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ning22047
1142 1

对美的形而上学思考 [推广有奖]

  • 0关注
  • 4粉丝

博士生

6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60 个
通用积分
0.0380
学术水平
37 点
热心指数
33 点
信用等级
30 点
经验
8423 点
帖子
256
精华
0
在线时间
3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7-3
最后登录
2022-7-1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前言: 对美的形上学思考有及其重大的意义

对美进行形上学的思考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当然,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如此直白,说将要讨论的事情有如何如何重要的意义,这有老王卖瓜的嫌疑。对于这一点,可以套用黑格尔的话说,一个东西的真正意义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呈现出来的,因此它的意义究竟如何重要其实用不着过多外界的说明。即便我深深地赞同,但还是忍不住在刚开始就做一点自卖自夸的事情,这样能够帮助读者对以后的讨论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人揶揄哲学的无用,说哲学并不能烤面包。这话只说出了一半的真理,另一半的事实是,哲学确实不讨论“如何”烤面包,哲学是讨论“为什么”烤面包。很明显,如何烤面包和为什么烤面包不在一个层面上。在逻辑上有前后,为什么要烤面包先于如何烤面包。 据统计,现今患抑郁症自杀的人很多,这些人恐怕都会烤面包,但他们都不想去烤面包。纯粹教他们如何烤面包是无效的,让他们想明白为何要烤面包才是关键。依在下愚见,人自杀的原因无非就一个,觉得生活很无趣,找不到乐子,讲的文化一点,找不到生活中的美罢了。 有人可能不同意。他们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有些人的死是因为他们寻求不到真理。我不否认有些人可能如此,但恐怕大多数人的生活原则并不是真理。不信的话,问自己一些简单的问题,你知道汽车是怎么运动起来的?你知道那些复杂的金融机构是怎么运作的? 然后你会发现,你对身边的东西的所知都少得可怜。不过大部分人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些。

或许有人说,这些人想不开是因为在生活中充满了虚伪。或者说,对于他们来说善是支持其生活的最要方面。对此我深以为然。不过还是要提出一个可能有些争议的说法:善,善良可能也不是大部分人生存的根基。至少就我本人而言,我为了某种利益说过谎,我有时也虚伪,也得冷漠。而且我也不想自我辩解说,当我虚伪冷漠的时候,我的心还是善良的,我是迫不得已做的这些不好事情。不管怎么说,我是做了这些事情,而且也不止做了一次,而我此刻依然活在这里,我也没有痛苦到要去自杀。所以我只能说,究竟我的心是不是善良的,还真得说不准呢。

但有一点我却绝对能够肯定。而且这一点大家也不敢否认。这就是,感官欲望,感性体验是所有人都不可或缺的。不管有没有读过书,生来只是受着物欲的驱动去做事,或者是个很文艺范的、有崇高纯洁的理想人,所有人生活的最坚实的基础都是感性欲望和感性体验。讲到底了,大家都是饮食男女,都追求口腹之欲,肌肤之亲。想象一下,假设你被判终身监禁,身陷囹圄,绝没有越狱的可能。你身处一个黑暗的地牢,见不到任何人,任何风景,而且永远只能吃一种食物,这种食物不甜不咸,没有任何味道。你还能生存下去吗?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类似实验,他们通过设备,剥夺了志愿者的所有感官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志愿者的精神忍耐力都没有超过三天。结果就是,五官感觉对人的生存,犹如空气一般至关重要。

想强调的是,这么说并不消极负面的。好像某些人认为的,人生无非吃饭与性交。在这里我接受儒家的态度。饮食男女是人的生存根本,最天然的、最合理的要求,我们首先要站立在这个根本上,然后才能往高处走。如果从一开始就否定人的根本,采取禁欲的态度,就从根本上破坏了个人的自然根基,在发展后会导致一系列及其严重的后果。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这根基上止步不前。这样的人与动物无异。好的做法是从饮食男女中去发现真,寻找善。从人的最天然,最合理的要求去升华出来的真和善,才拥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是儒家的立场,这是最合理的立场。

从大的方面说,美是真和善的根基。任何学说,任何理论,如果敢于自封为真理,自封为代表善与正义的话,那么这种学说或者理论必定要提升绝大多数人的美感体验。美感体验分为三层,第一层就是感官性的、经验性的快感,简而言之就是饮食的快感与性交的快感;美感的第二层是理性的美感,这是人在理性思维中所获得的乐趣,是科学家、是技术工作者工作的动力所在。美感的第三层是感性美感,这是人在社会发展中所感受到的自我价值感、尊严感、幸福感、责任感、荣誉感、道德感和艺术美感等等。只要用能否提升、多大程度上提升、多大范围内提升这三层美感做为评判的标准,任何伪真理和假仁义都将不攻自破。


1、由经验之物刺激产生的感官感觉 对感觉的形上学分析

人类感觉中最浅层的是感官感觉。感官感觉来自经验之物对生物性感官的刺激,因此它是经验性的。经验性的感官感觉不是人类的专利,所有的生物都有感觉。拥有感觉,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感官感觉源于生物性感官接受到来自对象的刺激从而形成的印象。在感觉中我们感到有一个外物,有一个对象存在那里,它和我们相互对立,我们用感官能够去感知到它。但在感觉中,我们仅仅感到那里有一个外物,它与我是不同的、是与我对立的。感觉不能告诉我们关于这个外物的真理,退一步讲,即便感觉中有关于外物的真理,也不能在个体间分享、交流。这里做详细分析。

首先感官感觉是被动的、生灭性的。它起于外物的刺激,至于外物何时刺激、怎样刺激、刺激强度等,统统不在天然感官的掌控之中,感官仅仅坐等着有如此这般的一个刺激降临到自己头上,这就是感觉的被动性;而降临或者不降临皆出于偶然,感觉的出现与消失均由偶然性决定,因此它是生灭的、流变的。流变而生灭的东西并不能在个体间被分享。这是最普通的日常现象。感官感觉是没有通感的,面对同样的温度,有人感觉冷,有人感觉热,个体没办法精确地传递由同样的外部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对于这里的关键词精确传递必须做出详尽的说明。

这里用数学进行说明。当一个体教给另一智力完整的个体数学运算的法则后,后者能够理解并开始运用法则进行独立计算。只要计算过程不出差错,计算结果就是普世的、永恒的。这就是准确传达的含义。数学运算法则之所以能够被准确传达,依赖于数学的超验规则。超验规则超越了生灭的、经验的个体,它不生不灭,所有的理性个体在进行计算时都必须进入这个不生不灭的、普世的规则中,只有他们成功进入了规则才能正确地进行数学演算。从逻辑上说,数学规则在前,具体个体在后,具体个体只能毫无条件地被数学规则接受而不能主观地对数学规则进行任何修改。个体在被数学规则接受后就部分地脱离了其生灭的、小我的生命而获取了不生不灭的、超验的大我(数学规则),因此两个个体在数学中的交流是他们作为数学规则的一份子之间的交流,交流中完全排除了任何感情上的、感官体验上的东西——这些东西是生灭的、主观的,排除了这些东西的交流就是彻底共通的。数学运算能够被准确传达依赖于那个超越了个体的,具有普世意义的规则。在感觉中则缺少了这种规则,结果就是感觉只能是个体性的,它不能在不同个体间形成通感。

感觉的根本特点是个体性,是流变的;与之相对,真理是超越个体的,至少一定程度上是普世的。很明显,感觉与真理在本质就是完全异质的两类东西,是互不相容的。实际上,上述分析只是对一个生活中的常识进行了一定的形上学分析。大家都知道,口舌告诉我们的只是关于对象的感觉,头脑才能告诉我们关于世界的真理。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形而上学 形而上 抑郁症自杀 饮食男女 绝大多数 抑郁症自杀 形而上学 黑格尔 文章 美的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沙发
ning22047 发表于 2016-1-2 21:02:3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感觉不仅不能在个体间进行精确地传递,感觉也永远通达不到真理。英国的经验派哲学家休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的分析详见本人的《浅论西方近代哲学》,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感觉的根本特点是个体性,是流变的;与之相对,真理是超越个体的,至少一定程度上是普世的。相明显,感觉与真理在本质就是完全异质的两类东西。实际上,上述分析只是对一个生活中的常识进行了一定的形上学分析。大家都知道,口舌告诉我们的只是关于对象的感觉,头脑才能告诉我们真理。
感官感觉在心理层面产生的是快感 快感满足边际递减的规律
感官感觉来自经验之物的刺激,具体说就是来自外界的物理化学生物性刺激,所以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对刺激和感觉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于是发现,感觉与刺激之间存在着边际递减的规律。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感官感觉会有边际递减的规律。道理是,如果细胞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则必须该刺激超过细胞的接受阈值,开始时阈值很低,所以细胞会对微小的刺激做出反应,但阈值会不断提高,假如外界刺激的量不变,如此细胞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每单位的刺激量带来的反应会不断减少,这是一个加速度变化的减速过程,称为边际递减。由于感觉是边际递减的,它就是有限的,这里给出一个定义:有限的感觉就是快感。
我们对快感的定义是符合实际观察的。比如,动物也有对舒适的感受,也能感受到快感。但快感是有限的,因此是一次性的,是境遇性的。有则享受,没有也不去留恋。动物既不会去变本加厉地、花样翻新地去追求这种感觉,也不会厌烦反复地接受同样一种刺激。
反过来看看人。有一种说法把人当做动物,反驳这种说法实在是容易的很。根本用不着讲大道理,只要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动物没有烹饪而哪怕最原始的人类也要对饮食进行不懈的改善呢? 不论种族,文化程度、社会阶层等等属性,所有的人类个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人类的感受是无限的,不管是感官感受的口舌之欲、肌肤之亲;或是高级享受的余韵绕梁、三日不觉肉味。不论高低贵贱,人人都在追求无限的感受,这是人类特有的感觉体验。这感觉体验就把人彻底与动物区分开来。
因此我们要问:人类为什么会有无限的感觉?
2、由理性之物刺激产生的理性美感 对理性美感的形上学分析
人类的感官除了能感觉到经验世界,更能感受到一个理性之物的世界。这些理性之物是理念、概念、几何、代数、符号等等。就以几何为例,我们能看到圆形的太阳,柱体的树干。在这里,太阳和树干是人与动物都能感受到的,而圆形和柱体则是人类感觉的专利。诸如圆形、柱体之类的几何图形实则是理性中的一个超验概念。即便实际中并没有圆形之物,人类也能在头脑中构建出圆形的图像,这头脑中构建出来的圆形更可以去规范外部对象,从而使人类在实际中创造出圆形的物体。因此唯心主义的说法毫无疑问是有道理的。理性之物能给人们带来美感,由于它是由于理性物导致的,这里称之为理性美感。比如圆形带来充实饱满之感、三角形带来犀利与突兀感、方形是墩厚而结实的等等。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认真地讨论:理性之物并不是经验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东西,它们不会给感官带来任何刺激。那么,人类对于这类东西产生的美感是如何产生的呢?
辨析快感与理性美感
如上所述,快感是感官受到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感受,因此快感是建立绝对客观的外界刺激之基础上的,它是生物对外部刺激的一种反应。于此相对,理性美感则来自于理性物,理性物只具有相对客观性(关于绝对客观性和相对客观性的详细解释 可参看),理性物只存在于理性世界中,在经验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理性物并不能是经验性的、实际的给人的感官带来刺激。然而实际上人类确实在感受到理性物之后能产生美感,那么符合逻辑的初步推论是:理性美并不是一种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理性美并不来自外部,它来自自身。它来自理性物本身。理性物本身是美的,它在个体的头脑中产生了美感。这是美感的相对客观论。注意这里是说相对客观。
当然还有一种符合逻辑的推论:理性物本身无关美丑,美感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是理性物把美感激发出来。这是美感的主观论。
首先来讨论美感的相对客观说。因为对于理性美感而言,相对客观说是既符合逻辑,也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从逻辑上讲,既然美感是理性物本身的一种属性,那么所有感受到理性物的理性存在必然能够产生美感。从实际情况看,所有的理性存在体确实都能对理性物产生出美感体验。 当然这里一定会有争论,有人会说,我并没有从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中获取到什么美感体验,它们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图形罢了。
   对这种说法的反驳是这样的。当然不能强行说,所有人都能从纯粹且抽象的几何图形中获得美感体验,但如果我说,所有人都能从大自然那里获得美感体验,比如,当看到鲜艳娇嫩的花朵;巍峨雄伟的山峰;宽广辽阔的大海;听到婉转悠扬的鸟鸣;嗅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触到宛若凝脂的玉石时,所有人都可以产生美感体验。这恐怕就可以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赞同了。现在要问,为什么感受到大自然会产生美感体验呢?
    首先要排除的是,感受到大自然产生的美感并不完全等同于快感。如上述,快感是感官接受到外部刺激后产生的反应。当然,大自然确实通过五种感官带来了刺激,因此大自然的刺激确实能激发人的快感,但不要忘记这种刺激动物也一样能接受到,大自然在动物那里也同样能激发出快感。现在要问,有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在面对大自然时的感受和动物在面对同样的大自然时的感受是完全相同的?恐怕没有。不得不承认,人类在获得来自自然界的刺激后所获得感受要远远超过动物的快感——当然不能否认前者中确实也包含了快感,而这超出的部分才是属人的部分,是人和动物的根本性差别。正是这部分内容使人类拥有了文学、音乐等等内容。
而这超过的部分究竟是什么?这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讨论的最根本性的问题,这里只能先给出一个浅层的答案。这部分超出的东西正是上面讨论的理性之物,即理念、概念、几何、代数、符号等。在人们面对大自然所获得的感受中,快感是来自感官对刺激的反应,而美感正是来自这些理性物。所有人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则所有人都感受到来自理性物的美感。如果所有理性的个体都能获得美感——这正如所有理性的个体都能理解理性物一样,这正好证明美感是相对客观的,它在所有的理性个体中存在。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4 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