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olf0112
1841 1

[财经时事] 集体土地流转思考(转引)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1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32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1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839 点
帖子
56
精华
0
在线时间
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15
最后登录
2017-2-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随着土地流转制度在17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提出及逐步落实,土地流转这样一项根本制度的研讨也逐渐成为各注六经学家和民众研讨的重要课题内容,其实在未深入研究此问题之前我也是一直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事情予以忽略,但在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此制度显然已经成为一项关系的国民经济及国民发展的根本性制度,它的产生将再未来几年几十年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一项国家根本性制度。随着17大三中全会的召开,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看来即将成为未来政府阶段性任务。
  但一个关系的国计民生的严肃的政策的出台却未能听取民意贸然出台,笔者严重是怀疑其实行的真实意义,一个关系到农村根本的制度却未能建立在对农业农民及社会广大民众广泛征求考察的基础上而制定的政策其未来的发展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是否对这样一个根本性制度做过相应的一些严肃研究呢?在制度具体实施细则上有哪些严格的限制和规范现在也还不清楚,政策的制定者及主流经济学家又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制定这样的根本性政策呢?笔者一直都抱着一种怀疑审视的态度来看待此问题。
  所谓土地流转制大体上思路是“推进土地永包制,加大土地流转,方便资本下乡,发展‘公司+农户’的现代农业 [1] ”,同时 “不涉及土地所有权问题,但包含土地承包者对土地的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的规定方式, 也包含对应的对土地承包、承让、承租、互换、组织股份公司等活动。这里既包含了承包农户通过出租、入股等在经营过程中长期获益的方法,也包括了通过转包、转让、互换等一次性获得收益的方法[2]”。也就是讲,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也就是事实上的土地私有,只不过在所有权的叙述上有一些变化而已,表面上看是不违反宪法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制度,但其私有物品的交易处置权利的实质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当然我们并不想现在追究其是否违宪的问题,主要在于这样的制度到底会给国家民族带来什么,会造成怎样的长远影响,这才是笔者主要关心的问题。在李昌平的《防止农村土地改革避免菲律宾化》的文章也做过相应的论述,笔者此篇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文章也大量吸收了邋遢道长的《土地流转就能解决农村问题吗》,张宏良《 》等的一些资料及观点。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我只想尽自己的观察得到的一些问题做一点预警,避免政策制定者在立场、认知上的一些错误。同时也让大家明白新的制度对各项经济的影响,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思路。
  
  首先我们来看看土地流转政策出台的时机
  
  此政策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由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在各种场合表述了对农村土地改革的一些思路,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厉以宁,胡总在安徽农村考察时针对土地流转的讲话“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就比较明确了,三种全会的有关土地流转制度的公报也没有比较明确的说明。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由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此项根本制度改革得到中央的认可,在中央未能针对土地流转政策出台一些相关的配套实施政策之前笔者只能根据现阶段及前面一些地区试验作初步的判断分析。
  1、美国次按引起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爆发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欧美各国经济危机的逐步恶化,现实是我们还未能看到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性及谷底,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演化到底到什么程度,会发展到一种什么恶劣的状况,世界经济在什么时候嫩购走出泥潭,这些都是未知数。由于中国经济现在已经高度的全球化,中国经济也就自然不能独善其身。中国经济GDP的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可投资拉动实现多年的高速增长,这种以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已经对外贸形成严重的依赖性,就如对鸦片上瘾一样,这里我不想针对此成瘾的GDP做过多的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恶化,由于前期经济调控的不及时,特别是未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住房价的上升,造成房地产经济对整个社会其他行业资金的吸血现象,中国经济的恶化也将成为必然。
  由于美国此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现在在各个国家各个领域都开始逐步体现出来。欧洲冰岛国家破产、亚洲巴基斯坦也面临崩溃的边缘,美国展开发行上千亿美元拯救金融业,欧洲也在最近投入两万亿欧元拯救其金融业。此次危机在前期主要导致金融业的衰落,而其在后期对其他行业的危害性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在工业领域,中国已经最先感受到了这股寒意,长三角、珠三角大量的民营企业出现倒闭关门现象,同时也即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失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无法获得银行在资金上的支持,更是出现严重的倒闭潮。而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大量的中小企业却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市场。随着国外经济危机国内成本上升,珠三角更是不合时宜地提出转型转移策略,更是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成本,很多企业将面临更为严重的生死考验,企业将面临着更为深重的倒闭风潮。更多的民工将面临失业的危险,特别是无技术、无知识、无文化的农民工将被再次面临被经济发展所淘汰的危险。
  随着美国和西方需求降低,沿海出口企业开始萎缩,大量制造业的农民工首当其冲被辞退。这是第一波浪潮,而且现在已经有迹象了。即使所谓有些企业在“转型升级”,也并不能掩盖更多企业停业或破产使大量农民工下岗的趋势。
  随着金融危机加深,一些外资将回国救主,中国也会出现流动性枯竭的局面。中国楼市已经低迷,随着流动性降低,以居民住房和写字楼为代表的建筑业会呈现过剩局面,基本建设会大幅度减少,于是建筑业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会被迫“下岗”。这是第二波,其实已经显现了。
  接着,随着楼市低迷,加上中国股市已经处于熊市,中产阶级(富裕阶层)必然损失大量资产,加上经济情况不好,很多中小经济体日子难过,支撑中国消费的主体将会趋向减少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这样,数以千万计的中国服务业农民工也将失去就业机会。
  这三个方面减少的非农就业机会,少说也要有4、5千万,占现在农民工总数的20%左右。
  中国农民已经不是过去的农民。2006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务工部分已经达到38%,收入增长部分60%来自工资性收入。如果20%的农民工失去“工资性收入”(往往还是农村中低收入户),中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肯定出现明显负增长!
  
  2、内需消费严重不振
  为了保持GDP的增长只有依靠内需,但内需的拉动到底要依靠什么?在拉动内需上面我们政府确实也做过一些努力,比如前几年的增加的黄金假期,但这些都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民高储蓄低消费的状况。我们提拉动内需也不是一两年了,但为什么国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却逐步下降呢,其实我们很多有良知的经济学家都找到问题的根源,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过大、福利保障不完善甚至基本上没建立等原因是导致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
  由于房地产过度的虹吸效应及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内需消费一直不振,现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也就宣告原来依靠出口和投资的拉动的经济增长彻底的失败,国内内需消费不力,国外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的欧美消费市场的萎缩这两方面的隐私必然导致国内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产业工人大量失业,进城务工的农民依靠打工补贴农产品低廉价格的模式受到了侵蚀,大量的农民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收入将进一步降低,农村市场的消费将出现进一步的降低。按照邋遢道人在《对“土地流转改革”提四个疑问》中的观点,农民工将在三方面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产业工人、楼市过于低迷导致的建筑工人大量失业、从事服务行业的农民工者单方面从业人员将减少4、5千万,占整个农民工从业人员的20%左右。
  同时农业资产现时状态是估值过低,由于中国的农业基本曾散户状态,基本处于定价弱势,由于生产资料及农产品的定价权基本掌握在国家及国际的垄断企业和利益集团手里,中国的农业基本上处于历史最低估值状态,在下面我将详细说明。农业种植基本出现亏损状态,大量的农民不敢不愿意进行农业耕种,各地都出现了严重的抛荒状况。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内消费持续不振,农业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农民及依靠农村土地养老的大部分从业人员将在收入上进一步降低。农民消费需求将进一步的萎缩。
  3、农业生产效率已经达到最高
  在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眼里,中国小农式农业一直生产效率不高,或者说由于农民的技术知识的问题不具备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农业的条件。而事实上呢?
  农业生产效率已经多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相对世界农业生产其单产是最高的。在一些未从事农业研究的经济学家私向里面总是住想当然地认为发展集约化农业、“公司+农户”的模式能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效率具备什么样的因素呢?第一,要有合适的土壤及气候环境;第二,要有高效的作物;第三,要有好的管理技术;第四;要有合理的劳动力投入。
  以下是世界银行公布的2006年主要农作物单产(作物总产/作物收获面积;单位:吨/公顷)。
  稻谷: 中国 6.26 世界平均 4.11 发达国家 6.71 发展中国家 4.05
  
  小麦: 中国 4.46 世界平均 2.80 发达国家 2.92 发展中国家 2.71
  
  玉米: 中国 5.37 世界平均 4.82 发达国家 8.20 发展中国家 3.37
  
  大豆: 中国 1.70 世界平均 2.38 发达国家 2.91 发展中国家 2.10
  
  花生: 中国 3.12 世界平均 2.15 发达国家 2.83 发展中国家 3.13
  
  菜子油:中国 1.96 世界平均 1.76 发达国家 2.12 发展中国家 1.45
  
  籽棉 ; 中国 3.73 世界平均 2.07 发达国家 2.60 发展中国家 1.96
  
  中国大陆的是属于季风性气候,相对来讲还是比较适合农业的生产的,但适合耕种的土壤条件却不是世界上最好的,除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黑土地、中原地带外大量地区都属于丘陵或者山坡地带,根本就不适合发展集约化种植业,大量勤劳的农民是靠开垦梯田的模式来生产的,同时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未剔出农村大量抛荒情况下,其产出率成为全世界最高的农业之一。
   随着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我们的稻谷生产也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现在超级杂交稻也逐步在推广,但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想依靠改良作物都无法使产量得到质的提升。
  中国农民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也是最好,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几千年从事农业生产造就了中国农民农业管理技术在世界上也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农民精耕细作也是无可厚非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非洲、俄罗斯远东地区活跃着大批的中国农业工人,在这些地方他们的农业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挥。所以依靠管理技术的提升,这样的念头本身就是不了解中国农民,不了解中国农业。
  在农业劳动力投入这方面,确实存在着不足的现象,这也是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附加值决定的,是由于农业生产无法满足农民自身再生产的情况决定的,这是由于二元剪刀差所导致的,不是农民不勤奋,就如李昌平提出的那样,是制度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是我们工业一直靠剥削农民所导致的。
  发展高附加值农业更是谎言,任何一种产品结构都必须在符合供求关系的条件下才能满足价格的稳定,很多人认为农民可以发展其他如花卉、特殊种植养殖的高附加值农业,我们以花卉为例,假如中国的农民只要有20%的农民将土地用来种植,就必然存在其他产品种植面积即量的下降,也必然带来其他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花卉产业则必然面临价格大幅度降价的可能。这是供求关系决定产品的价格的。
  
  在此状况下提出土地流转制度笔者就比较怀疑其目的了,笔者只能理解为在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外需依靠土地流转制造新的GDP新的增长点,依靠农民土地的潜在几十万亿的价值来拉动GDP,依靠这几十万亿来拉动内需从而提高GDP,同时依靠流转来解决大量的土地抛荒现象。但这样的政策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是否还有其他的一些模式来解决现在农业的问题呢?这样的根本性政策是否出台太草率呢?
  
  其次,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及农业资料的定价现状
  
  1、农业生产现状
  78年11届三种全会之后,农业基本上存在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是78-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到现在为第二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由于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率也逐年得到提升,粮油收获年年创新高,同时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逐年降低,这个时候的农产品价格相对工业品的价格也相对现在要合理得多。但随着89年、93年两次通货膨胀,这种差距又重新被拉到新的高点。2007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是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13786元的30%,而1985年这个数值是50%,家庭承包前的1980年为40%。近10年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8%,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7%。也就是说,现在农民的纯收入和80年代初相比是在逐步下降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没有增收,反而在下降,由此可以想象,农民怎么可能在农业上进行资本、劳动力的有效投入? 也真因为这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农村土地出现抛荒现象。
  在第一阶段,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的时候,生产力也得到大量的解放,东南沿海开放也就促成了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赚钱,以此为锲机如果我们当初切实考虑到解决城乡差距,解决二元制结构问题,农民的收入也会得到逐步的提升的,至此呈现的城乡矛盾、贫富差距矛盾也会小得多。而在第二阶段,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大量增加,这时的农民主要是迫于生计问题外出打工,农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个人生活的需要。是靠打工来贴补农业生产带来的亏损。
  国家在农业上的投入也是极低的,国外农业都享受大量的政府补贴和财政投入,即使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农业每年也享受巨额的财政补贴,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也都享受高额的农业补贴。而我们每年在农业上面的投入则逐步下降,农业基础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水利设施还是70年代的,农业补贴基本上没有,农村医疗、养老、保险更是奢谈,相反我们却是一个劲向农业吸血。这样的条件,和来农业的发展。
  


作者:海南岛土著人 回复日期:2008-10-18 13:58:27 
 
 
  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很苦,很累,农资长的太多,农业风险太大。农业很无奈,没有办法呀

作者:极度沉思 回复日期:2008-10-18 14:07:27 
 
 
  中国农民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也是最好,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几千年从事农业生产造就了中国农民农业管理技术在世界上也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农民精耕细作也是无可厚非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非洲、俄罗斯远东地区活跃着大批的中国农业工人,在这些地方他们的农业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挥。所以依靠管理技术的提升,这样的念头本身就是不了解中国农民,不了解中国农业。
  在农业劳动力投入这方面,确实存在着不足的现象,这也是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附加值决定的,是由于农业生产无法满足农民自身再生产的情况决定的,这是由于二元剪刀差所导致的,不是农民不勤奋,就如李昌平提出的那样,是制度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是我们工业一直靠剥削农民所导致的。
  发展高附加值农业更是谎言,任何一种产品结构都必须在符合供求关系的条件下才能满足价格的稳定,很多人认为农民可以发展其他如花卉、特殊种植养殖的高附加值农业,我们以花卉为例,假如中国的农民只要有20%的农民将土地用来种植,就必然存在其他产品种植面积即量的下降,也必然带来其他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花卉产业则必然面临价格大幅度降价的可能。这是供求关系决定产品的价格的。
  
  在此状况下提出土地流转制度笔者就比较怀疑其目的了,笔者只能理解为在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外需依靠土地流转制造新的GDP新的增长点,依靠农民土地的潜在几十万亿的价值来拉动GDP,依靠这几十万亿来拉动内需从而提高GDP,同时依靠流转来解决大量的土地抛荒现象。但这样的政策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是否还有其他的一些模式来解决现在农业的问题呢?这样的根本性政策是否出台太草率呢?
  
  其次,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及农业资料的定价现状
  
  1、农业生产现状
  78年11届三种全会之后,农业基本上存在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是78-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到现在为第二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由于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率也逐年得到提升,粮油收获年年创新高,同时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逐年降低,这个时候的农产品价格相对工业品的价格也相对现在要合理得多。但随着89年、93年两次通货膨胀,这种差距又重新被拉到新的高点。2007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是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13786元的30%,而1985年这个数值是50%,家庭承包前的1980年为40%。近10年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8%,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7%。也就是说,现在农民的纯收入和80年代初相比是在逐步下降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没有增收,反而在下降,由此可以想象,农民怎么可能在农业上进行资本、劳动力的有效投入? 也真因为这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农村土地出现抛荒现象。
  在第一阶段,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的时候,生产力也得到大量的解放,东南沿海开放也就促成了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赚钱,以此为锲机如果我们当初切实考虑到解决城乡差距,解决二元制结构问题,农民的收入也会得到逐步的提升的,至此呈现的城乡矛盾、贫富差距矛盾也会小得多。而在第二阶段,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大量增加,这时的农民主要是迫于生计问题外出打工,农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个人生活的需要。是靠打工来贴补农业生产带来的亏损。
  国家在农业上的投入也是极低的,国外农业都享受大量的政府补贴和财政投入,即使在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农业每年也享受巨额的财政补贴,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也都享受高额的农业补贴。而我们每年在农业上面的投入则逐步下降,农业基础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水利设施还是70年代的,农业补贴基本上没有,农村医疗、养老、保险更是奢谈,相反我们却是一个劲向农业吸血。这样的条件,和来农业的发展。
  2、农产品的定价模式
  农产品价格相对工业产品价格过低的现状一直未能在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几次通货膨胀的状况下都是其他工业产品的涨价,而农产品由于国家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一直都维持在原来80年代初的价格水平,如果按人平收入来算,1980年某地的干部月平工资为40元,年均480元;当时大米是0.2元一斤。到现在,干部的工资涨到了1200元/月,年均14400元,还不算其它灰色收入,涨了30倍;大米呢,现在是1.20元/斤,涨了6倍。这种算法说明什么呢?说明城镇人口收入涨了30倍时,农民收入只涨了6倍。以平衡城乡差距来计算,此时大米至少应该是6元/斤才算合理(http://military.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135/67/44/1_1.html)。这样你就可以想象,在其他工业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扬的今天,农民如何能够靠农业生产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粮油定价机制,是一种由国家主导的,高度垄断性定价机制,是政府人为控制导致的这种低廉定价模式。
  我们先来看看韩国日本农产品的价格:韩国国产牛肉的价格为48.09美元,高于历来保持农产品价格最高记录的日本国产牛肉价格(46.50美元),也是美国国产牛肉价格(9.14美元)的5倍,更是中国国产牛肉价格(4.68美元)的10倍(http://www.shippingchina.com/static/brmaininfo/200611/18803.shtml)。在日本国内零售市场上,5公斤一袋的大米,价格一般要达到2500到3000日元,好的大米要达到5000多日元;一个梨或苹果的价格一般都在100日元以上,换算成人民币价格大米每公斤40元每公斤到50元每公斤左右,水果8元每个(http://www.ndny.gov.cn/agri/nylt/zhlt/20050216104733.html)。
  中国粮油价格由原来的统购统销演变为以国家粮食局、中粮储等全国性垄断机构定价模式。表面上来看,粮食交易相对处于一种自由市场的状态,但实际上却处于一种垄断状态,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由于国家多年来对农业的剪刀差政策以及满足不适的CPI控制需要,前两次通货膨胀时,抑制通货膨胀不是采取合适的模式调整物价结构,而是总是拿农产品价格开刀,表面上看是译制了CPI的增长,实际上他却为贫富差距埋下了祸根。因为农业以及从事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在定价权利上是最为弱势的,也是最为分散的,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或者协会和大型机构进行定价谈判,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同时由于市民及政府对吃的过于的敏感也就导致了这种结局,过度的剥夺最后只会害了自己的,这就是现代经济的特点。
  粮食价格的调控基本上可以通过两种办法来进行,一是为了满足国家CPI控制需要,政府物价局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执行政府指导价格;二是通过国家粮食局和中粮储的调剂措施来控制粮食价格的波动。通过这样的办法基本上将农产品控制在较低价格幅度范围内,相对于其他产品农产品价格就极为的低廉,这就是原因。反观,韩国和日本,其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工业产品都处于较为高的幅度。通过这样的控制,我们无限度地在剥夺农民的利益,通过这种办法我们一直在偷窃农民兄弟应该拥有的财富。
  3、农业生产资料垄断定价
  农业生产资料的垄断同样惊人,我们都知道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化肥,而化肥这项主要生产资料却处于一种高度垄断状态,而且还不缺乏国际大型的粮油集团的身影。原来中央台报道过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基本上处于两家中农国际化肥、中化化肥公司、中农联合化肥进出口公司的垄断状态,而这几家公司还和国际上的几家大型的粮油控制基金加拿大等国的复合肥生产商合资,这些跨国集团又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处于国际垄断地位。在去年粮油上涨时候,几家农业生产资料进出口公司就大幅度地调高化肥的价格,使得农民在投入购买化肥、农药、劳动力之后基本上处于微利和亏本状态。
  去年粮油价格上涨按理来讲农民应该得到一些实惠,可为什么在农业税免除价格上涨之后他们还是无利可图呢,这样大家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农村才出现大量的抛荒现象,当然抛荒存在多年,不是去年才出现,但都是由于农业生产无利及无法再生产才导致的,而不是中国的农民懒惰。中国的农民是最为勤劳的,为了生存,他们可以到俄罗斯种地,为了生存他们可以到非洲承包农场,难道你们还认为中国农民穷是因为他们没有技术、没有知识所导致的吗?多年的农业积弱是导致我们现阶段农业的这种状况,不是农民本身,是体制造成的,是社会不公平所导致的。
  农业及农产品生产由于价格控制权两头在外,这就导致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基本上毫无话语权力,他们根本就无法从从事农业生产中得到实惠。而也是这些国际国内的利益集团通过控制农产品价格及农业生产资料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一个被过度剥夺了的生产单元是无法进行再生产的,这也是导致现在农业发展无法进步的根本性原因。高度的垄断、剪刀差、二元制结构是导致农民穷、城乡差距逐步拉大的原因。同样一种行业连再生产都无法继续下去的产业想让其进行消费也是不现实的。
  
  基于这样的状况,农业及其各项生产资料在进行流转时候就必然面临估值过低的现象。一旦流转政策一出台,既然现在抛荒那么农民必然会大量抛售手里的各项生产资料,造成大量的失地农民。
  
  土地流转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其实稍微有点判断能力的经济学家都知道土地流转化带来的一些基本现象。土地大量集中,大量农民失地形成新的城市流民。即便是采用互换宅基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根本性的就业问题,农民只有坐吃三空。
  1、 土地集约化现象的出现
  土地集约化,发展高效农业这是政策制定者的一些初衷,土地流转带来土地私有化实质上的一些改变,土地可以象其它产品一样进行交易。
  由于现有的资金存量过大,大量投入到地产、股市上面的资金实际上由于回报率较低,亟需寻找到价格更低、回报率高、收益风向相对较少的行业,土地则会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这就决定了资本购买土地的需求,这种资本寻找新的出路的欲望是现实而且是非常高的,其迫切性也表现得非常的明显,在前几年的山地承包上,实际上很多城市资本都在寻找投资山林荒地的机会,包括笔者本人的朋友都在全国各地寻找大量的农林投资机会,这种处于资本增值的冲动是没法阻挡的。
  我们前面讲了,农业各项生产资料现实都处于历史价格最低位,土地本身不具有需求的意义,而是由于其生产的产品具有需求意义才决定了土地的价格意义,也就是说核定土地的价格是由其产出决定的,土地在现阶段无法产生合理的利润,也就决定了其价格是非常低廉的。特别是那些在农村无劳动力,在城市暂时还有工作机会的情况下,农村土地本身也抛荒的土地拥有者会毫不犹豫地抛售现有的土地生产资料。但他们并没有看到或者说经济危机这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他们也可能成为城市的失业者。
  我们看看邋遢道人在《对“土地流转改革”提四个疑问》一文的一些预判,“即使有些农民会选择把土地租出去,但一旦遇见城里人根本不在意的事件:去广东打工的儿子失业了甚至因工伤回家了,孙子考上大学了,老婆患心肌炎了,也一定选择“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把土地一次性出让了。这样的情况还用假设吗?中国农村人口巨大,2006年人均月收入低于50元的农民就有1000多万。再往上说,中国有3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过1700元,月收入只有140元(其中15000万月均不足100元)[7],这些家庭市场化率已经很高(最低的1.5亿人现金收入/总收入比重达到74%,稍高点的1.5亿人为78%),比当年的小农(古代中国小农市场化率大约在30%)还要充分地经受市场经济这个大风大浪的考验。这样的家庭承受不了任何小灾难,而灾难还往往会发生在他们头上。3亿人呀!不用5年,这些人都有可能成为“没机会与任何形式生产资料结合的群体”。
  这样,就会出现资本愿意购买土地,大量农民由于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基本无利可图,土地生产资料估值极低,在遇到特殊情况下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出售土地经营权利。而且这样的情况还不少。按照上面的估计大概至少有3亿多农民会出售。这三亿多农民基本上属于生活最为贫困的那部分,基本上收入低下、没技术、没文化,只有从事祖祖辈辈的种植业的那部分人。
  随着农业的逐步集约化,即使很多不愿意出售土地的农民和一些中小农产主,在政府的政策导向,资本投入低下,同时由于一些具有大量资本支持的大型农场主或者农业资本家,或在物流、仓储、加工、贸易、定价等多方面盈利,会在后来逐步发展过程中通过成本优势逐步兼并散户农民及中小农场主。而农业从业人员也由于技术的应用会出现大量的减少。特别是在平原地带,会出现更为严重的集约化农业,会迅速地产生大量的大型农业资本家 。
  这样来看,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肯定会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并由此产生一大帮无技术、无知识、无文化的新的失业阶层,但我们的政府的就业配套措施却未能得到保障,我们现在面临着经济危机导致的大量失业农民工和城市工人,我们的报障措施也未能得到实施,这样如此大群体的人员在消耗完他们出卖土地的钱的时候没他们还能靠什么来生存?
  2、 土地流转之后的通货膨胀
  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必然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而且是随着土地的交易成级数倍的出现。
  一是由于,农民在土地交易之后,社会必然存在大量的流通货币,失地农民拥有大量的流通货币之后,社会的交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活跃的现象,肯定在短时期会拉动内需的增长。失地农民会在城市购置商品房,生活用品,突然增加的现金会大大促进他们的消费欲望,但这样的消费欲望是非常可怕的。是一个没有保障的消费,是一个逐步消耗的消费,他们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时候面的高通货膨胀。大量的建筑会导致房地产及地产生产资料的大幅度上涨,钢材、水泥、食品、耐用消耗品都必然大幅度上涨,同时会推动国际大宗货物的上涨,这样必然会带来通货膨胀时代。那个时候他们手里的货币将变得一文不值。
  二是食品价格的必然上涨,由于原来国家垄断定价模式,农业生产低利润是由于农业生产者的定价权利的丧失原因导致的,那么在通过土地流转制度导致的农业生产集约化之后,国家的定价权利就将逐步的丧失,因为这个时候面临的将是有着雄厚的经营实力及社会资源的资本家。他们会强烈要求或者收回应该属于他们的农产品定价权利,在大都上面我们政府不是没有感觉到这些资本家的力量,他们可以控制全国60%的食油零售,就可以形成垄断,就可以左右市场价格。同时还会产生大型资本家的农业生产行业协会,这样的协会就和现在的房地产协会具有相同的性质。会左右国家在农业政策价格向他们倾斜。同时这种趋势随着土地集约化程度越高,失地农民越多表现得越明显。
  在这样双重因素影响下,国内物价必然会在3-5年后推向新高,必然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国民购买力会再次陷入停滞,失地农民由于技术文化知识上无任何优势可言,他们还能做什么,当然如果我们在3-5年能够解决3亿以上就业机会,那我们的经济还可以继续发展,而且这种就业机会必须是在第三产业 。这样的政策我真就不知道他能给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什么好处。
  
  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出路
  
  我们在上面讨论了农业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其实我们就知道到底应该怎么走了,其实土地流转这项政策到底该不该实行,从长远来讲是应该可以的,但现时基础决定我们是不能走这步的,应该在产业结构、分配机制等措施逐步完善之后才予以逐步推行。现时是应该就农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给与解决。
  1、 首先要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要推行全民保障体系,解决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国家财政逐年提升,却未将财政用于老百姓。
  2、 逐步调整农业产品的价格结构
  允许农产品价格逐年上浮,允许社会物价指数逐年保持一定的增高,允许适度的通货膨胀,随着产业就业人口的逐步稳定调整到一个合适的价格。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城乡差距和内需拉动不力。
  3、 成立农业生产行业协会组织
  在各个行业逐步成立多层次、全国性的具有定价议价能力的协会组织,逐步减少国家粮食局、中储粮的垄断定价功能。
  4、 成立农村金融机构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主要针对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进行融资,严格限定其贷款范围和对象,并可通过此种机构建立队农业农民的直补措施。
  5、 协助农民建立农产品增值产业
  逐步帮助农民建立起农产品加工、贸易、仓储、物流等增值行业,逐步将农民转移到这些行业上来,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再考虑农村集约化的问题。
  6、 有条件地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地实施
  在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逐步允许有限度的农业土地流转,防止过度改革带来的不良影响,建议在农业相关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再逐步考虑。
  
  
  在此文最后成文之前,17届三中全会已经结束,从现在看来的情况,中央在推行此项制度的时候也是非常慎重的,至少从现在的有关农业的公告来看基本上未按照原来主流经济学家表示的方向发展,但相关的配套制度还未完全出来。我们还要继续关注相应的政策及各地具体实施时候的情况。
  
  
  08年10月18日作者:极度沉思 提交日期:2008-10-18 13:52: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集体土地 土地流转 Shipping Military 人均可支配收入 思考 集体 土地 转引

沙发
cxj214 发表于 2009-9-9 08:34: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太好了,又学习了不少东西,呵呵
学习是一种信仰
Learning is turst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