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持续火爆,成为公司业绩骤增的一大推手。进入2016年,并购重组暗潮迭起,伺机重组的上市公司仍不在少数,但并购失败、重组终止的上市公司已有近40家。根据证监会3月18日公布的数据,目前有103宗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仍在排队。从审核类型看,审慎审核的有23宗。逐渐升温的并购重组热潮何去何从?上市公司该如何正视并购重组?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市公司公告了1444次并购重组事项,有数据披露的并购事件共涉及交易金额15766.49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单交易金额20.14亿元人民币;而2014年全年公告了475项重组事件,披露交易金额2306.29亿,平均每单10.63亿元人民币。
从数据来看,2015年A股市场并购重组,无论是绝对数量、绝对金额还是平均单个事件涉及的交易金额,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分别是2014年的3倍、6.8倍和近2倍,可谓实现了井喷式发展。
业内人士介绍,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是上市公司在宏观经济低迷时期寻找新增长动力的重要途径,这一热潮很难尽快消退。在经济结构调整、去产能及去库存的压力之下,并购重组的动力依然强劲。
从已披露的业绩预告可见,并购重组成为上市公司业绩骤增的主要推手。一般而言,上市公司业绩大增有三大原因:一是上年同期基数低;二是获得非经常性损益;三是完成资产重组。以2015年业绩表现抢眼的几家公司为例,公告几乎都提及并购因素。
天龙集团2014年净利润仅为155万元,2015年业绩同比增幅达4177%;冠福股份2015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达3315%。这两家公司均属于传统行业,往年业绩并不好看。通过并购重组,借助资本平台,这一局势得到扭转。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种外延式并购的威力显而易见。
不只传统行业钟爱并购重组,服务业也趋之若鹜。以众信旅游为例,2015年该公司完成了对竹园国旅、开元周游等企业合并,实现营业收入83.66亿元,同比增长98.4%。
与此同时,ST公司也通过并购重组谋求“脱星摘帽”。从年度业绩预告可见,三家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的*ST公司中,*ST常林与*ST新梅都有重组方案在手。
热潮不减的同时,失败案例也在增加。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11日,今年A股上市公司重组失败案例已达38起。其中,上市公司主动宣布终止重组或撤回申报资料、股东大会驳回重组计划、发审委员会未通过等是重组失败最常见的表现。
业内人士介绍,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二级市场表现不佳,资产评估分歧、盈利前景不明、标的资产质量不高、国资审核谨慎,这是重组失败的四大主因。
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多数产业周期面临着变革点,上市公司注入新产业新产能,甚至是注入与原产业毫不相干的新产能是大势所趋。但这种跨行业并购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由于跨行业并购标的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具有不相关性,上市公司对标的公司所处的行业并不了解,因此重组计划能否顺利实施,重组后是否能完成经营业务、公司文化的整合,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
今年以来,沪深交易所也加大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关注力度,两大交易所已发出并购重组类问询函150多封。这是监管清晰化、规范化的过程,也是上市公司积累转型经验的过程。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公司不能为并购而并购,要从股东利益出发,提升企业真实效益。首先,上市公司要通盘布局,制定科学合理的并购重组策略。不仅要选择合适的重组模式、灵活应用多个并购重组策略,而且要熟知股权集中度选择、控股权安排、并购时机选择等并购重组策略对企业运作效率的作用效果。其次,重组后应以培育核心能力为目的,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再次,防止高溢价收购。在牛市大规模高溢价收购的上市公司,账面积累了大量商誉(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在公司业绩下滑时,按照会计准则,商誉按照减值测试法计提减值准备,有可能百分百计提减值损失。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