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ounghy
3837 46

[经济学前沿] 中国需要的是创新or诺奖 [推广有奖]

版主

大师

35%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社会经济思考

宏观经济学优秀帖子文库

威望
8
论坛币
635848 个
通用积分
27217.8786
学术水平
2358 点
热心指数
2582 点
信用等级
2413 点
经验
492720 点
帖子
10427
精华
23
在线时间
414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7-17
最后登录
2024-4-30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楼主个人有个感觉:49年建国后的思想禁锢,各种善意的建言言路不通畅,是创新落后的重要原因。昨天楼主的一篇帖子被顶到了二日人气第一位,说的就是关于学者发声遭监管的现状。
    楼主有一个不太明白的地方,为何在无良资本市场操纵者肆意破坏市场秩序的时候在电信诈骗层出不穷祸害百姓的时候在无耻之徒利用搜索引擎坑害病患及家属的时候没有领导或监管机构给他们警告;而每天专心研究现状及理论,对一些有疑虑或者存在潜在风险发出一点善意的提醒或者批评,就马上有人找喝茶?
    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双创的经济发展国策,期望以此带动结构调整、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等重要的经济部署,这个时候,作为学者们的积极参与不该鼓励吗?可为什么要警告不要乱说话呢?这是创新的节奏吗?学者们、有能力的知识分子们不带头创新,警告他们不许乱说乱动,这个创新怎么搞?
    回到本贴的主题,楼主要问:我们是没有技术发明、创造的文化基因,还是缺乏创造、发挥的宽容环境?


    中国----你真的需要创新,需要诺奖吗?




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然而自建国以来,除了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外,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或者是没有出现过闻名于世的科学巨匠,这是为什么呢?日前,有学者撰文认为,现代中国人切断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是造成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萎缩和无序的真正根源。

    中国近几十年为何鲜见科学巨匠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章启群,9日在个人博客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大科学家的童年启蒙,这些书是文化基因》的文章,从思维和想像力的层面,讨论本土传统文化与科学家创造性的问题。
    文章中提到,据科学史研究者的研究和统计,现代世界上一般建国后35周年左右,就会有自己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不要说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是如此。中共建政至今已经66年,但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中国人只有屠呦呦一人。这样来看,中国科学研究尤其是科学家的创造性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是深层次的问题。
    “一个要在科学上达到顶峰的中国科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这正是钱学森’大学之问’关键所在。”
    一代中国科学家的共同经历:读“四书五经”
    文章认为,屠呦呦先生对于青蒿素的认识和发现源于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的启示和灵感,而且她在获奖仪式上的演讲中也多次提到中医药对于人类的贡献。从这一段叙述里我们提取的关键词是:诺贝尔奖、青蒿素、中医药。结论很明显,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屠呦呦先生的科学贡献具有直接的关系。
    同时他还列举了另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926年出生的李政道,他从西南联大毕业之后,去美国留学跟随名师深造,最后在科学研究中作出卓越的贡献。而他的青少年时代曾在东吴大学附中就学,受到过传统中国文化的严格训练。他在芝加哥大学注册研究生时,说明自己曾经研修过孔子、孟子等人的著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政道说,他研读屈原的名篇《天问》,发现这是大诗人用诗的形式写就的宇宙学论文,屈原在2500年前就在诗中巧妙运用了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对称性原理,提出了地球是圆的,可能是个东西、南北不一样长的扁椭圆球体。从这里至少可以看出,李政道先生对于屈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是有着精深研究的。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文章提出,李政道等人的教育过程,基本上是那一代中国科学家的共同经历。例如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丁文江等,他们的启蒙教育几乎都是读“四书五经”,然后接受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教育。而那一辈人的所达到的科学高峰,至今还令现在的中国科学家们景仰。
    而为什么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孩子能够在科学上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成就,而现在从小就进行数、理、化强化训练的中国孩子,却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文章提出疑问,这里面到底有没有一些必然性的东西?中国后来的科学家,在素质上所缺少的东西,与这些“古董”有没有关系?
    尖端和前沿常需要几代人的沉淀
    文章认为,在科学创造的尖端和前沿,一个科学家的状态,与世界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中的运动员的状态是相似的,或者说,是接近的。在体育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科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一般的训练,每个人都能够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己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能力。训练与不训练的结果是大不一样。
    但是,在人人都能够达到自身可能的水平顶峰之后,超越出所有人的最后高度,那种能力是置根于一个人生命之中的、与本能非常接近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能够被训练出来的。因此,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美国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具有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在白人中无论怎样也培养不了约翰逊、乔丹、刘易斯、泰森这样的运动员和拳击手;同样,黑人中可以有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但却少有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每一个杰出的运动员,几乎都经过祖父母、父母亲等几代人的过程。在一些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比如像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是来自音乐世家。中国过去有梨园世家、杂技世家,泥塑世家,甚至打铁、裁缝、中医等,都有家传、祖传之说。
    同样,在科学的领域内,经过初等和高等教育以后,基本掌握了关于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在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最后冲刺过程中,要达到最高的水平,就必须有一些超人的东西表现出来。
    超人的素质来自“文化基因”
    那么,中国科学家的超人的东西——素质,是“文化基因”,主要指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主动或被动,自觉与不自觉而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和最小信息链路,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
    文章认为,如果说,一个优秀运动员的产生,是与他的遗传基因相关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民族,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的产生,也必须具有来自母体——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应该说,得到这种遗传基因中最好的人,就具备了最好的素质,也最有可能成为科学的巨人。中国科学家,无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作为个体,在整体上必须具备这样的“文化基因”。以上推论,对杰出中国科学家之所以成功或许是一种解释。中国科学家,必须在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够达到科学创造的巅峰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孩子,后来能够在科学上能够达到如此卓越成就的原因。
    也就是说,从小接受“四书五经”这种传统教育,对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来说,不是浪费时光,不是个人爱好,更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必备的基础教育。
    杰出科学家得益于母体文化的深厚滋养
    文章中提到,“文化基因”不仅是自然科学家原发性创造力的基质,也是一个民族所有原发性创造活动的基质,同时,更是一个民族成员成为伟大人物的基质。
    而从小就进行数、理、化强化训练的中国孩子,在整体上却无法攀登科学的顶峰,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大概在于:这些孩子与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之间出现了断裂。
    实际上,出身于任何民族的杰出科学家,都应该得到他们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厚的滋养。爱因斯坦对于斯宾诺莎有精熟的了解和研究,海森伯深入研究过希腊自然哲学,康德先是一个著名科学家,后来才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样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根源大概也在这里:他们没有遗失自己的文化基因,得到母体文化的滋养和培育,没有与母体文化断裂。
    文章指出,面对中国当前出现的科学、艺术、文化萎缩、无序的危机,必须回到文化基因的层面来进行深刻地反思。是否可以说,当前中国思想文化萎缩、失序,主要是因为它“无根”。
    “无根”文化成了无源之水
    文章说,这种遗失文化基因的“无根”文化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基因的遗失主要是由我们对传统文化主要文本的陌生化造成的。就是说,一代新的读书人与传统文化“书面文本”在整体上的隔膜和断裂,是造成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萎缩和无序的真正根源。
    文化基因不仅与思维的原发性创造力相关,与艺术想像力相关,还与根本的价值观相关。如果一个科学家仅仅把科学研究当做谋取名利的手段,没有对于科学的献身的精神,没有执著追求科学的激情,也不可能成就为伟大的科学家。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也是根源于民族的文化基因。
    回复中华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才人才辈出
    文章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我们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过激的批判态度。在教育方面,传统文化比重极小。这种教育,加上不断地反传统文化的运动,造成了几代人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隔膜。
    同时,中国科学研究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蜕化,这种学术、文化、艺术的整体性倒退,与中国社会在经济、道德、观念上目前出现的混乱、无序状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一个社会由于遗失文化基因的“无根文化”所滋生的种种表面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根”源上进行,把我们的文化之根与创造之果链接起来。
    因此,他认为,中国教育必须有大战略,必须从根本体制上进行改革、建构,必须从制度上切切实实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回复中华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才可能有人才辈出的辉煌景象,民族复兴才能够真正实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诺贝尔奖获得者 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科学家 自然科学家 搜索引擎 无耻之徒 资本市场 电信诈骗 中国

回帖推荐

于泽龙555 发表于31楼  查看完整内容

只要把中国的经济弄好了,即使不是诺奖者,地位也是很高的

ascta 发表于23楼  查看完整内容

做好当下,未来的目标才能实现。 这几年从广州书店的经营形势能看出点问题,以前社区周边教辅类的店面在收缩关闭,慢慢的,在一些热点地段,经管类、生活类的书店在一间接一间的开,最近两三年,人文类(文学、艺术等)的内容在挤占“经管类”(鸡血)书籍的空间。

负负得正 发表于20楼  查看完整内容

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中国一直处于追求物质发展的浮躁状态下,真正能够安心下来、踏踏实实搞科研者真的太少了。所以等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时候,也许——

ccwwccww 发表于14楼  查看完整内容

文化与技术是相对应的 我一直以为,老祖宗的那些东西从鼎盛到败落,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技术条件下的世界了,老祖宗也是不断变化的 学习以前的文言文化,应该是有了基于现代的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后继续进行广泛学习的途径之一,这绝对不是启蒙阶段能够完成的任务 从幼时起,就应该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直接吸收最成功的经验并受益 学些失败的东西,对年轻人不合适,不如先暂时不学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思想被扭曲 ...

pzh_hzp 发表于11楼  查看完整内容

中国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财富,为什么近代科技却不能起源于中国,建议楼主注意一下这方面的帖子。

lkmax100 发表于4楼  查看完整内容

专门研究文化的学者早就指出,所谓的文化,不过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工具罢了......有必要弄得好像生命的必需,存在的核心,价值的一切似的么......用进化的观点来看待就好了。适应环境,文化存;不适应环境,文化自然会发生改变......至于非要与什么典籍扯上关系......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全世界那么多获得各种重大成就的科学家“之所以”有成就,恰恰"是因为"他们不是中国人,没有看什么四书五经,没有接受中华文化,所以中华 ...

dqyhb 发表于27楼  查看完整内容

以前读过文章,认为我国现在无像齐白石、徐悲鸿这样的大师,原因在于无传统文化的积淀。 楼主这个帖子,有人又认为中国无获诺奖的优秀学者,原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没有扎好, 值得讨论和深思的话题。 个人认为,中华优秀文化仅是一个因素而已,有些影响但不会是决定性因素,一个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已有 3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Captain-CUI + 60 + 20 精彩帖子
日新少年 + 20 精彩帖子
linmengmiki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80  论坛币 + 60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沙发
zounghy 发表于 2016-5-11 12:32: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ttp://zhangqiqun.blog.caixin.com/archives/146246

中国大科学家的童年启蒙,这些书是文化基因

2016年05月09日 21:26 分类:人文 阅读:4,222 评论:1


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是基于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而她对于青蒿素的认识和发现源于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的启示和灵感,因此,屠先生在获奖仪式上的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多次提到中医药对于人类的贡献。从这一段叙述里我们提取的关键词是:诺贝尔奖、青蒿素、中医药。结论很明显,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屠呦呦先生的科学贡献具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我的问题不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知识所蕴含的现代科学价值,也不是中国传统学术给予科学家的直接灵感,而是从思维和想象力的层面,来讨论本土传统文化与科学家创造性的问题。


1、


还是从诺贝尔奖说起。

据科学史研究者的研究和统计,现代世界上一般建国后35周年左右,就会有自己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不要说欧洲、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是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至今已经66年,结束文革动乱也已经40年了,但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中国人只有屠呦呦一人。这样来看,中国科学研究尤其是科学家的创造性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是深层次的问题。

其实诺贝尔奖只是一个标志。中国现在的科学研究的水平,在总体上是比过去提高了,但是,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距离。就科学研究的物质条件来说,中国已经与美国和欧洲、日本差别不大。这里关键的还是科学家自身的素质问题,是科学家本身有没有进行科学创造的内在条件。一个要在科学上达到顶峰的中国科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这正是钱学森“大学之问”关键所在。

追朔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的教育历程,可能是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的思考。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杨振宁先生及其同代人的教育经历,会发现一些被人们习惯所遮蔽的极为重要的东西。

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中国合肥。由于闭塞,直到六岁才第一次看见香蕉。杨振宁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他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但是父亲没有专门对他进行数学训练。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杨振宁能够背诵《论语》和《孟子》。这种学习和训练,在今天的家长看来,似乎是文不对题,浪费时间。然而,这种训练对于杨振宁来说,可谓受益终生。抗战期间,杨振宁进了西南联大读书,受教于一些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包括陈省身等人。1945年杨振宁进芝加哥大学跟费米(Fermi)学习。后来,杨振宁在被称为氢弹之父的泰勒(Teller)的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有意思的是,1926年出生的李政道,也是从西南联大毕业,然后去美国留学跟随名师深造,最后在科学研究中作出卓越的贡献。而他的青少年时代曾在东吴大学附中就学,受到过传统中国文化的严格训练。他在芝加哥大学注册研究生时,说明自己曾经研修过孔子、孟子等人的著述。2002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李政道的作品《物之道》和吴冠中的作品《生之欲》左右对称地摆放在展馆门口,成为展览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他们各自独立创意的作品,其艺术表现形式竟然像双胞胎一样,出现惊人的一致,激情与对称相互交融。他们的作品轰动了科学界和美术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政道说,他研读屈原的名篇《天问》,发现这是大诗人用诗的形式写就的宇宙学论文,屈原在2500年前就在诗中巧妙运用了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对称性原理,提出了地球是圆的,可能是个东西、南北不一样长的扁椭圆球体。从这里至少可以看出,李政道先生对于屈原、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是有着精深研究的。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杨振宁、李政道的教育过程,基本上是那一代中国科学家的共同经历。例如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丁文江、竺可桢、茅以升、李四光、严济慈、牛满江、周培源等,他们的启蒙教育几乎都是读“四书五经”,然后接受西方最先进的科学教育。而那一辈人的所达到的科学高峰,至今还令现在的中国科学家们景仰。

现在我们不得不谈到这个现象:


这些读“四书五经”进行启蒙的中国孩子,后来在科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有的居然获得了诺贝尔奖!


为什么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孩子能够在科学上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成就,而现在从小就进行数、理、化强化训练的中国孩子,却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提出这个问题仿佛非常荒谬,似乎背离逻辑。现实的状况也是,在中国已经找不到一位家长,能够像杨振宁的父亲那样,为了孩子将来在科学研究上的前途,花大力气让孩子苦读、背诵《论语》、《孟子》这样的“古董”。但是,深入地思考一下,这里面到底有没有一些必然性的东西?中国后来的科学家,在素质上所缺少的东西,与这些“古董”有没有关系?


2、


美国物理学家戴森(Dyson)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其实,杨振宁思维的神秘之处不仅仅在于数学。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Samios)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杨振宁的研究,在思维和方法上有一种非常美妙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是那些西方科学家所不具有的。

杨振宁也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一个非常优美和深奥的创作”,它不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来的。爱因斯坦直觉地想到,物体在宇宙中受到重力的拽拉,可以看作是周围时—空结构的弯曲。他用已有的黎曼几何来描述他的新理论。后来,星球发出的光线接近太阳时因重力而弯曲的实验,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近期的引力波实验更是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这里最重要的是一种科学发现的能力,其中,想象力无疑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如何能够获得这种能力,就会获得科学发现的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就会达到科学发现和创造的前沿和顶峰。这种能力,往往也是西方科学家所不具备的。

在科学创造的尖端和前沿,一个科学家的状态,与世界奥林匹克体育竞技中的运动员的状态是相似的,或者说,是接近的。在体育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科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一般的训练,每个人都能够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己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能力。训练与不训练的结果是大不一样。比如说,非洲国家的黑人运动员不能像美国的黑人运动员那样创造出奥林匹克的新记录,主要是训练上的问题。但是,在人人都能够达到自身可能的水平顶峰之后,超越出所有人的最后高度,那种能力是置根于一个人生命之中的、与本能非常接近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能够被训练出来的。因此,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美国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具有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在白人中无论怎样也培养不了约翰逊、乔丹、刘易斯、乔伊娜、霍利菲尔德、泰森这样的运动员和拳击手;同样,黑人中可以有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但却少有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每一个杰出的运动员,几乎都经过祖父母、父母亲等几代人的过程。在一些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比如像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是来自音乐世家。中国过去有梨园世家、杂技世家,泥塑世家,甚至打铁、裁缝、中医等,都有家传、祖传之说。

还有一个例子。中国智障少年指挥家舟舟(胡一舟)身上表现出来的音乐才能,就是我所说的这种天赋的、本能的东西。舟舟的智商只有30,连一般的数数和加减法都算不清,但是,他却能够出色地指挥交响乐队。据报道,在访问台湾的演出中,一次排练后,他就能够适应台湾交响乐队的排序,准确地点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声部。当长笛的声音要出来时,他自如地高举右手,五个指头准确地随着长笛颤音做出波浪般灵活的颤动,这些动作都是他自己发明的。他不懂乐理,不识乐谱,但是,他懂音乐,他对音乐的理解是最单纯、最本质、也是最本能的。他对于音乐的感受,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天赋的、遗传的。当然,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把这种天赋诱发出来了。但是,决不是这种环境“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

同样,在科学的领域内,经过初等和高等教育以后,基本掌握了关于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在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最后冲刺过程中,要达到最高的水平,就必须有一些超人的东西表现出来。

那么,中国科学家的超人的东西——素质,是在何处呢?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Alfred L. 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提出假设:不同文化中是否具有像生物世界里基因(Gene)那样的基本而又齐一的“文化基因”?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把这些可以交流传递的文化微观单元称为“特征从”(Trait-complex)或“行子”(actone)。1976年,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了《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杜撰了一个新词“Meme”,用以说明文化传承中的基本单元,同时又带有“模仿”(mimic)的意思。立即在学界广泛传播。后来英国学者Susan Blackmere出版了The Meme Machine,认为Meme与生物意义上的基因一样,其功能和作用可以和基因类比。在她看来,每个人都不过是一个巨大的Meme复合体。1998年在Symposium on Memetics国际会议上,荷兰学者提交论文为Memes are also Interactors ,认为Meme与基因类比,它不仅像DNA是复制器,而且也像RNA是中间媒介(Interactors)。【1】而英国学者E.O. Wilson也提出文化—基因协同进化观(Gene-culture co-evolution)。

人类对生物遗传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20世纪发现了生物遗传基因(DNA),证明它是生命系统的决定因素。人类对文化同文明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至今对于文化基因尚无明确的界定和公认的定义。尽管如此,现在的文化人类学与生命科学的很多学者都认可“文化基因”的说法。概而言之,文化基因是指相对于生物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主要指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主动或被动,自觉与不自觉而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和最小信息链路,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

如果说,一个优秀运动员的产生,是与他的遗传基因相关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民族,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的产生,也必须具有来自母体——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应该说,得到这种遗传基因中最好的人,就具备了最好的素质,也最有可能成为科学的巨人。中国科学家,无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作为个体,在整体上必须具备这样的“文化基因”。以上推论,对杰出中国科学家之所以成功或许是一种解释。中国科学家,必须在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够达到科学创造的巅峰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读“四书五经”的中国孩子,后来能够在科学上能够达到如此卓越成就的原因。

也就是说,从小接受“四书五经”这种传统教育,对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来说,不是浪费时光,不是个人爱好,更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必备的基础教育。


3、


“文化基因”不仅是自然科学家原发性创造力的基质,也是一个民族所有原发性创造活动的基质,同时,更是一个民族成员成为伟大人物的基质。

为什么从小就进行数、理、化强化训练的中国孩子,在整体上却无法攀登科学的顶峰,不能在科学发现和创造上成为巨匠,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大概在于:这些孩子与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之间出现了断裂。实际上,出身于任何民族的杰出科学家,都应该得到他们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厚的滋养。爱因斯坦对于斯宾诺莎有精熟的了解和研究,海森伯深入研究过希腊自然哲学,康德先是一个著名科学家,后来才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样,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根源大概也在这里:他们没有遗失自己的文化基因,得到母体文化的滋养和培育,没有与母体文化断裂。

与科学界萎缩、退化的状况同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界也是如此,甚至文化艺术界也是这样。就整体而言,现在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分子,对于“五四”时代的老一辈学者,仍难望其项背。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这些当时清华研究院的导师,成了不可企及的大师和学术巨人;胡适、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闻一多、顾颉刚、翦伯赞、陈康、洪谦、宗白华、王瑶、王力等等,仍然是各学科中膜拜的偶像。历史让他们成为幸运者,后来者则反成了铺垫和陪衬。

因此,面对中国当前出现的科学、艺术、文化萎缩、无序的危机,必须回到文化基因的层面来进行深刻地反思。是否可以说,当前中国思想文化萎缩、失序,主要是因为它“无根”。这种遗失文化基因的“无根”文化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基因的遗失主要是由我们对传统文化主要文本的陌生化造成的。就是说,一代新的读书人与传统文化“书面文本”在整体上的隔膜和断裂,是造成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萎缩和无序的真正根源。

文化基因不仅与思维的原发性创造力相关,与艺术想象力相关,还与根本的价值观相关。如果一个科学家仅仅把科学研究当做谋取名利的手段,没有对于科学的献身的精神,没有执着追求科学的激情,也不可能成就为伟大的科学家。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也是根源于民族的文化基因。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我们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种过激的批判态度。在教育方面,传统文化比重极小。这种教育,加上不断地反传统文化的运动,造成了几代人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隔膜。同时,中国大陆科学研究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蜕化,这种学术、文化、艺术的整体性倒退,与中国社会在经济、道德、观念上目前出现的混乱、无序状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一个社会由于遗失文化基因的“无根文化”所滋生的种种表面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根”源上进行,把我们的文化之根与创造之果链接起来。

因此,中国教育必须有大战略,必须从根本体制上进行改革、建构,必须从制度上切切实实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回复中华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才可能有人才辈出的辉煌景象,民族复兴才能够真正实现。


(全文刊载2016年5月8日《中华读书报》,原标题:思维原发性创造力与“文化基因”——中国教育大战略的再思考)

【1】参见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6卷第2期。



使用道具

藤椅
zounghy 发表于 2016-5-11 12:33: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个文化反思的声音,大家品评~~~~~~
作者简介:章启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99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和荷兰莱顿大学访学。最初对西方美学发生兴趣,后来用力于哲学解释学甚多。1994年转入中国古代思想研究。近期发表的《星空与帝国——秦汉思想史与占星学》(商务印书馆2013年),探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这一重大问题,并试图论证处于历史巨大转型期的秦汉时代,其思想、学术、政治、教育、文化艺术等,在根本上都受到占星学—阴阳五行学说思想的支配。这个理论实质上至少重构了已有的秦汉思想史研究版图。



使用道具

板凳
lkmax100 发表于 2016-5-11 12:46: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专门研究文化的学者早就指出,所谓的文化,不过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工具罢了......有必要弄得好像生命的必需,存在的核心,价值的一切似的么......用进化的观点来看待就好了。适应环境,文化存;不适应环境,文化自然会发生改变......至于非要与什么典籍扯上关系......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全世界那么多获得各种重大成就的科学家“之所以”有成就,恰恰"是因为"他们不是中国人,没有看什么四书五经,没有接受中华文化,所以中华文化一钱不值呢......至于个别例外,如果他们没有接受中华文化洗脑,那么他们的成就只会更大......我相信我的这种解释比上面的更好,但是作为中国人,估计都无法接受吧......

所以不要老拿过去的什么东西来扯......文化多样性才是王道,宽容才是王道......让人自由发展,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够在不失去过去的精髓的情况下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zounghy + 100 + 100 + 5 + 5 + 5 分析的有道理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0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报纸
pzh_hzp 发表于 2016-5-11 12:55: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个人浅见:【其实这与国家实力与投入有关,不关民族的文化问题】,比如,西南联大的杨、李、丁均获得了诺奖,怎么解释。诺奖是中国人的情节。当然楼主分析的也有道理,呵呵,赞一个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zounghy + 100 + 10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地板
zounghy 发表于 2016-5-11 13:03: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kmax100 发表于 2016-5-11 12:46
专门研究文化的学者早就指出,所谓的文化,不过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工具罢了......有必要弄得好像生命的必需 ...
恩,喜欢争鸣。分析的有道理!

使用道具

7
zounghy 发表于 2016-5-11 13:06: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pzh_hzp 发表于 2016-5-11 12:55
个人浅见:【其实这与国家实力与投入有关,不关民族的文化问题】,比如,西南联大的杨、李、丁均获得了诺奖 ...
其实,美国才多少年历史,他们的文化有多悠久?但人家获得的诺奖最多。

有文化是好事,能传承下来汲取前人思想的精华,应该更容易获得成就。

但受文化束缚也会一定程度上禁锢人的思想。

所以,要有个度,要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合理吸收文化的精华,取得更好的成就。

使用道具

8
zounghy 发表于 2016-5-11 13:10: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欢迎继续评论~~~~~~

使用道具

9
xavierxu99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5-11 13:10: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没抢到沙发啊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zounghy + 100 + 10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0
zounghy 发表于 2016-5-11 13:12: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xavierxu99 发表于 2016-5-11 13:10
没抢到沙发啊
参与就有思考,就该奖励~~~~~~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30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