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李冬会
3306 18

《张维迎 :理解危机可能比简单出对策更重要》评注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第十九计

副教授

2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72 个
通用积分
5.0000
学术水平
3 点
热心指数
3 点
信用等级
3 点
经验
8435 点
帖子
1220
精华
0
在线时间
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1
最后登录
2012-8-1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文/张维迎
 
  理解危机可能比简单出对策更重要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是一句老话,但今天说起来更让我们刻骨铭心。一年半前,中国企业家对中国经济景气的信心指数达到8年以来的最高点;即使到2008年初,企业家信心指数仍然处于8年以来的最高点之列。但到年底,这一信心指数掉到了8年来的最低点,而且远低于过8年的任何时候。中国经济学家的信心指数也类似。不过,调查数据表明,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信心的滑坡比中国企业家早了一个季度。今天,无论中国企业家还是中国经济学家,都很难再有一年前的乐观情绪!
 
  企业家信心的变化确实是中国经济景气变化的真实写照。过去12个月,中国工业增加值指数的变化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个特征,增长速度下滑非常快,好像所有企业在同时犯错误;第二个特征,重工业的下滑速度远大于轻工业,也就是生产资料工业的波动远远大于消费资料的波动。这两个特点也是所有经济萧条的主要的特征。应该说,我们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艰难时期,或者出现了增长衰退。
 
  中国经济的变化是世界经济变化的一个缩影,尽管我们的问题出现的晚一些。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能够走出低谷?底部在哪里?有人说是V型,有人说是 U型,也有人说是W型。最悲观的说法是L型。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大衰退?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但是我想,最根本的问题是:这次危机是根源于市场的失败,还是政府的失败。换一句话说,究竟是看不见的手出了问题,还是看得见的手出了问题?对造成目前局面的不同理解和回答,也自然导致政策上的不同选择。而且,不仅关系到我们的政策选择,还关系到未来走向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也关系到经济学的未来走向。
 
  西方经济学界一般把市场的信仰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对市场经济经济没有任何信仰,不相信市场经济,这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二个层次是怀疑主义,摇摆不定,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就是主张政府干预主义的经济学;第三个层次是对市场经济非常信仰,但是也认为,必要的时候,政府应该介入市场,这是芝加哥学派。弗里德曼就认为,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让经济走出低谷;第四个层次是对市场坚定不移,完全信仰,这是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但这一学派当今的代表人物主要在美国。
 
  有人把这次经济危机归结于市场失灵,特别是经济自由化导致的结果。确实,危机出现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干预政策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但事实和逻辑分析表明,这次危机与其说是市场的失败,不如说是政府政策的失败;与其说是企业界人事太贪婪,不如说是主管货币的政府官员决策失误。在我看来,这次危机也许是复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彻底埋葬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机会。

 

[本人评注:凯恩斯之前,危机依旧发生。而且原因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张维迎似乎是萨伊的信徒,但却缺少萨伊的敏锐洞察力。]
 
  重温奥地利学派对大萧条的解释
 
  让我们回顾一下80年前发生的那次大危机。这次危机发生的背景虽然与那次危机有所不同,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但也确实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危机之前,一方面,技术创新,生产率提升,经济高速增长,价格水平稳定甚至下降,似乎一切正常;另一方面,银行信贷持续扩展,流动性过剩,贷款利率低,固定资产投资强劲,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似乎难以持续。199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和1990年代后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都有类似的特征。
 
  1929年---1933年那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有人预测到了吗?有,有两个人,而且只有两个人,尽管他们没有指出准确时间。这两个人一个叫米塞斯,另一个人叫哈耶克,他们都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哈耶克曾获得过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之所以能预测到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因为有一整套更为科学的商业周期理论。根据他们的理论,20年代美联储实行持续的扩展性货币政策,利率定得非常低,信贷规模膨胀,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危机,大萧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利率过低会扭曲资源配置信号,企业家就开始投资一些原本不该投资的项目,特别是一些重工业、房地产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它们对利率的反应非常敏感。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股票市场泡沫会进一步助长固定资产投资热潮,导致投资过度扩张。越来越大的投资需求导致原材料价格和工资的相应上涨,投资成本上升,最后证明原来的投资是无利可图的。当政府没有办法如之前那样继续实行扩张性政策时,股票和地产泡沫破灭,原来的资金沉淀在不可变现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和地产)中,资金突然不足,投资项目纷纷下马,大萧条由此发生。在米塞斯和哈耶克他们看来,任何一个经济中,人为造成的繁荣一定会伴随一个大衰退。大繁荣和大衰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判断经济是否过热,不能只看价格水平是否上涨,而主要应该看利率水平和信贷扩张,因为从信贷扩张到价格水平的上涨有一个时差,当等到通货膨胀发生时,萧条就到来了!

 

 [本人评注:我看未必在于此。因为如果这种投资包含大量的生产资料投资呢?如果今的世界市场不是生产资料产能过剩吗?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为必然是下降的,那么如果政府保持既定的低利率难道不可能满足当初投资者的预期吗?这一切皆是现实的,但是,危机照常发生。因此,问题决不在此。这一切皆是现实的,但是,危机照常发生。因此,问题决不在此。那么在什么地方呢?随后再谈.]
  

 

与米塞斯和哈耶克不同,凯恩斯认为,大萧条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居民储蓄太多,而企业对未来太悲观,不愿意投资! 
  1929—1933年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在大危机之后的30年代,奥地利学派和凯恩斯主义都有可能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但奥地利学派被边缘化了,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一直到8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能够成为主流?简单的说就是,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而奥地利学派认为,萧条是市场自身调整的必然过程,有助于释放经济中已经存在的问题,政府干预只能使问题更糟。事实上,如果不是胡佛政府的干预(包括扩大公共投资,限制工资下调,贸易保护主义法律等),那次危机不会持续那么长时间。所以,政府特别喜欢凯恩斯主义。当然,经济学家很多也有喜欢凯恩斯主义,因为,如果凯恩斯主义是对的,政府就会为经济学家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如果说奥地利学派是对的,经济学家在政府就没事干了。因为他们主张不干预,市场会自身调整。经济学家也是利益中人,凯恩斯主义能够大行其道,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本人评注:这种说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我们先看这样一组数据(1926年为基期):

年    份       批发价格   就业   发放工资额

1929年平均数     95.3      97.5     100.5

1930年平均数     86.4      84.7      81.3

1931年平均数     73.0      72.2      61.5

1932年平均数     64.8      60.1      41.6

1933年平均数     65.9      64.6      44.0

 

因为在在一九二九年与一九三二年之间,美国总消费支出下降了百分之十六,而工业生产却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七。工人失业与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同时出现。由此显而易见,在总消费支出下降小于工业生产能力将近二倍的情况下,批发价格仍然不断地下降,正说明有大量生产力是过剩的。把政府干预系于经济学家的私心,未免有些……如果我要为此形容点什么实在不会有好听的——也罢。只是我不知道这位张先生的经济政策主张是否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如果我们今后将怎样相信他所发表的见解的客观性?]


  有了这个背景,我们看一下,格林斯潘在1966年写的《黄金与经济自由》一中对30年代那次经济危机的解释。他说:当商业活动发生轻度震荡时,美联储印制更多的票据储备,以防任何可能出现的银行储备短缺问题。美联储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在此过程中,它几乎摧毁了整个世界经济,美联储在经济体制中所创造的过量信用被股票市场吸收,从而刺激了投资行为,并产生了一次荒谬的繁荣。美联储曾试图吸收那些多余的储备,希望最终成功地压制投资所带来的繁荣,但太迟了,投机所带来的不平衡极大的抑制了美联储的紧缩尝试,并最终导致商业信心的丧失。结果,美国经济崩溃了。

 

[本人评注:我不知道格林斯潘是如何得出的上述结论。而事实上是,据经济史学家绍,当时的美国并不是美联储在主动地过多创造信用,而是人们对信用的需求过高——不理智的往往首先是那些投资者,而不是银行家;后者至多可以推波助澜,而不能成为始作甬者。当时的乐观主义情绪广泛流行,人们投资热情高涨。我们来看一下经济史学家对那段历史的如下描述:

“由于美国工商业资产的价值正在增长,由于这种增长过分地反映到股票的价值上来,几乎任何买进,都意味着一种利润。但是对任何财产的评价,都是一种估计,并且在当时已经产生的过分乐观情绪下,增值的愿望总是自以为是,而且所得过高的评价,总是越来越自动强化的。在大投资家和职业性的股票买卖投机商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股票市场。到狂热结束时,大约有一百万新买户在各种证券交易所买进和卖出。

“这些等待剪毛的羊拥挤在一起,多得使工业和金融界的巨头应付不了,因而证券制作与分配成为一项重要的行业。"

 

"工业、公用事业,铁路和银行都赶忙印制新证券以适应难以满足的需要,或把旧股票化整为零,使之更易买到。在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到一九二九年十月这个期间,列入证券交易所价目表的股票,从四亿四千三百四十万增加到十亿股以上。一些银行家和债券经纪人,把一些外国债券和有‘担保’的房地产抵押借款(其中不少是他们自己雇用的专家认为风险太大不宜买进的),硬塞给那些并不想投机而主要是把自己的储蓄用于投资的真正的投资者。为了抓住遗留下来的剩余资金,银行和证券经纪人组织许多‘投资信托社’,经常用来操纵这些信托社的发起人所拥有的股票。在整个银行与投资业务中,充满着腐化与堕落。

"评价股票价值的传统基本数是‘十倍收益’一九二九年有些股票是以五十倍或更高的价值卖出的。据一个专家观察,证券市场已不仅是对将来的贴现,而且是对来世的贴现!联邦政府为了增加寻求再投资自由资金的数量,每年以八亿美元兑付战时债务;同时不成比例的大量国民收入流入资本家手中而不流入工人手中,这两种情况,都加剧了投机的狂热。最后,投机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极端,股票以其账面价值的三倍到二十倍的价格卖出。"]

 

  格林斯潘40多年前对大萧条的上述解释与哈耶克80年前的解释如出一辙。遗憾的是,几十年之后,格林斯潘的行为可能跟他批评的当年美联储的行为并没有多大区别。当政者与在野者其行为方式会发生很大的不同。 
这次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再看我们现在面对的这次经济危机。有没有人预测过这次危机?其实也有。有一个人叫做Peter Schiff的学者型投资家,在2006年,甚至更早的时候,他就预测到次贷危机很快会发生,美国经济会因此进入大萧条、大崩溃的阶段。同一年,国际清算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William White撰文认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将要发生。另外,美国米塞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Krassmir Petrov2004年就写了一篇文章,将当时的中国经济与1 920年代的美国经济的情形进行对比后,预测2008年之后中国会出现大萧条。这三位经济学家都被认为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或其拥护者,他们分析经济的理论框架来自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Wlliam White认为,就分析当前全球经济问题而言,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更为适用。当然,也有非奥地利学派的学者提出过类似的警告。 
  在我看来,这次危机的根源和1929年那次危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美联储实行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信贷扩张,市场信号扭曲,原本不该借钱的人都开始借钱,原本不该买房子的人都开始买房子,原本不该投资的项目开始投资,由此,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急剧膨胀。次贷危机就是因为在低利率和房地产泡沫的诱惑下,不该借钱买房的人借钱买房,但它是导火线,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当利率信号被政府扭曲之后,无论金融资产还是实物资产,定价机制都失灵,比如,股票的市盈率不再是判断股票价格合理与否的合适指标,因为利润本身是扭曲的。利润是扭曲的,因为产品价格是扭曲。这与放松金融管制无关。

 

 

[本人评注:什么叫做不该借的钱,什么人是不该买房子的人?如果明知道一笔贷款还不上,人们是否还会借钱?这种观点不是又如前面对经济学家的立场的判断一样,是基于一种人性恶的道德预设吗?——难道人们对未来没有一个好的预期而仅仅是因为低利率而贷款吗?如果事情果然这么简单,那么美国政府救市也很简单:继续维持一个低利率好了——人们的预期毕竟不会以未来是负利率为基础的。然而这显然毫无意义。]
 
  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担保。中国之所以愿意买几千亿的房地美和房利美“两房”债券,把钱大方地借给他们,因为这是两个政府担保的机构。如果政府不做担保,我们不会把钱借给他们。政府担保之后,放款人不再担心借款人的资信好坏和还款能力,借款人知道被担保之后也就开始放心借钱。这是政府政策导致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东南亚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人评注:情况是这样吗?据本人所知,《美国政府资助企业法》(GSE)明文规定:它们不由政府直接出资,其债务完全由自己承担,联邦政府不以其信用对“两房”发行的债券提供任何担保。而美国对借款人所实行的担保也是有限的,否则何来的次贷危机和两房问题?同时也几乎不存在我们购两房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了。诚然,两房有很浓的官方色彩,但这并不等于是贷款担保。有人以为这是一种隐性担保,我看只有傻瓜才会相信那种没有书面凭证的所谓担保。]
  

 

但是,另一方面,这次危机与1929年的危机有很大的一个不同。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很小的经济体,但现在已今非昔比。这一点是我们理解今天的经济危机必须要加进去的元素。不能理解中国经济就无法完整解释这次危机的原因;不能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也就没有办法走出这次危机。 
  国际上有一些观点认为,这次危机是中国导致的。因为中国人不花钱就促使美国人花钱。这种观点当然是不对的,正如我们不能把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归结于美国的债权人一样。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而不是情绪化的反击。中国的贸易顺差对GDP的比例达到7%—8%;外汇储备,1996年1000 亿,2001年2000亿,2006年10000亿,2008年达到了19500亿。国际经济体系当中,一国外汇储备如此快速的上升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假如五年前危机爆发会像今天这么严重吗?我想不会,美国人要想多花钱也花不了那么多,因为没有人给他提供。如果我们的金融体制更自由一些,我们在五年前实现汇率自由浮动,人民币的升值就会给中国企业及时敲响警钟,会让我们的企业家注意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而不是一味的用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搞出口,我们就不会
有那么多的外贸顺差,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也就不会那么快,投资规模也就不会那么大,即使美国经济出问题了,我们自己面临的困难也不会这么大!

 

 

[本人评注:此言“妙”极!睡觉睡多了,是因为席梦思床太舒服——这还不好办,在枕头边放个闹钟使是了嘛。而更奇怪是,提升了自己的产品质量,不同样有利于出口?不同样会产生外贸顺差?不同样会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难道提升了产品质量会对出口不利,对创汇不利?产品质量提高自然会提高销路,难道不会同样提高投资规模?——这些话怎么会从一个知名的经济学家嘴中说出?]
 
  经济危机一定的多方面行为的结果。放款的人,借款的人,都有责任,这两方面离开任何一方也不行。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行为方式。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困难,与其说是美国金融体制太自由造成的,不如说是中国金融体制太不自由。无论那方面,都与“看得的手”的失误有关。 
  政府救市,还是自由调整  经济出了问题,人们通常会求助于政府,政府也认为自己责无旁贷。 
  让政府通过增加信贷和扩大需求的办法把经济从萧条当中挽救出来,有没有可能呢?我抱怀疑态度。1929年危机为什么拖了那么长时间?就是因为危机开始后政府干预太多了。现在有人讲是罗斯福1933年的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其实罗斯福没有多少新政,罗斯福的政策在他的前任胡佛手里都早已开始实施了。现有的大量证据证明,美国政府加大公共工程投资,提高关税,限制工资的调整,都是在罗斯福上任之前进行的,所以导致了失败。根据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研究,正是政府的救市措施延缓了市场的自身调整,使萧条持续了更长时间。1990年后日本政府的救市政策的失败也说明这一点,零利率政策和大量的公共投资并没有把日本从萧条中解救出来。

 

     [本人评注:这纯粹是拍脑袋言论。试问?自由的市场是如何复苏的?没有需求能够复苏吗?没有适当的产品能够满足对应的需求吗?政府救市本身是否会定然成为需求满足与适当产品产生的阻碍?——显然不会!政府的已经采取的相应手段,至多有用尽而不能继续奏效的可能,而不会起到相反的后果——除非是一种过度的干预并缺少持续性才会如此。而1929年的危机之所以拖了较长时间,很难说不是与之前六年经济的过度扩张有关。]
  

 

我们今天的救市能不能成功呢?我想也可能会有短期效果。但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市场自身的调整,政府救市的结果可能延缓了市场的调整。打一个比方,现在的经济就像一个吸毒病人,医生却给吸毒病人开的药方是吗啡,最后的结果可能会使问题更严重。过度的投资,可能用不了多久,经济又会掉下来,可能掉得更惨。 

以房地产为例,我同意取消房地产市场上所有提高交易成本的政策和规定,让市场更好的发挥作用,但仅此而已,我不同意政府去救市。只要交易自由了,该掉到什么价位就掉到什么价位,政府不应该干预。如果现在政府老想托市,本来一平米应该是5000块,如果我们非要维持在6000块,看起来掉不下去,但始终没有人买房,房地产市场不可能发展。反之,如果我们让它一下子掉到底,掉到5000甚至3000,房地产市场会很快活跃起来。不仅是房地产,在所有的行业,都是同一个道理。 
  政府对破产企业的拯救不仅扭曲了市场的惩罚机制,延缓了结构调整,而且常常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因为政府只解决大问题不解决小问题。政府的拯救措施也降低了企业界自救的积极性,导致更多的投资行为和更多的坏帐。政府投入的资金越多,资金越短缺。

 现在,各国政府搞的都是凯恩斯主义的一套:刺激需求。但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既然我们认为危机是由于美国人的过度消费和中国人过度投资引起的,怎么有可能通过进一步刺激消费和投资解决危机呢?

 

 

[本人评注:并不是刺激需求是于救市是无益的,而是这种刺激是不会长久奏效的。凯恩斯主义效用,第一在于给经济一个喘息的机会——它是一剂止痛针,虽然不能去根,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多,那么你除非逐渐加大剂量,否则愈来愈有依赖性;第二,这个止痛针是有一定中药成份的,从而并非对去病根一点作用不起。只是,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的——但总比没有强。

刺激消费不能一概而论,投资就更不能一概而论了。试问,经济的复苏即不靠消费,也不靠投资,那靠什么?各种政策无非也就是为消费与投资服务的嘛。问题的关键在于刺激什么样的消费,进行什么样的投资。因此,政府救市的要义在于有其选择性,而不是盲目地进行。那些过剩的行业和产品,政府必须弃之如敝履。——中国其实有很多可花钱以救市的地方,比如教育,新产品开发,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有人说中国人只赚钱不花钱,储蓄率太高。但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降低的,从1996年的30%以上下降到2000年的25%左右,之后没有大的变化;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1996年是20%,到2000年只有15%,2005年是 16%,远低于印度的22%。当然,中国的储蓄率确实是世界上最高的,但主要原因是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高,而不是家庭的储蓄率太高。企业储蓄高有一些是合理的,但也有一些是不合理。国有企业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投资?因为对他们而言,赚了钱不需要分红,不需要交给政府和家庭,资金成本等于零,甚至是负的(如果预期花不完的钱将来会被上收的话),不投白不投!一方面是无效的投资,另一方面,居民却没钱花。这才是中国的现实。
  中国统计年鉴分别计算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些评论家也经常引用这个数据。但这个统计数据很让人费解。如果按这个统计数据对过去30年的费贡献率”和“出口贡献率”与GDP的增长率负相关,只有“投资贡献率”与GDP增长率正相关。也就是说,消费和出口的“贡献率”越大,
GDP增长越低;投资的“贡献率”越大,GDP的增长率越高。那么,为了GDP的增长,我们究竟应该是刺激消费、刺激出口还是刺激投资? 
  这个问题说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经济学提供不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要知道,推动经济增长的是生产,是供给,而不是需求;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以发展经济,我们早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邓小平1992年南
巡讲话并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刺激需求,但是之后中国经济有了新飞跃。为什么?因为邓小平扩大了个人选择的自由,个人有了创业机会,可以经商做企业,经济自然就开始增长。这个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是可用的。所以,我们应该像奥地利主张的那样,通过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改进刺激生产,而不是刺激需求,把储蓄看成罪恶。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让居民增加消费的唯一办法就是收入增长,收入增长了,消费自然就会提高。
 
     [本人评注:张维迎不懂得目前有选择地刺激需求是一个缓冲机制。新的供给应当是一种恰当的供给,而这种供给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使目前经济摆脱低谷从而刺激需求的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政府投资——当然这是有选择的。收入低的居民没有钱和收入高的人不花钱,政府都有办法解决。在恰当的供给没有形成之前,难道人们就只有等待不成?如果是这样,要经济家有什么用!这倒应了张之前的话了,经济学家是为了饭碗才主张干预主义的。

看来张是萨伊的信徒,但萨伊定律的实施是有条件的;同样,凯恩斯主义的实施同样是有条件的。二者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性。]

 

 

尽早尽快地释放民间活力
 
  我想提几个具体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实现市场化的改革,解放生产力。只有市场化的改革,打破垄断,全面放开市场准入,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进行自由、平等的竞争,才有可能释放中国经济的活力,让企业家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刺激投资的话,主要应该刺激民营企业的投资,而不是国有企业的无效率投资。
 

[本人评注;问题不在刺激哪一种所有制,而是刺激哪一种投资。]
  

第二、进一步实行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汇率市场化改革。如果我们早几年实行汇率改革的话,危机可能不会那么严重。反过来说,如果不改,我们很难走出低谷。汇率的改革其实在1997年的时候就准备开始,但是亚洲金融危机使我们变得过分谨慎,认为外汇储备拿在手里就安全,不敢继续前进,一拖就是十几年。现在看来,过多的外汇储备和过少的外汇储备一样有害。
   第三、推进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判断一个政策的好坏,不是看它的目的高尚不高尚,而是看这个政策的效果。我们说一个政策不好,就是这个政策的效果与目标背道而驰。劳动合同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的劳动合同法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但受损害最大的恰恰是普通工人和准备寻找工作的农民,因为它大大减少了就业机会。劳动合同法对经济的伤害不仅仅是成本,也有对企业文化的伤害。现在,企业管人越来越难管了,又要变成过去“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 所以,我建议果断停止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中限制合同自由的条款,让劳动合约更自由。 
  第四,国家财富向国民转让。经济学是研究国民财富的(wealth of nation),而不是研究国家财富的(wealth of state)。我们国家,现在有太多的财富集中在政府手里,而不是国民手里。我想,可以利用这次危机推动国家财富向国民财富转移。 
  首先,要考虑实行减税,特别是增值税,英国已经降到15%了,中国也要降。我不主张搞歧视性的优惠和优待,因为那样只能导致腐败和造假。要降就一起降,包括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减税不是简单的收入再分配问题,而是通过调动积极性增加国民财富总量的问题。税率降低了,政府的总收入反到可能增加。
   其次,应将国有企业股票一部分分给老百姓。陈志武、谢国忠等人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我完全同意。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予以打包,拿出一部分分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参与资本收入分配。现在中央控制的上市企业的资产价值是15万亿左右,政府持有70 %—80%,如果我们拿出40%就是6万亿。我不是你一个鸡蛋,而是给一个会下蛋的母鸡。如果省级和市级政府也能把自己控制的企业的股份的一部分分给当地的居民,就有很大的财富效应,有助于增加消费。这样做不会影响政府的控制权,因为政府仍然是最大的股东。这样做也不会导致俄罗斯证券私有化导致的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因为分在手的股票是有市场价码的,持有人很清楚,可以公平交易,不可能被少数人廉价收购。相反,我们可以利用国有股的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如果根据收入水平来分配财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农村人给2份,城里人给1份;富人给1份,穷人给2份。当然,具体的操作程序还要仔细研究,但我的意思是说,现在这个时候,应该拿出国家财富的一部分给老百姓。短期来讲,这可以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因为人们有了财产才敢消费;长期来讲,可以降低国家和政府的经营压力,可以大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本人评注:关于资本收入分配问题,原则上本人支持;但是,时机并不成熟。中国必须在真正实现民主化并换三届政府之后才能考虑这个问题。]
  

 

危机与大国崛起
 
  我还想强调,企业自身也要进行调整。该破的破,该卖的卖。这样的话,危机之后,经过产业整合,可以出现规模较大,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我相信,这次危机后,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会使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没有核心能力,这次危机逃过去,下次还会出问题。我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国外一些大企业,OEM不是直接交给中国企业,而是通过中间商转包。为什么?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太差,交给他制造的东西没有办法监控。如果我们中国的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了,人家就会更信任,很多单子就会直接交给我们去做。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但是关系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最终还是要有自主品牌。这次危机当中凡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遇到的困难就比没有品牌完成OEM的企业要小,我想这也是一个教训。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必那么悲观。中国经济的潜力还远没有释放出来。1929年大危机之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也许这一次大萧条,就是中国的机会。1929年之前,英国是经济强国,英镑是国际储备货币,但英国是债务国,美国借钱给英国,因为英国要维持他的帝国只好从美国借钱。今天,美国是经济强国,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借钱给美国。也许1929年危机之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能够在2009年危机之后再次出现。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哪怕五十年,中国也许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危机对于中国可能也是一个好的机会。所有大国
的崛起都是某种机会造就的。
 
  当然,这需要我们自己努力,需要我们继续推进市场化的方向的改革!

 

[本人评注:没有政治体制的真正民主化改革,想超过美国,只是一个白日梦。既使现在完成政治体制改革,五十年内能否超过美国,也很难说,那就要看中国人的智力水平如何了。不要忘记,没有人会在那里睡觉等着我们。]
 
  (本文根据作者2009年2月8日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张维迎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企业家信心指数 William 危机 对策 评注 张维迎

不自由,毋宁死!
沙发
xuanguoxin 发表于 2009-2-18 14: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其次,应将国有企业股票一部分分给老百姓。陈志武、谢国忠等人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我完全同意。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予以打包,拿出一部分分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参与资本收入分配。现在中央控制的上市企业的资产价值是15万亿左右,政府持有70 %—80%,如果我们拿出40%就是6万亿。我不是你一个鸡蛋,而是给一个会下蛋的母鸡。如果省级和市级政府也能把自己控制的企业的股份的一部分分给当地的居民,就有很大的财富效应,有助于增加消费。这样做不会影响政府的控制权,因为政府仍然是最大的股东。这样做也不会导致俄罗斯证券私有化导致的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因为分在手的股票是有市场价码的,持有人很清楚,可以公平交易,不可能被少数人廉价收购。相反,我们可以利用国有股的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如果根据收入水平来分配财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农村人给2份,城里人给1份;富人给1份,穷人给2份。当然,具体的操作程序还要仔细研究,但我的意思是说,现在这个时候,应该拿出国家财富的一部分给老百姓。短期来讲,这可以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因为人们有了财产才敢消费;长期来讲,可以降低国家和政府的经营压力,可以大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18533-1-1.html

想学前苏?

签名被屏蔽

使用道具

藤椅
rains817 发表于 2009-2-18 14:2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赞一个,李冬瓜

使用道具

板凳
李冬会 发表于 2009-2-18 17:3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rains817在2009-2-18 14:21:00的发言:
赞一个,李冬会[em17]

请不要把名打错了.

不自由,毋宁死!

使用道具

报纸
李冬会 发表于 2009-2-19 06:5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张维迎推崇米瑟斯及哈耶克的主张.那么我现在就简要介绍几个米瑟斯的观点.

 

米可以说是一个极端自由主义者,他反对政府干预,但是,他甚至连政府对毒品的限制都是反对的,他想信人是自律的,从而有权自己选择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那么就这一点而言,我想不用评价大家也会明了,事实绝非如此.

米是反对最低工资的(张也如是),但是,他在反对最低工资的同时,也是反对对工人失业进行救济的,他认为这会造成工人的依赖性从而惰性。

正是基于此,他是反对工会干预的.这与他的反对国家干预具有一致性.

在米看来,凡国家干预,就有滑向社会主义的危险----他是极力抨击社会主义的.在他看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没有中间道路----注意,他的资本主义是极端自由主义的.

----就说这些.他的其他看法.这里就不写了.对于这里看法的评论从略----因为情况是很明显的. 

   

 

不自由,毋宁死!

使用道具

地板
叶风尘 发表于 2009-2-19 08:1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少关注张维迎,不知道大家为什么反对他

过去以为他是个官方经济学家,但是最近看了他的国家财富分配方案,觉得很好,这样的经济学家,应该是一个负责的人

我基本上不研究经济学原理,但是多少也翻一些书,你的观点我认为欠妥

举个例子,你说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中,消费水平下降少,生产能力下降多,这说明美国的实际产能本来就是大量过剩的,是这个意思吧

但这是不对的,因为生产能力,不仅仅是为消费服务的,也就是说你的GDP中,一部分是留给消费的,一部分是拿来投资的

美国经济危机,大家都不投资了,当然产能利用率低了,但不是因为美国就是产能过剩

使用道具

7
李冬会 发表于 2009-2-19 08: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举个例子,你说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中,消费水平下降少,生产能力下降多,这说明美国的实际产能本来就是大量过剩的,是这个意思吧

但这是不对的,因为生产能力,不仅仅是为消费服务的,也就是说你的GDP中,一部分是留给消费的,一部分是拿来投资的

美国经济危机,大家都不投资了,当然产能利用率低了,但不是因为美国就是产能过剩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18533-1-1.html

噢?那你来说一说,产能过剩与产能得用率低的区别.

不自由,毋宁死!

使用道具

8
lskia 发表于 2009-2-19 10: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强人

使用道具

9
叶风尘 发表于 2009-2-19 11: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噢?那你来说一说,产能过剩与产能得用率低的区别

举例来说吧,一家星级宾馆,一年的平均入住率达不到40%,我们就可以认为它的产能利用率低,为什么呢?因为在当地,这样的宾馆的入住率一般都是60%左右,你的入住率低,是你做的不到位

如果当地的入住率普遍都是40%,而全国的星级宾馆的水平是在60%左右,那么就是产能过剩了,因为当地的宾馆过剩,导致了你的入住率低

那个时期的美国,处在工业革命后的高速增长时期,不是象现在的中国,有很多的资源性瓶颈,总体上看,不存在投资过度,也就是说不一定是真的产能过剩,而是市场调整的不好


使用道具

10
李冬会 发表于 2009-2-19 11:3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噢?那你来说一说,产能过剩与产能得用率低的区别

举例来说吧,一家星级宾馆,一年的平均入住率达不到40%,我们就可以认为它的产能利用率低,为什么呢?因为在当地,这样的宾馆的入住率一般都是60%左右,你的入住率低,是你做的不到位

如果当地的入住率普遍都是40%,而全国的星级宾馆的水平是在60%左右,那么就是产能过剩了,因为当地的宾馆过剩,导致了你的入住率低

那个时期的美国,处在工业革命后的高速增长时期,不是象现在的中国,有很多的资源性瓶颈,总体上看,不存在投资过度,也就是说不一定是真的产能过剩,而是市场调整的不好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18533-1-1.html

---如果全世界的入住率是80%呢?那么中国的60%利用率低还是过剩?如果当地宾馆减少百分之六十呢?那百分之四十的入住率会不会上升?

不自由,毋宁死!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30 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