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inachen
2237 4

高考结束之夜的所见所闻所想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9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6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968 点
帖子
103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1
最后登录
2005-9-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高考”、“高山(三)”,正如其名,确实很“高”。跨越高考的栏杆,越过“高三(山)”的莘莘学子,个个都气喘嘘嘘。当年的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高考”的指挥棒无形有形的引领着教师学生前进的方向。虽然人人都知道高考很残酷,但每个学生都会面对。令人庆幸的是又一代高三学子终于结束痛苦的历程,套在其身上的枷锁昨天终于解开。
  
   昨天晚上是高考结束的第一个夜晚,“高三生”结束了艰辛的历程之后,在一个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夜里他们都做了什么?他们想了些什么?本来笔者无意在高考结束后再对“高考”说点什么,可是无独有偶,高考结束的这个夜晚我一直泡在网上,好几个人加我为好友,我开始也没有在意这些加我的人,多个好友少个好友也无所谓,也没有想过和他们聊天。可令人吃惊的是加我为好友的几个人,都是刚刚参加了下午的考试,在这个夜晚他们来了。
他们都主动的和我谈起话来了,“今天我考了试”、“终于解脱了”、“什么都不想干只想好好玩一下”。没有问起他们任何情况,就自觉的向我倾诉这些。其中一个武汉的网友给我说,考试一结束他们的班上的三十多个男生都去了网吧,而且是耍通宵,他们都想好好的歇一歇。也许这才是来自高考学子心灵深处的声音,他们确实太累太紧张了,太需要放松。从聊天的言语可知他们根本不愿意参加如此折磨人的高考,实在是时代和环境所逼。高考把他们折磨成一个远离社会生活的“书呆子”。由此引发了我的兴趣,围绕“高考”这个话题同他们聊了很多,我也刻意去关注这天晚上“高三生”都在做什么。其实很简单“放纵”自己,毕竟三年啊,三年的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这种轻松的感觉只有“高三生”才能够体会。
  
   完了,考试终于结束了,这个晚上属于他们的。如释重负,犹如压在身上的泰山终于被愚公移走,犹如奴隶终于从压迫中(书斋)解放出来。想喝酒的喝酒去了,有的上网去了,有的认认真真谈恋爱去了等等,总之在这个结束的夜晚“高三生”都做了本应该他们做的,从此找回了本应属于他们的青春年华,拾起了失去多年的自我。虽然他们用语言很难表达这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但是众多考生长长的一声叹气(息)足以表达高考给他们折磨的程度有多深,压抑在他们的心理已经很久。为什么会这样?高考该自己反思自己了。

从恢复高考到万人过独木桥,从高校并轨到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表面上看升学机会大大增加了,万人拥挤过独木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非也’,竞争仍然激烈,一叠一叠厚厚的书籍压得每一代高中生喘不过气。在这个高考结束之夜,面对一个个刚刚走出考场的考生们,看着他们脸上露出的轻松,看着他们走出校园投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自由样儿,听着他们在几年的辛酸路之后嘴里吐出的无赖,高考不得不再次引发人们对它的反思,对它全面批判的反思。
  
   是“高考”压制了人性的发展。人性本是一个复杂深奥的课题,国内外学者都对人性有不同的观点。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既善也恶,对此争论不休。这里说的人性是一个狭隘的狭义的“人性”,即只要人能够成为一个人的本来面貌,即是成为一个人。人是符号的动物,是逐渐从生物的存在发展到社会的存在。“高考”,书本为中心,试题为对象,分数为目标。学生原本是到学校学习知识,而非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知识。可是现实社会让这一目标越来越偏离,学生们为了十几年寒窗苦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这道难关,在几十年中他们每天做的都是迷失自己的事情,沉迷在一道道习题之中,苦苦的追寻着每一分。在整个学习中,不重视自己成人的培养,不把自己当成“人”,为了分数,为了通过高考,放弃了一切属于人应该有的东西,终日沉浸在以考试为目标的书本中。在书本中,在生硬的课堂中,在残酷的考试中压制了人性的发展。
是“高考”抑制了个性的彰显。高考主张统一,提倡一个标准。虽然近年来已经有些省份拥有了自己出题的权利,但是高考的历史渊源、高考浑厚的历史基础限制了各个单独出题的地方跳不出“统一”和“标准”牢笼。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存在与社会之中有一定的社会性,但是从来没有人可以肯定自己能够在世界上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那么人的复杂性更加的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而我们的高考乃是高度统一,考试的题型和题目不能够让学生张扬个性。为了高考而进行的教学无论怎么改,无论怎么提倡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在课堂中学生门都是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复习资料,同样的考试试卷,同样的评价方式。学生们为了适应这种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不得不改变自己,不得不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共同性,不得不遮蔽起独特性。为了高考,只有遮蔽个性。
  
   是“高考”培养了一群“分数至上,高分低能”的人。高考是一个进入大学的门槛,是每个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必经之路。决定能否进入高校的标准就是数量,就是你的分数。名牌大学、重点本科、一般本科等等不同档次的学校都有各自的分数线。难怪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根,哪怕仅仅是1分甚至0.5分就决定着你是跨越了高考的门槛还是被拒绝在高等教育大门之外。就为了这个,学生拼死拼活的争取获得更多的分数。这些人们谈得很多,不必展开。总之,为了分忽视了能力,忽视了创造力,高考扭曲一个人啊。

是“高考”扼杀了一部份“低分高能”的优秀人才成长的机会。许多优秀的人,可就是不适应我国当下的这种考试,对这些课程不感兴趣,这样他们就不能获取高的或者是适合的分数进入高等学府,就是这个分数就断送了一个人的未来,吞噬了一个个才子。
  
   是“高考”剥去了教育的灵魂,是“高考”缺省了人文精神的塑造。教育灵魂的缺失和人文精神的缺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回事,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知识的人,不仅要让一个生物存在的人变成一个社会的存在,还要将人培养成一个文化的人。当下的教育在“考试”“高考”“分数”的指挥棒下,完全失去了自己。不管是从小学,初中,还是在高中,教育集中的,也仅仅的体现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教师的教学,国家的评价制度抓住“考试”“高考”“分数”的指挥棒不放,我们看从初中到高中我们的学习了什么。语文主要集中对文本的分析,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把握,通过大量的背诵掌握写作的技巧,忽视了语文中的文化,语文中蕴涵的做人道理,语文中的艺术等。数学,一直就是学演算,三角函数,对数,组合排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通通这些都是为了获得高的分数才对人有吸引力,现在回忆起来这些数学知识除开在高考的时候对我的帮助很大,为我的总分添了砝码之外,现在根本没有怎么应用这些知识,很多知识都已经还给了“高考”。英语,记忆单词,语法、词法,考试中除开单词的辨析就是语法知识作为考点,而且还是统一的标准的客观的答案,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听力和口语除开是学英语专业的几年苦练了一下还将就,那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学了6年英语的高中生听说能力、实际能够应用英语的能力有多大??历史本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学科,但是学生除开死记硬背历史材料还能够做什么。政治、物理、化学等等难道不是一样的结果吗?除开是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高中的知识可能对他有一点用,但是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必须全面的打破高中阶段的知识重新开始的。哎,这就是中国的教育,中国的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教育。考试中心,分数中心,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全被“高考”湮没了。
在全面批判高考之时,也不要走向极端,至少可以说我和其他很多人都是高考的受益者。从恢复高考至今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某种程度提高民众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步,提高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过分的偏重考试,过度的依赖考试依靠分数来决定一切就违背了考试的初衷。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但是绝对不是唯一的方式,甚至是不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方式。近年来,探讨“高考”、批判和反思“高考”的文章屡见不鲜,“高考”在一些方面也在自我的完善,但是只要这种唯一的而且是独断的决定方式存在着,不管怎么改也毫无用处。就看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的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位置与价值”、“铭记与忘记”、“安”以及“一叶一枝一世界”。哈哈,可能是我的水平很差,这里的每一个题目都让我头痛,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我只能说又难又怪。
  
   总之、这样的高考来选拔人才,仅仅依靠唯一的“高考”来选拔人才,如果不改变这种压抑人性,限制个性的评价制度,不说50年,就是100年中国想出“大师”那只是一场遥远的梦,只是一个远离现实的空洞的理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所见所闻 社会生活 英语专业 高等教育 评价制度 结束 高考 所想 所见所闻

哪种制度没缺点?哪种制度没成本?随意指出任一制度的缺点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为什么这种有缺点的制度在现实中仍然存在,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制度比这种“有缺点”的制度更优?把现实情况与理想中的状况相比不足取也(科斯语)。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u/1266448693

使用道具

藤椅
hupichi 发表于 2005-8-5 19:4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5-8-5 18:34:15的发言:

哪种制度没缺点?哪种制度没成本?随意指出任一制度的缺点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为什么这种有缺点的制度在现实中仍然存在,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制度比这种“有缺点”的制度更优?把现实情况与理想中的状况相比不足取也(科斯语)。

老实说把一切都弄明白了再改就改不了了。历史上任何一制度变革又何偿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我背不出电脑键盘的排列图,但这并不影响我的打字速度

使用道具

这样说吧:比如说,你从10楼跳下去,你可能成为超人(牛人),你天天健身,你一定会成为一名普通运动员(只是牛蛙),你选择哪一个?

也就是说,科学求的是推测,求得是一种有广泛运用价值的充分条件推理,而非非充分推理,否则要科学何用,经验足矣!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u/1266448693

使用道具

报纸
hupichi 发表于 2005-8-6 16:4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5-8-5 22:11:04的发言:

这样说吧:比如说,你从10楼跳下去,你可能成为超人(牛人),你天天健身,你一定会成为一名普通运动员(只是牛蛙),你选择哪一个?

也就是说,科学求的是推测,求得是一种有广泛运用价值的充分条件推理,而非非充分推理,否则要科学何用,经验足矣!

反对版主用这种比喻来做说明,如果我让版主你自己选做所谓的“牛人”或“牛蛙”,不知你会有什么感觉?说理应当有适当的底线,这是争论的基本准则,作为斑竹更不应该开这种有辱对方人格的玩笑。希望你道歉!

另外,经验之于科学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一切科学均是基于经验的总结,任何推测均要通过经验的检查方可称之科学。脱离了经验,科学将不复存在,而缺乏科学,人类社会仍然可以延续。比如中国的中医和印度的瑜迦,长期以来都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但人们通过经验的积累仍然保留了它们精华的部份。

斑竹或许想强调通过科学推理获得普适的规律,进而运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然而这是一种典型的科学主义思想,经济学的社会科学(主观)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构造出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室,其影响因素也不同于自然科学影响因素具有的稳定性,而是取决于经济行为人的主观判断。

我背不出电脑键盘的排列图,但这并不影响我的打字速度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