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灾对全球市场是好消息 伦敦皇家资产管理公司多元资产投资主管 特雷弗•葛利森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15年07月15日 发布
过去一个月,中国股市下跌超过三分之一,逾3万亿美元的市值蒸发,这必将成为历史上最迅速的财富破灭事件之一。
全球市场一直关注希腊,但中国股市才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预测中国发生“大灾难”一直很流行,而中国确有很多问题令人担忧。
中国经济负债严重,资产负债表不透明,指令经济制造了大量过剩产能,房地产价格正在下跌。灾难预言者称,我们全都被拖入中国的通缩漩涡只是时间问题。
此类预言错误地理解了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中国经济持续疲软对全球股市来说是个好消息,正如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疲软是好消息一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让低通胀与政策宽松得以保持,有利于其他国家。
中国封闭的资本账户意味着,中国没有安全阀控制易致股市出现泡沫的金融过度行为。2005年至2007年期间,上证综指(Shanghai Composite index)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上涨了4倍。
在那轮牛市快要结束时,我去了一趟北京,一名学生问我是否擅长做一名基金经理。我还没想好怎么回答,她就用更明白的话问道:“你今年让投资翻了几番?”我一点儿也不擅长。两番是基准。三到四番还说得过去。一番的话,你就是个大傻瓜。
中国A股市场最近的繁荣总让人觉得是建立在更不稳定的基础之上。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加快至惊人的14%,同时中国吸纳了大量资源并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这对世界其他地区造成了抑制性的影响,140美元的油价即便不是引发、也加剧了经济衰退,后者将雷曼(Lehman)推下破产的悬崖。
而现在这一次完全是受流动性推动的暴涨。经济增长预期已在持续下滑,大宗商品市场也随之下滑。
也许一个月前,人们还可以辩称股市“知道某种消息”,并相信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大幅下降将推动强劲的经济回升,这或可证明虚高的股市估值的合理性。
如今,更有可能是,随着结构性放缓仍在持续,股价暴跌对消费者的负财富效应将成为当局要应对的另一问题。
别搞错,这对全球市场来说不是坏消息,而是好消息。诚然,中国经济硬着陆将波及全球,引发所有央行实施重大的宽松措施,但中国有一个长期传统——竭尽所能来避免过于消极的结果,即便这样做会给未来造成更多麻烦。
中国央行已经在为大规模股票购买提供融资。对于这样做是否会再次吹大泡沫有很多质疑,但它确实表明,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中国政策制定者愿意下多大的功夫。
中国经济有管理的逐步放缓意味着其对资源需求的进一步下降,这将不利于其他新兴市场及大宗商品生产国。但中国吹出的通缩风也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延续。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正在扮演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角色。经过40年的快速增长,日本在199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股市成为全球第一大股市。
日本房地产与股价泡沫破裂对世界其他地区影响甚小。恰恰相反。上世纪90年代早期,日本日经指数(Nikkei index)与世界市场的关联性接近于零,当今中国A股的情况也是如此。
在泡沫破裂后的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作用是保持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使得美联储(Fed)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能够保持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降临,标准普尔500(S&P 500)指数在此10年间翻了两番。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般的中国股价波动中,我们在几周内就经历了从暴涨到暴跌的转变——尽管国家的救市举措在过去三个交易日中帮助实现了反弹。在现实经济中,最有可能的是,中国将沿着一条通向更缓慢增长的不可更改的路径勉强度日。
与21世纪头10年大宗商品驱动的通胀冲击相比,其他国家应该支持中国,但偷着乐就好。
特雷弗•葛利森(Trevor Greetham)是伦敦皇家资产管理公司(Royal London Asset Management)多元资产投资主管
译者/陈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