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uojianwei27
6159 11

[咨询行业分析报告] 2007年植物油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6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8425 个
通用积分
0.0600
学术水平
1 点
热心指数
1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859 点
帖子
86
精华
0
在线时间
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5
最后登录
2022-8-22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55533.rar (644.64 KB, 需要: 3 个论坛币) 本附件包括:

  • 2007年植物油行业风险分析报告.doc

目  录
第一部分  2007年植物油行业运行分析及预测 1
第一章 2007年植物油行业供需分析及预测 2
第一节 2007年植物油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 2
一、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 2
二、需求结构变化和2006年需求特点分析 3
(一)品种结构 3
(二)产品结构 4
(三)2006年需求特点分析 4
三、2007-2010年需求预测 5
第二节 2007年植物油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 7
一、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 7
二、供给结构变化和2006年供给特点分析 8
(一)供给结构变化 8
(二)供给布局特点 9
三、2007-2010年供给预测 11
第三节 2007年植物油行业进出口分析及预测 12
一、进口分析 12
(一)进口量及进口速率对比分析 12
(二)2006年进口特点分析 13
(三)2007年进口预测 15
二、出口分析 16
(一)出口量和出口速率对比分析 16
(二)2006年出口特点分析 17
(三)2007年出口预测 17
第四节  2007年植物油供需平衡及价格分析 18
一、供需平衡分析及预测 18
(一)供需平衡分析 18
(二)供需平衡预测 19
二、价格变化分析及预测 20
第二章 2007年植物油行业市场竞争分析及预测 22
第一节 植物油行业竞争特点分析及预测 22
一、植物油行业发展阶段评价 22
二、植物油行业平均生产率水平 22
三、植物油行业技术水平及能耗水平评价 23
四、植物油行业垄断性分析 23
(一)市场份额集中度 23
(二)产量集中度 24
(三)销售收入及利润集中度 25
(四)总资产集中度分析 27
五、植物油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27
(一)进入壁垒 27
(二)退出壁垒 28
第二节 植物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及预测 30
一、供应商分析 30
二、购买者分析及预测 31
三、替代品分析及预测 31
四、潜在竞争者分析及预测 32
五、产业内竞争者分析及预测 32
(一)新型食用油竞争分析 32
(二)相关竞争企业分析 33
第三节 植物油行业企业资产重组分析及预测 34
一、食用油市场品牌寡头已经形成 34
二、外资已完成对压榨原料的控制 34
三、内外部原因驱动行业整合有其必然性 35
四、国内企业应对行业整合中的挑战 35
第四节 植物油行业市场竞争综合评价 37
第三章 植物油行业投资与效益分析 38
第一节 植物油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8
第二节 植物油行业投资状况分析及预测 39
一、植物油行业投资总体状况分析 39
二、2006年植物油行业投资项目 39
三、植物油行业投资建设项目分析 40
四、2007年投资资金需求分析 40
第三节 2007年植物油行业效益分析及预测 42
一、效益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 42
(一)成本结构分析及预测 42
(二)上游植物油行业影响分析及预测 43
(三)下游植物油行业影响分析及预测 44
二、植物油行业总体经济运行分析 46
(一)销售收入及资产变化分析及预测 46
(二)利润总额变化分析及预测 47
三、植物油行业运行效益分析 48
四、植物油行业效益预测 49
第四章 2007年植物油行业环境特征评价 50
第一节 经济环境特征评价 50
一、经济周期与植物油行业发展关系 50
二、经济发展对植物油行业影响分析及预测 51
第二节 政策环境特征评价 53
一、宏观政策影响分析评价 53
二、财政货币政策影响分析评价 53
三、产业政策影响分析评价 54
(一)《十一五计划纲要》对植物油行业的影响 54
(二)行业政策环境变化趋势预测 55
四、加入WTO与区域性经济组织后的行业进出口相关政策与影响 55
(一)《中国和美国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 55
(二)取消植物油的进口关税配额 56
(三)《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 56
第三节 国际市场影响分析及预测 58
一、植物油进口放开水到渠成 58
二、部分油品对国际市场依赖仍存 59
第二部分 植物油行业细分分析及预测 60
第五章 细分子植物油行业分析 61
第一节 细分植物油行业对比分析 61
一、国内细分植物油供给情况 61
二、国内细分植物油需求情况 62
三、细分植物油行业2006年价格走势对比分析 63
第二节 豆油市场发展状况分析及预测 64
一、世界大豆和豆油供需形势分析 64
(一)世界大豆供需状况 64
(二)世界豆油供求状况 65
二、中国大豆和豆油供需形势分析 65
(一)国内大豆供需状况 65
(二)国内豆油供需状况 66
三、2007年豆油供求预测和价格展望 67
(一)供给预测 67
(二)需求预测 68
(三)供需平衡预测及价格展望 68
第三节 花生油市场发展状况分析及预测 69
一、2006年花生油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69
(一)2006年花生油市场供给状况 69
(二)近年来花生油市场需求状况 70
二、2006年度花生油市场特点分析 71
三、2007年花生油市场走势预测 71
第四节 菜籽油市场发展状况分析及预测 73
一、2006年菜籽油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73
(一)国内生产状况 73
(二)出口状况 73
(三)进口状况 74
二、2006年度我国油菜籽产量分析 75
三、2007年菜籽油市场展望 76
(一)进出口预测 76
(二)菜籽油供应及油价预测 76
第五节 棕榈油市场发展状况分析及预测 77
一、近年来我国棕榈油进口状况分析 77
二、2006年度棕榈油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78
三、2007年棕榈油市场展望 79
第六章 细分地区分析 81
第一节 植物油行业区域分布总体分析及预测 81
一、植物油行业区域分布特点分析 81
二、植物油行业经济区域分布分析 82
(一)资产分布分析 82
(二)亏损分布分析 83
三、近年来植物油行业区域发展趋势特点分析及预测 84
第二节 山东省植物油行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85
一、油料生产状况 85
二、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85
三、财务指标分析 86
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87
第三节 江苏省植物油行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88
一、油料生产状况 88
二、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88
三、财务指标分析 89
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89
第四节 河南省植物油行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91
一、油料生产状况 91
二、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92
三、财务指标分析 92
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93
第五节 河北省植物油行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94
一、油料生产状况 94
二、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94
三、财务指标分析 95
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95
第三部分 企业分析 96
第七章 企业综合分析 97
第一节 植物油行业内盈利与亏损企业对比分析 97
第二节 植物油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绩效对比分析 99
一、企业数量比较 99
二、资产结构比较 99
三、企业人员结构比较 100
四、企业盈利状况比较 100
第三节 植物油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绩效对比分析 102
一、2006年我国植物油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体经济指标分析 102
二、我国植物油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状况 105
三、我国植物油行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状况 105
四、我国植物油行业股份合作企业状况 106
五、我国植物油行业股份制企业状况 107
六、我国植物油行业外商与港澳台投资企业状况 108
第八章 典型企业分析 109
第一节  嘉里粮油集团分析 109
一、企业植物油行业地位分析 109
二、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109
三、公司经营状况 110
四、公司发展规划 111
(一)多品牌战略 111
(二)低价品牌应对价格战 111
(三)新品牌开拓新市场 112
(四)倡导竞争协同的品牌关系 112
五、2006年重大发展事项及启示 112
(一)2006年企业重大发展事项 112
(二)对于经营战略的反思 113
第二节 中粮集团分析 114
一、公司概况 114
(一)企业简介 114
(二)旗下主要油脂企业与品牌 115
二、2006年公司植物油市场动向 115
(一)中谷并入中粮获批 115
(二)“华润式”并购重现 115
(三)中粮集团控股丰原生化 116
三、“中粮系”上市公司 117
(一)上市公司简介 117
(二)中粮国际经营情况 117
四、公司战略与应用 118
(一)公司战略 118
(二)公司战略在并购整合中的应用 118
第三节 九三油脂集团分析 119
一、公司简介 119
二、公司战略 119
第四部分 植物油行业风险提示及信贷投向建议 121
第九章 2007年授信风险提示及总结 122
第一节 内部风险分析 122
一、投资控制风险 122
二、筹资控制风险 122
三、经营管理风险 122
第二节 外部风险分析 123
一、市场风险 123
(一)世界经济整体运行环境 123
(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123
(三)市场供需矛盾风险 124
二、植物油行业风险 124
(一)行业竞争风险 124
(二)上下游关联行业变化风险评价 125
三、政策性风险 127
(一)产业发展政策风险 127
(二)贸易政策风险分析 128
第三节 行业风险综合评价 129
第十章 2007年信贷建议 130
第一节 2006年植物油行业总体特点及总量控制建议 130
一、2006年植物油行业总体发展特点与授信额度建议 130
二、2006年植物油行业资金需求特点授信期限建议 130
第二节 2006年细分子植物油行业(产品)特点总结及授信建议 132
第三节 2006年地区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 133
一、植物油行业区域发展特点总结 133
二、区域市场授信建议 133
第四节 2006年所有制企业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 134
一、所有制企业对比及发展特点总结 134
二、所有制企业授信建议 135
第五节 2006年规模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 136
一、规模对比及发展特点总结 136
二、规模类型授信建议 136
第六节 2006年企业发展特点及授信建议 137
一、企业发展特点总结 137
二、企业授信建议 137

 
附  表
表1  2000-2006年我国植物油市场综合平衡分析(单位:万吨) 18
表2  2002-2006年我国植物油行业市场份额排名前十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4
表3  2006年我国植物油行业市场份额排名前十企业与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对比 24
表4 2006年1-8月植物油产量集中度 25
表5  2006年12月食用植物油加工收入前十家企业 25
表6 2001-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趋势表 31
表7 2006年各所有制类型植物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33
表8 2006年国内食用油市场主要事件一览 34
表9 2006年我国油脂行业新上项目表 39
表10 2006年我国植物油行业企业期间成本构成表 42
表11 2002-2006年植物油行业销售收入及资产变化表 46
表12 2003-2006植物油行业经济运行 48
表13 我国植物油进口企业资质标准 58
表14 2006年我国细分植物油年末价格表 63
表15 2006年度中国大豆供需平衡分析表 65
表16 2006年度中国豆油供需平衡分析 66
表17 2006年10月下旬我国地区国际一级豆油价格涨幅表 67
表18 2006年我国主要油菜籽地区种植面积表 75
表19 我国四级菜籽油加工厂分布表 76
表20 2006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植物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81
表21 2006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植物油行业资产与亏损在全国所占比例分布表 82
表22 2006年山东省植物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85
表23 2006年山东省植物油行业主要财务指标 86
表24 2006年江苏省植物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88
表25 2006年江苏省植物油行业主要财务指标 89
表26 2006年河南省植物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92
表27 2005年河南省植物油行业主要财务指标 92
表28  2006年河北省植物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94
表29 2005年河北省植物油行业主要财务指标 95
表30 2006年我国植物油行业盈利企业与亏损企业盈利额对比 98
表31 2005年、2006年我国植物油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量比较 99
表32 2006年我国植物油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资产结构 99
表33 2006年我国植物油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人员结构 100
表34  2006年我国植物油加工行业不同规模企业赢利情况 100
表35  2006年各所有制类型植物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102
表36  2006年我国植物油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资产结构 104
表37  2006年我国植物油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人员结构 104
表38  2006年国有植物油企业在全国的地位 105
表39  2006年集体植物油企业在全国的地位 106
表40  2006年股份合作植物油企业在全国的地位 107
表41  2005年股份制植物油企业在全国的地位 107
表42  2006年外资与港澳台投资植物油企业在全国的地位 108
表43  嘉里粮油旗下主要公司 109
表44 嘉里粮油集团主要子公司2005、2006年财务状况 110
表45 嘉里粮油集团主要子公司2006年8月经营费用状况 110
表46  中粮集团旗下主要油脂企业 115
表47 中粮集团下属公司主营业务表 117
表48  2005-2006年中粮国际资产情况表 117
表49  2005-2006年中粮国际经营状况表 117
表50  九三油脂集团下属子公司 119
表51  2006年植物油业主要风险因素及影响 129
表52 2006年植物油行业所有制企业规模指标分布表 134
表53 2002-2006年我国植物油行业市场份额排名前十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13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风险分析报告 行业风险 风险分析 分析报告 植物油 行业 风险分析 植物油

沙发
瞳瞳瞳 发表于 2008-11-11 22:0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啊 正需要啊 市场营销课要用

3Q啦

使用道具

藤椅
alex_zhao 发表于 2008-11-13 08:3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价格便宜量又足,真是好东西啊。

使用道具

板凳
yyuy 发表于 2009-5-12 10:3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赞一个,分享一个

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82210:35

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摘要:当前国内植物油消费主要集中在豆油、菜籽油和棕桐油三大品种。目前,三种植物油消费量约占全部植物油消费量的四分之三。由于国内植物油供给的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进口,因此具有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的跨国公司在国内植物油市场的竞争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外资;植物油;产能;粮油政策;发展趋势

  一、我国植物油压榨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植物油压榨业的飞速发展。以大豆加工业发展为例,自1996年我国放开大豆进口后,1999年外资开始大举进入,到2000年,我国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油厂在100家左右,日压榨大豆能力为64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为600吨,全年大豆压榨能力首次突破1000万吨。到2001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加至107万吨,2004年底达到202万吨,2005年底达到了254万吨,到2006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企业已超过170家,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27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超过1500吨。按每年开工率300天计算,年加工大豆能力可达到8100万吨。在2000—2006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倍。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处理油料为6000吨的大型油厂,其中5家在中国,即江苏张家港东海粮油(12500吨/天),广西防城港大海油脂(7500吨/天),河北秦皇岛金海油脂(7000吨/天),连云港益海油脂(6000吨/天)和河北三河汇福粮油(6000吨/天)。全国拥有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集团有益海油脂、中粮集团、九三油脂、大连华农和大连华良,这几家企业集团大豆加工能已达到日处理力10万吨以上。

  目前国内大豆初榨工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等五个大豆压榨圈。

  其中在东北内陆地区形成了以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东北大豆压榨圈,以压榨国产大豆为主。在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以大连华农豆业公司、大连日清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公司、烟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三维和黄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大豆压榨圈,这些地区主要以压榨进口大豆为主,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期间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形成了以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连云港益海油脂公司、南通嘉吉公司、宁波金光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江浙大豆压榨圈,常年以进口大豆为加工原料。在华南地区形成了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东莞嘉吉公司、东莞中谷公司、湛江华农豆业公司、广西大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华南大豆压榨圈,该地区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是在2001年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原料来源均为进口大豆。在内陆地区形成了以四川金石油粕公司、重庆新涪油脂公司、陕西邦淇油脂公司、周口益海油脂公司、郑州阳光油脂公司为代表的内陆大豆压榨圈,这些油厂既加工进口大豆,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人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012个,年处理油料能力71774万吨,精炼能力21662万吨。另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植物油总供给的总量从1996年的1千多万吨增加到2400万吨,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增加至17公斤

  二、外资企业在国内投资状况

  大豆市场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农产品市场之一,根据WTO准则,2001年以后,我国大豆市场大门被彻底打开,国际市场的大豆疯狂的涌人国内市场,在2001—2003年是我国国内大豆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大豆进口也在2003年首次突破2000万吨,超过国产大豆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资料显示,随着世界大豆加工业重心逐步向我国转移,国内的企业家也纷纷采取了扩张大豆加工业的对策。2002年,东北新建大型大豆榨油厂4家,日加工量达6500吨;拟建、在建的大型油厂5家,预计日加工大豆6400吨。河北的金海粮油公司、汇福粮油公司,也将分别于2003年年底将自己的加工能力从2500吨和3000吨提高到6000吨和7000吨。江苏张家港的东海粮油公司的大豆日加工量2003年已达7000吨。山东2003年初已有大豆加工厂100多家,日加工能力达3万多吨。广东的大豆加工能力也在迅速扩张,仅东莞的一家2003年在建的大豆加工厂日加工能力就将达到1万吨至2万吨。此外,许多小厂也在大力改建、扩建,加工能力也在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日加工600吨以上的大豆加工厂已达100多家。全国大豆加工能力已近5000万吨。

  但2003年以后,随着大豆进口贸易的正常化,进口大豆数量急剧增长,以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四大国际粮商为首的国际投资商开始加大投资,全面进入我国大豆加工业。

  目前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进行原料进口贸易,如大豆、棕榈油等,二是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三是进行资金参股。实际中,跨国粮商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往往是三种方式并用。

  在原料进口贸易方面,进入2004年后,国际市场投资基金利用其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以及掌控的南美大豆资源优势,开始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疯狂打压,致使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滑落至全行业大幅亏损的深渊。首先是在CBO吨市场上进行点价方式将高价豆卖到国内市场,同时其国内参股企业利用我国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可以免交所得税,同时也不用交纳增值税,并且亏损部分还可以冲抵未来的赢利部分等相关税收规定,规避税收费用实现把左口袋里的钱亏到右口袋里,完成资本境外转移目的。相比之下,我国的民族压榨企业却承受了实实在在亏损。另外,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外资方还可以通过恶意亏损来达到使中方资本缩水、而其自身却通过资金优势扩大股份的目的,最终达到其操控中国压榨市场的目的。

  另外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根据了解,目前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多数中国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而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另外,嘉里、益海合并过程中,通过股份置换,ADM将持有丰益国际的股份。此外,目前棕榈油是除大豆油外中国第二大消费食用油,也是调和油生产的主要原料。中国几乎全部棕榈油都依赖进口,中国年进口棕桐油450多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东南亚,而合并后丰益国际将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公司之一,将在中国棕榈油进口中大举获利。在建厂和投资参股方面,根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人统油脂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0个,仅占69%,但统计数据也显示,年产量1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企业30个,总产量达10799万吨,占人统食用植物油企业总产量的624%。中粮集团、嘉里粮油集团、益海粮油集团食用植物油产量均达到100万吨以上,分别为2054万吨、188万吨、1523万吨。前10家企业总产量占本行业人统企业总产量的比重达到食用植物油447%。其中嘉里粮油集团、益海粮油集团为外资企业,目前已经合并重组为丰益国际,中粮集团的油脂业务也含有ADM的股份。

  汇总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嘉吉公司、邦基公司、托福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来宝公司五家跨国粮商对我国的十多家大豆压榨厂进行了资产重组。来宝公司先后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和江苏南通宝港油脂,重组了重庆新涪和山东新龙油脂;邦基公司先后收购或控股了山东日照三维油脂、南京华农油脂和天津正大公司,并与中储粮合资在东莞建设大豆压榨厂;嘉吉公司先后收购了东莞华农油脂和阳江丰源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兼并了霸州华农油脂,并对张家港江海粮油工业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与中储粮合资在日照建设大豆压榨厂;托福公司重组了湛江华农公司,并通过郑州阳光公司人股开封正大和许昌山花公司。此外,中纺粮油公司与ADM等相关外商成立合资公司,先后租赁或入股菏泽华瑞油脂、东莞盈丰油粕公司和蚌埠花园油脂公司,并计划在日照港建设大型粮油物流基地和大豆压榨厂,据悉近期中纺粮油仍在与国内两家大型大豆压榨企业集团商谈重组其属下的大豆压榨厂事宜。

  目前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66%。

  三、外资进入对国内相关产业影响

  外资进入我国植物油压榨市场,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植物油需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根据了解,19981999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为1094万吨,而20062007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突破3200万吨。而其间国内大豆产量仅为1600万吨左右,严重满足不了国内需求,熟悉国际贸易经验外资的进入对我国解决植物油供应问题带来了好处,特别是在棕榈油进口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繁荣发展。同时,跨国粮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模式,对我国整个粮油市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外资的进入也促进了国内食用油生产工艺的进步,更新了国内的消费观念。

  中国制造受人诟病最多的是技术含量不高,实际上近年来所争议的,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还是中国商品质量危机,折射出的是国内少数企业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条中获利过低,所以遭遇频繁的贸易摩擦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国食用油行业十几年前,因为技术上的差异,消费的食用油被称为土油洋油。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成长,目前在加工工艺等很多技术领域上,已经占据了世界前列的位置,尤其是黄曲霉素去除技术上的成就。

  中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创新技术做起,别无他途。

  但另一方面却也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危机。

  大量的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我国油籽压榨中心也逐渐转向沿海地带,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大豆,由此也造成我国大豆产区出现卖粮难,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局面。传统的大豆主产区目前仅黑龙江、内蒙地区产量较高,大豆在黄淮及长江流域已经成为经济作物种植。在黑龙江省,豆农50%以上的家庭收入来自大豆,尤其是北部地区种植大豆近2000万亩,当地种玉米气温不足,种小麦效益更差,种植大豆是当地40余万户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这部分农民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另外,外资在国内的大肆建厂扩建,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伴随着沿海集中设厂的增多,投资风险也在加大,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数据资料显示,在2000—2006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倍,但在此期间,国内大豆实际压榨量仅增长了12倍,国内大豆压榨能力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大豆实际压榨量的增长速度,导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2006年我国实际大豆压榨量只有3500万吨左右,仅占全部大豆压榨能力的43(如果考虑压榨能力300吨日以下的小型油厂以及可加工多种油料的油厂也加工部分大豆,目前全国大豆压榨能力将超过9000万吨,大豆实际压榨量占全部大豆压榨能力的比重不足38)

  目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主要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尤其是近几年,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快速扩张,企业规模庞大,受国产大豆采购和运输规模及费用的限制,加工进口大豆已成为南方沿海地区大豆压榨油厂的唯一选择而且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远远大于华北和东北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06年底,我国华南和华东沿海各省的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已达到17万吨,年可加工大豆5100万吨,除山东内陆地区部分油厂加工少量国产大豆外,其他油厂基本上是全部加工进口大豆。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为10万吨左右,其中有一半的压榨能力位于沿海地区,这些油厂的加工规模均超过1000吨,最大的达到10000吨,压榨进口大豆也成为这些企业的首选按照。以全国大豆日压榨能力为27万吨计算,沿海地区的大豆压榨能力占到75%以上,这些地区的油厂每年加工进口大豆数量占其大豆压榨量的比重超过90%。调查数据显示,由于产能过剩、布局集中,2003—2005年之间我国建成的大型大豆初榨油厂,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因经营困难,导致破产倒闭或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

  同时,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使我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大豆市场上也失去话语权,大豆进口时间、数量、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所掌控,国内油脂压榨业有被外资垄断的风险。

  据悉,目前,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延伸到饲料加工、畜禽、水产养殖、营养保健、包装、化工、环保、军事、医药、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国内大豆生产消亡,大豆将完全依赖进口,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受制于人,进而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食品营养所需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来源将受制于人。由于大豆加工和贸易已被外资掌控,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我国的大豆供应及饲料工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全面受制于外国,传统豆制品、肉、蛋、奶及水产品等的供应将面临挑战,严重危及我国食品安全。

  四、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

  1996年我国大豆进口关税调减至3%,开始放开大豆进口,2001年加入WTO,我国于当年5月公布转基因条例,对进口植物油实行TItQ管理,相继出台了大豆的两种补贴,现在农业体系中的两种补贴就是从大豆开始。还有就是油菜籽。另外还出现了其他的一些问题,包括就2004年的巴西红豆事件,出台了检验制度,修改了外商投资目录,还有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了2号大豆。2006年以农业部为主的行业协会成立,还有两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取消植物油n1Q管理以及大型油脂钢集团重组,包括中粮重组和丰益嘉里合并。2007年进一步加大国内油籽生产补贴力度,另外,《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和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正在加快制定中,根据目前已知的内容:从事大宗农产品进口的企业,其相关情况均需备案;相关企业在签订大宗农产品进口合同、货物在装运港出运、抵达目的港等相关情况,需在7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进口总量、出港时间、到港时间、进口价格等。商务部已公布的《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中包括大豆和豆粕两类,并首选大豆产品进行跟踪。国内油厂将需要做好进口大豆的提前申报与到货情况报告。

  此外,2007年国家发改委再次修改外商投资目录,限制目录里面农副食品加工业规定如下:1.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中方控股),玉米深加工;2.生物液体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产(中方控股)

  除上述规定外,国家将继续完善大豆和食用油储备制度。

  五、未来外资发展态势及相关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国竣工投产的大型大豆压榨项目至少有五家,合计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16万吨。这些项目分别是:青岛渤海油脂大豆压榨项目,设计日压榨大豆能力为6000吨;九三油脂防城港大豆压榨项目,设计日压榨大豆能力为5000吨;黑龙江阳霖油脂集团三厂,设计日压榨大豆能力为2000吨;江苏民康油脂公司和重庆油脂公司盐城分公司设计日压榨大豆和油菜籽1000吨的综合油料加工项目。

  目前国内在建和计划建设的大豆压榨项目仍有十多家,分别是:辽宁丹东港集团与美农谷物公司、美国帕斯特公司共同投资12亿美元规划建设的200万吨谷物油脂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将建设3000吨/日大豆压榨厂;中储粮下属公司与邦吉合资建设的东莞大豆压榨项目;中储粮下属公司与路易达孚合资建设的日照大豆压榨项目;华港集团公司的钦州大豆压榨项目;黑龙江鸿源植物油公司的10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黑龙江阳霖集团的15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佳木斯吉庆豆业的10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山东嘉冠集团的20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邦吉公司天津大豆压榨扩建项目;上海良友集团的江都大豆压榨项目;益海嘉里集团的佳木斯大豆压榨项目。

  不过,考虑到目前国内压榨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未来国内压榨产能继续扩张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国家在政策上的规定,也将对外资在华新建产能有所限制。

  综合来看,我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

  对于国外大豆的层层压近和外资对国内加工业的攻城略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认为,首先要加大对国产大豆生产的支持力度,启动战略贸易机制。如对国内大豆生产采取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大豆产业基金等市场机制;把大豆等资源性农产品进口纳入战略贸易安排,建立进口战略机制,对大豆的收购、船运、加工、终端产品进行产业链管理等。

  其次,程国强表示,国内企业应该多向跨国粮商学习。其中,这些跨国粮商的资本动员和运作能力只是基本条件。国内油脂企业更应该学习的是他们用100多年时间积累的全球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经验,探索建立从原料收购、产地运输、国际运输到消费地的加工、饲料、养殖业的产业管理、系统风险控制和行业资源整合的新经营模式。

  此外,部分专家还建议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大豆安全保障体系。通过联合、收购、兼并等手段,形成以某些大油脂集团为首,包括中小型大豆压榨企业、大豆贸易商、代理商、进口商,以及金融、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公司等在内的产业集群,再通过产业分配、通过金融市场的套期保值和投机,与国外基金及产业投资者进行对抗。我们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国内油料资源的严重不足,未来进口市场依然呈扩大趋势,我国油料油脂生产必须坚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走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非转基因产品,特别是高蛋白食用大豆。

  我国大豆产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又有饮食大豆及其制品的传统习惯;目前,我国尚未发展转基因大豆,而且高蛋白大豆品种的选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绿色、高蛋白一直是中国大豆的品牌优势。因此必须扬长避短,除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集中产区推广高油大豆品种以满足我国众多油脂加工厂的需求外,今后还要在南方地区推广高蛋白和其它专用大豆品种。同时,提升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产业的档次,促进传统大豆食品产业的现代化。

  从1996年开始,我国在全国城市和农村范围内广泛实施大豆行动计划,以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突破口,利用传统的大豆加工技术,提高城乡居民的蛋白质营养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增进全民身体健康。2003年直接用于食用和食用加工的大豆共850万吨,占我国大豆总产量的55%,比1995年提高了11%左右,人均食用大豆消费达到66公斤,比199549公斤的人均食用量增加了35%。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大豆人均食用量仍然偏低。在经济发达的日本和中国的台湾、江苏、上海等发达省份,人均食用大豆一直保持在每年10公斤的水平上,台湾省每人每年的大豆直接消费量大于20公斤。以我国现有13亿人口计算,如果人均大豆食用消费达到10公斤/年,则食用总需求为1300万吨;如果人均食用消费是20公斤/年,则总食用需求为2600万吨。假如我国到2015年实现人均20公斤/年的消费目标,按照每年1000万的人口增长速度,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亿左右,则大豆食用总需求为2800万吨。按照已经实施的国家大豆行动计划的消费目标,到2010年人均大豆食用需求量将达到16公斤/年,如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34亿,这样大豆食用总需求量将达到2144万吨,2030年人均大豆食用量达到25公斤/年,以1519亿人口计算,大豆食用总消费量将达3798万吨。未来我国大豆食品业发展前途广阔。

  (作者:郭清保 单位:中华粮网)

使用道具

报纸
yyuy 发表于 2009-5-12 10:3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赞一个,分享一个

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82210:35

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摘要:当前国内植物油消费主要集中在豆油、菜籽油和棕桐油三大品种。目前,三种植物油消费量约占全部植物油消费量的四分之三。由于国内植物油供给的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进口,因此具有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的跨国公司在国内植物油市场的竞争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外资;植物油;产能;粮油政策;发展趋势

  一、我国植物油压榨业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植物油压榨业的飞速发展。以大豆加工业发展为例,自1996年我国放开大豆进口后,1999年外资开始大举进入,到2000年,我国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油厂在100家左右,日压榨大豆能力为64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为600吨,全年大豆压榨能力首次突破1000万吨。到2001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加至107万吨,2004年底达到202万吨,2005年底达到了254万吨,到2006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企业已超过170家,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27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超过1500吨。按每年开工率300天计算,年加工大豆能力可达到8100万吨。在2000—2006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倍。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处理油料为6000吨的大型油厂,其中5家在中国,即江苏张家港东海粮油(12500吨/天),广西防城港大海油脂(7500吨/天),河北秦皇岛金海油脂(7000吨/天),连云港益海油脂(6000吨/天)和河北三河汇福粮油(6000吨/天)。全国拥有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集团有益海油脂、中粮集团、九三油脂、大连华农和大连华良,这几家企业集团大豆加工能已达到日处理力10万吨以上。

  目前国内大豆初榨工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等五个大豆压榨圈。

  其中在东北内陆地区形成了以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东北大豆压榨圈,以压榨国产大豆为主。在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以大连华农豆业公司、大连日清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公司、烟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三维和黄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大豆压榨圈,这些地区主要以压榨进口大豆为主,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期间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形成了以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连云港益海油脂公司、南通嘉吉公司、宁波金光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江浙大豆压榨圈,常年以进口大豆为加工原料。在华南地区形成了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东莞嘉吉公司、东莞中谷公司、湛江华农豆业公司、广西大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华南大豆压榨圈,该地区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是在2001年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原料来源均为进口大豆。在内陆地区形成了以四川金石油粕公司、重庆新涪油脂公司、陕西邦淇油脂公司、周口益海油脂公司、郑州阳光油脂公司为代表的内陆大豆压榨圈,这些油厂既加工进口大豆,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人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012个,年处理油料能力71774万吨,精炼能力21662万吨。另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植物油总供给的总量从1996年的1千多万吨增加到2400万吨,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增加至17公斤

  二、外资企业在国内投资状况

  大豆市场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农产品市场之一,根据WTO准则,2001年以后,我国大豆市场大门被彻底打开,国际市场的大豆疯狂的涌人国内市场,在2001—2003年是我国国内大豆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大豆进口也在2003年首次突破2000万吨,超过国产大豆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资料显示,随着世界大豆加工业重心逐步向我国转移,国内的企业家也纷纷采取了扩张大豆加工业的对策。2002年,东北新建大型大豆榨油厂4家,日加工量达6500吨;拟建、在建的大型油厂5家,预计日加工大豆6400吨。河北的金海粮油公司、汇福粮油公司,也将分别于2003年年底将自己的加工能力从2500吨和3000吨提高到6000吨和7000吨。江苏张家港的东海粮油公司的大豆日加工量2003年已达7000吨。山东2003年初已有大豆加工厂100多家,日加工能力达3万多吨。广东的大豆加工能力也在迅速扩张,仅东莞的一家2003年在建的大豆加工厂日加工能力就将达到1万吨至2万吨。此外,许多小厂也在大力改建、扩建,加工能力也在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日加工600吨以上的大豆加工厂已达100多家。全国大豆加工能力已近5000万吨。

  但2003年以后,随着大豆进口贸易的正常化,进口大豆数量急剧增长,以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四大国际粮商为首的国际投资商开始加大投资,全面进入我国大豆加工业。

  目前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进行原料进口贸易,如大豆、棕榈油等,二是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三是进行资金参股。实际中,跨国粮商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往往是三种方式并用。

  在原料进口贸易方面,进入2004年后,国际市场投资基金利用其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以及掌控的南美大豆资源优势,开始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疯狂打压,致使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滑落至全行业大幅亏损的深渊。首先是在CBO吨市场上进行点价方式将高价豆卖到国内市场,同时其国内参股企业利用我国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可以免交所得税,同时也不用交纳增值税,并且亏损部分还可以冲抵未来的赢利部分等相关税收规定,规避税收费用实现把左口袋里的钱亏到右口袋里,完成资本境外转移目的。相比之下,我国的民族压榨企业却承受了实实在在亏损。另外,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外资方还可以通过恶意亏损来达到使中方资本缩水、而其自身却通过资金优势扩大股份的目的,最终达到其操控中国压榨市场的目的。

  另外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根据了解,目前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多数中国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而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另外,嘉里、益海合并过程中,通过股份置换,ADM将持有丰益国际的股份。此外,目前棕榈油是除大豆油外中国第二大消费食用油,也是调和油生产的主要原料。中国几乎全部棕榈油都依赖进口,中国年进口棕桐油450多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东南亚,而合并后丰益国际将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公司之一,将在中国棕榈油进口中大举获利。在建厂和投资参股方面,根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人统油脂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0个,仅占69%,但统计数据也显示,年产量1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企业30个,总产量达10799万吨,占人统食用植物油企业总产量的624%。中粮集团、嘉里粮油集团、益海粮油集团食用植物油产量均达到100万吨以上,分别为2054万吨、188万吨、1523万吨。前10家企业总产量占本行业人统企业总产量的比重达到食用植物油447%。其中嘉里粮油集团、益海粮油集团为外资企业,目前已经合并重组为丰益国际,中粮集团的油脂业务也含有ADM的股份。

  汇总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嘉吉公司、邦基公司、托福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来宝公司五家跨国粮商对我国的十多家大豆压榨厂进行了资产重组。来宝公司先后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和江苏南通宝港油脂,重组了重庆新涪和山东新龙油脂;邦基公司先后收购或控股了山东日照三维油脂、南京华农油脂和天津正大公司,并与中储粮合资在东莞建设大豆压榨厂;嘉吉公司先后收购了东莞华农油脂和阳江丰源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兼并了霸州华农油脂,并对张家港江海粮油工业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与中储粮合资在日照建设大豆压榨厂;托福公司重组了湛江华农公司,并通过郑州阳光公司人股开封正大和许昌山花公司。此外,中纺粮油公司与ADM等相关外商成立合资公司,先后租赁或入股菏泽华瑞油脂、东莞盈丰油粕公司和蚌埠花园油脂公司,并计划在日照港建设大型粮油物流基地和大豆压榨厂,据悉近期中纺粮油仍在与国内两家大型大豆压榨企业集团商谈重组其属下的大豆压榨厂事宜。

  目前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66%。

  三、外资进入对国内相关产业影响

  外资进入我国植物油压榨市场,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植物油需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根据了解,19981999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为1094万吨,而20062007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突破3200万吨。而其间国内大豆产量仅为1600万吨左右,严重满足不了国内需求,熟悉国际贸易经验外资的进入对我国解决植物油供应问题带来了好处,特别是在棕榈油进口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繁荣发展。同时,跨国粮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模式,对我国整个粮油市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外资的进入也促进了国内食用油生产工艺的进步,更新了国内的消费观念。

  中国制造受人诟病最多的是技术含量不高,实际上近年来所争议的,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还是中国商品质量危机,折射出的是国内少数企业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条中获利过低,所以遭遇频繁的贸易摩擦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国食用油行业十几年前,因为技术上的差异,消费的食用油被称为土油洋油。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成长,目前在加工工艺等很多技术领域上,已经占据了世界前列的位置,尤其是黄曲霉素去除技术上的成就。

  中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创新技术做起,别无他途。

  但另一方面却也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危机。

  大量的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我国油籽压榨中心也逐渐转向沿海地带,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大豆,由此也造成我国大豆产区出现卖粮难,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局面。传统的大豆主产区目前仅黑龙江、内蒙地区产量较高,大豆在黄淮及长江流域已经成为经济作物种植。在黑龙江省,豆农50%以上的家庭收入来自大豆,尤其是北部地区种植大豆近2000万亩,当地种玉米气温不足,种小麦效益更差,种植大豆是当地40余万户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这部分农民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另外,外资在国内的大肆建厂扩建,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伴随着沿海集中设厂的增多,投资风险也在加大,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数据资料显示,在2000—2006年期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2倍,但在此期间,国内大豆实际压榨量仅增长了12倍,国内大豆压榨能力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大豆实际压榨量的增长速度,导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2006年我国实际大豆压榨量只有3500万吨左右,仅占全部大豆压榨能力的43(如果考虑压榨能力300吨日以下的小型油厂以及可加工多种油料的油厂也加工部分大豆,目前全国大豆压榨能力将超过9000万吨,大豆实际压榨量占全部大豆压榨能力的比重不足38)

  目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主要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尤其是近几年,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快速扩张,企业规模庞大,受国产大豆采购和运输规模及费用的限制,加工进口大豆已成为南方沿海地区大豆压榨油厂的唯一选择而且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远远大于华北和东北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06年底,我国华南和华东沿海各省的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已达到17万吨,年可加工大豆5100万吨,除山东内陆地区部分油厂加工少量国产大豆外,其他油厂基本上是全部加工进口大豆。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为10万吨左右,其中有一半的压榨能力位于沿海地区,这些油厂的加工规模均超过1000吨,最大的达到10000吨,压榨进口大豆也成为这些企业的首选按照。以全国大豆日压榨能力为27万吨计算,沿海地区的大豆压榨能力占到75%以上,这些地区的油厂每年加工进口大豆数量占其大豆压榨量的比重超过90%。调查数据显示,由于产能过剩、布局集中,2003—2005年之间我国建成的大型大豆初榨油厂,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因经营困难,导致破产倒闭或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

  同时,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使我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大豆市场上也失去话语权,大豆进口时间、数量、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所掌控,国内油脂压榨业有被外资垄断的风险。

  据悉,目前,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延伸到饲料加工、畜禽、水产养殖、营养保健、包装、化工、环保、军事、医药、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国内大豆生产消亡,大豆将完全依赖进口,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受制于人,进而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食品营养所需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来源将受制于人。由于大豆加工和贸易已被外资掌控,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我国的大豆供应及饲料工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全面受制于外国,传统豆制品、肉、蛋、奶及水产品等的供应将面临挑战,严重危及我国食品安全。

  四、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

  1996年我国大豆进口关税调减至3%,开始放开大豆进口,2001年加入WTO,我国于当年5月公布转基因条例,对进口植物油实行TItQ管理,相继出台了大豆的两种补贴,现在农业体系中的两种补贴就是从大豆开始。还有就是油菜籽。另外还出现了其他的一些问题,包括就2004年的巴西红豆事件,出台了检验制度,修改了外商投资目录,还有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了2号大豆。2006年以农业部为主的行业协会成立,还有两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取消植物油n1Q管理以及大型油脂钢集团重组,包括中粮重组和丰益嘉里合并。2007年进一步加大国内油籽生产补贴力度,另外,《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和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正在加快制定中,根据目前已知的内容:从事大宗农产品进口的企业,其相关情况均需备案;相关企业在签订大宗农产品进口合同、货物在装运港出运、抵达目的港等相关情况,需在7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进口总量、出港时间、到港时间、进口价格等。商务部已公布的《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中包括大豆和豆粕两类,并首选大豆产品进行跟踪。国内油厂将需要做好进口大豆的提前申报与到货情况报告。

  此外,2007年国家发改委再次修改外商投资目录,限制目录里面农副食品加工业规定如下:1.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中方控股),玉米深加工;2.生物液体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产(中方控股)

  除上述规定外,国家将继续完善大豆和食用油储备制度。

  五、未来外资发展态势及相关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国竣工投产的大型大豆压榨项目至少有五家,合计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16万吨。这些项目分别是:青岛渤海油脂大豆压榨项目,设计日压榨大豆能力为6000吨;九三油脂防城港大豆压榨项目,设计日压榨大豆能力为5000吨;黑龙江阳霖油脂集团三厂,设计日压榨大豆能力为2000吨;江苏民康油脂公司和重庆油脂公司盐城分公司设计日压榨大豆和油菜籽1000吨的综合油料加工项目。

  目前国内在建和计划建设的大豆压榨项目仍有十多家,分别是:辽宁丹东港集团与美农谷物公司、美国帕斯特公司共同投资12亿美元规划建设的200万吨谷物油脂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将建设3000吨/日大豆压榨厂;中储粮下属公司与邦吉合资建设的东莞大豆压榨项目;中储粮下属公司与路易达孚合资建设的日照大豆压榨项目;华港集团公司的钦州大豆压榨项目;黑龙江鸿源植物油公司的10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黑龙江阳霖集团的15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佳木斯吉庆豆业的10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山东嘉冠集团的20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邦吉公司天津大豆压榨扩建项目;上海良友集团的江都大豆压榨项目;益海嘉里集团的佳木斯大豆压榨项目。

  不过,考虑到目前国内压榨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未来国内压榨产能继续扩张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国家在政策上的规定,也将对外资在华新建产能有所限制。

  综合来看,我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

  对于国外大豆的层层压近和外资对国内加工业的攻城略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认为,首先要加大对国产大豆生产的支持力度,启动战略贸易机制。如对国内大豆生产采取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大豆产业基金等市场机制;把大豆等资源性农产品进口纳入战略贸易安排,建立进口战略机制,对大豆的收购、船运、加工、终端产品进行产业链管理等。

  其次,程国强表示,国内企业应该多向跨国粮商学习。其中,这些跨国粮商的资本动员和运作能力只是基本条件。国内油脂企业更应该学习的是他们用100多年时间积累的全球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经验,探索建立从原料收购、产地运输、国际运输到消费地的加工、饲料、养殖业的产业管理、系统风险控制和行业资源整合的新经营模式。

  此外,部分专家还建议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大豆安全保障体系。通过联合、收购、兼并等手段,形成以某些大油脂集团为首,包括中小型大豆压榨企业、大豆贸易商、代理商、进口商,以及金融、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公司等在内的产业集群,再通过产业分配、通过金融市场的套期保值和投机,与国外基金及产业投资者进行对抗。我们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国内油料资源的严重不足,未来进口市场依然呈扩大趋势,我国油料油脂生产必须坚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走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非转基因产品,特别是高蛋白食用大豆。

  我国大豆产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又有饮食大豆及其制品的传统习惯;目前,我国尚未发展转基因大豆,而且高蛋白大豆品种的选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绿色、高蛋白一直是中国大豆的品牌优势。因此必须扬长避短,除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集中产区推广高油大豆品种以满足我国众多油脂加工厂的需求外,今后还要在南方地区推广高蛋白和其它专用大豆品种。同时,提升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产业的档次,促进传统大豆食品产业的现代化。

  从1996年开始,我国在全国城市和农村范围内广泛实施大豆行动计划,以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突破口,利用传统的大豆加工技术,提高城乡居民的蛋白质营养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的营养状况,增进全民身体健康。2003年直接用于食用和食用加工的大豆共850万吨,占我国大豆总产量的55%,比1995年提高了11%左右,人均食用大豆消费达到66公斤,比199549公斤的人均食用量增加了35%。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大豆人均食用量仍然偏低。在经济发达的日本和中国的台湾、江苏、上海等发达省份,人均食用大豆一直保持在每年10公斤的水平上,台湾省每人每年的大豆直接消费量大于20公斤。以我国现有13亿人口计算,如果人均大豆食用消费达到10公斤/年,则食用总需求为1300万吨;如果人均食用消费是20公斤/年,则总食用需求为2600万吨。假如我国到2015年实现人均20公斤/年的消费目标,按照每年1000万的人口增长速度,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亿左右,则大豆食用总需求为2800万吨。按照已经实施的国家大豆行动计划的消费目标,到2010年人均大豆食用需求量将达到16公斤/年,如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34亿,这样大豆食用总需求量将达到2144万吨,2030年人均大豆食用量达到25公斤/年,以1519亿人口计算,大豆食用总消费量将达3798万吨。未来我国大豆食品业发展前途广阔。

  (作者:郭清保 单位:中华粮网)

使用道具

地板
huangyr 发表于 2009-8-3 14:33: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正需要,不知全面否?
hyr

使用道具

7
huangyr 发表于 2009-8-3 14:33: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正需要,不知全面否?
hyr

使用道具

8
myself2005 发表于 2010-5-11 15:50: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啦,楼主啊

使用道具

9
weicpa 发表于 2010-5-12 10:39: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大好人,谢谢啦

使用道具

10
Annatte 发表于 2010-7-30 09:50: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下了,谢谢楼主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