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nice生活圈
6244 8

[其他] 也说访问学者 [推广有奖]

院士

17%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经管学术人

威望
2
论坛币
421 个
通用积分
5680.8213
学术水平
563 点
热心指数
689 点
信用等级
535 点
经验
112117 点
帖子
1197
精华
6
在线时间
9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8-22
最后登录
2022-7-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曾红

访问学者的名声好像不太好听,很多人都觉得访学就是找个国外的大学吃吃喝喝玩玩,周游一下所在的国家,然后打道回府。我也知道有一些这样的人。但我所认识的访问学者中,无论是北大、清华的,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的老师,我看到他们都有认真投入,无论是学习、合作还是其他的事情,我也知道他们中大多数人都颇有收获。


当然,在国外访学肯定比不上在一些好的国外大学拿学位,受系统的训练。也难以在一年中做出很大的成就。但对于没有出国留学机会的人,访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即使真的一、两年中,什么都不学,但身处那样的环境,耳濡目染,见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情,也能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之前,科学网的一网主在我写的“在耶鲁做科研”后留言说: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我对这样的评论并不生气,话糙理不糙,是这样的。见猪跑就是见世面。王家卫说: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见过天地、众生,才知道别人是什么样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最终才能见到自己;见过世面,才能提高眼界,又知道脚踏实地,做到“眼高手低”,向最好的努力,从最低的做起,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问题。


我没有进过名牌大学读书,做学生的时候,也没有条件到国外读学位。工作了,有这样的机会,非常珍惜。抓住每一次机会。三次访学就像分别读本科、硕士、博士,听了许多课程,受到了很好的科研训练。


  第一次访学是在印第安纳大学,合作教授是A, 她完全把我当成她的学生一样严格要求。一年的访学时间,我听完了临床心理学博士生的四门必修课,另外还听了四门硕士生的课程。此外,系里每周一次的seminar, 实验室里每周一次的lab meeting。课程和lab meeting 都需要阅读大量文献。那时,因为读不完文献常常急得上火。在美国读过研究生的人,都知道,不读文献,在课上,就像傻子加哑巴似的,什么也说不出来,非常的尴尬。后来,同实验室的美国博士生安慰我说,你不用担心,不是你的语言问题,这么多文献,我们也读不完的。其实还是英语问题,后来,读多了,看文献的速度明显就快了很多。第二个学期,还参加了A的课题实验和调查,给被试做interview,参加社会活动。同时,在她的交代下,为她撰写一个上交伦理委员会的课题申请书, 自己也做了一个小小的study。一年下来,忙得不亦乐乎,却也收获良多。


    按说,访学期间,出去走走,看看异国风情,是很自然的事情。记得那年圣诞节,想去欧洲和朋友聚聚,但被A极不高兴的拒绝了。一年里,也就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跟着旅行团在美国东部走马观花了一圈。当时觉得挺可惜,但现在想来,无论Amy 的动机是什么,对我都是有益无害的。


后来在耶鲁,和两位教授一起工作。直接的老板F是一位名教授,也是耶鲁一个College的院长。F每周和我们开会、讨论,也会对我们的论文进行方向上的指导,但细节上面,基本就没有时间理我们了。所以和我们常常厮混在一起的是他课题组的另外一位老师M。


M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人。在我眼里,对研究的细节偏执到强迫的程度。但正是他这种做科研的工匠精神,才让他和F能够这样合作多年吧。他们一个擅长idea, 一个负责技术,这样的黑白双煞研究组合令他们异常强大。


M对我们,也似黑煞。实验室有四位国际学者,当时都和M一起写论文,M要和不同的人讨论实验数据。他的统计、数学超级的好,对付心理学中的统计,简直易如反掌。我们实验中的任何数据问题,都能被他一眼发现,完全无以遁形。所以,常常看见他摇头、叹气,好像非常痛苦的样子!不过他痛苦后,通常就是我们痛苦的开始。


M工作认真严谨,和F合作多年,但不知道为什么,职称却升得不快。记得我在耶鲁时,他还是assistant professor,那时,我的职称是副高。两年后,我们在中国见面,他终于评了associate professor。碰巧,我刚晋升正高。他知道了,懊恼道:Hong,我要加油,追上你!虽然,天知道,我这个Professor和他那个Professor是不是差了一个银河系!


两位教授在科研中极其严谨,但在生活中却都挺随和。在我参加学术年会发言的时候,他们和我一起修改PPT直到发言前的一个小时。一字一字地和我推敲。发言那天,他们穿上西装,正襟危坐地在台下听我做presentation, 讲完后,两人同时第一走到台前,郑重其事地跟我握手祝贺。本来自己没觉得什么,但却被他们所感染,也感动。


F是院长,在耶鲁有一座官邸。我们时不时地被邀请去参加各种活动, Party,Barbeque,甚至干脆去打乒乓球。有一次,课题组的一位中国博士,在F家大摆重庆火锅宴,长长的宴会桌上摆满了各式火锅料,几位平时一板正经的老教授都被辣得稀里哗啦,满头大汗。但偌大的房子里,却欢声笑语。


这次来英国,主要是带着自己的课题来做,由于转战fMRI, 也想学点新的技术。合作教授正是神经科学中心的头,也是心理学院的院长K。K是加拿大人,在美国的大学待了十几年,又来到英国,待了十几年。他一口美式英语让刚到英国的我简直是如释重负。见他之前,我已经被各种口音的英式英语虐得不行了,除了听BBC,其他的简直就是不知所云。尤其是伯明翰当地口音,有时一句简单的话,也需要别人重复,沮丧得很。当时见他,心里忐忑,想着,大概需要一个翻译才能沟通吧。没想到他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每一个单词对我来说都是那么清晰,我简直是欣喜得和他没完没了地聊了一个下午。


K是第一个不对我提任何要求的人,他总是笑眯眯地跟我说,你是sabbatical visitor, 不要那么大的压力,要享受这样的时候。但我有任何要求,求助他的时候,总是尽心提供帮助,为我解决后顾之忧。在我开展课题研究的时候,不断帮我介绍不同领域的教授或工作人员,助我一臂之力。


这次访学还在继续,虽然在英国,访问学者也称学术休假。但我并不真的认为我可以休大假。一是自己真的有许多事情要做,二也是想自己尽量做好点,至少让见到我的人不要因为我而对访问学者有坏的印象。访学令我获益良多,也希望能让更多的学者有收获。


吴跃华

我没有访学的经历,按说没有资格评论,但作者很赞赏“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所以,我也斗胆说几句。


作者说:“访问学者的名声好像不太好听,很多人都觉得访学就是找个国外的大学吃吃喝喝玩玩,周游一下所在的国家,然后打道回府。我也知道有一些这样的人。但我所认识的访问学者中,无论是北大、清华的,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的老师,我看到他们都有认真投入,无论是学习、合作还是其他的事情,我也知道他们中大多数人都颇有收获。.......”显然,作者是帮访学者说话的,要说访学都没有用的话,确实也不客观。但把访学说得那么好也令人生疑。


首先,“见过猪跑”理论就很成问题。我小时候放过十年猪,可“见过猪跑”啦,但任何一个卖猪肉的可能都比我强。我每次买猪肉都被老婆抱怨,要么买贵啦,要么买的肉不行。我们单位要求评高级职称的必须要到外国“待一年”,说好听的就叫“访学”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问道”,一个搞二胡、古筝等民族音乐专业的人,你让他去外国“待一年”真合适嘛?外国那提琴你整天看也未必比跟国内二胡大师后面混混强。俗话讲,隔行如隔山!


其次,游遍世界的人大有人在,但不代表他们眼界就开阔了。罗丹说:“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外在的世界的开阔的前提条件是人的“眼睛”(思维等)。有些人连一篇记叙文都写不顺当,让他到国外去开眼界搞研究,这真能行嘛?我们单位是强制要求的,如果出于自愿,我相信他自己都不愿去的。因此,走马观花式的“见世面”未必就有效。有人反驳我说:“吴老师诶!你到国外见一下总比你没见过强吧”!未必,我们整天生活在中国,我们敢说比某些老外了解中国嘛?


再次,我听到很多抱怨的,“我孩子才两岁啊!怎么办?......我一去这一年要损失多少钱(指影响带家教挣钱).......我的父母有病还需要我照顾.......等等诸如此类”。我相信,对于确实需要开眼界的学者应该是需要的。一个人达到一定层次,进入“高原现象”,如果不转变思维可能无法提升,这时如能有个合适的平台交流,肯定能促进其发展。但对于某些人,诸如上述提到的抱怨,这样去访学等于受罪,同时化大笔钱去(我们单位据说是支持十万),这里还有一个成本问题,尽管开了那么一点眼界,对于单位加个人的付出来说,再加上语言不畅、生活不便等去学那点知识(实际上在国内多看点书也能学到),实在不划算。


我倒是建议我们单位取消这样的规定。要求进步是个人的事,没必要强制,再说那化的钱是学校的,凭什么啊?!

来源:科学网博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Presentation Presentatio Professor Assistant Associate 吃吃喝喝 小学校 出国留学 国家 大学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remlus + 10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教你如何在论坛赚取现金:[url=https://bbs.pinggu.org/z_prj.php]https://bbs.pinggu.org/z_prj.php[/url]

[url=https://bbs.pinggu.org/thread-6882733-1-1.html]经管之家-邀请您加入我们的项目服务电商https://bbs.pinggu.org/thread-6882733-1-1.html[/url]
沙发
云昌钦 发表于 2016-8-13 08:39:44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70+的访学回忆

看了“也说访问学者”,让我这个70+也回想起了我们当年的访学经历。
1978年,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国家就决定选派一些科技人员到国外访学,具体是由教育部考核选派。我们山东大学是让所有的教师自由报名,然后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选拔考试。其实只考一门英语,有笔试和口试,没有给准备的时间。文革十年,大部分教师业务都荒废了,更不要说外语了。能够通过外语考试的,真的就是很少数的那些在文革中一直没有放弃业务,还在查阅外文资料,还在搞科研的业务骨干。1979年发榜,我们山大通过了34人(记忆的不是很准确了!),物理、数学、化学、电子、光学、...等科系都有,年龄大约在36~46。
通过选拔后,学校就组织强化的英语口语培训,我们的老师一个是外语系的老师,一个是抗美援朝时被俘不愿返回美国的美国大兵温纳德。
当时教育部实际上也不知道这些人应该以什么形式去访学。还好,在美国等地,有一批在美国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港、台的留美学者,以美国加州大学的吴家玮教授为主,很愿意帮这个忙。他们提供了很具体的意见,例如建议主要以博士后的形式来访学,参加对方的研究课题,以及各地的生活费用,等等。其实我们这批人,除了曾经留学苏联的,绝大部分没有什么学位(那之前国内已经没有设什么学位了)。他们还提供了联系函的“模板”。我们大部分人很快就联系妥了!
联系好访学单位的分批在教育部接受培训,和置装。我们那批是三十多人,有复旦的、安徽农大的、七机部的,...,我们山大有三个。培训时还强调,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一定要抵制“两个中国”的图谋,如果出现“中华民国”的旗号,就要“抗议,退出”!“九二共识”是1992年的事啊!当时我们每个人发了四百元置装费,在北京“出国人员服务部”定制了一套西装,打扮的有点像现在的CX同志。
1979年底,我们一行三十多人乘波音707从北京出发了!当时中美还没有飞越太平洋的直航,我们往西飞,要到巴黎换机再飞!

使用道具

藤椅
remlus 发表于 2016-8-13 08:57: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最好能带着基本写完的论文过去,而且选择相关领域的重镇,这一年主要工作就是向高手sell你的论文,这样的访问是最有价值的。

使用道具

板凳
逐梦的太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8-13 11:26:1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云昌钦 发表于 2016-8-13 08:39
看了“也说访问学者”,让我这个70+也回想起了我们当年的访学经历。
1978年,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国家就决定 ...
很棒的经历

使用道具

报纸
云昌钦 发表于 2016-8-14 03:17:42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nice生活圈 发表于 2016-8-12 20:07
曾红
访问学者的名声好像不太好听,很多人都觉得访学就是找个国外的大学吃吃喝喝玩玩,周游一下所在的国家 ...
从北京往西飞,本来是要到巴黎换机的,可波音707途中出了机械故障预警,只好降到卡拉奇,在机场等候。那羊骚味可把我们熏的不轻!
为了解决大家路上上厕所需要的零钱,出发时由临时指定的“领队”带一张美元钞票(忘了是多大面值的了!),规定“领队”可以买一瓶饮料喝,换零钱给大伙上厕所。在机场“领队”(墨文川,山大数学系老师,北大毕业的,回国后创建了山大管理科学系,后到山东省任体改委主任,省人大副主任)买了一瓶小玻璃瓶装可乐,自己还不好意思独享,就我们一群“访问学者”轮着喝,?,周围的老外都惊讶的看着这群“天外来客”,不理解啊!
飞机修好后我们就继续往西飞,在巴黎被接到大使馆住。

使用道具

地板
云昌钦 发表于 2016-8-14 11:10:09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nice生活圈 发表于 2016-8-12 20:07
曾红
访问学者的名声好像不太好听,很多人都觉得访学就是找个国外的大学吃吃喝喝玩玩,周游一下所在的国家 ...
在巴黎休息两天后换乘美国环球航空的波音747飞往美国。大概是很久没有见到这么多中国人了,美国机组人员对我们特别感兴趣,很热情,与我们交谈甚欢,还带我们到驾驶舱去看!
到华盛顿后,被接到大使馆住,交待注意事项和与当地领事馆的联系方法,还发了到目的地的机票和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我在德克萨斯理工大学(TTU),每个月生活费是400USD。我们当时是全额保留国内工资(我是53元RMB),家里一分钱收入不减,又少了一口吃饭的,让很多人羡慕啊!
到华盛顿第二天,吴家玮教授就到大使馆和我们座谈,介绍美国大学的一般情况,以及我们要去的具体学校的情况,使大家增强了自信心。
离开华盛顿,大家就各奔东西了!我飞到德州的LUBBOCK,我的Sponsor赵匡孝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李学勉来接机,非常热情地帮助我安排好住宿,我们很快成了好朋友。李学勉是台湾大学的毕业生,在TTU拿到硕士学位又工作几年后就在硅谷创业,与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赤手空拳,成立了一家半导体公司(ISSI)数年后,公司上市,拚出一席地位。
当时TTU就我们三个大陆来的访问学者:医科院肿瘤所的罗贤懋、华中农学院的孙济中和我。中国人主要是港台来的教授和研究生。在LUBBOCK有TI(德州仪器公司)的单位,有一些港台来的工程师。
罗贤懋是医科院肿瘤所病因室的主任,是留苏的,孙济中是华中农学院的一个教研室主任,棉花育钟专家。后来又来了医科院肿瘤医院的孙大夫,我们四个人合租了一栋小楼,AA制,一起采购,一起吃饭。
孙济中原来大部分时间在试验田里工作,晒的就像个老农民,能够直接喝下滚烫的水。他说,“想叫我当系主任,整天一些杂事,影响搞科研,我才不干呢!叫爹也不干!”?,回国后不久,他当了华中农大的校长!我跟他说笑,“这回叫你什么了?”

使用道具

7
云昌钦 发表于 2016-8-14 20:35:59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nice生活圈 发表于 2016-8-12 20:07
曾红
访问学者的名声好像不太好听,很多人都觉得访学就是找个国外的大学吃吃喝喝玩玩,周游一下所在的国家 ...
罗贤懋是湖南人,小时候在饭店学过徒,做得一手好菜,是我们四个人的主厨;我买了辆二手(三、四手?)的摩托车,负责采购和洗碗。我们的生活还是很丰富的,谁有什么需求,提出来一般都能够满足。有一次,孙济中受电视上冰激凌广告的忽悠,提出要求,我马上就骑车去买回来了!
罗贤懋长期从事肿瘤高发现场防治研究,主要现场在河南林县。这次是和TTU的杨教授合作(实际是罗自己做)研究肿瘤与一些微量元素的病理关系。他们养了一大群实验白鼠,过一段时间就要解剖分析,要做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主要是用计算器来计算。要输入大量数据,一中断,就要从头再输入,很是闹心!正好当时TI刚出品TI59可编程计算器,带可以存储数据和程序的小磁卡,我就帮他编了可以保存、补充和修改输入数据的统计程序,提高了效率。
我们几个大陆的访问学者就是一个亲密的工作和生活团队,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朋友关系。我们很快就适应当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研究工作中一点都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差距。

使用道具

8
新君 发表于 2016-8-14 20:41: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赞同楼主说法,访学不妨学,不应强制,而应结合自身水平做出取舍。对有些单位一竿子打死,将所有专业的访学经历都视为职称评聘条件更是不甚理解。经济学、管理学等与国际挂钩强的专业应该访,增长见识,难道一个学习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也要这么做吗?

使用道具

9
云昌钦 发表于 2016-8-15 08:34:09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nice生活圈 发表于 2016-8-12 20:07
曾红
访问学者的名声好像不太好听,很多人都觉得访学就是找个国外的大学吃吃喝喝玩玩,周游一下所在的国家 ...
在文革中,学校的科研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山东大学电子系(那时叫无线电电子学系),主要的专业期刊就还是不间断的。例如,IEEE期刊,包括Proceedings和各个Transactions(如on CAS, Power Systems等)都还是完整的,只要你愿意,还是能够跟踪国际学术界的进展的。我们在科研工作中正是一直阅读这些期刊,选择课题和访学的目标,到那里后,几乎是无缝衔接,很快就出些成果。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3:14