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2 0

[宏观经济学政策] 孙北国:没有资源集聚,农民自身很难实现三农协调发展 [推广有奖]

  • 0关注
  • 2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硕士生

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39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5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2120 点
帖子
57
精华
0
在线时间
4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5-19
最后登录
2017-8-2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没有资源集聚,农民自身很难实现三农协调发展

——“主粮三农向何处去”大讨论“资本与农业”(2)

作者:孙北国,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导读】

2016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文件指出,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如何优化要素配置?

如何实现一号文件的工业反哺农业?

“五大发展理念”的国策在“三农”落地,一号文件的“工业反哺农业”可靠实现,都必须改变对“工商资本”的偏见。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抓手”理念,“工业反哺农业”的基本国策,现在最需要的是找到可操作、可执行的“抓手”。“工业反哺农业”的可靠落地和有效执行,必须纠正农业政策理论上对“工商资本”的偏见,必须用更加辨证的哲学发展观和法治观,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推动“新三农”发展进行科学认识和法规前置的理论突破。

【正文】

“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一直是国家对“三农”政策落地的基本要求,而实事求是客观分析我国“三农”现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资源匮乏、农民弱势弱能、农业低水平种植...... 没有资源集聚,靠农民和农村的自身资源,很难实现“三农”协调发展。

循着问题导向的思路,透视一下“三农”的资源现状:

一、农村中的优秀创造力和生产力要素都走了

几十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把农村的人才、钱财以及勤劳、苦干的文化传承等优良生产力能动要素像抽血一样都抽走了,粮食主产区农村的社会、经济、人文和生态环境渐趋凋敝,有国家情怀、有社会责任感、有乡村治理和农业产业化组织能力的正能量农民精英人才在现在的农村少之又少。

农民阶层把他们最优秀生产力要素连同优良文化都贡献给了城市化和现代化,多少优秀学子成为国家栋梁、多少技能民工成为建设大军、多少青壮劳力舍家弃子担当产业工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建设成就,是农村特别是粮食种植的广大农村的不断荒芜、凋零和没落为代价的。是以农民工牺牲了家庭团圆、长年离乡离家留子在外苦干为代价的。

1. 能人走了很多

我国农村培养出的优秀学子,大学、大专毕业后基本都留在了城市打拼,因为农村留不住人才;农村中的能人也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中走向工业和商业,离开了农村;就连农村中能力强的妇女也都离乡进城找工作去了,农村中长大的男孩女孩也大都进入城市打工,农村的能人和年轻人只有少数愿意种地。

2.纯朴文化也流失了很多

留在农村的农民没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农村的老人没有安享儿孙共乐的幸福晚年,留在农村的儿童没有丰富多彩的童年,甚至是缺少父母关爱的童年......

随着农村中优秀人才和能人大都进城的,还有人脉、资金、乡贤以及优良的乡村纯朴文化,留在农村的人对现代垃圾文化少有辨识,造成了农村优秀文化的严重流失。取而代之的是赌博文化、逐利文章和享乐攀比文化。

二、农村兴旺繁荣的资源要素匮乏

纵观我国农村现状,试问现在的农村还有几个小学?有几个老师?试问现在的农村有几个医疗机构?试问现在有多少大学生留在农村?试问有多少农业科技成果已经应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直面农村的最真实写照,农民看病必须进城,无论大病小病;农民的孩子上学需要每天坐车到镇里读书;农民的孩子考上大学基本都进入大城市打拼,不愿意留在只有“三亩”田地的农村......

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的主粮农村,房子和土地都缺少生机与活力。新鲜的空气、大面积的天然山水等资源大都被搁置甚至污染、碎片化、不合理利用……

大部份主粮农村,现在只有被过度掠夺性种植的耕地、周边的自然山水和剩在农村的农民,缺少教育、缺少医疗、缺少文化、缺少资金、更缺少人气。

三、我国现有主粮体制制约了农业的前进步伐

由于现代化种植的影响、现代化覆盖不了的尴尬,大概有1/3甚至更多的耕地承包农户不亲自种地了,农业种植模式正在改变。

1.  土地短期流转的体制弊端

现行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并非是长期不变的,现行种田大户大都是一年一签一收租金的土地短期流转,由于粮价下跌,今年种植结构调整,国家取消了玉米国储收购政策并执行“完全市场价格+国家政策补贴”的收粮新政后,这种方式的土地流转最终对出租土地的承包农户来讲,不但没有保障而且又面临进一步隆低租金或自己重新再种地都很难选择的无奈,对种粮大户来讲,种一年看一年,没有可能长期谋划,国家补贴政策虽强调给实际种地的组织或大户,但也会在土地出租行情上通过价格搏奕在出租与承租间扯平。保护实际种植者收益的政策基本落空。

官方报告中五亿亩左右的主粮农田流转本质上并非稳定,除少数长期合约外。绝大多数基本上是均为短期的市场化出租,当年收益流转,所形成的经营模式也是不稳定的组织结构。

  2. 现行土地经营模式弊端

    经营土地的模式无论是是一人一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一些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并未形成农户间的联结机制,且选择自己种地的更没有以环保为标准的精细化经营,科技应用不深入、不彻底,致使农业生产仍然是处于较低的继续掠夺水平,很难应用前沿科技进行改进,一直呈现为不易改变的老套大农化种植方法,机械化程度低、智能化水平更低,显然这是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相脱节的。因此也很少有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

且最突出的是土地面源污染问题,近十年的农民合作社已经被证实了是没有组织化手段可以有效解决的这些问题的。

面壁十年图破壁,主粮种植体制必须重新审视和思考......  

3. 农民合作社体制局限性

十年的农民合作社经营体制,事实证明不能推动“三农”的根本性进步。

农民合作社是我国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自愿性互助经济组织,已存在近十年。十年已经证实了农民合作社和“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没有一体化经营的组织机制;没有土地与其它重要生产力要素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专业化、组织化、系统化的强大组织管理体系;没有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指引;没有资源汇聚、价值叠加的全产业链增值共赢商业模式;没有“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跨越”的经营理念和创造能力;因此也就没有参与国际粮食市场竞争话语权的跨国经营实力。粮价下跌导致农民种地积极性下降,均说明依靠农民自身是很难实现科技进步、创造幸福的“三农”协调发展的。农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等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富不了农民,救不了生态,强不了国家,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前进步伐,不适合继续主导中国农业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

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农村外围资源进入

主粮农业体制机制,修修补补已经不能更好解决问题,依靠农民自身很难实现“三农”协调发展。体制创新,必须突破,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村外围资源的进入,迫在眉睫。

5月23—25日,习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口,既是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也是大有作为的窗口期。只有横下一条心,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结构层次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如果在政策上左顾右盼,在工作上浅尝辄止,就会贻误时机”。“转方式调结构是苦干出来的,而不是硬等出来的。要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全力打好攻坚战”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要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习总书记也寄语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要深入改进作风,在学习上下一番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通过解放思想增强机遇意识、人才意识、效率意识、拼搏意识、创新意识。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习总书记强调多元化推进“三农”改革、强调“紧要关口”,强调“攻坚期、窗口期”。强调“只有横下一条心,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出现大的跃升。”都是鼓励我们放开思想,大胆改革。干出来而不是等出来。否则,“就会贻误时机。”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面对中国农业亟待转型升级的时代焦点, 顶层设计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上,更理性、更高远地去审时度势。向主粮农村集聚资源,将工业反哺农业落到实处。摒弃单纯经营农产品的传统思维,从分散的单纯农产品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农业产业经营跨越,再从农业产业经营向更高层次的农业资本经营跨越,并且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的同时,推动农村社会文化的再繁荣和农民群体与其他先进生产力要素的融合。一定符合主粮“三农”的创新改革方向。也一定是符合习总书记的讲的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益探索。

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去改变“三农”现状、去实现“协调”发展,是空谈。

【正文结束】 关注“三农”问题,一起讨论“中国农业向何处去?”。

关注创联新农业智库(http://www.clxnyzk.com/)

阅读原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协调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 农民合作社 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化 农业发展 研究员 农业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 创新创业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Captain-CUI + 6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日新少年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6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7 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