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uohuo
1198 2

[其他] 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精要 [推广有奖]

学科带头人

7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2260 个
通用积分
21.8340
学术水平
118 点
热心指数
156 点
信用等级
78 点
经验
2272 点
帖子
1013
精华
0
在线时间
28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29
最后登录
2024-4-26

楼主
uohuo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5-16 00:11: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50论坛币
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精要书    名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精要 ISBN7801376870,9787801376879 页    数608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月1日 装    帧平装 开    本16

最佳答案

sunny风神1983 查看完整内容

清晰影印版,已添加书签:
关键词:战略理论 中国古代 科学出版社 ISBN 军事科学 中国古代 战略
沙发
sunny风神1983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5-16 00:11: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清晰影印版,已添加书签: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我要注册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giresse + 5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出版年份在两年内的书不应助。之前有达到要求却不设定最佳答案的同学求的书亦不应助。

使用道具

藤椅
十六夜泪 发表于 2016-5-16 22:50: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六韬 文韬 六守>>

        选拔一个将领需要考察“仁、义、忠、信、勇、谋”,称为六守。使他富裕,‘以考验他是否逾越礼法;使他尊贵,以考验他是否骄横不驯;委以重任,以考验他是否坚定不移地去完成;命令他处理问题,以考验他是否隐瞒欺骗;让他身临危难,以考验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突发事变,以考验他是否应付裕如。富裕而不逾礼法的。是仁爱之人;尊贵而不骄横的,是正义之人;身负重任而能坚定不移去完成的,是忠诚之人;处理问题而不隐瞒欺骗的,是信用之人;身处危难而无所畏惧的,是勇敢之人;面对突发事变而应付裕如的,是有智谋的人。

       通常公司在提拔一个人之前,都会有一个考验期,常常是安排一个困难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个任务来考验能力,同时建立他的威望。或者,安排更多的人手,但并不提高title,有其实而无其名,考察这个人的耐力和忠诚。 也有怂恿其做坏事,走捷径,以考察其是否能走正路。总之在提拔前必有各种考验,通过各方考验,方能再进一步,越是高级将领,越需要心胸开阔,知人善任,不越礼法。
  姜太公的用人之道
一旦踏进姜太公的思想领域,我们就会神奇地发现,姜太公虽然生于遥远的三千年前,但仍像现在的某些政治家一样,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思想活跃,几乎对所有的重大社会问题都有超前、独到、深邃的见解,如在军事、经济、权谋、文化、民本、道德、法治、举贤等多个层面,都有不同凡响的主张。本文仅就姜太公用人方面的策略,即所谓的“人事”问题,做一不成熟的探讨。
    或许出身于平民的原因,姜太公深知百姓的疾苦,盼望社会正义力量的张扬。也或许熟读古经圣典的原因,姜太公异常崇拜古代的贤君,总是把尧作为自己做人的偶像和榜样。更或许曾在商朝做过小吏,姜太公了解商朝人事制度的腐败,加之又目睹了商朝因用人上的腐败加速崩溃的全过程,所以,姜太公在辅佐周朝政权的实践中,萌生了要建立一种新的进步的政治人事制度。当周文王问讯姜太公如何用人治国时,他凭借自己的智慧,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用人思想。
    持“六守”标准。姜太公主张,只有按照好的标准选才和用人,才能夺取天下和驾驭天下。反之,就会倾覆和失败。据《六韬·六守篇第六》记载,一天,文王问太公:“君国王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意思是说,统领国家和人民的君王,为什么有的会失去国家和人民呢?太公回答说:“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意思是说,是君王用人不慎和施政不慎所造成的,故君王在用人和施政上要注意‘六守’和‘三宝’。文王又问:“何为六守?”太公说:“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这里,所谓的“仁”,就是指要用的人,必须热爱黎民百姓、爱护民众财产。所谓的“义”,就是指要用的人,必须公平正直、坚持真理。所谓的“忠”,就是指要用的人,必须对君主和国家忠诚。所谓的“信”,就是指要用的人,必须具备诚实无欺的品格。所谓的“勇”,就是只要用的人,必须有胆识,能决断,不怕困难险阻。所谓的“谋”,就是指要用的人,必须能巧于应变,遇事有方。从这六条标准中可看出,姜太公所说的好官,必须能文能武、德才兼备,必须爱国爱民、忠勇刚强,既坚持了政治标准,又坚持了才能条件,可谓是一个很好的选贤任能的经典。当然,姜太公所说的“仁、义、忠、信、勇、谋”,包含了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譬如要求将官忠于君王朝廷等,但瑕不掩瑜,无妨它固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正义性,仍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防“六贼”不肖之人。在用人政策上,姜太公主张‘六守’标准的同时,头脑里还多了一根弦,极力提醒文王要注意识别真假,分清粮莠,别重用滥竽充数的人,特别要警惕那些“不肖之人”和坏人。“不肖”者,即品行不端也。那么,哪些人是“不肖之人”呢?下面有几段对话很值得玩味。文王问:“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从,何紧,何止?”意思是说,君王领导百姓,哪些人应该叫他上,哪些人应该叫他下,哪些应该录用,哪些应该辞去,哪些事该禁,哪些事该制止呢?”姜太公答:“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意思是说,君王领导百姓,应该让贤者上,不肖者下;取用诚信的人,去掉伪诈之人;严禁暴乱,制止奢侈。为此,君王应该禁止六贼、七害。文王又问,那你先说说什么是“六贼”?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避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凌辱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上述所言,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这‘六贼’呀,一是那些为君王大作宫室台榭,供君王游玩观赏、倡导淫乐的臣子,(他们这么做)会败坏君王的德行。二是那些不务农桑,意气用事,喜好游侠,屡犯法禁,不服教导的百姓,(他们这么做)会败坏君王的教化。三是那些有结党营私,排斥贤能智慧人才,蒙蔽君主圣明的臣子,(他们这样做)会伤害君王的权势。四是那些妄自尊大、沽名钓誉、内结帮派、外交诸侯、不尊重君王的读书人,(他们这么做)会伤害君王的威严。五是那些轻视君王授予的爵位、藐视上级、以替君主冒险犯难为耻者的臣子,(他们这么做)会挫伤那些功臣的积极性。六是那些侵夺百姓财物、草菅人命、凌贫欺弱的强宗大族,(他们这样做)会损伤百姓的家业。从中不难看出,姜太公所指的不肖之人,大都是蛊惑、蒙蔽和伤害君王威严和国家利益的当代臣子,大都是欺贫凌弱、伤害百姓利益的官宦人家,大都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懒汉、书生,等等,泛指了整个社会的人渣。这些人数量不是很少,具有较大的危害性,需要引起注意。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姜太公把欺负平民百姓的“强宗大族”列为“六贼”之一,劝文王对其“下肖”,即不可重用他们,矛头指向统治阶级高层,给人以大快人心之感,也足以反映出姜太公宝贵的仁者爱民的民本思想。
    辨“七害”宦官。宦官,指朝廷的命官,既掌握一定的权力,又听命和生活于君主的周围,所言所行直接影响到君主的决策,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衰亡。其中的优秀分子,能推动事业有成,促使朝廷团结、江山稳固。而不法分子,则像炸弹一样能分崩离析朝廷和国家,可谓“害群之马”,必须注意识别他们。三千年前的姜太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给那些滥竽充数、危害国家的官吏起了个名字,叫“七害”,并极力劝谏文王不要亲近他们,不可重用他们,已经重用的要立即剔除。那么什么是“七害”呢?太公说道:“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于异言,掩盖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悦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上述言辞,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那‘七害’呀,一是无智谋韬略,不会用权谋,而为了贪图重赏和高官厚禄,显示自己的强勇而轻率作战,在外作战常抱侥幸,君王千万不要用这种人为将。二是有名无实,出入乖张,奇谈怪论,抑善扬恶,投机取巧,对这种人,君王千万不要与之共谋。三是外貌故意表现朴素,衣服故意穿得粗劣,嘴上无所求而实际在追求名声,嘴上说没有欲望而实际在贪图利禄,这种人乃伪君子,君王千万不要与之亲近。四是故意把冠带搞得很奇特,故意把衣服穿得很高贵,表现博闻善变,高谈阔论,以此炫耀自己。身居穷乡僻壤,而以诽谤世俗为能事,此乃奸诈之人,君王千万不要宠信。五是进谗言,善逢迎,不择手段谋求高爵,鲁莽装死为的是贪图俸禄,不顾大局,唯利是图,高谈空洞道理,取悦君王欢心,君王千万不要用这种人。六是讲究刻文雕镂,热衷于技巧和豪华装饰,不惜为此而伤害农业生产,对这种奢侈伤农的行为,君主一定要加以禁止。七是以骗人的方术和奇异的技巧,以巫婆左道和谣言迷信,蛊惑善良的老百姓,对于这些歪风邪气,君王一定要加以制止。
    纵观以上所列“七害”的种种表现,可看到早在商周时代,姜太公就为不合格、不称职的朝廷命官画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图像,可谓观察细微真切,刻化入木三分。如果我们用现在的观点,再细心地总结一下,可将“七害”概括为“十种人”,即:胸无谋略、没真本事的人,故作朴素、实则贪婪的人,故作高贵、炫耀自己的人,高谈阔论、华而不实的人,阿谀奉迎、骗取信任的人,心地不良、抑善扬恶的人,坐而论道、诽谤世俗的人,不爱农事、伤害百姓的人,追求奢侈、不肯节俭的人,热衷迷信、蛊惑人心的人。我们设想,如果文王和后来的武王,如果真以 “七害”或者“十种人”作镜子,辨别真伪,选用真正的贤者为官,那么周朝的江山必定固若金汤。可惜,我们还掌握不了更多的这方面的史料而加以阐释。
    按“两要领”选贤。选拔贤才的标准有了,同时注意防止坏人、恶人、不肖之人投机钻营,那么下面就是如何遵循科学的程序选贤任能了。在这方面,姜太公也有建树,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领。他对文王说:要真正选拔出有用的贤才,一方面要“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另一方面,要“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六韬·举贤篇第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方面要由将和相,按照各自领导的文武事业的需要,分别确定出各种职位或者岗位,根据岗位职责要求,确定官名和德才条件,然后按照条件选配人才。另一方面,对选出的贤才要利用各种方式,认真考察他们的能力,做到名副其实,不得滥竽充数。姜太公的这两条要领,既指出了怎样具体选贤,又说明了对所选贤才的后续监督和考察,可谓包括了选拔人才的全过程。如果我们联系选拔人才的实际,仔细分解姜太公的这两条要领,可以编排出以下八个环节,即“将相”各负其责——划分岗位职能任务——明确要选用贤才的标准和责任——授予相应的权力——选用合适人才——要求创出功效——领导考评功过是非——优胜劣汰。如果再仔细研究这八个环节,我们会发现这些环节与当前选拔领导干部的某些程序和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我们可以说姜太公选拔贤才的两条要领是超前的发现,可称得上是先知先觉,由此我们不得不敬佩他老人家有着超人的智慧。
   “变革一个梨子尝尝”。说到这里,对姜太公的用人之道可以说圆满结束了,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能落漏,那就是姜太公在运用“两要领”识别、考察官吏中,非常注意实践,主张先给他们一部分权力,然后跟踪考察,最后根据表现优劣及时调整,该省的升,该降的降,该免的免。那么,怎样具体地去把握呢?姜太公仍然接着他提出的“六守”选贤标准加以阐释,说道:“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使之而不隐者忠也,付之而不转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给他(所选用之人)致富机会,看他是否贪富而犯法;给他很高的爵位,看他是否骄横;付给他以重任,看他是否圆满完成;使用他做些事情,看他有无欺骗隐瞒;置他于危难之中,看他是否恐惧;让他处理复杂事务,看他是否应变无穷。若富之而不犯法,是仁者。若贵之而不骄,是有义。若受托付而不改志,是有忠。若口出承诺而不改变,是有信。若遇危难而不恐惧,是勇者。若在复杂事物面前能应变无穷者,是有谋。从这些具体考察的方法中,我们可看到,姜太公选贤任能是遵循了“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变革一个梨子”的辩证法认识论的,不囿于坐而论道,强调能动的社会实践,善于在风风火火的斗争生活中考察干部。可以说,他思考 “人事”问题,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思想境界。学习他这方面的长处,对于做好新时期的干部选拔工作,有着很直接的现实意义。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9 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