些绿色的纸,换来中国工人的血汗;而中国政府又将这些换来的绿纸以美国国债或美国公司股票的形式,还给美国去支持他们的房地产经济。当中国手里的绿纸多到美国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美元贬值来赖掉它们。这就是在《“新三座大山”的后面,是旧的三座大山》里,我为什么说,中国不存在一条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什么说,当改革走向私有化的那一刻,中国就注定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方向走去。

泡沫不会无限大,它总有一天要破灭。当许多美国人为自己的发财而高兴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感到,自己支付房贷本息越来越吃力了。人人都知道,一百万和二十万房贷的月息是不一样的。于是,在疯狂地膨胀了十多年后,美国房地产这个大泡沫开始破裂。先是少部分人还不起贷款,他们将房子扔给贷款公司,一走了之。当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的时候,卖房的人开始超过了买房的人,于是房价开始下跌。这种跌价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以投机为目的购房人开始迅速出售手里的存货,这就使已经变冷的房地产业进一步地雪上加霜。许多次贷公司发现,他们收回来的房子已经大大贬值,已经资不抵债,于是,破产就成了必然。跟着,CDS破产,住房抵押公司也面临破产。这有点象生物体内神经递质的级联放大效应,昨天看起来还好好的大公司,一夜之间纷纷告急。不仅如此,与房地产相关的股票也开始贬值,社会的大量“财富”,就象高温下的水,莫名其妙地就从人间“蒸发”了,一场被人形容为“海啸”的金融危机,就这样好象跟人开玩笑似地从天而降。


现在,美国政府已经开始了据说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有人嘲笑美国政府的做法是“社会主义”行为。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如果不是在调侃,就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帝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政府介入经济吗?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谁说资本主义政府不介入经济?在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国家其实就是大资本的代理,他们根本就是合二而一的。政府不仅在必要时会以经济手段来维护大资本的利益,而且在有必要时会毫不犹豫地以战争手段来达到同样目的。那些用美国政府的行为,来嘲笑中国“精英”的自由主义经济论调的人,实在是太天真了。

现在,美国政府的救市行动究竟会有多大效果还很难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在目前,这场金融危机,还不是经济危机。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经济危机所具有的社会产品大量过剩、企业大量倒闭和工人大量失业的现象,在现在的美国并不存在。是的,一些大的金融公司是倒闭了,但是,人们也许不知道,这些公司“倒闭”时发给员工、特别是高层员工的“红利”,大概是一个普通中产阶层的人一生都不一定能挣到的。那么,金融危机会不会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好象并不大。原因不难理解,那就是美国今天已经没有多少制造业了,因此也就不存在产品过剩的问题;美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就业在第三产业,因产品过剩而导致的劳动力过剩也不太可能。房价贬值自然使美国人的财富减少,但只要房子还在,它的居住功能就没有消失。房子被银行收回,肯定会使房主破产,但也许房子本身的价值早已被房主消费了,他们可能并没有失去什么,只要还有工作,他们在公寓里也可以过得不错。股市的缩水当然会造成损失,但是,美国的股市不同于中国。中国的股市散户是拿了生活节省下来的钱去“钱生钱”的,股市的瞬息变化都关系到许多股民的生家性命。而美国的股市却是大量地由退休金和保险金支撑的,绝大多数股市里的钱不是用来投机,而是用来投资的。对于还没有到退休年龄的人来说,股值减少仅仅只有帐面意义,而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即使现在股市好到天上,这些退休金也拿不出来。如前所说,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并没有多少“余钱”炒股,他们根本就是子用卯粮、超前消费的。因此,虽然现在美国的股市很糟,许多人也在议论,但普通美国人却很少因此恐慌。

不管美国政府此番救市成功与否,谈论美国经济的崩溃都为时过早。世界历史上,老牌的帝国主义衰退,新兴的帝国主义称霸,可谓“你登场罢我登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帝国主义终究是要灭亡的,但是,只要我们客观地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是不经过战争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指望一场金融危机就让美国垮台和中国“崛起”的想法,虽然令人感到鼓舞,却很难令人信服。美国的金融霸权和美元强势,是它盘剥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在手段而不是它的内在实力。美国的真正实力是它的军事、粮食武器和它对世界能源的控制。一场金融危机不管对美国的打击多大,都不会使它伤筋动骨,况且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那么一批高度依赖美国的殖民地经济的国家。它们也许会比美国政府还积极地去救美国的金融。我说过,帝国主义一定会灭亡的,但一定不会在殖民地消失之前灭亡。

虽然引发美国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引发中国的经济危机的可能却令人忧心忡忡。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谈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但他们注意的似乎更多的是对中国金融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金融虽然或多或少地会受到这次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可能并不严重,因为中国的金融大体上还是相对独立的,还没有完全“与世界接轨”。这还要感谢改革开放的不彻底、感谢计划经济的“弊病”、感谢前些年“解放思想”的不完全。但是,金融的相对安全并不等于经济的安全。郎咸平经过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得出了中国经济“二元化”的结论,对这个结论,我是认同的。这个“二元经济”具体表现在制造业过冷和基本建设及房地产过热,尤其是房地产业,大有步美国后尘泡沫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制造业由于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在今天美国人收紧消费和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倒闭潮。一方面就业率很低的房地产大量的吸纳流动资金,并因为地产商为抬高房价人为空置而捆绑的银行贷款,一方面能够容纳就业的制造业出现萧条,大量解雇工人,中国经济出现了高GDP、低就业的分裂现象。目前,中国政府试图通过适当放松银根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发展,但在我看来,这是治标不治本。制造业缺乏活力,并不主要是因为缺乏资金,而是因为定货减少、市场疲乏。这就有可能使拿到贷款的制造商不是将钱投入到制造业,而是投入到他们认为能保值增值的房地产业,进一步加剧经济“二元化”。许多人,包括我这个经济门外汉都十分清楚,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启动内需。

在今天的中国,启动内需这个人人都清楚的办法大概没有任何人能办到。三十年的改革分裂了中国社会。在造就了“改革家”引以自豪的一小批富可敌国的“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亿万工农大众被彻底沦为“弱势群体”。富人们除了声色犬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消费的了,而穷人们则什么都需要,却没有多少能力去消费。还有一批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人,他们是政府普通工作人员、公司“白领”、教育科研人员、小的私人业主和计划经济体系的离退休人员等。他们好象类似西方社会的“中产阶层”,本来应该是内需的主力军,但是很遗憾,他们实质上和中产阶层并无共同之处。因为中国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系统的大规模破坏,这批人丝毫没有西方“中产阶层”的消费热情,他们有的只有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对父母健康的担忧和对自身未来的恐惧。因此,不管你将消费的理由说得怎样天花乱坠,他们中的多数也会紧紧捂住自己的钱袋子。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说,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其原因就在这里。

内需的疲软又碰上了信任危机。如果说,婴儿奶粉是无论如何都要消费的“铁杆”内需的话,一场“三鹿奶粉事件”将这根“铁杆”也拦腰折断了。现在那些亿万享受不到“特供”的普通百姓,还敢消费什么呢?对社会商品的信任危机,还不是最大的信任危机,最大的危机是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不久前,在一次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老百姓听说他们就要有“财产性收入”了,于是就将节衣缩食省下的一点钱投入到了股市,结果呢?只能用欲哭无泪来形容了。一个对自身腐败束手无策的政府,一个对群众言而无信的政府能“启动”什么呢?


中国老百姓这头“骆驼”就差一根稻草了。今天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不至于摧毁中国政府的金融系统,但会不会因为对中国股市的冲击,变成压垮老百姓最后承受力的稻草呢?一场产品过剩、社会人口大量失业、进而物价飞涨、社会动荡的经济危机,会不会从过去描述资本主义的课本里走进今天中国社会的现实呢?我没有答案,但我企盼历史对我的同胞不要太残忍。
沟通不再错过,机会总能把握。

使用道具

藤椅
gccd 发表于 2008-9-24 10:0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使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急剧增加。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局副局长史蒂文·达纳韦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相对较小,中国经济应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次贷危机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推高了贷款利率,降低了市场信心。但这些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并不大,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要大得多,对欧洲的潜在影响也很大,”达纳韦说。

同时兼任IMF中国特使团团长的达纳韦,被认为是IMF中国经济研究的权威人士。曾多次到访中国的达纳韦认为,虽然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小,但“中国也必须从银行监管问题上得到教训,那就是必须关注银行的活动,确保不会为此损害收支平衡”。

对于中国沿海一些企业倒闭现象,达纳韦表示,这其中既有企业因错误决策而破产的经济规律性,也与当前世界经济放缓、全球需求下降有关。他认为,中国对外贸投资依赖性过高。

他说:“尽管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过去10年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但由于中国过于依靠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太少。”

达纳韦认为,目前中国需要通过继续改革开放来完成转型。他说,中国应实现转型,通过内需拉动增长,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应帮助企业转型和工人就业。“我们承认,中国出口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由外贸领域转向内贸领域的过程,许多人工作需要转换,这需要一定时间,确实会有阵痛。”

但他强调,尽管中国外贸形势严峻,但即使外部环境恶化,中国也有足够能力减轻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幅将约为10%,明年可能会稍微慢一点,但仍将达到9.5%。这种放缓是非常小的,我们也不认为这种放缓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大的影响,或者说这种影响会大到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克服的地步,”他说。

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达纳韦认为,10年或20年后的中国经济,肯定将更加均衡,是一个内需推动型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性将减小,中国将在世界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许多领域,我想中国可能会跟美国一样,通过其国内市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毕竟,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样,中国企业也应该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在国内行销自己的产品,”他说。
沟通不再错过,机会总能把握。

使用道具

板凳
gccd 发表于 2008-9-24 10:1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描述:美国道琼斯
图片:


描述:香港恒生
图片:


描述:台湾加权
图片:


描述:美国纳斯达克
图片:


描述:中国
图片:

也许这个世界没有甚么是不可能的。历次世界级股灾,跌幅都在80%上下,除了台湾,别的下跌时间都在2-3年左右。

一图:美国,1929年386点跌到45点,     跌幅88%   。由经济严重衰退引起。
二图:香港,1973年1780点跌到150点,   跌幅91%   。原因不祥。
三图:台湾,1990年12495点跌到2560点, 跌幅80%   。由炒货币升值的外资出逃引起。
四图:美国,2000年5132点跌到1108点,   跌幅78%   。由科技股泡沫刺穿引起。
五图:中国,2007年6124点跌到???点, 跌幅?%   。由大小非造成供求严重失衡引起。

小心行万年船,留得青山在。
沟通不再错过,机会总能把握。

使用道具

报纸
gccd 发表于 2008-9-24 10:1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中整合重生的日本大型金融机构,在10年后成了美国金融业的救世主
  在华尔街风云突变之际,呼声最高的中国尚未出手,日本却已高调踏上了其重返华尔街的行程。
  9月22日,日本最大银行集团三菱UFJ金融集团(下称"三菱UFJ")突然宣布,已经与美国投资银行摩根斯丹利(下称"大摩")达成意向,将投资最多9000亿日元(84亿美元)准备购入对方多至20%的股份。同日,日本最大券商野村控股集团也成功竞购雷曼亚洲(包括日本、澳大利亚)业务,并对雷曼欧洲业务虎视眈眈。
  而在这两项收购之前,日本已经开展了在美国的大规模收购。7月份,日本最大产物保险商东京海上宣布约以47亿美元收购美国保险集团费城统一控股公司;8月份,三菱UFJ则全面收购了美国加州联合银行。
  面对日资金融企业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媒体昨日均发出惊呼:日本人又回来了!
  "风水轮流转"
  所谓"风水轮流转",似乎也正好用来描述日本与美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微妙关系。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银行业遭受了不良贷款问题的沉重打击,不得不请求日本政府投入近4400亿美元予以支持,众多银行金融公司不得不进行整合重组。但在10年后,需要重组整合的对象则成了美国的金融业。
  "但也正是因为重组整合,以及对过往经验的总结,日本银行业在次贷危机中受的影响并不算太大,而且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对此,新华财经副总裁兼评级总监陈松兴表示。此前,他先后工作于美国及中国台湾等地的商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投行,并曾任职台湾"财政部",亲历过亚洲金融危机。
  公开资料显示,三菱UFJ是由东京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日本信托银行组成的三菱东京金融集团(MTFG),以及三和银行、东海银行和东洋信托银行组成的日联集团重组而成。目前三菱UFJ是日本最大的银行集团,以存款计也是世界第二大银行控股公司,共拥有1.1万亿美元银行存款;而作为目前日本最大经纪公司的野村证券,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也曾面临过破产的境况。
  据陈松兴分析,目前日本金融机构之所以大举海外并购,主要源于日本国内经济形势并不太好,而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日本金融业持有大量现金,也需要寻找投资方向。"更重要的是,选择美国,也是因为其已经有了多次进出美国的经验。"陈松兴进一步指出。
  而在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良好的投资机会往往在混乱中产生,日本金融机构选择出手,主要也因为其有着在美国经营的类似经验,熟悉各类衍生品,熟悉美国的金融体系。"
  但同样是因为"风水轮流转",也不由的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大举买入美国企业,最后却又低价转手而回的经历。
  "现阶段,确实也很难判断日本的这次出手是赢是输,是对还是错,但即使他们能顺利接手这些业务,由于全球市场的不景气,要实现盈利也将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中投为何没出手?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全球媒体报道均称入股大摩呼声最高的是美国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Wachovia)和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投"),其中,中投呼声又为最高。
  但最终结果却是,不论哪桩收购,都没有中资机构的名字,难道是中资机构最终没有出手?对此,某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确实有中资机构出面谈过,但最终没有达成一致。"
  "从国外媒体报道分析看,中资机构应该是有过接触。"陈松兴对此表示,"谈不拢,可能有很多原因。"
  据其分析,首先,相对于日本的金融机构,有实力从事收购的中国机构要么是主权财富基金,要么是国有控股银行,因此收购就很容易被看成是国家行为,也就很可能增加通过美国政府审查的难度;另外则是次贷的"窟窿"到底有多大,谁也不清楚,而且中国机构并没有衍生品操作经验,投行经验也不多,"甚至有可能在尽职调查阶段,连账目都看不懂。"
  中信建投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指出:"投行最重要的是人才,如果由一家经验不足的中国机构去接手,人才、客户都可能会流失,那就得不偿失了,从现阶段来说,还不值得去冒险。"
  "而从保尔森的表态来看,次贷危机未暴露的风险可能还较大,即使是比较好的研究机构,至少也要到10月份,乃至2008年底,才能对次贷危机的具体损失有个正确的评判。"陈松兴认为,"或许等到那时再出手,会是个好时机,而且也并不会缺少并购对象。"与其对应,标普最新报告也预测,未来几月美国还将有银行倒闭。
  他进一步指出,从评级角度来看,目前中国银行业通过国际化来盈利的要求并不是很迫切,关注点应该主要还是放在国内,"如中国台湾金融机构现在就大都不把目标放在欧美,而是直接瞄准了大陆市场。"
  至于有媒体多次提及的国内监管层在次贷后会放慢金融业创新、海外并购的步伐,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银行业的决策并不一定比国内快。而在中国,某些小事可能要层层审批,而并购这类大事只要领导拍板就可基本决定了。"
  "在金融创新上,国内目前确实不应该去碰'过度杠杆'(杠杆比例过高,该类金融产品一般风险较大)的产品,但是一些基本的,国外比较成熟的产品仍可继续推进。"陈松兴表示。(
沟通不再错过,机会总能把握。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3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