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djdkj
2247 16

[生活百科] 对王东阳《下岗工人5年前发现引力波? 看待“民科”当少些猎奇》一文的评论(补充稿) [推广有奖]

  • 5关注
  • 32粉丝

贵宾

学术权威

2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2
论坛币
205075 个
通用积分
11166.9842
学术水平
1433 点
热心指数
1459 点
信用等级
1346 点
经验
156717 点
帖子
5305
精华
1
在线时间
350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0-23
最后登录
2024-5-4

楼主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2-25 13:21:3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王东阳最近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下岗工人5年前发现引力波? 看待“民科”当少些猎奇》全文如下:

连日来,一位名叫郭英森的下岗工人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一名“民间科学家”,他在五年前参加某电视节目时,阐释自己“发现”了一种可以让汽车不要轮子、让人长生不老的理论,并提及“引力波”一词。只是话还没说完,就在主持人和嘉宾的讥讽中下了台。借着引力波的“东风”,这期节目被网友翻了出来,有人为老郭鸣不平,有人抨击其无知无畏,莫衷一是、好不热闹。

    老郭的理论到底科学与否,想必每一位理性的观众都自有判断。透过这样一期近乎闹剧的节目,我们看到的,恐怕更多是节目组炒话题、博收视的心态。一边是有些木讷固执、郁郁不得志的“民间科学家”,一边是有些强势逼人、乐于调侃揶揄的主持人与嘉宾,二者没碰撞出什么科学精神、真知灼见,却贡献了一次不在同一频道的对话。这样的戏剧冲突,迎合了一些人猎奇、审丑的心态,对科学普及并无助益。

    当然,这仅是一桩个案,但其背后倒是有个真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民科”?“郭英森们”往往未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但仍对科学研究怀有浓厚兴趣。一些人出口必惊人、理论必新奇,甚至成了知名“网红”。对待这一群体,需要科学的态度。倘若苦心孤诣且确有“干货”,理应受到尊重;倘若真心热爱但剑走偏锋,即便近乎偏执,也应充分理解并加以引导;倘若打着科学的幌子博名博利,则必须给予嘘声和喊打。对于科学,来不得半点浮躁,想要不下苦功便有大成,也就同小说中偏方治百病,吃颗“神药”就能武功盖世没什么两样了。

    举凡闻名的科学家,无不是付出汗水和智慧方才推动科学发展。科学研究不是简单的脑洞大开、名词堆砌,而首先要树立崇尚科学的态度,经历专业的科学训练,储备扎实的科学知识,积累丰富的科研经验。科学研究也不是夸夸其谈,而要怀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真刀真枪的实干,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坐得住板凳的静气。说白了,就是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才能在科学研究中登堂入室。别忘了,纵使被戏称为“民科”的爱因斯坦、华罗庚,也曾接受系统专业的科学教育,涵养了高深的学养,通过勤勉的努力、苦心的钻研,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取得成功。王东阳(原文来源:http://culture.ifeng.com/a/20160224/47562245_0.shtml


   导读:

   作者在文章末尾的高论称:“别忘了,纵使被戏称为“民科”的爱因斯坦、华罗庚,也曾接受系统专业的科学教育,涵养了高深的学养,通过勤勉的努力、苦心的钻研,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才取得成功”。似乎世间的科学发现货成就无一不有赖于“系统专业的科学教育,涵养了高深的学养”。而王东阳对“民科”的说辞则带有喜戏谑和调侃的腔调:“有些木讷固执、郁郁不得志的‘民间科学家’”,“‘郭英森们’往往未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但仍对科学研究怀有浓厚兴趣。一些人出口必惊人、理论必新奇,甚至成了知名‘网红’”。对待这一群体,需要科学的态度。倘若苦心孤诣且确有“干货”,理应受到尊重;倘若真心热爱但剑走偏锋,即便近乎偏执,也应充分理解并加以引导;倘若打着科学的幌子博名博利,则必须给予嘘声和喊打。对于科学,来不得半点浮躁,想要不下苦功便有大成,也就同小说中偏方治百病,吃颗“神药”就能武功盖世没什么两样了。


​    这里是否可以请王东阳解析一下:李时珍、张仲景等一大批古代科学人才接受的是哪般“专业的科学训练”,什么样的​“专业的科学教育”,进而“涵养了高深的学养”?他们的科学成就是科学历史成果的巅峰,按照王东阳的逻辑,又是靠哪个权威人士来甄别的?现实的​“专业的科学教育”有没有假货?那个211和985高校出来的“压力传感器+油水隔离器”的科研项目由于不符合计量误差理论而被计量科学界戏称为“压力传感器+‘避孕套’”是不是比下岗工人郭英森的“引力波”更靠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知道,“引力波”的概念早几年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对引力波的认知也仅局限于该领域内的少数科学家。他所说的“引力波”效应,现在也没有理论可以否定郭英森的“科学前沿猜想”,就像至今还没完全证明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只有本科学历的数学系学生刘路破解了“西塔潘猜想”一样,都是科学的进步。科学的征途永远是不断的猜想,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证实的循环过程。对于纯理论的科学前沿,更重要的是人的发散思维和辨识能力,这就是在茫茫“科学之海”的搜寻中尤其重要需要洞察力和随之而来的灵感(即知性的下意识)的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即“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兴趣是第一位的(李政道、杨振宁1972-1998​)。

    先哲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上海复旦大学的工人“电光源专家”、上海港的“抓斗大王”都是没有学历的高技术人才,还有几年前央视报道的那位用普通四轮拖拉机改装的越野车其性能和车辆技术结构的性能都是当时我国所有有关科研院所和企业没有达到的技术水平,这就叫“实践出真知”。至于王东阳对“民科”的“有些木讷固执、郁郁不得志的“民间科学家””嘲讽,倒是一语道破自己的“学术门第”思想和“经院”的身份论资排辈意识。

    当然有学历教育背景更好,但不能说没有学历教育就不能出人才。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来源之广泛,远不是“经院时代”可以比拟的了。照本宣科的高等教育;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者教授;论资排辈的学术体制;以身份轮到的“官科”和“民科”等等弊端只能是扼杀中国人的科学发现。尤其是那些站在问题一线的科学家或者科学爱好者(不管是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似乎更有发言权。 这个道理,屠呦呦在诺奖颁奖典礼上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是王东阳所谓:“老郭的理论到底科学与否,想必每一位理性的观众都自有判断。”实际上打了自己的一个耳光——对于他的学识,他像学前班的孩子们一样,恰恰不能理解“引力波”事个啥东东。至少有些高中物理“学痴”对量子力学、黑洞、塌陷和暗物质和宇宙“红移现象”等等的认知要比王东阳深刻得多。自己不懂的或者不了解的就认为别人也不懂,这是其“井底之蛙”看天下必然的结论。这在科学史上倒也不足为怪了。至于王东阳是如何使自己“涵养了高深的学养”,大概“上帝和如来”也搞不清都是些什么货色。

    在王东阳看来,非学历的人就不能有所科学的发现。这里有一个确切的事实是: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仍然有非学历的杰出的人才出现: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就在“造反有理”的恶劣环境下发现了一位没有机会进大学的女孩子——一位在专业学术杂志发表重要论文指出某错误的研究结论(被国际学术界关注而寻找作者)的高能物理的奇才——一位仅靠在图书管里的学习——一位每天只能靠2个面包维持生命——一位“家庭出身不好”的女孩子——这位老科学家何祚庥先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全力寻找,倾囊相助的物理奇才。这是何祚庥先生当年亲历的事情,可以查证。

    在汶川地震之前,我国业余地震爱好者通过各自的监测信息汇集,提前发出了地震预警。这比国家地震局和当地地震机构的预报提前了大约几个小时。不管国家地震局如何不赞成,至少自己没有提前检测到,更没有提前发出预警。科学不相信权威,只承认事实。王东阳对“民科”的“有些木讷固执、郁郁不得志的民间‘科学家’”嘲讽,说好听了是自己的愚昧无知——根本不了解智者们对问题研究的的专注度是怎样一回事,说难听了就是对民间科学家的人身侮辱!话说到这个份上,王东阳那外表似乎光鲜无比的“新衣装”已经被扒的干干净净了——什么也不是的一个无用之“物”。这倒印证了中国目前学术界的垄断现象:权威不行谁还行?如果科技创新是权威或学术霸王说了算,这万众创新又从何谈起?某些权威的学术造假不是没有先例,例如,哪个震惊全国,轰动世界的“龙心XX”居然出自国家的重点科技项目中,令人匪夷所思!还有那个声称:“库存钢铁可以多造航母”这种混账话的也居然出自业界的“大咖”之嘴,荒唐至极!

    陈嘉映先生就中国的传统文化批判说:“中国人并不缺智性”,“中国人的理论都是闹着玩的”,这句话直指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弊端。王东阳先生在这里的“高论”并不表明他说的就是真理,他的文章恰恰反映了一些中国人的木讷或愚蠢,就表现在自以为是,因循守旧和顽固不化的门第观念和僵化的思维上。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成千上万的“民科”投入到国家的创新事业中,实现世界强国的“中国梦”末了只是一场“黄粱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引力波 culture 上海复旦大学 哥德巴赫猜想 中国高等教育 科学研究 电视节目 主持人 科学家 北京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日新少年 + 5 精彩帖子
zounghy + 100 + 100 + 5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5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zounghy 发表于 2016-2-25 18:17: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有思想的一篇点评文章。

其实有很多杰出人士没有那么高的学历,没有那么高的头衔。更多的就不说了,就举个眼前的例子:

1、比尔·盖茨13岁开始计算机编程设计,18岁考入哈佛大学,一年后从哈佛退学,1975年与好友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比尔盖茨担任微软公司董事长、CEO和首席软件设计师。
2、史蒂夫·乔布斯,19岁那年,乔布斯只念了一学期就因为经济因素而休学,成为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的一名职员。

可见,很多成功人士是在不断地自我努力、自我完善中成功的。不要在不完全了解别人奋斗经历的情况下断然下结论。

凡事还是要看最终努力的结果。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

谢谢楼主的好文分享。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ldjdkj + 100 + 5 + 1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藤椅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2-25 18:25: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zounghy 发表于 2016-2-25 18:17
很有思想的一篇点评文章。

其实有很多杰出人士没有那么高的学历,没有那么高的头衔。更多的就不说了,就 ...
说的太对了,那个王东阳因为是个“国产货”所以,没用比尔盖茨和其乔布斯的例子。[em01]

使用道具

板凳
zounghy 发表于 2016-2-25 18:57: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djdkj 发表于 2016-2-25 18:25
说的太对了,那个王东阳因为是个“国产货”所以,没用比尔盖茨和其乔布斯的例子。
真的很遗憾,为什么这样立志的例子都是在国外,为什么中国,特别是近、现代中国很少有这样的例子?

是不是学术歧视已经深入到人们的骨子里了?一个人有学术地位,甚至要看他的学校、导师。

我也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大多认为是对人的态度不够礼貌,很少人认为他可能真有货。也看到了一些消息,比如此人曾经到北大物理学院大闹的段子。前两天还看到那个对他不礼貌的人在微博上说:“别人还欠我一个道歉”,一点反思的意思都没有。

您认为,现在的这种风气正常吗?

使用道具

报纸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2-25 20:20: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zounghy 发表于 2016-2-25 18:57
真的很遗憾,为什么这样立志的例子都是在国外,为什么中国,特别是近、现代中国很少有这样的例子?

是 ...
不是没有献身科学的人,而是在中国传统的体制下,社会化的科学事业在“春蚕破茧”之前大多被扼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的“士文化”就是制约科技发展的毒瘤。说来也话长,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西方的知识分子很大的不同就是群体内既存有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士文化”意识,又掺和进了西方的某种民主意识。所以既表现为门第思维特征又常常表现出无ZF主义的情绪。故而,中国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文人相轻”和“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情绪交替变化见怪不怪了,这也是知识分子被政治家利用的“切口”。例如,历史上的“戊戌变法”和最近邹恒甫与北大的嘴皮子“打斗”官司都表明:中国的知识界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群体,这也是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悲观失望的原因之一(参见本人的帖子https://bbs.pinggu.org/thread-4199772-1-1.html

使用道具

地板
zounghy 发表于 2016-2-25 20:34: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djdkj 发表于 2016-2-25 20:20
不是没有献身科学的人,而是在中国传统的体制下,社会化的科学事业在“春蚕破茧”之前大多被扼杀了。中国 ...
真是有同感。记得上次关于那个辽宁的网友谈大学教育问题,有网友评价说,我们的教育机制是做作学生的流水线,要求标准化的结果。我个人觉得各级学校应该是越往高级教育,就越该是孵化器,挖掘、保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天智。老祖宗早就说要“因材施教”,可现在越来越格式化教育,也真是晕了。

总在想,为什么得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大多数是欧美人?我想不会有咱们中国人会觉得那本来就是西方人设置的奖项,所以他们的评价标准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吧?呵呵,那么多国外顶级的研究机构里中国人,都是咱们孩子们的家长亲手送出去的,怎么在国内就不能让他们也取得在国外取得的成就呢?不要告诉我说,那是科研条件的差异(确实也有差异,而且资金上层层扒皮或者贪图那点少的可怜的资金的人大有人在),但我个人认为宽松、友善的学术环境是个很大的原因。是不是我们对这样的学术待遇太严苛了?是不是我们把学术地位太当回事了?

使用道具

7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2-25 20:54:3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zounghy 发表于 2016-2-25 20:34
真是有同感。记得上次关于那个辽宁的网友谈大学教育问题,有网友评价说,我们的教育机制是做作学生的流水 ...
你想想,一个导师带一帮子研究生能带好吗?一个研究生论文4万字的话那么10个研究生毕业答辩之前倒是应该至少审阅80万字,且不说其他的学术指导。现在的高校都清楚:扩大招生是解决经费的第一要务。为什么导师要为学生论文定个框框?这叫“标准化范式”,即个模子搞下来——省时省力又省钱,至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学校是很少考虑的,学校的教育理念早已“市场化了”。至于学生毕业干什么,那是天才晓得的事,先生是顾不过来了。    专科教育是大锅菜,本科教育是面包房,研究生教育是三明治,毕业实践是“腾云驾雾”。课堂上是先生念经学生打坐,课下是大栅栏各自“练摊”。

使用道具

8
zounghy 发表于 2016-2-25 21:03: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djdkj 发表于 2016-2-25 20:54
你想想,一个导师带一帮子研究生能带好吗?一个研究生论文4万字的话那么10个研究生毕业答辩之前倒是应该至 ...
呵呵,春晚小品中,冯巩一句“吓死宝宝了”,现在我想说“累死教授了”。教授不是为了学术累死的,是被挣钱累死的。

真实莫大的讽刺,莫大的悲哀。教授们关心的不是研究成果能有多少价值,而是关心带一个学生有多少经费(有时还要学生们孝敬吧?)。

这就是学术~~~~~~泪奔~~~~~~

教授们要问了,谁把我们变成了挣钱的机器,而这台机器生产流水线学生~~~~~~

使用道具

9
ldjdkj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2-25 21:08: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zounghy 发表于 2016-2-25 21:03
呵呵,春晚小品中,冯巩一句“吓死宝宝了”,现在我想说“累死教授了”。教授不是为了学术累死的,是被挣 ...
先生讲了:累是不怕的,只要银子多。因为这符合最新的经济学的“鬼推磨”定理:过去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是钱多鬼也来加班

使用道具

10
zounghy 发表于 2016-2-25 21:13: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djdkj 发表于 2016-2-25 21:08
先生讲了:累是不怕的,只要银子多。因为这符合最新的经济学的“鬼推磨”定理:过去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现 ...
先生讲的倒是符合经济学基本理论哈。供需平衡了,皆大欢喜。教授得到银子,学生得到位子。大家都好。

只是,忽视了教育的本质:传道、授业、解惑。

中国古代出了那么多的大家,现在这样的氛围,恐怕真的穷的只剩下钱了,没有魂魄了。

媒体上也不是在宣传:北京的顶级富豪超过了纽约,成为世界富人最多的城市。

充其量是个钱串子成堆的地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11-5 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