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hwany
16471 34

[现代服务业]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推广有奖]

贵宾

庸才

学术权威

5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5
论坛币
2824739 个
通用积分
292.2699
学术水平
446 点
热心指数
583 点
信用等级
317 点
经验
110065 点
帖子
2204
精华
4
在线时间
277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6
最后登录
2024-1-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浙江省经贸委《生产性服务业》课题组

  现代服务业按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根据英国经济学家M.J.Healy和B.W.Ilbery的界定,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为其它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国内经济学界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上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描述,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现代服务业中专门为生产和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产业范围涵盖研究开发、工程设计、金融、保险、法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营销、网络、运输、广告、物流、物业、房地产、人事、培训、保安等众多领域。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地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十一五”时期加速推进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
  一、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而从生产企业内部职能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大力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逐渐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发展特征。
  1. 加速化发展。近二十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新趋势。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不但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出的主要增长点和就业增加的主渠道,如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已由1987年的15.3%上升到1997年的17.6%,就业比重由1988年的9.4%提高到1998年11%;而属于生活性服务业的批发、零售、餐饮和住宿业产出占比则由15.2%下降到14.6%,就业比重仅提高0.9个百分点;而且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如我国已把“提高服务业比重”列为“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重要任务。北京、上海等地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目标,江苏省则出台了依托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
  2. 知识化发展。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又是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推动者,更是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传播者,因而是一个集知识和技术于一身的知识化产业。高度知识化构成了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始了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一方面,以提供高技术和高技能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兴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化水平。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中研究开发费用的不断增加,也使生产性服务业本身越来越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服务业研发费用占全部研发费用的比重,荷兰、加拿大和意大利分别提高了12.2个、6.3个和4.2个百分点。
  3. 集群化发展。大量相同或相互关联的产业集聚于某一特定区域,形成既相互分工又互相合作的产业体系,不仅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样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在现代服务业中,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特点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比之其它服务业更具有集聚发展的动力和可能。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城市的中心区都已由过去的“工业中心”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都市中心区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有研究资料表明,1985年美国有90%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集中在大都市区,占了大都市总就业的83%。而除了银行外,生产性服务业在非大都市区的区位墒低于1.0。从国内看,上海等地已正式启动中心城区内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旨在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撑。
  4. 链式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由发展初期的向生产企业提供单一性或阶段性的服务,逐渐发展成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服务。目前,在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国家中,围绕制造环节这个中心,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只要生产企业有需求,无论是生产环节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与之配套。在国内,不断延长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也开始成为许多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方向。链式化发展的趋势,不但大大增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进一步加快了制造业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
  5. 外向化发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开始快于货物贸易,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快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商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制造业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发达国家在输出制造业的同时,连带输出了对制造业具有较强依附和跟随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加快了跨区域和跨境流动的频度和力度。目前,以金融、保险、软件、研发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如2004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投资合同金额达335.87亿美元,约占制造业投资额的三分之一。在OECD国家间,其投资额甚至已经超过制造业投资额。
  6. 融合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领域,中期的管理、融资领域,后期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渗透,不断趋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首先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制造与服务功能相互叠加,使得一些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性功能和收入占据了主导地位。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服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2/3以上。其次是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研发、采购、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占产业链的比重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再次是区域内的产业融合,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趋于在特定空间上集群式发展。
  二、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生产性服务业伴随技术革命演进而产生、制造业快速发展而壮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加速发展。浙江作为我国近代制造业最早萌芽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但在1978年以前的长时期里,由于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和企业办社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不少行业被置于生产企业内部,而无法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服务行业。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换”的方针指引下,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才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发展现状
  1.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之初,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约7亿元,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约5.6%和第三产业的30%。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到2004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已增加到约2050亿元(注1),占全省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7%和45%左右。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不但高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也明显快于同期广东、江苏、山东、上海等发达省市的增长速度。首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注2),2004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活动单位达8.68万个,占全省二、三产业全部产业活动单位的18.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1.19亿元,约占全部第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9.7%。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新增长点。2004年全省共有约264万人从事生产性服务业,分别比1978年和2000年增加219万人和60多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5%、2000年的7%提高到2004年的约8.8%。
  2. 新兴行业大量涌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等大量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及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一大批新兴服务业随之催生和发展起来。其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软件业、证券业、现代物流、现代会展业、咨询业、创意产业以及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大量新兴行业的涌现,加之一些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和提升,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得以不断改善和优化。据统计,2004年,全省拥有软件企业数和登记软件产品,分别居全国第5位和第3位,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6亿元,比上年增长52%;拥有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225家,累计为23464户(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总额315.32亿元;共有期货经营机构52家,占全国机构总数的9.8%,完成市场交易额2.9万亿元,占全国的19.7%;实现电信业务总量652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共有律师事务所530家,执业律师5503人;会计师事务所252家,注册会计师2478人;资产评估机构195家,注册资产评估师1171人。
  3. 区域分布相对集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各地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在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当地国民经济比重最高的是杭州、舟山和温州市,其次为宁波、丽水和金华市,其余地市所占比重均较低。但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来看,除了杭州市仍为最大以外,其余依次为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台州市、金华市、嘉兴市、湖州市以及丽水、衢州市和舟山市。其中,杭州、宁波、温州是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中地,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几乎占到了全省一半以上。反映在从业人数上,2004年,杭州、宁波、温州三市仅城镇单位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人员就分别达27.2万人、17.02万人和15.29万人,合计占全省城镇单位生产性服务业人员的52.1%。
  4. 经济效益普遍较好。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行业效益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一般情况下,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越高,行业效益越好。虽然行业间效益相差悬殊,但与制造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从人均创利看,2004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创造利润35930元,相当于制造业人均创利11887元的3.02倍。从增加值率看,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中多数行业的增加值率都在50%以上,不但高出全省工业增加值率一倍以上,而且明显高于生活性服务业。其中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效益尤为明显,增加值率有的已接近或超过60%。从劳动生产率看,2004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单位就业人员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达25.18万元,高出制造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3.2万元。其中最高的房地产业为66.61万元,最低的教育业仅为2964元。
  (二)存在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我省虽然已一跃成为全国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型经济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更难以与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日而语。总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 产业比重偏低。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经济发展阶段明显不相适应。根据对相关国家资料的测算,目前发达国家中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和就业一般要占到整个服务业的一半以上。据此推算,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35%,其中,澳大利亚2000年服务业比重为80%,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上升到了40%左右。而我省2004年这一比重仅占17%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也远低于国内上海的29.3%和北京的43.1%。从就业占比看,我省大约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2004年上海市和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1.4%和33.9%,约高出我省12.6个和25.1个百分点。我们说浙江服务业不发达,更确切地讲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
  2. 行业结构欠优。生产性服务业中一大批新兴行业的兴起虽然有效地改善了行业内部结构,但总体上看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金融等传统行业为主,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商务服务业、软件业、证券业、咨询业等新兴行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存在较大反差。据统计,1998年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商务服务(美国统计口径中不含法律服务)和法律服务分别占GDP的5.18%和1.33%,占服务业的24.7%和6.3%。日本商务服务不但发展最快,而且比重较高。1996年商务服务业企业数约占整个服务业企业数的20.2%,从业人员数占26.8%,其中东京两项指标更是高达35.6%和46.5%。而我省2004年商务服务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的0.7%和1.9%左右,也明显低于上海的1.3%和2.7%、北京的3.9%和6.4%。
  3. 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小企业居多,多数企业提供的只是知识和技术服务链上的低端服务产品,远未形成集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推动者、使用者和传播者于一身的良好运行机制。研究开发投入明显不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40%),也低于国内先进省市。制度和政策环境普遍重视制造业领域的研发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尚未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截然不同于发达国家制造业研发投入下降而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投入上升的发展趋势。1990年,美国和加拿大服务业总投资中信息与通讯技术设备投资的比重达15%,而2002年我省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比重还不到4.8%。2004年北京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分别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268名、1753名和5400名,而我省只有118人、261人和1812人。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对新技术的使用程度也不高。2002年我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信息通讯技术(ICT)的中间使用率分别只有2.247%、2.969%和0.321%,分别比上海低0.152个、1.252个和4.896个百分点。
  4. 市场竞争力较弱。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面向省内企业服务,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拓展能力明显不及制造业,更难以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发展势头相提并论。一方面,对其它产业的带动力不强。根据《浙江省2002年度投入产出表》测算,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中多数行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较低,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教育产业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分别只有0.75149、0.65857、0.79424,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另一方面,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2004年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合同金额只有17亿美元,占全部利用外资合同金额的11.1%,远低于江苏的38.2亿美元、北京的35亿美元和55%以及全国的17.2%。同时,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很小,多数新兴行业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发展较快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2004年的合同金额也只有16.8亿美元,明显少于上海的20.1亿美元和江苏的24.51亿美元。
  三、当前制约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顺应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飞速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逐渐成为国家和各地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目标。然而,由于受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影响,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体制因素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制度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正是缘于一系列经济制度的突破和创新。同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也与长期以来的经济制度制约有关。具体说:
  一是市场准入门槛依然过高。在2004年国务院推出《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前,银行、保险、电信、铁路、民航、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主要生产性服务行业基本上由政府垄断经营。《若干意见》出台后,虽然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长期以来由国有资本垄断的生产性服务领域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由于市场准入的前置条件设置过高,加之仍有部分行业尚未全面放开,使得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上述生产性服务业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条件障碍”。目前,全省主要生产性服务行业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如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04年限额以上投资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比重依然高达87.1%和85.5%。
  二是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高。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在对外开放时间上要晚于制造业、程度上要低于制造业、准入上要严于制造业。而服务业中对外开放时间较晚、程度较低、准入较严的又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如电信业一直到2000年9月才容许以合资的方式进入,铁路和公路运输分别到2000年8月和2001年11月才分别容许以合资与独资的方式进入货运。目前,尽管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海运运输、速递业务、会计服务业以及科研等领域已具有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但在电信、金融、内陆运输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限制(如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业务范围、地域等)。而浙江省在不少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又低于全国。以金融业为例,目前我省唯一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宁波市比“入世”第一年就允许外资银行入驻的上海等地迟了四年。2004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普遍低于全国和部分省市的水平。
  三是行业管理体制亟需理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一些新兴行业普遍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和无人管理现象。如咨询业的开办需要经过工商、财政等十几个部门的审批;管理信息服务业的部门有信息产业、文化广播、公安、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等;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行业如设计产业、会展业目前尚无人管理。无论是多头管理还是无人管理,其结果都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因素
  与制造业相比,我省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市场机制很少在这些领域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突出表现在:
  一是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市场化。服务产品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步履迟缓。目前,从银行利率到铁路、民航票价,乃至物业管理收费,许多生产性服务产品价格仍由政府制定。服务产品价格不能灵敏反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就难以发挥价格机制对产业发展的有效调节作用。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导致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陷入低效率——高成本——高价格——低需求的恶性循环。低需求的结果必然从根本上抑制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发展。
  二是部分行业发展尚未产业化。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我省不少生产性服务行业或衍生于政府职能或依附于政府机关而生存。经过前几年的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和政会分家改革,一些行业虽然开始走向市场,但因久长于“温室”而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与政府部门之间仍存在着藕断丝连的关系,特别是多数协会机构至今仍不能走出政府构筑的“暖房”,严重影响了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
  三是企业内服务部门尚未社会化。目前,我省许多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内部设置有众多的服务部门,如技术开发中心、市场调查机构、售后服务、各种维修保养等,其中有些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服务是可以社会化的。但长期以来很少有企业向社会尤其是为本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的企业提供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企业服务部门的发展壮大。
  (三)要素因素
  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受到服务要素不足的较大制约。与全国和周边省市相比,明显存在人才、场地、资金等要素不足或价格过高的问题。
  一是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现行中等和高等院校专业中,生产性服务类专业设置时间较晚,数量偏少,不少新兴行业目前尚无对口的专业设置,专业人才供给总体上难以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需要。加之,现有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多数由其它专业转换而来,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象尤为严重。2004年全省按行业分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高级人才占比分别只有2.8%、4%、2.4%和1.8%,大大低于制造业的占比(4.7%)。
  二是生产性服务成本过高。一方面,标准化的服务经营场地短缺且价格普遍较高。近年来,我省房地产价格涨幅一直居于全国前列,2002年到2004年,全省非住宅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7.3%、8.9%和14.1%,而全国仅上涨1.3%、2.7%和7.1%;办公用房租赁价格分别上涨1.7%、4.8%和3.0%,而全国为-0.5%、-0.1%和0.2%;住宅、工业、商业用地外的其他用地交易价格分别上涨16.0%、11.6%和33.6%,而全国仅上涨6.9%、4.4%和5.5%。目前我省杭州市、宁波市的房价水平已仅次于上海市,远高于南京市等周边城市。据有关部门2004年调查,城市中心地段的普通商品房价格,上海在12000元/平方米左右,杭州已突破10000元/平方米,宁波和南京都在9000元/平方米左右。与此同时,生活费用价格也较高。以城市居民消费支出额为各项生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权重计算,我省温州、宁波、杭州的生活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14.0、103.0和100.0,虽低于上海市的122.7,但大大高于南京市的95.3。高昂的生活成本与相对较低的薪酬水平,导致一大批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的外流。
  三是风险投资资金严重不足。截止 2004年,我省从事风险投资业务的26家风险投资公司和4家风险投资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只有21亿元,管理运作的资本总量39.69亿元,平均每个机构管理1.5亿元资金,低于国内创业投资机构管理的运作资本。由于支持创业投资的金融制度缺失,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我省创业投资已呈每况愈下之势。创业投资项目从2001年的105个下降到2002年的56个,2004年只有25个;投资金额也从每年4亿多元下降到2亿多元。创业投资机构仅靠注册资本进行投资,加上退出渠道不畅,融资渠道缺乏,创业资本来源枯竭,逐渐出现创业行业失血的趋势。
  (四)观念因素
  观念上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化经营意识的薄弱,使得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缺乏内在扩张机制。受长期以来把服务领域当作非生产性活动管理的影响,目前不少可以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仍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突出的如教育、科研、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多数单位仍在按照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运行。投资靠财政,绩效无考核。特别是一些政府办的科研机构,更处于封闭式运行状态,普遍患有“市场化恐惧症”。
  二是自给自足观念的存在,使得一些生产性服务行业缺乏必要的需求基础。目前,许多生产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思维,既不愿意将服务业务外包,也不善于从市场上购买服务产品。加之,现行不少产业政策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如不加选择地鼓励企业自建技术中心等,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生产性服务业是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带来的不啻是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良机的错失,更在于形成了对制造业和其它生产领域竞争力提升的严重制约。因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但是确保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更是提升浙江制造业竞争力的需要。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体现了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各国经济基础结构的巨大变化,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模式逐渐由过去的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化,“产业软化”成为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和潮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和出口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直至成为主体是“产业软化”的集中表现。而服务业中承担软化职能的产业又主要是计算机软件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日本为例,1955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4.1%,20年后的1975年仅上升为15.7%,但到1992年急剧提高到20.6%。加入世贸组织已使浙江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组成部分。2004年全省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2%左右,它客观上要求我省不但在经济体制、运行规则、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上要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而且在产业发展趋势上也要与国际产业变动轨迹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配置资源的好处,形成与发达国家同台竞争的产业新格局。同时,市场中介及其服务也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没有发达的市场中介,就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因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意义不仅在于更好地应对服务业对外开放后带来的严峻挑战,更在于藉此紧紧跟上国际产业软化发展的新步伐。
  2.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体现了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 “提高服务业比重”列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要求“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由此表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发展服务业首先需要大力发展的是生产性服务业。这既是党中央对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审时度势后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也意味着包括浙江在内的工业化先行地区有责任、有义务和有条件在全国率先形成服务型的经济结构,为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我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强工业弱服务业、强生活性服务业弱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协调现状,客观上也要求加快发展受土地、资源制约较小的生产性服务业,努力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协调发展内涵。尤其是面对工业领域日趋扩大和增多的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现象,全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急需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部门和最大新增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显然是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浙江经济较为理想的选择。
  3.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体现了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要求。把浙江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全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符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增强工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我省制造业的总量规模虽然已经很大,但多数行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先进性不够。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出口产品日益面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制约,大大削弱了我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加之一些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地位不断向我索取高额技术转让费,进一步加强对我省相关企业的技术控制,迫使本省企业接受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制造业企业通过外购更专业化、更有效率的中间服务,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利于制造业企业集中有限资源于关键领域,从而达到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目的。发达国家之所以拥有较强的产业和产品竞争力,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高度发达的产业分工。如1997年美国年收入8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外部采购费用中,30%用于购买信息技术服务、16%用于购买人力资源服务、14%用于购买市场和销售服务、11%用于购买金融服务。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但可以为制造业提供优质的中间服务,而且同时创造着对制造业的较强需求,如对信息通讯技术装备的巨大需求等。从这个意义可以说,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没有发达的先进制造业,也就难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浙江生产性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转移,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借力”发展的机遇。生产性服务业从本质上说是制造业等生产企业职能的外延,两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决定了在国际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必然带来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连带转移。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纷纷将其商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中间环节和客户服务环节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形成了“商务流程外包”(BPO)的新潮流,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根据制造业借助引进外资实现腾飞的经验,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转移,无疑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但可以增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实力,而且有助于推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如何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选好方向和重点,率先在部分行业领域实现突破,促进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2. 先进制造业的加速发展,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较强的需求基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市场需求,没有需求的产业不可能实现较快发展。2003年以来,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面临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后,“倒逼”机制迫使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认识到: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已无法支撑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转入外购(外包)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新阶段,充分产业外和企业外的力量,加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这就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占全省制造业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自身无力提供某些生产性服务,因而对外购服务的需求尤其迫切。加之,同处长三角的江苏、上海也在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服务对象。同时,我省制造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也已基本具备分工细化的条件。关键在于生产性服务行业能否及时提供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服务产品。
  3. 新的产业政策的加速形成,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从国家层面看,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12个方面37条政策措施。随后,国务院又召开全国服务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了重点发展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把生产性服务业放在发展服务业的突出位置,意味着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加速形成。从省级层面看,2005年8月份召开的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以及提交大会讨论的“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及保障措施。从市县层面看,杭州、宁波等市县均已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所有这些都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目标和重点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机遇,规划好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一)主要目标
  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于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实际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加速发展、率先发展、集约发展,不断调整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知名度高、服务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企业集群,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国际有名、国内领先、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就其内涵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就是要使浙江成为国民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高的地区之一。占比高低是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生产性服务业高地的重要特征。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必然要求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决定国内产业发展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产业综合实力。
  其次,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就是要使浙江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市场竞争力是一种由服务能力、创新能力、配套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等要素综合集成的能力。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意味着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引领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构成生产性服务业高地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践表明,仅有较大的产业规模,而没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仍难以超出一般产业的水平面隆起为产业高地。
  再次,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就是要使浙江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地区之一。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是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的重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潜能和产业优势,加快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供求平衡、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就是要使浙江成为吸引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地区之一。不但拥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拥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备的需求市场和要素市场,对各种服务资本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成为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争先投资的产业中心。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到2010年,我省将努力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争取达到45%左右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综合考虑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内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宜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生产性服务业高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的水平。具体说:
  ——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全省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平均增速,而且快于全国的平均增长;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全省经济的主要新增点。
  ——总量规模和占比位居全国前列。到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争取达到25%左右;2015年达到30%左右;对全省国民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和软件业等薄弱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与制造业需求相适应、产业特色优势、品牌优势和集聚发展优势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
  ——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技术创新体系,主要行业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发费用占企业收入之比居全国先进水平。优势行业服务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
  ——产业发展的外向度显著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全省对外贸易的重要行业之一。基本形成立足浙江、服务长三角、面对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体系。
  (二)发展重点
  1. R&D产业
  近年来,我省R&D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由2000年的全国第4位和第2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2位;技术市场成交额由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7位;但产业发展规模总体不大,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发展对科研成果的巨大需求。2004年全省R&D经费投入115.55亿元,仅占全省GDP的1%,低于江苏的213.98亿元和1.38%、上海的170.28亿元和2.29%;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不到广东省的一半(48.5%);技术市场成交额只有北京和上海的13.7%和33.9%。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R&D产业。
  加快发展R&D产业,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服务化,以服务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开发对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技术,努力实现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大幅度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着力抓好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独立的R&D机构、工业企业R&D机构和高等院校R&D机构为主体的三足鼎立的服务业生产体系;以产学研联合、技术交易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为主体的便捷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产业政策、专利制度和风险投资政策为主体的产业激励和保护体系。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全球或区域R&D机构。深化科技领域分配和投资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企业内部技术成果交易的制度和方法。力争实现赶超广东的目标。
  2. 软件产业
  软件产业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主要载体,主要生产提供制造业企业所需的信息运行和管理产品。经过“十五”期间的高速发展,我省已涌现了浙大网新、士兰微电子、信雅达、华立等一批上规模的软件企业,吸引了用友、金蝶、东软、IBM、微软等一批国内和国际知名软件企业来浙投资,形成了证券金融软件、印染花样设计和服装设计软件、财务软件、医院、宾馆管理软件、工控软件等一批特色优势产品。但与上海、北京等国内软件产业先进省市相比,明显存在产业规模小、大型企业少、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更不能与国际软件产业水平同日而语。全省软件开发大多集中于管理软件、财务软件等基于数据库应用的软件产品上,不但耗时耗力,技术含量低,而且难以形成技术积累。尤其是大部分软件企业进行的是较低技术层面的重复性开发工作,亟需加以改变。
  软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充分发挥现有产品、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基础上,着眼于提升整个软件产业的技术水平,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支持软件企业从开发智能卡操作系统COS、信息家电操作系统等固化在芯片上的嵌入式软件入手,积极开发市场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系统软件和支持软件。大力鼓励软件企业运用合资合作、购买兼并等多种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完善软件产品评价检测手段和质量保证体系,努力突破质量管理和软件构件两大软件产业的发展瓶颈。在全面落实国家鼓励软件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结合浙江实际,加快形成更加有利于软件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税收、人才培养、收入分配等政策支持体系。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
  3. 工业设计产业
  工业设计产业主要为客户提供从产品概念设计到市场导入的全面解决方案,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工业化国家大都十分重视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日本早在60年代就提出了“工业设计立国”战略,先人一步的工业设计成为日本产业振兴的三大要诀之一;1995年共有设计企业2605家、从业人员13898人、销售额140亿元。韩国公司更是把工业设计当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星、LG等公司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设计开发。工业设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传入我国后发展迅速,但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少数城市。我省工业设计产业虽然发展也很快,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
  推进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需求出发,坚持生产型工业设计、营销型工业设计和策略型工业设计同步发展,努力做到“四个加快”:一是加快培养工业设计产业的核心力量。逐步形成以工业设计公司和企业内设计部门为主体、个体工业设计师为补充的工业设计产业组织体系。二是加快确立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围绕纺织服装、集成电路和模具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抓好服装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和模具设计三大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快提升工业设计产业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综合设计、电脑仿真设计、虚拟设计、网络设计和远程设计等,加快实现设计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四是加快形成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人才支撑、政策支撑和服务平台建设等。
  4.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来完成商务活动的新型流通业态,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的交易成本。浙江是国内电子商务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2004年,全省共有127个商品交易市场建立了网站,通过网站达成交易额258亿元;建成了以阿里巴巴、全球纺织网、中国化工网、全球五金网、中国包装网、中国化纤网、中国小商品网等为代表的一批电子商务网站;开通了“浙江网上大市场”和“网上技术市场”;举办了首届“工业品网上交易”,初步形成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新型流通格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电子商务还普遍存在着交易额不大、应用范围不广、技术水平不高以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在于,建立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的互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为此,必须加快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建设,抓紧研究出台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电子商务基础性和关键性领域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密切跟踪研究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加快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电子商务重要规则、条约与示范法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夯实电子商务的应用基础;大力扶持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高电子商务平台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关键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和装备能力。大力推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社会化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5. 商务服务业
  商务服务业是改革开放后恢复、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行业,主要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管理、法律、会计、咨询、调查、广告、知识产权、职业介绍等方面的中介服务。目前,商务服务业已成为全省14个服务行业中单位数居第3位、从业人员数居第6位的行业。但其发展规模、内部结构、制度规范和服务质量仍难以满足急剧增加的市场需求,尤其是面临国外商务服务企业的强有力竞争。加快发展依然是商务服务业的第一要务。
  做大做强商务服务业,首先必须积极引导中小企业通过收购、入股、兼并、联营等多种方式走联合发展之路,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服务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其次要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在引导和创造企业需求中发展壮大自己。加快改变目前法律服务诉讼业务多、经济谈判等非诉讼业务少,会计服务做账业务多、理财业务少,咨询服务工程咨询业务多、管理和投资咨询业务少,市场调查服务国内市场调查多、国外市场调查少等服务结构不合理状况。再次要不断强化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切实改变商务服务业发展中的散、乱现象,严禁违法违规经营和不正当经营。进一步规范广告行为,制止恶性竞争,培育发展市场化的行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第四要加快推进商务服务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彻底打破行业分割、政企之间藕断丝连的关系,加快形成能真实反映商务服务业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借市场化和产业化之手,增强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源动力。
  6. 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从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独立出来、专门为生产、交易和消费提供服务的行业,也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产业。美国1999年时物流业产值对GDP的直接与间接贡献率就达到了25%。从2001年开始,我省现代物流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据测算,2004年全省货物物流总额高达2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物流业增加值13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但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管理条块分割、基础设施和装备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
  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新增点,必须加快突破上述因素的瓶颈制约。在需求培育上,鼓励新办企业外包物流服务;积极引导已有企业剥离低效的物流部门和设施,通过购买物流服务降低运行成本。在物流管理上,进一步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积极有效地发挥好省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各级协调机构的协调作用,变分力为合力;继续做好部门、行业、地方物流政策的梳理工作,加快形成相对统一的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在结构优化上,坚持整合与发展并重、做大与做优结合,既着力于制造业企业内部和供应链管理两大物流主体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又重视占发达国家物流企业很大比重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在设施建设上,要从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要求出发,统筹和协调区域内外的物流设施建设;改造提升现有公路、铁路、网路、河流、港口的通行能力;积极发展大通关。在装备提升上,进一步加快物流领域信息化改造步伐,积极推广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不断提高浙江物流标准化作业水平以及接轨国际的能力。
  7. 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是相对传统的新兴服务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金融服务业在恢复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为支柱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并发展成为仅次于批零贸易业和运输邮电通信业的第三大服务行业,有力地支持了全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我省金融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给、服务品种和服务手段总体上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行业依然感到贷款难、融资难和选择少,迫切要求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金融服务业必须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努力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在遵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应允许并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组织的投资;加快推进金融机构的股份制公司化改造;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专门金融机构;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和外地金融机构来浙江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壮大金融服务力量,形成国资、民资、外资三位一体的金融结构。要针对金融服务业中银行业强、证券保险业和其他非金融机构弱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证券、保险业的发展。在整合地方性证券机构的基础上,组建综合性的大型证券公司;允许并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强化保险意识;加快发展典当业担保业。大力推进金融手段和金融业务的创新。进一步提高金融电子化的水平,加快实现银行、证券、保险三网互联和混业经营;继续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帐户托管等服务;拓展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实物资产抵押贷款业务,探索技术专利权、工业产权等非实物资产抵押贷款业务。
  8. 教育服务业
  教育服务业不但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人才,而且培育制造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其中的中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更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虽然使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7年的7.9%提高到2004年的30%,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由于我省中、高等教育机构较少,目前教育规模仅居全国中列。2004年每十万人中仅有在校大学生1651人,明显少于上海的3694人。特别是透过近年来各地持续出现的“技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两大相悖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继续保持教育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势头,必须致力于破解上述悖象,并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一方面,要继续多渠道增加对中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大教育的投入。逐步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2.53%提高到5%左右;加大对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鼓励力度;通过扩大教育规模,进一步提高大学升学率,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把大学升学率提高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要加快调整和优化中等、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围绕制造业和新兴行业发展需要,新增部分专业设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年35号),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尽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的发展目标;借鉴德国、日本等国经验,构建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职业培训两大网络,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此外,还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9. 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是一个有可能发展成为21世纪主导产业的新兴行业。浙江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与全国一样,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通信网络设施等硬件建设更是国内领先。目前,互联网用户、广播和电视覆盖率、行政村通电话率等指标均居全国先进行列;并且在专业市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行业信息中心。但由于体制和机制原因,信息服务业总体上仍然存在信息资源开发不足、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产品价格混乱、信息产品质量不高以及重复开发等问题,严重影响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先导作用。
  要把信息服务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快信息市场主体、客体和载体的培育。通过加快实施《浙江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进一步完善符合WTO规则要求的信息公开制度,使掌握有70%信息资源的政府部门成为制造业企业信息来源的重要主体。运用政策支持、购买信息服务等国际通行的方式鼓励民间统计调查和专业信息公司的发展,不断壮大市场化运作的信息主体。按照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制造业企业的信息意识,激发其信息需求。加快引进和使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技术装备,加快形成快捷、方便、多样化的信息流通渠道。二是加强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围绕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重点建设好企业生产经营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政府决策信息服务体系和公众生活信息服务体系。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从我省专业市场发达的优势出发,突出行业信息中心的发展。三是加紧解决信息市场的标准和质量问题。继续建立和完善有关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快在信息收集、贮存、传输、处理过程以及系统、网络中推行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切实改变信息语言和技术不相兼容等阻碍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强化信息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虚假信息,坚决制止低水平上的重复开发,进一步提高信息产品的时效性,大力实施信息服务“精品”工程。
  10. 现代会展业
  现代会展业主要通过举办会议或产品展览的形式,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旅游业、餐饮业、通信业、住宿业、广告业、交通业等产业的发展。据测算,其产业带动系数高达1:9,被称为“朝阳产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省现代会展业进入了综合性展会与专业性会展互动发展的阶段。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目前已形成“西湖博览会”、“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轻工博览会”"、“中国小商品博览会”、“中国塑料制品博览会”、“中国皮革博览会”"、“中国纺织品博览会”、“中国五金博览会”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展会。但相比于现代会展业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我省会展业不但层次欠高、效应欠佳,而且产业化不足、竞争力不强。
  进一步提升层次和竞争力,是我省现代会展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必须加快实现三大转变:一是实现由政府出面主办为主向专业化的公司出面主办为主转变。通过兼并、收购、引进国际知名会展企业或与其合资、合作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展览艺术的展览企业,逐步替代各级政府在展会中扮演的角色。鼓励会展企业走国际化标准、专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之路,进一步提高会展业的市场化水平和经济效益。支持行业中介组织参与专业性展览会的主办。二是实现由追求量的扩张为主向追求质的提高为主转变。加快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会展业管理机构,改变因多头审批、多头管理导致的会展过多过滥、展会重复雷同现象。更加注重会展业的质量,依托各地的产业优势,加快培育和打造出若干个国际知名的会展品牌。三是实现由自办展会为主向自办展会和吸引外来展会并重转变。在增加展馆设施建设投入、优化会展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各种全国性、国际性的展会来浙举办,进一步提升展会的层次和水平,努力把杭州、宁波等城市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会展中心。
  六、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地的对策建议
  要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机遇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注重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先进经验,科学处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深化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着力借鉴好三大发展经验
  1. 发达国家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实行更加宽松的服务业管制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服务业的发展。
  2. 先进地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
  上海——根据《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上海市提出了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能级,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依托一批重大基础性、功能性项目,加大开放力度,争取政策突破,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构筑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服务全国的能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目标。拟在六大重点领域实施政策聚焦、集中突破、以点带面,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即以资源积聚和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业;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以扩大“两港”开放为突破口,加速发展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业;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整合发展会展、旅游业;以公共平台建设为抓手,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着力提高专业服务业水平。与此同时,推出了着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加快发展创意产业两项重大举措。
  北京——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鲜明特点是,突出强调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北京市已制定了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北京城市功能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契机,以提高北京经济综合竞争能力为目标,以延伸重点领域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充分发挥首都行政信息中心、各大服务商云集、市场消费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发达、区位优势相对明显的比较优势,通过培育市场、营造环境、政策引导等举措,促进北京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协调、可持续发展,将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重要的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为此,将重点培育“三大产业集群”:一是延伸信息产业链,培育信息产业集群,推进计算机、手机、数字视听产品等制造业与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等服务业的融合;二是延伸汽车产业链,培育汽车产业集群,加快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与汽车研发、测试、销售、金融保险、物流、维修等服务业的融合;三是培育医药产业集群,促进生物医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设备制造业与医药研发、物流配送、医疗服务等服务业的融合。并推出了制定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积极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培育服务业优势产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等五项重要举措。
  江苏——在其提出的到2010年实现服务业总量倍增的发展计划中,生产性服务业被确立为发展重点。目前,江苏省一些地方已从本地实际出发,推出了颇有特色的发展举措。如无锡市通过设立工业设计园,力促以工业设计产业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设于2002年的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规划面积2.5万平方公里,2003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第一家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工业化园区。
  3. 制造业由弱变强、迅速崛起的经验。我省由制造业小省一跃成为制造业大省,其发展经验对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坚持走改革推动发展之路。二是坚持走外向带动发展之路。三是坚持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四是坚持走产业集聚发展之路。
  (二)正确处理好三大发展关系
  1. 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经济活动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是发达国家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变的新趋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企业的业务外包。生产性服务企业通过向制造业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信息技术及网站、财务结算和数据分析、辅助工作等专业化服务,可以大大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国际经验表明,商务流程外包可使企业平均节省成本9%。同时,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也有赖于把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专门企业,有利于集中企业的人、财、物力于主业,是增强制造业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选择。据测算,外包可使企业的能力和质量提升15%。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两者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双轮驱动”,大力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外包服务,加快构建两者互动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努力形成一种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全新的产业结构。
  2. 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相对于其他服务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和紧迫。这不但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明显落后于其他服务业,而且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会严重影响其它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必须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置于整个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大力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好各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达地区,更要围绕当地制造业企业的需求,构建一批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此同时,要从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出发,通过改造优化,进一步提高生活性和公共性服务业的水平。努力形成各种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贸组织,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奠定了基础。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塑政府与市场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关系。一方面,政府要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强化市场监管责任,严厉打击违规和弄虚作假行为,着重做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跳出以往那种习惯于自己投资办企业的思维和做法,除少数特殊行业外,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对于目前仍由政府经营的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要通过改革加快推向市场或按照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企业要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特别是那些吃惯了“皇粮”的转制企业,更要转变观念,学会在市场经济大海中搏击风浪的本领。
  (三)努力构建好三大支撑体系
  1. 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地,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这一无形之手,更要善于运用产业政策引导这一有形之手。借鉴制造业产业政策的成功经验,着力构建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一是加快清理妨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结合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进一步清理现行服务业法律、法规和政策中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内容,取消投融资、用地、用电、用工等方面歧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继续梳理各项收费。特别是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关的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修订完善部门法律规章,切实将“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努力形成政策限制少、产业间公平发展、不同所有制平等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是加快实施支持性的财税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在省级政府权限范围内,实行轻税薄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革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税种设置;推行与制造业基本相当乃至略轻的税负政策。鼓励外资和民资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范畴,如出口扶持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优先供地政策、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制订实施符合WTO要求的弱小产业保护政策。科学运用政府消费和采购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加快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前不少省市开始设立综合性或专项性的产业发展资金,如苏州市每年安排了不少于50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用于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的贷款贴息或补贴;北京市科委设立百万元奖金,奖励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项目。以此为鉴,我省省级政府及有条件的市、县也应在本级财政预算中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以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 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服务体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以下服务体系:
  一是人才供给保障体系。相对充足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的有力保证。改变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短缺的现状,必须从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入手,加快设置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大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服务业人才。同时,制订和实施新的人才政策,保护使用好现有服务业人力资源,允许服务技术入股,改革服务领域的收入分配制度,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服务业人才来浙江投资创业。
  二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开放各级政府投资的各种实验室,形成基础技术知识、信息高速公路以及经济技术数据库等重大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机制。整合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其他机构的信息资源,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网络,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结合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在较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形成若干中央商务区,努力营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条件。借鉴韩国、香港等地的做法,建立科技基金等各种专项基金,积极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化平台,切实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三是生活服务体系。近年来,部分外资出现向东南亚转移,原因就在于长三角地区的商务成本有增无减。据调查,目前越南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15%至30%。生活成本是商务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不少城市居高不下的生活费用,不仅影响投资者的收益,也影响就业者的生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居于全国前列的房价等价格降下来。与此同时,要加快面向外来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廉租房建设,在子女就学等方面实行“市民待遇”。
  3. 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标准是任何行业发展的生存之本。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的是知识形态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判断。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不但容易引发供求双方的纠纷,有了纠纷以后也难以有效解决;而且会影响制造业企业对服务的需求,最终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必须把制订和实施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放在突出位置。鉴于目前国内生产性服务业中多数行业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考虑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服务标准,加快制定市场准入标准、信用评价标准和服务标准等行业技术标准。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四)抓紧实施好三项体制改革
  1. 着力推进宏观调控政策改革。多年来,为了加速推进工业化,各地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工业优先的产业政策导向,造成了制造业突进和服务业慢进的不协调局面。今后,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必须把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重点鼓励制造业发展为同时鼓励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当务之急要把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各级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实行与制造业相同的产业支持政策。二是变全面鼓励制造业企业自建研发机构为有重点地支持大中型企业搞自主研发。鼓励小企业和微小企业从市场上购买技术服务。三是变总量性的经济考核为结构性的经济考核。加大对各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考核比重。
  2. 着力推进行政事业体制改革。尽管生产性服务业不少领域的改革权限在中央,但地方政府并非无能为力。至少可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一是积极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加快改革步伐。如打破区域之间的“银政壁垒”,允许国内银行进行跨区域资金流动和服务延伸。二是努力争取国家有关改革工作的试点。目前,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入改革议程,我省应积极争取拿到试点机会,力争借助改革试点取得“先发效应”。三是大力推进服务行业的审批制度改革。在强化电信、金融等少数行业监管的同时,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精减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尽早成立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协调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有些涉及多个部门的行业应明确牵头单位,加快改变生产性服务业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和无人管理状况。四是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减少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数量,凡是适合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事业单位应尽可能彻底推向市场;努力巩固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和中介机构“脱钩”的成果,防止“回潮”;探索事业单位与所挂靠服务企业的“脱钩”改革;推进传统行业协会的市场化运作。五是探索建立科学、全面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依托首次经济普查资料,加快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的日常统计制度,努力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可信的决策依据。
  3. 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企业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公司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抓好三个方面改革:一是加快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业务拆分等途径,在电信、铁路等垄断行业培育若干竞争主体,努力营造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二是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开展联合、兼并和资本运营,不断做大企业规模,加快在重点行业形成若干个规模大、实力强、辐射广的生产性服务龙头企业。三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集聚发展。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大力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四是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学习OECD国家服务部门研发费用占全部研发费用40%的做法,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采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满足制造业企业的需求。同时,立足于从起步阶段就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品牌建设。
  (五)充分利用好三大外来资金
据预测,到2006年,全球仅商务流程外包(BPO)的市场份额就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如何利用好巨大的国际服务业市场资源,对于打造浙江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为此,要从三方面着手:
  1. 主动承接港、澳、台服务资本的转移。香港、澳门、台湾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地区。2004年服务业占港、澳、台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高达86%、91.2%和68.7%。服务业是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优势产业,也是三地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实施,为港澳服务业直接进入内地创造了条件;以制造业为主的2304多家台资企业在我省直接投资生产,创造了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机遇,积极吸引三地服务业资本来浙投资,将服务环节前移。
  2. 积极争取发达国家服务资本的转移。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转移已成为紧随制造业转移之后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据统计,美国本土约90%的企业已将软件开发业务外包到海外,其中印度获得了近60%的业务。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竞争中,浙江仅居中游,明显不及江苏、广东、上海等省市。面对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浙江应未雨绸缪,早作安排,率先行动,才能争得吸引外资、承接外包业务的先机。
  3. 努力吸引国内服务资本的转移。浙江巨大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对国内服务资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关键是如何创造条件让国内服务资本愿意来、留得住、做得大。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重视引进外资的同时,作出了加强引进内资工作的部署,成立了引进内资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议在引进内资工作中,应将生产性服务业列入引进目录,进一步拓宽招商选资工作的领域和范畴。
  主要参考资料:
  1. 《21世纪初的中国服务业》,李善同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
  2. 《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王战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 《知识服务业——都市经济第一支柱产业》,高汝熹等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4. 《浙江第三产业发展研究》,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组,2002年1月。
  5. 《西欧企业管理》,张彦宁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
  6. 《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执笔:贾帆联)  
转自http://www.raresd.com/20080108200676.ht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战略研究 发展战略 生产性 服务业 研究 战略 浙江省 服务业 生产性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沙发
sdmyxf 发表于 2009-2-2 06:5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感谢楼主,好文,继续努力...

使用道具

藤椅
wiskis 发表于 2009-2-3 11:5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拜读学习

阿里山

使用道具

板凳
sjfgod2008 发表于 2009-2-9 21: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研究服务业评价体系中~谢谢楼主~

支持下~

使用道具

报纸
csx118cb 发表于 2009-2-25 09:2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感谢!支持

使用道具

地板
zhenglinchang 发表于 2009-2-25 17:3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thk

使用道具

7
sunhuaping723 发表于 2009-4-23 20: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文章啊
就是一山里人

使用道具

8
ivyivy19 发表于 2009-5-7 15: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感谢楼主~~~

使用道具

9
xyz10n309 发表于 2009-5-15 13:0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10
phl1970 发表于 2009-5-31 17:1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感谢!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5 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