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dyhfao
17576 55

[其他] 如何看待山东经济——山东低调应对工业赶超广东 [推广有奖]

山东:GDP跃进下的资源镣铐 能源消耗全国第二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0905 01:42 第一财经日报

  GDP逐步超过江苏、追赶广东时,2004年山东省总能耗也超过上述两省,排在河北之后,位居全国第二。

  本报记者 李攻 发自济南

  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越广东之后,媒体分析广东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时就指出,资源方面的制约是重要因素。现在,同样的问题摆在了山东人面前。

  山东省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令一直以能源大省为骄傲的山东人大吃一惊:山东省能源消耗总量在2004年首次超越了生产总量。也就是说,山东省成为了能源净输入省。

  能耗总量首超生产总量

  这份报告称,2004年,山东能源消费总量在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之后,首次超过生产总量。全社会能源消费达15902.2万吨标煤,是生产总量的1.1倍,比上年增长21.3%,成为仅次于河北的全国第二大能耗省。

  2004年,山东煤炭生产量为14646.2万吨,与上年持平。但煤炭净调入量达3816.0万吨,相当于山东煤炭生产量的26.1%,比上年猛增21.6个百分点。近3年来山东从山西调入的原煤每年都以1000万吨的数量递增,到2004年已近5000万吨,超过了山东煤产量的三分之一。山东原油生产量为2674.3万吨,与上年持平,但原油净调入量已达533.9万吨,相当于原油产量的二成。这表明山东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性在逐年提高。

  “江苏从外部调入的电力占全部电力消费的比重已超过一成。广东水电、核电、外部调入电力占其电力消费量的比重已超过三成,水电和核电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煤炭,降低了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赖性。而山东省能源结构单一,电力供应全部依靠火力发电。在火力发电的过程中,只有40%的煤炭能源转化为了电能,其余的60%全部流失。这种对煤炭的高度依赖也造成了山东耗能的激增。”山东省统计局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2004年,山东省煤炭消费达18270万吨,比上年增长了20.5%。其中,发电投入达8874万吨,占煤炭消费总量的48.6%,增长了22.1%

  GDP被高能耗“打折”

  山东的工业是主要耗能产业。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消费占84.2%。工业中,耗能大头又在制造业,煤炭的51%、焦炭的99.1%、汽油的75.5%、柴油的64.6%、燃料油的97.8%、电力的76.3%,都集中在了制造业上。

  在制造业中,高能耗传统行业的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这成为促使能耗总量上升的重要因素。

  山东省统计局相关人士举例说,2004年,山东仅生铁产量就增长37.8%。冶金工业煤炭、电力消费占制造业能源消费的比重明显上升,达16.3%20.4%,分别拉动制造业煤炭、电力消费增长21.2%39.0%

  相比之下,先进制造业的能源消费比重却在降低。以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七大行业为内容的装备制造业的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制造业煤炭、电力消费的2.3%9.7%,比上年分别降低0.40.3个百分点。

  医药、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消费比重,分别为1.0%3.6%,煤炭消费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电力消费与上年持平。

  “这‘一上一下’,反映了山东制造业的结构特点,耗能大的重工业增长迅速,这将给今后山东的能源供应造成困难。”山东省统计局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由于制造业结构方面的原因,造成山东万元GDP耗能偏高。山东省统计局提供的数字表明,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工业化进程较快的省份相比,山东万元GDP耗能分别高出0.170.210.08吨标煤,折合电力消费,山东每万元GDP比江苏、浙江、广东分别多消费13831708651千瓦时。

  耗能增加抵减了山东工业利润。记者了解到,2004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383.6亿元。“仅煤炭、焦炭、电、汽油和柴油五项,山东工业2004年生产成本就比上年增加了507.5亿元。”上述相关人士说。

  山东省的大型企业已经感受到能耗增加对利润的影响。在此前召开的山东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济南钢铁集团、莱芜钢铁集团负责人都谈到能耗成本增加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其中,因为铁路运费和电力涨价,就使济南钢铁集团今年减少利润6260万元。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少安教授则这样告诉记者:山东产业结构调整,近期内只能主要靠增量调整,已有的企业,短期内只能力求降低资源消耗,难以淘汰。

  矿产资源告急

  资源丰富一直是山东引以为豪的优势。在对外招商引资时,山东省也一直把这一点作为吸引资金的重要筹码。

  然而现在,情况有所改变,能耗总量首次超过生产总量,山东这个曾经的资源大省,开始逐渐体会到资源紧张的窘迫。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相关人士介绍说,山东省矿产资源总量在全国居中等水平,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为4.9万元,仅占全国人均值的49%。除原煤、菱镁矿、熔剂用灰岩、岩盐、石墨、石膏等十几种矿产储量较丰富、保证程度高外,其他矿产资源山东都处于保证程度低、有缺口、不能满足需求的状态。山东是化学工业大省,但许多化工原料矿产紧缺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这样表述:“我省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比重较高,在重工业中,采掘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超过60%,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70%以上。资源利用方式总体上仍然是粗放型的,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资源难以为继,而且环境不堪重负。”

  山东省的资源开采企业正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困扰。记者了解到,兖矿集团这个2004年煤炭产量超过3900万吨、位居全国煤炭集团公司产量第4位的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已经到了不搬迁压煤村庄就无煤可采的窘境。2005年上半年,该集团完成煤炭产量1990万吨,同比下降了5.37%。而在2004年,该集团煤炭产量已经比2003年下降了413万吨。山东另外一家重要煤炭生产企业——新矿集团,其剩余矿藏的开采年限也只有17年。

  山东作为黄金生产第一大省,现在大中型矿山的保有储量仅够六七年开采,而许多小型矿山在三四年之后就将面临无米下锅。

  耗能产业“移步”山东后

  一方面是资源的优势正在成为过去,一方面是制造业飞快的发展速度和宏伟的发展规划。

  根据山东省统计局提供的最新数字,今年1~7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越广东位居全国第一位。

  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要突破l万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提高到90%,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40%。这一时期,全省对制造业的投入将达2万亿元。

  同时,山东省提出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记者了解到,能够转移到山东的许多是高耗能的产业项目。

  在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越广东之后,媒体在分析广东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时就指出,资源方面的制约是重要因素。现在,同样的问题摆在了山东人面前:山东的资源是否能够支持山东继续高速发展,是否能够支持山东宏伟的制造业发展规划?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济专家告诉记者,山东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类似广东的资源制约。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山东的快速发展和规划都将面临考验。

  黄少安教授这样告诉记者:山东近期内虽仍然具有资源优势,但是不能成为继续粗放增长的理由,不能成为不降低资源消耗的理由。

有一天,我梦见自己在考试,结果醒来一看真的在考试……

使用道具

42
sdyhfao 发表于 2005-9-9 17:5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国第一工业大省之争 山东省经济是否昙花一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09:13 人民网-华东新闻

本报记者 刘成友(山东) □本报记者 韩建清(广东) □本报记者 吴焰(主持人)

  其实谁当中国第一工业大省并不重要,可以是广东,山东,也可以是其他省市。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种你追我赶中,变一马当先为万马奔腾,共同提高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

  粤鲁如何看“反超”

  山东:广东的实力三年两载也难赶上

  广东:苏浙的追赶让人更紧张

  吴焰:最近有个话题颇令人关注。上半年,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85亿元,同比增长17.1%,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而另一个工业大省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099亿元,同比增长了28.9%

  自1997年广东省工业增加值超过江苏之后,7年来,广东始终位居各省、市、自治区榜首。也因此,广东赢得了国内第一工业大省的头衔。如今,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半程冠军”被山东摘走,也算是爆了个不大不小的冷门。不知这则新闻在两地有何反应?

  刘成友:山东上上下下对此的反应都比较平静。有两个原因吧,一方面是官方公布统计数字时很低调,没有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宣传报道;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人们在这些统计数字和指标面前的理智和成熟。

  再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是衡量经济发展的其中一项指标而已。在财政收入等其他方面,山东与广东还有不小差距。连山东省省长韩寓群也说,广东实力强,不是我们三年两载能赶上去的,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当然,在民间,一些人认为,山东经济超过广东是个必然,即使现在没有超,将来也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吴焰:广东人也这么认为吗?他们可是相当看重这个“工业大省”名头的。

  韩建清:是,广东工业目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5%,因此上上下下相当关心。今年一开年,广东工业增长就受能源紧张的影响。第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9%,增速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月,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广东。对此,广东省领导坦言“形势严峻”,要求各地“动员一切力量投入到加快发展经济中去”。

  不过,客观地说,这事在广东的反响也并不是很大。一方面,近年来广东习惯了被追赶,少数几个指标被超过的先例也有;另一方面,尽管山东与广东,都是GDP跨过1万亿元的省份,两省GDP相差也就是500多亿元。但广东人引以为荣的税收,是山东的1倍多。在这方面,来自苏浙的追赶压力似乎让他们更紧张。

  广东乏力还是山东发力

  有宏观调控给两省影响不一的因素,但工业经济结构的不同是内因

  吴焰:这种局面的形成,究竟是广东工业增速下降了,还是山东工业发力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究竟是暂时现象,还是代表着一种趋势?

  韩建清:广东工业近几年的增速一直呈趋缓状态。与山东、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相比,在投入的规模和速度上,早已无优势。加上今年以来煤电油运等制约因素相继出现,特别是电力供求矛盾突出。截至7月底,广东全省错峰电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值,广东工业指标也就不好看了。

  吴焰:很多人都注意到,像浙江、江苏、上海这些“用电大户”、“能源大户”,今年都与广东一样,增速出现回落。而与此同时,不仅山东这次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超过广东,像内蒙古这些省份在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前提下,各项经济指标上升也非常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源、资源大省。故而有学者提出,如果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广东等地方的工业发展还会受到制约。

  韩建清:这的确是个大问题。上半年因电力短缺,广东工业增加值增速就被拉低约7个百分点,全省GDP增长被拉低约4个百分点。另外,广东工业效益不好,也与广东的产业结构状态紧密相连。上游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石化原料价格高企不下,产成品价格却升不起来,正处于迅猛上升期的汽车产业还遭遇降价的影响。这些因素让位于产业下游的广东饱尝“效益”之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仅增长4.4%,同比回落31.5个百分点,亏损面上升1.3个百分点。

  刘成友:相对来说,山东这方面受到的制约确实比广东要小得多。不过,山东今年工业增加值大幅上升,还有一个因素:多年来,山东在大项目上一直是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规划储备一批,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这些多年前兴建的一些大项目正开始发挥作用。

  吴焰:这有一点“碰”上了的成分。不过,山东工业近年来处于发力状态,倒是不争的事实,外界普遍认为它的确拥有“后来居上”的内因。像山东的“半岛制造业基地”以及七大工业支柱产业,近年就常为人津津乐道。

  刘成友:的确如此。山东的半岛制造业基地,以青岛、烟台、威海为前沿,延伸到潍坊、淄博、东营、日照等市。去年,青、烟、威三市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各占全省的1/3,实际利用外资占69.2%,吸收日韩投资占全省的93.3%,进出口总值占全省的6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的89.2%,其带动作用不可小看。山东雄心勃勃地要把半岛制造业打造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为支撑,具有国内市场控制力和国际市场影响力的产业体系。

  韩建清:此消彼涨啊。因为广东工业增长的“力不从心”,其实与珠三角制造业的动力不足有直接关系。珠三角增幅同比回落5.5个百分点,拉低广东全省工业增速4.9个百分点。

  从长远看,按照“品牌输出,产业转移,拓宽空间;高新引进,优化结构,再上台阶”的思路,珠三角在逐步将资源型、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的同时,着力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将广州、深圳培育成为全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中心。

  刘成友:从产业结构讲,山东的特点是,特别注重发展大型工业企业,又被称为“大象经济”。

  目前,全国有各类大企业集团2692家,山东就拥有292家,排在第一位。这些大企业集团对山东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去年山东工业企业集团100强实现的营业收入、利税、利润,分别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45%44%汽车、船舶、食品、纺织服装、石油化工、家电、电子信息等是山东着力培育的7大产业,目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1.5%

  吴焰:就产业而言,广东“轻”多了。改革开放相当长一段时间,广东的支柱产业曾有四句话:“广东粮、岭南衣、珠江水、粤家电”,除“广东粮”是指农副产品外,其他的纺织服装、食品饮料、轻工家电,都是偏轻、偏低的。

  韩建清:广东也认识到这个偏差。2003年,广东邀请国内专家,对电子信息、石化、电器机械、建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森工造纸、医药、汽车等九大产业进行竞争力研究,开出处方,效果不错。今年上半年,九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0.9%提高到73.4%,重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也高于轻工业1.5个百分点。

  下一步,广东将努力推动产业结构从轻型、偏轻型向适度重型化和高级化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为此,他们正抓紧壮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汽车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石油化工、钢铁等基础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战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此同时,抓紧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

  山东经济会领跑吗

  广东靠“三来一补”发展壮大;如今轮到山东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了,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吴焰:伴随着山东工业的发力,很多人也特别关心一个问题:“半程冠军”是否只是昙花一现?山东经济能够领跑吗?

  刘成友:曾经有个说法:“上世纪80年代看广东,上世纪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初看山东”。现在山东能否真正领跑,取决于很多因素。

  山东经济发展确实有很多优势:一是基础设施完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33公里,全国第一;二是电力供应充足,电力装机总容量全国第二,近两年很多其他省份拉闸限电,山东却一直没有;三是劳动力丰富而且成本很低,山东的劳动力成本相当于上海的1/2,广东的1/3四是建设用地很多。仅潍坊北部不占建设用地指标、不用国家审批就可以征用的非耕地就有300万亩。这在广东和长三角等寸土寸金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有专家测算,山东企业发展的综合成本比南方地区要低20%30%,这对投资者无疑具有很大吸引力。

  还有一个很大的有利因素:半岛制造业正在逐步承接日韩制造业的转移。山东的大企业与日韩企业有一种互补和对接,像韩国要转移的造船、汽车这些资本密集产业正好是山东的强项。省委书记张高丽初从深圳到山东工作时,曾经在一次会议上给大家分析:广东主要是依靠接受香港产业转移,靠“三来一补”发展起来的。如今轮到日韩产业大举向中国转移了,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是近水楼台就要先得月。香港毕竟只是一个城市,日韩可是两个国家呀,两个制造业强国———如果向我们转移一部分,那就不得了!与会者当时听了,眼睛都亮了。

  吴焰:近年来外资在我国投资区域热点,有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湾“北上转移”的趋势。这对处于环渤海地区的山东来说,应是山东新一轮发展的契机。

  刘成友:是的,在利用外资方面,2002年山东引进外资还在42亿美元左右,到2004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猛增到87亿美元。

  韩建清:尽管有外资“北上”一说,但实际利用外资,广东仍居第一位,这方面可是不会轻易让别人追赶上的。

  面对外资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趋势,广东省提出,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不再追求外资粗放式的高增长,以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而且,广东实行“招商选资”,把招商的重点放在欧美和日韩的重工业、大企业上,积极争取生产原材料、装备工业等上游产业的转移性投资。

  广东现在针对工业产业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明显的特点是:在着眼保持“排头兵”地位的同时,更放眼于未来,顺应产业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刘成友:山东也深知要实现真正领跑的难度很大。山东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很多比如,山东企业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企业地域化特征明显,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增长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低,淡水资源也不丰富,环境污染严重。还有,“官本位”的传统也将深刻地制约着山东经济的发展。

  吴焰:其实谁当中国第一工业大省并不重要,可以是广东,山东,也可以是其他省市。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种你追我赶中,变一马当先为万马奔腾,共同提高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

看来山东人对此倒是比较清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9 18:04:41编辑过]

心灰意冷,退出江湖。

使用道具

43
sxfabc 发表于 2005-9-10 21:3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山东要发展,观念还需要改变!

使用道具

44
sdguowei 发表于 2005-9-15 12:0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山东的发展有日、韩的地缘优势,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另外一方面就是有重工业(石化和钢铁)做基础,这也是很重要的,广东要发展,也离不开这两方面,就是第一利用好港澳的地缘优势,第二搞好惠州的石化项目。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使用道具

45
zwh7059 发表于 2005-9-19 21:4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与GDP的有机构成有关,山东省重工业相对发达,广东省则是轻工业相对发达。众所周知,工业GDP中,重工业折旧份额至少要比轻工业高出20%以上。当然楼主文章说明山东省工业在发力,广东省工业则乏力,这是对的。广东省这几年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调整,增速有所放缓,但后来的五年肯定还会增速的,我向来看好广东省经济发达态势。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使用道具

46
chenyzfj 发表于 2005-9-30 10: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知道为什么,天外飞仙的贴子老被屏蔽.看来这里不允许百家争鸣,是吗?楼主说了算.

使用道具

47
sdyhfao 发表于 2005-9-30 11: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是关于山东塑造商业精神的一篇报道。李希霍芬相信学地理的人不会陌生。

山东补课:再造商业精神

时间:2005092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蒋培宇

一百多年前,著名的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遍游胶东半岛后,这样评价:山东人就其精神来说,能成为好官吏,学问也精湛,不太适合于商业。

这不是一个让山东人高兴的判断。

山东人显著的性格特点就是稳重和保守。优点是多年来山东经济没有大的起落,山东的大企业发展大都比较稳健。缺点也很明显:做事不敢为天下先。山东诸城国企改革在上世纪90年代曾领全国风气之先,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一番激烈的大讨论后,却没有在全省推广,造成山东国有资产比例过大,民营经济不发达,整体经济缺乏活力。

商业精神的缺失,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两千多年前的山东其实有发达的商业。战国时山东的齐国货殖最富,人口繁盛,经济繁荣。产业多元化,社会也随之多元化,齐的政治制度类似于今天的美国,采取类似于联邦制的五都(都城)制,是典型的市民社会。与齐国比邻的鲁国则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是一元化社会,强调集权和统一,重农轻商。两种文化形态并存于山东半岛。

秦统一中国之后,作为中国最早的商业文明之一的齐文化也随齐国一起毁灭。

自南北朝中国文化中心南迁后,山东经济和社会整体开始衰落,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山东都是农业大省。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压抑了商贸和手工业的兴起,使山东沉睡的商业基因无从复兴,另外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重镇,使参与塑造山东人群体性格的始终是农业文明和儒家思想。

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胎记的山东群体性格,主要表现是决策上恪守成法,想问题有宁左勿右的思维定势,机遇到来时,宁肯躲过了,不要抓错了。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例,1978年江苏省乡镇企业总产值比山东仅多2个亿。但在1980年至1983年间,山东省担心走错了方向,砍掉了17200多个乡镇企业,使两省的乡镇企业总产值差距加大到82个亿。1989年和1990年,山东对发展乡镇企业又产生了动摇,从政策上加以遏制,使乡镇企业发展第二次陷入低谷,两省的乡镇企业总产值差距进一步扩大,两省的经济也拉开了距离。

再造政府的商业精神,核心内容是改变人的群体性格,包括官员价值观的再造,政府的重新定位等。

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政府官员原有的思维定势。张高丽的重要举措是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并说山东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山东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这是在给山东补课。经过讨论后,山东上下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不唯上,不唯书,唯经济效果.

所有的政府机关都是服务机关,所有的工作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的国家公务员都是服务员。山东经济近两年的突飞猛进,与山东政府再造有直接关系。

山东政府转型采取的是自上而下强势推动,但要彻底激活山东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商业基因,发展出山东特色的商业文明,并最终改变山东人的群体性格,还要走很长的路。

心灰意冷,退出江湖。

使用道具

48
penghongwei 发表于 2005-10-1 16:3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山东是像鲁尔,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我们要做长远打算.虽说政府换届我们只要作出政绩就好,但以后的人会说你资源都用完了!中国的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发展快一倍,为什么不向轻工业转变呢?与其发展重工业的实质不如发展轻工业的效率,二者共同带动GDP增长.还有作到产品的最末段化`最经济化,让我们收益最终产品的最高效益!宝石业的经济价值也可展现出来.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和经济调整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个人意见,也许片面!

谢谢观赏!

作什么事都要付出代价!

使用道具

49
sdyhfao 发表于 2005-10-3 20:0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山东再往南:后苏州模式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50929/zh/200509280030.asp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5-09-28 14:09:53

本报评论员 蒋培宇

目前来看,部分山东大企业即使效益较好,也大多分布在电力、煤炭、石油、钢铁等能源、原材料行业,易受宏观环境影响。为了使山东模式不止步于“苏州模式”,即本土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成关键。

GDP双引擎:大企业与外来资金

2004年,山东GDP总量与全国排第二位的江苏省差距仅为区区20余亿元,山东经济由此成为全国关注热点。它是怎样由温吞状态突然爆发的?

2002年是分水岭,此前山东经济长时间不温不火。1998年到2001年间,GDP增速一直在10.1%到10.8%之间徘徊,这种稳定折射出山东经济增长的疲态,分析1991年到2001年10年间山东GDP增长速度可以看出,整个GDP增长速度实际呈下滑趋势,从1993年高峰时的21.9%跌至2001年的最低点10.1%。此时拉动山东经济增长的力量是什么呢?是山东的大企业(包括非国有企业)。

山东大企业整体表现温和,直接导致山东经济增长的上升乏力。统计表明,在2001年和2002年两年,山东省117家大型制造企业(总数为136家)综合竞争力总体一般,在东部沿海经济带中,山东的大企业集团总体竞争力水平低于江苏省,略高于其他省份,但优势并不明显。

自2002年开始,山东经济开始打破沉闷局面,GDP增速年年飙升,才有了现在的坐三进二望一的逼人势头。这次推动经济一路狂奔的主力,除大企业之外,是蜂拥而来的外来投资。外来投资的作用可从它和山东GDP的对应关系看得清清楚楚。

在1997至2000年间,山东的外商实际投资增长率最高为5.6%,最低为0.6%,此时山东经济总体缓慢下滑,2001年山东外商实际投资增长幅度跃升至11.4%,2002年山东GDP增长率即打破多年增长乏力的状态。2002年和2003年,外商实际投资再次迅猛增长,分别为47.8%和73.2%,山东GDP增长猛然加速,去年GDP与第二名江苏仅存20余亿元的微弱差距。实际上,政府的统计数据未加上庞大的外来民营资金,它们在山东的外来资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两种外来资本对山东经济的拉动成为和山东大企业并驾齐驱的力量,已成为推动山东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随着合资合作的深入,山东大企业必然会越来越多地渗入外来基因。将来,外资对山东经济的作用将会扮演越来越强势的力量。

“山东模式”变异

山东经济转型的内部压力相当强烈。最核心的压力是,“山东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企业生态结构一般是正三角形,三角形底部是大量活跃的中小企业,腰部是数量较少的大企业,顶端是极少数的超大型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中小企业中的精英晋级为大企业,部分大企业再经过发展,最后发育为超大型企业。大企业和超级大企业一般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但至少要十几年时间,比如浙江。山东的方式则是人工培育,自1996年以来,直接从三角形的腰部着手,挑选已成气候的企业,在生产、信贷、技改流动资金等多方面采取具体明细的扶持政策,进行集中“催肥式”培育。人工培养大企业虽然收到效果,但这种模式固有的弊端也在不断放大。由于资源大量向大企业倾斜,山东的中小企业始终处于嗷嗷待哺状态,其中融资成为最大的问题。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被大企业不断挤压,和大企业的发展关系由互为依存的“众星捧月”式,变为此消彼长的“月朗星稀”式。中小企业的羸弱也最终影响到大企业的发展。山东大企业本土配套问题十分突出,即使海尔、海信这样的企业也不例外。配套企业主要来自江苏、浙江等南方省市。

大企业的培育方式的差异,使山东企业的生态结构和浙江显著不同。浙江是森林式,山东则是平原式,几棵参天大树矗立在广阔的平原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大树下面是野草和灌木,却很难找到能发育成大树的树苗,这造成山东经济“大而不活”、“大而不强”的缺陷。大企业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支柱的弊端还在于:一旦大企业发展受阻,缺少实力强大的中小企业缓冲,山东经济的增长马上就会受到影响。目前来看,部分山东大企业即使效益较好,也大多分布在电力、煤炭、石油、钢铁等能源、原材料行业,易受宏观环境影响。

对山东企业生态结构存在的问题,山东高层已有认识。到山东3个多月,张高丽就已对山东2/3以上的市县完成考察调研,得出这样一个看法:“民营经济这一块不发展上去,对山东(经济来说)是不完满的。”在正式主政山东后,张高丽明确表达了打破山东经济局面的方法:“必须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从而激活山东经济。”张高丽开出的药方是“外经外贸、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可谓找准了山东经济的软肋。

从现实情况看,外资的涌入确实解决了山东大企业的发展问题,而外资中的外来民资则修补了三角形的脆弱底部,改变了山东原有的平原式的企业生态结构。结果2001年外资开始大量进入山东时,2002年山东经济就结束了不温不火的状态,开始爬升。

后苏州模式

“山东模式”目前的转变方向是“苏州模式”。“苏州模式”的主要元素是政府在招商引资上的创新,大量的外资涌入拉动GDP高速增长,出口加工贸易。目前山东经济基本符合以上要素,但在出口加工贸易的比例和外资拉动GDP增长的比例上没有苏州大,因为山东比苏州大得多,经济结构也复杂得多,产品不可能全部出口,另外本地大企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山东目前面临和苏州模式相同的问题,即居民收入和GDP的增长不同步。大量的浙江、江苏和广东这样的外来资金以及外商投资流向山东,支撑起它的GDP增长。然而,山东人挣的只是工资,外来资本赚取的才是利润。GDP增长了,山东人的收入却增长不多。

因此,如果山东将经济发展模式的终极目标定为“苏州模式”,GDP增长与居民收入不同步的问题就很难解决。“苏州模式”只能是一个过渡,山东经济还需要向“后苏州模式”前进。

山东高层也没有将苏州模式看作最终目标。山东省省长韩寓群认为,加工贸易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外商看重的只是劳动力成本低,因此山东应该坚定不移地走有山东特色的大企业集团发展道路。

这个打算能否如愿以偿,关键还要看本土民营经济能否真正形成势力。一方面,现在充当山东民营投资中坚力量的是外来民营资本,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改观,山东的大企业、大名牌战略可能遭遇“外来口音”的尴尬。另外,本土民营经济欠发达又将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将直接限制山东消费市场的活力,使山东经济难以步入良性循环,最终影响山东经济的后劲。

为了使山东模式不止步于“苏州模式”,山东经济的第二个亮点,即本土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成关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4 16:05:11编辑过]

心灰意冷,退出江湖。

使用道具

50
狼烟风诡 发表于 2005-10-31 19:5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是临沂的。我觉得我们那里的人观念都超前的不行了。经济的私有化程度高的不得了,我感觉在整个北方都屈指可数的,不过就是贫富差距太大了,社会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我认为经济的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大部分的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允许差距的存在,差距也可拉大,但是社会必须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与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山东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肯定有一部分人会先富起来,这是社会效率的必然要求,而且山东的国有企业一直比重很大,所以提倡效率是没有错的。我想说的是,作为强势政府的山东,应该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提供公平的机会。总体上讲,我对山东特别是鲁南的发展是有信心的,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贫富差距也是必然的,但是我还希望政府要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平上充分显现自己的强势,而不仅仅是在干预经济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