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k7777
1180 0

[财经时事] 危机中的资本洪流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小学生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14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80 点
帖子
4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1
最后登录
2009-5-2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危机中的资本洪流

 

 

    从雷曼的倒下到五大投行业务的覆灭到各大金融机构的岌岌可危,从地产价格的下挫到次级按揭贷款的信用危机再到整个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紧缺,从虚拟经济崩塌到实体经济的持续恶化,失业率上升,消费疲软,从欧美蔓延到全球。这场经济动荡真可谓是眼花缭乱,魔术般地一夜之间世界金融市场沧海变桑田,数以万亿的市值骤然蒸发,无数的资产搁浅。黄金,原油等期货市场也是大幅波动,让人难以捉摸。可以说是几乎全部的资本市场一致掉头向下。不禁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爆破

    在我看来这场经济动荡更像是一次爆破。

    首先是美国的低利率(强调一下这个东西是人为制定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前美国处在低利率时期。不符合贷款资格的人可以轻松地拿到购房贷款,风险如同炸药般被收集。

    其次是金融衍生品(按揭抵押债券,债务抵押债券)。这些东西的创新的最终目的我想绝不是用来帮助穷人改善居住条件的。也不能为他的生产者带来超额的利润,否则也不会流入公众投资领域。这些东西只会让风险转移,进行可控性分配,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其能通过杠杆,增级等各种手段加强他的杀伤力。这些东西的一个确定性的后果就是进一步推高了房产投机热。

    第三是衍生品的交易。天才的金融家不可能不知道他创造出来的东西的威力。相应地,在本次交易热潮中金融家门创造出一个叫“特殊目的载体”的东西。这是一个创造出来就是为了灭亡的东西。转嫁则是另一个合乎理性的化解方式。于是大量的衍生品卖给了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充斥与世界各地。其中大部分是民众资金的投资领域。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留在自己手里则令人费解。也许是失误,也许是意味深长的自我毁灭。反正不管如何,那些巨无霸们总是会有人来替他买单。其他的则没那么幸运了。

    最后是引爆阶段。美联储两年17次加息。持续提高基准利率的动作终于使房价下跌,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了预期的作用。于是风险集中爆发。炸掉的远不仅是次级抵押贷款业务,涉及的金融机构也大伤元气。

    这仅仅是最先出现问题的地产领域,若没有股票,债券,期货等等各个投资领域,各个国家地区的一个又一个的泡沫,爆炸场面应该没有如此壮观。很难把这么宏伟的景象归为自然景观。

 

投机

 

   这样的情形因该把他放在投机的转折点上。工业革命鼎盛后,每一个新兴的市场,每一个新兴的领域(只要有题材,有可操作性)的开拓最终均指向投机热,每一次投机的结果似乎只有一个:崩溃,萧条。投机成了市场运行的必然规律。

     传统的商品,服务等消费型市场短时间内的容积是有限的,他能给资本的回报率是有限的或者说是不令人满意的。在寻求解决途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大量剩余资本于是就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本市场。这是一个以资本的内在需求(逐利)为基础的市场,他能为资本提供“投资题材”也就是一个投机的标的,为高压下的资本找一个释放途径。假如这个市场没有投机,资本在这个市场上只是为了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分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的一杯羹。那么随着实体领域里资本的盈利,那资本的规模将越来越大。资本积累就会导致自身的贬值。和资本淤积在传统市场里一样,那这资本个市场存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些资本还不如直接投资实体。(此处着墨不多但绝对是极其重要的)

     他的存在就是搭建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操作”(人格化的词汇)可以人为制造出资本需求。通过投机让资本流动起来,让他们合理地堆积在投机题材中,再通过资产的证券化进行转移,使之控制于寡头们的掌中(投机和资本市场的缔造者),于是就有资本,人为地,大量的,有组织的退出市场。留下的一堆垃圾客观市场自会处理。从而让资本摆脱实体经济的束缚。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本的内在矛盾(扩大投资和边际收益率递减)。

    资本市场天生偏爱新兴事物,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它更能让人有预期,普遍达成共识,激起你成为资本家的梦想。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每一次投机热潮中期,有大量的中小投资者是出浑身解数筹资,入市。就是因为一个谁也不知道能值多少钱的的赚钱机会,资金在大量地,持续地追加。一段时间后,在资本市场上大家都赚钱,推高物价,形成通胀,逼迫场外资金入市。于是,巨额财富被转移至资本市场,被重新分配。资产变成股票,债券,合约等等据说会带来超额回报的投资产品。

    真正的资本洪流卷着新形成的资本在人为地膨胀着。人人都知道这是一场骗局,但人人都不认为自己会是受害者。没有人愿意就此罢手。除了那些能左右市场流动性的人。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少有人关注自己投进去的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人们只关注潜在的收益,根本无视风险。即使经历了几次危机之后仍然是这样。

    随着入市者的增加,导致结果只有两个:风险在增加,风险在分担给大众。题材的价格越来越高,直至难以附加的程度。而这些题材的所有者在增加。风险在扩大的同时再向大众蔓延。当这一动作无法持续的时候,一些人的惊醒会打破更多人的梦。没有后续的投机资金,那些投资机会就会被抛售。高度投机的资本市场瞬间极度缩水。有的是剥削来的东西,有的是劳动换回来的东西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唯一能与之对应的似乎就是投机热一次比一次规模大,而且是越发精致了。金融寡头们的实力越来越强。终极资本的投机狂潮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来自大众的力量

 

    每一次投机过后留下的都是一个烂摊子。很少会出现我们所谓的“软着陆”。危害大多数人的投机一再上演,说明资本市场根本不是大多数人能主导的,大多数人只能处于受支配的地位,甚至是不能拒绝参与的。(不要说我是一个阴谋论者,那太小瞧寡头们了,我们面临的往往是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或者说根本没想过拒绝。)而且 很少有人能讲清楚投机热潮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即使知道也不得到宣传,况且他们大多是投机中的既得利益者。

    标榜自己独立地位的媒体,经济学家在投机中似乎态度始终那么义无反顾地配合,但是,当我们最需要一个解释的时候又开始保持缄默。

    而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西方政府的表现则极具艺术性。但尽管政府表现的很好,与之相对的,是大多数的投资者照样无法躲过受伤的结果。

    政府不是从天而降的,政府不是民主政治理论上的那种客观主体。现实的政府成员(包括大多数的议员,法官等国家权力机关成员)是从民众中竞选出来(方式有很多种)并组织起来的一部分人。除了他们自身能说明自己是什么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机构能约束,规定他们必须是什么。即使存在这样的机构,那样的机构在现实中也只能由一部分人来组建(那是权力的分配而不是所属问题)。无论什么样的国家权力实质上都是一个把一部分人的意志上升为全体人的意志的过程。而权力只能是来源于斗争(不要妄想权力的天生或赋予)。权力机关的诞生是斗争的结果。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没有实力,很难组织起来的普通民众,没有理由获胜。民众在大多数情况下扮演着被组织,利用的角色。即使民众获胜了(似乎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只有形式上的)谁又是既得利益的承担体,他们又为什么代表人民的利益。既然是要服务大众谁还回去竞争。(我不否认国家符合民众的利益,但他给高层带来的利益更大,无政府状态对他们伤害更大,政府没有理由不存在。这具有普适性)

     如此说来,西方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也是受控制的,被利用的。政府是依靠税收运转的。政府不是真正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在市场中没有自己独立的自身利益。即使参与(持有公司的股票,债券等,而且这种决策不是由其资金所有人决定的),其目的多数情况下不是赢利。收益和损失也缺乏一个确定的承担主体。盈余不可能由全部纳税人分享,而损失大多数情况下在民众的账户上计提。很难保证政府作为一个经济人存在与市场当中。此外,政府缺乏政策主体。作为一个受制于人,而且没有自己独立人格,自身利益的机构。很难理解政府为什么会出台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按自己预想的那样执行。政策的制定应该问计于政府的控制着似乎更符合逻辑。民众不应该幻想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机构的政策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政府在另一方面有表现为双方妥协(双方不是势均力敌的)的产物,大家都不想让经济坏到彻底崩溃的地步,于是产生这样一个机构来维护经济的根本运行。而这种妥协对大多数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显而易见在这个机构中占主导的是高端。在政府中,高端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主要的。他对经济的控制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高端的意志,政策的执行者,受益人大多是高端。普通的民众是站在被考虑的位置上而不是去考虑,决策。

    普通民众的力量很遗憾地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

    

     ( 引: 索罗斯: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救市*.一体化

 

    无论怎样市场一定会救的,措施无非是进行私有损失公共化,步履维艰的巨型金融机构被国有化,有毒资产政府持有,进行投资,向市场注资。还有就是加强监管这似乎是这位政府先生唯一的进账。但监管权还是由民众的忠实代表来代理执行的。税收,利率,贸易等等各项政策得到教科书式的运用。努力让经济体恢复正常的运转。在由暴力创造出来的发展空间上(因危机而砍掉相当程度的生产力,而消费需求水平的下降更是有了提升空间),不用怀疑,实体经济将逐渐消化风险慢慢地走向恢复。

    但是,经济危机不可能就此完全化解,还会出现。它的存在不仅是少数富豪们愿意这样,而且是必须这样。所以,危机的抑制只能指望深受其害的大多数,而大多数人没有这个实力。我看到的大多数只是在这场危机中被控制或者是无奈地承受。这个世界不属于大数。因此,现在没有可能去讨论如何彻底地消除危机或者说不存在彻底消除危机意义上的救市(也许只有当到了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生产力极大进步,资本走向末路的时候。这一问题才可能得以现实性地解决。而这一时期估计我是赶不上了,现在,考虑如何拥有世界应该来说更实际一点。)。也许能积极一点,那么继续

    本次救市最大的亮点在于国际合作(历史必然还是精心安排,还是精心安排的历史必然。资本天生的就具有侵略性,谋求还无碍扩张的动作早已实施,??????????????????)。其实经济全球化以倡导多年,早已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随着世界各大经济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之间的区别也越来越小(应特别注意这一点)。如果把上述两个问题摊开来看各国只有程度上的不同 。一旦出现问题,合作救市就成了一个不言而喻的共识。只有在危机的时候才容易达成共识,只有在达成共识的时候很多问题(很大程度上不是指大多数人会考虑的问题)才能得到“合理”而且建设性,根本性的解决(合作长期化,深入化最后机制化,)。当然各个参与国对共识有各自的理解。但毕竟,各国都面临着一个难题:使世界经济体恢复运转。如此就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那国际合作(一体化进程)由谁来主导?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不是谁主导谁得利,谁得利谁主导应该更合理一点。一体化肯定要符合某些主体的利益(可能是长期的,隐性的),否则就失去了动力。参看城邦联合的历史,向来是实力强大的城邦能在联合体中取得更大的利益。那看一下眼下的各大经济体,美国是毫无疑问的霸主。美欧之间天生一体,没有核心的利益冲突,只存在分配上的分歧。他们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他们需要更多的题材,更大的经济实体。根据资本发展的惯例同化特权阶级远比推翻其主权容易,他们只用最快捷,经济的手段得到最想要的东西。

 

美国和日本

 

    如果讲到真正的一体化,美日之间关系可谓是经典(这是一种深入而又牢固的关系的建立)。

    当清政府被列强瓜分的时候,日本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虽然都是封建社会(像看上去的那样),但又有实质性的不同。当时的日本没有多少财富,不是瓜分的主要对象。列强当然也不想看见一个竞争者出现,但当时主要是欧美之间在争夺发展空间,可以说无暇顾及。日本国内存在着强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财阀(这一点相当关键)只有他们的存在,后续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根本性变革才能得以实现。可以说此时的日本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此后不久的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可以强有力的说明这一点。在一战期间实力更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直到二战。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是日本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阶段(本土垄断)。

     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实质性占领,两者开始一体化。让衰落保守的传统欧洲国家见鬼去吧,我们需要一个激进能干而又便于控制的新盟友(当时的国际环境比较特殊)。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对日本已有财团的吸纳(三井,三菱,住友等)。天知道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能看到的只是此后日本经济奇迹般的又一次崛起(经济崛起的前提是要搞清楚是谁的经济在崛起)。

    美国根本不可能容忍独立于自己核心利益的竞争对手的强大(即使有赤化威胁),更不可能去一手扶持他(为日提供了发展的根本动力——需求)。唯一的解释就是两国的核心利益已经一致了。美国占领日本最实质性的改革是财阀的解散,此后不久又都逐渐恢复重建。在这样一个美国主导的时期没理由相信,这是战前力量的复辟。其中极有可能植入了美国的核心利益。

    以后的发展清楚地说明这一点,首先,日本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自己的军队。傻子都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无主权可言,美保有一切问题的最终解决权。即使是在这之后,通过争取,军事实力有一定程度的扩张,但跟其经济实力是不匹配的(相当长时间只占GDP的1%,日本没能独立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和美国的军事实力是无法抗衡得的,受保护的,受支配控制的(说具体点美随时可以摧毁它)。日本也承认这一点,谈到时刻不忘强调日美同盟。

   所以无论日本经济有多强大都不足为惧,正像八十年代默契所看到的那样,当日本经济如日中天制造业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外贸顺差持续扩大,成为第一债权国。可以说积聚了大量的财富。(通常被誉为是一个奇迹,就像我们现在的良好状况一样)。广场协议,终结了这一切。以扭转贸易逆差为名(美国从来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他手中握有世界货币),协议日元升值(有人喜欢用逼迫,可是日本财政大臣是欣然同意的,书上是这么写的)。但不管如何效果一样,此后的日元迅速,持续,而且是大幅度地升值,泡沫经济比实体经济还奇迹地崛起。

          (引: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从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从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引: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无异于给国际资本投资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个稳赚不赔的保险。“广场协议”后近5年时间里,股价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虽然当时日本人均GNP超过美国,但国内高昂的房价使得拥有自己的住房变成普通日本国民遥不可及的事情。)

    上述数据有可能会不同程度的失实,但足矣说明问题。这无异于给你吃保健药补死你。此后日本就一直没有摆脱病体惨淡经营。于此对照的是新兴的中国正在崛起。

 

苏联解体

 

    把这场政治变动纳入经济全球化的框架内分析,似乎更和逻辑,更看得清历史。对于我们来说也更具有启示性意义。

    当然其解体的原因纷繁复杂。但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有外围势力逼迫他和它自身的无力。政治,军事上的高压态势牵制了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量的精力。造成其经济基础长期的弱势。就其自身来讲,面临着十分难堪的尴尬——宣扬的优越性和贫困的现实(这是一个长期得不到扭转事实)。要是在战时来讲还有情可原,但当给了你和平的机会的时候,这一问题就凸显出来(看来冷战的决策相当智慧)。

    由政府强行推进的按劳分配,在现实的生产方式下很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实际上是隔离了劳动与生产力,劳动的回报要靠政府来分配。理论上是总产量上去了,每个人分的就多了。然而实践上却是,某个人因提高生产效率或多付出劳动而取得的效果要与他人一起分享,并不能直接得到额外的补偿。这种劳动只有在得到政府的肯定时才能加以肯定。这一点很难保证,也不具有现实操作性。

    政府作为生产组织者和利益分配者,在实际运转中难度很大。没有什么能保证政府是一个,明智,高效,而且没有私立的机构。推进生产力也只能寄希望于他。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整个社会的运作机制集中于政府,通过保证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来实现社会的红色性质(某些人在试着经营国家)。历史证明这种做法不可取。

    苏联的经济除了打仗就是吃饭。 战后的苏联实行高度福利政策,很多生活资料都是免费的或者价格极低。以此,在相当艰苦的环境下,来维持着人们的基本生活。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逐渐提高工资,并实施改革,但都没有什么实质成果。与此相对应的是政府这个利益分配机制出了问题,也许是自身监管不力,也许是外部势力渗透,总之结果就是,由于政府主导利益分配的长期不合理,逐渐形成特殊阶层(通常是政府机构人员)。当这个阶层积累了大量财产的时候,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财产的没收还是政府的倒台。历史选择了后者

     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根本不能和前苏联比。这种恶果很大程度上源于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我们一直在批评俄罗斯的改革一再失误,但若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则相当成功。

    这场改革有浓烈的寡头资本的气息,只不过他们没能像对日本进行手术那样入侵俄罗斯,但改革的主导权很大程度上已偏离了这个主权国家或者说这个国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异化了。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的解体并没有形成那个有实力的独立的团体能去对抗外部的侵袭。留下的只是一个或者说是几个内部矛盾重重的政治势力。即使是其中的佼佼者——叶利钦政权,也不得不靠西方势力来获取对这个国家的领导权。当然代价不菲。可以说,俄罗斯诞生的过程中就渗透着很大程度的西方因素。只是迫于叶利钦等集团的强大军事实力如此丰厚的盛宴要大家一起协商着分享。

    可以说俄罗斯人已失去了独立领导改革的能力,此后的经济改革更是堪称资本掠夺的典范(具体操作过程不再说明)。用通胀,证券化,抵押拍卖,等等先进的金融手段再配合以对外开放,自由贸易,税收,财政等等政策的外围措施,对原来的国有资产大肆搜刮。其核心是国有资产私有化,而当时俄罗斯的广大人民根本没有这个实力。唯一的承接对象就是国内外的有钱人。于是就在这片领土上迅速崛起一个个的寡头。在这一过程中基本没有受到来自大众的抵抗,他们也没有得到什么(普京总理也承认这一点)。

    直到现在,俄罗斯也从来没有真正繁荣过。就我看来有以下几大硬伤,经济结构没有多大改善,能源资源独大。国内利率普遍较高,没有起到金融机构应有的作用。外债庞大,无论国家的还是企业的。可以说俄罗斯沦为一个资源,能源的仓库。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本国的资本所做的一些反抗。但直到目前,据俄官方披露:俄罗斯黄金和外汇储备规模为3,850亿美元左右,其中的黄金资产规模增加至155亿美元。政府的实力毕竟还小。再加上此次危机,能源,资源企业的债务危机,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财富面临着又一次搜刮

 

 

中国(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社会主义国家 实际有效汇率 经济全球化 中小投资者 是一个奇迹 危机 资本 洪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31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